APP下载

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不同营养方式的效果比较

2012-12-17张连杰丛云凤管旌旌张连秋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长春130021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胃肠道排气食管癌

张连杰 丛云凤 赵 勇 管旌旌 张连秋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目前营养支持方式为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两种。Braga等〔1~3〕测得标志着胃肠动力恢复的胃肠移动运动复合波(MMC)在腹部中等手术后6 h即可出现,术后6 h即可以开始肠内营养,肠内营养的支持模式已被医护人员认可。但是食管癌一般被认为是大手术,胃肠功能在术后2~3 d后逐渐恢复,单纯的肠内营养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由此提出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的混合营养。而且在临床上,混合营养支持越来越被临床医生及患者所认可,甚至已经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治疗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我科收治的老年食管癌患者90例。男71例,女19例,平均69岁。术前常规检查,排除肝肾代谢疾病。随机分组肠内营养组(EN组),肠外营养组(PN组),混合营养组(MN组),每组30例。三组病人在年龄,手术时间,术前体重,术前血清蛋白,白蛋白,白细胞数,分期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EN组,术前留置PICC,术后完全经PICC给予静脉高营养,直至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拔出胃管经口进食。PICC置管要加强维护,3~5 d换药一次,每班交接管长、有无回血、局部皮肤情况。局部红肿2例给予痊愈妥敷料贴敷2 d好转。PN组,术后第2天开始经十二指肠营养管给予百普力、能全力和自制鼻饲液。第一天,亚甲蓝溶液250 ml经十二指肠营养管加温注入,观察胃管及胸引管引流液颜色,如未经上述途径流出,则开始给予温开水,总量500 ml,每次100 ml,20~30滴/min,间隔2 h滴注1次;第2天为全量流质饮食,米汤、肉汤等总量为1 500 ml,30~40滴/min,间隔2 h 1次,每次滴入前先证实营养管是否通畅,滴入后用温开水10~20 ml冲管。PN组在术后肠蠕动恢复前禁食,肠外营养采取16~20 h内匀速输注,直至肠蠕动恢复,给予流质饮食,逐渐过渡为半流。妥善固定十二指肠营养管。方法:用绷带捻成的细绳系在管的鼻出口处,然后固定于脑后,用3 m胶布将管和绳子固定在一起,再用3 m胶布固定管于鼻翼两侧,24 h用湿巾擦拭鼻翼,更换胶布。加强口腔护理,鼻饲时半卧位,及时发现腹胀腹痛等并发症并积极处理。每班交接营养管长度及是否通畅,如不通畅用灌食器注入30 ml食用醋,保留30 min,连续3 d;此法也可预防营养管堵塞,每3 d注入1次,每次30 ml,保留30 min。MN组术前留置PICC,术后第1~10天经PICC给予静脉高营养并逐渐减少,术后第2天经十二指肠鼻饲,第2日鼻饲能全力500 ml至第7天,第2天开始鼻饲温开水500 ml,第五日开始鼻饲自制鼻饲液,每日配置新鲜的自制营养液。营养液输注时使用输液器管路加温器,温度维持在30℃ ~40℃并使用输液泵连续输注。这种方法大大减少腹胀、腹泻、便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每日5:00时开始至24:00时结束,并在三餐时间每小时增加一倍输注速度,开始及结束时为米汤。体位采取抬高床头30°~40°或者半卧位,可有效防止食物反流。营养液的自制方法:鼻饲液组成:大米100 g,小米 50 g,薏米 50 g,黏米 50 g,麦芽50 g,绿豆50 g,芝麻1平勺,大枣5颗,小火煮8~9 h,骨头汤肉汤文火熬至5 h,每天现榨果汁500 ml。另外,由于老年人敏感性降低,对各种不良反应的主诉少,加上每天的护理问题很多,要求护理人员主动巡视有无意外事件的发生,严密观察各种管路的通畅,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所得数据以s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90例患者无1例死亡,PN组PICC有1例静脉炎。EN组2例颈部吻合口瘘经换药、抗生素治疗后逐渐愈合。三组术后住院天数、排气时间、体重在MN组与EN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MN组与PN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三组比较,MN组住院天数最短,排气时间最短,体重减轻最少。术前三组患者白蛋白、总蛋白、白细胞数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三组比较,MN组与PN组差异显著(P<0.01),MN组白细胞、总蛋白、白细胞数减少最少。见表1,表2。

表1 三组一般状况比较( s,n=30)

表1 三组一般状况比较( s,n=30)

与MN组比较:1)P<0.05;下表同

组别 住院天数(d)排气时间(h)体重(kg)术前 术后第7天EN组 25.3±7.51) 73.1±22.31) 66.7±3.5 51.4±7.71)MN组 17.3±3.4 43.8±21.6 66.3±5.2 57.3±7.5 PN组 24.6±5.71) 49.5±24.31) 68.0±5.6 56.2±7.61)

表2 三组检测指标比较( s,n=30)

表2 三组检测指标比较( s,n=30)

组别 白蛋白(g/L)术前 术后第7天总蛋白(g/L)术前 术后第7天白细胞数(×109/L)术前 术后第7天EN组 42.0±6.3 30.2±5.11)65.1±6.2 62.9±6.71)8.3±3.0 11.2±2.71)MN组39.4±4.5 34.6 ±5.1 66.0±7.5 69.2±7.5 7.9±2.8 9.0±1.0 PN组 42.0±4.531.7± 3.81)67.7±8.7 65.5±9.11)7.9±1.7 10.0±3.01)

3 讨论

食管癌患者在术前术后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进食障碍,营养物质摄入减少,原发肿瘤的恶性消耗导致营养缺乏,加上食管的不同炎性改变,尤其是老年人各种代谢变慢及局部血供减少,并常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危险因素,术后干扰正常的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力,手术后机体对能量的需求为术前的2~3倍,所以入院后营养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关系到术后的切口愈合、并发症的预防、机体的顺利康复等。

肠外营养曾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其优点为能量全面,可计算;缺点为静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经济负担较大,胃肠恢复慢,肛门排气时间延长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保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肠外营养的高消耗观点被正确化认识,加上PICC技术的不断成熟,肠外营养支持方式又重新被认识。

研究表明〔4~7〕肠内营养有利于保护肠道黏膜的结构及功能,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加快肛门排气。消化道手术后胃肠道麻痹以胃和结肠为主,若术前小肠功能正常,则术后小肠的运动及吸收功能即可恢复,并且节约医疗费用。外科病人实施营养支持,从肠内途径给予较肠外营养好。早期肠内营养在肠道功能的恢复方面也明显优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的缺点:全麻术后胃肠道蠕动波在短时间内未恢复,加上术后机体处于高消耗状态,大量营养素进入机体,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大。另外,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营养不良可至免疫功能低下,手术应激将加重抑制状态。肠内营养能促进免疫功能的早期恢复〔8〕。

混合营养可避免二者的缺点,如:营养不足,胃肠道不良反应多,术后感染免疫恢复慢。结合上述两种方式的优点,营养给予全面、足量,机体机能恢复快,切口愈合良好,术后感染发生率低,大大提高食管癌患者术后的生存率,提高了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另外,高龄食管贲门癌术后长期生存率不低于一般患者〔9〕。鉴于混合营养在临床上的优点,可常规应用于老年食管癌手术后营养供给。

1 Braga M,Gianotti L,Gentilini O,et al.Feeding the gut early after digestive surgery:results of a nine-year experience〔J〕.Clin Nutr,2002;21(1):59-65.

2 Page CP,Ryan JA Jr,Haff RC.Continual catheter administration of an elemental diet〔J〕.Surg Cynecol Obstet,1976;142(2):184-8.

3 宋延强,吕文平,庞新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疗效的比较〔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2):97-9.

4 黎介寿.肠内营养-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3;10(3):129-30.

5 秦环龙,吴 汉.肠内营养在外科临床中的应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0;7(2):119-21.

6 冯 刚,甘崇志,从 伟,等.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 四川医学,2003;24(1):22-3.

7 王思愚,戎铁华,吴一龙,等.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食管切除术结果分析〔J〕. 癌症,1999;18(5):575-7.

8 韦 恺.老年食管贲门癌.44例手术治疗体会〔J〕.右江医学,2002;30(5):393-4.

猜你喜欢

胃肠道排气食管癌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肠内营养支持在放化疗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手术的配合
微小RNA与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相关研究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
基于血浆吸收光谱拟合处理诊断食管癌研究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