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付费”时代悄然来临
2012-12-17田邦德
文/田邦德
焦点访谈
“内容付费”时代悄然来临
文/田邦德
在《免费:未来的商业模式》这本书中,克里斯·安德森认为,新型的“免费”并不是一种左口袋出、右口袋进的营销策略,而是一种把货物和服务的成本压低到零的新型卓越能力。在上世纪“免费”是一种强有力的推销手段,而在21世纪它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
中国网民不喜欢付费,尤其不愿意为内容付费。或者说中国人更愿意为服务付费,中国网民为对网络产品付费的起源,似乎是源于腾讯的移动QQ,在2001年7月,移动QQ的用户数达到了160万,业务量占到了所有移动梦网应用服务的第一位。
在之后日子里,中国网民开始养成了为“网络服务”付费的习惯,QQ会员、收费邮箱、网络游戏、正版杀毒软件等一些列产品都得到了庞大的付费用户群,而对于“内容”收费服务,中国网民似乎还很不习惯。
在互联网开放精神的冲击下,原本愿意为短信新闻、彩信手机报、铃声下载付费的中国网民,又开始喜欢上“免费”的东西,在中国,用户基数排名前几位的如腾讯QQ、网易邮箱、360安全卫士都是既免费,又优秀的互联网产品,他们的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胜过大多数收费产品,尽管他们拥有很好的盈利模式,但并不对产品本身的使用权收费。
据了解,苹果于去年11月18日正式宣布支持支付宝手段购买游戏,国内用户可通过银行卡绑定支付宝直接在Steam上购买游戏,而此前苹果市场仅支持Visa、MasterCard和Amex三种信用卡,这表明苹果在逐步培养中国网民为应用付费的习惯。
业界一般认为中国网民不愿意对内容付费,对“内容”收费时代的是否真正来临,还存在诸多争议,对此问题,速途网采访了以下几位业内人士。
付费应用下载缓慢增长
来自安卓软件下载平台“机锋网”的单学娜表示:“我觉得应该有这个趋势,机锋网前段时间出了一份报告,报告中显示,付费应用下载也是有缓慢增长的。”
在谈到有关培养用户付费习惯需要用的时间时,她说:“在我觉得有这个付费意识的话,应该要2年的时间,但是产生这个付费行为的话,就不一定了。”“如果我以用户角度出发的话,对于应用下载,我会有付费行为,下个应用几块钱,没什么。”
灵动快拍市场总监张何:不仅仅是付费意识的培养,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是关键
对于将来是否收费,灵动快拍市场总监,高鹏俱乐部创始人张何表示,灵动快拍始终坚持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创新和优秀的产品体验,针对用户层面的收费模式上灵动快拍暂时未作规划。我认为,应用收费下载的模式,游戏、娱乐、工具类都有过尝试,每家创业公司的企业定位和战略目标都各有侧重点。
张何对中国网民养成付费习惯的时间给出的答案是“遥遥无期”,他说:“遥遥无期,不仅仅是付费意识的培养,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是关键。如果要说一个时间节点的话,至少要3-5年以上。”
“网民不愿意为文字、视频这样的内容付费”是一个伪命题,“可以用来收费的文字”,我理解可以分成资讯和书刊两个部分。资讯收费事实上在商用市场非常的普遍,而视频,人们已经习惯了广告补贴的模式,收费是“反自然习惯”的.多看阅读副总裁胡晓东,他认为网民是否愿意付费,最重要的看是否“值得”付费。
第三方支付费用和程序都非常麻烦
任雪怡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公关经理,她经常购买正版电子书的和下载付费应用,她说:“中国网民的付费习惯,也是两级分裂的,富人和草根,处于中间的城市白领,很少真正付费玩游戏或者下载什么软件。付费阅读习惯尚未养成,同时第三方支付费用和程序都非常麻烦,如果能像中国移动发个短信就能开业务,直接扣费,那就方便多了。”
国内报刊在电子版收费阅读上,还没有找到比较成功的运作模式。
著名专栏作家魏英杰在自己的一篇专栏文章写到,国内报刊在电子版收费上还没有找到比较成功的运作模式,他说:“在国内,有些媒体也尝试过(或正在)收费阅读,但结果都不太如人意。”其中典型个案是人民日报于2010年度开始实施的收费浏览模式。这一尝试在舆论反对以及实际效果不如人意的情况下,很快就名存实亡。《财经》等专业杂志在电子版收费的路上,也走得并不顺畅。应该说,国内报刊在电子版收费阅读上,还没有找到比较成功的运作模式。
而运作的不成功的原因,魏英杰表示,一是国内在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尚不如人意,多数报刊陷入免费(廉价)为门户网站打工的死循环;二是在收费与传播之间,基于国内特殊背景,许多报刊宁愿牺牲前者,而采取免费发布独家新闻;三是国内报刊的电子版收费模式普遍不成熟,缺少结合自身特色的收费模式,或受技术力量所限,付费用户难以获得良好体验。这一点,目前在iPad上实行收费阅读的许多报刊都有类似问题。
多看阅读副总裁胡晓东:电子书产品必须尊重内容 尊重文化
胡晓东认为“用户不愿意为内容付费是一个伪命题”,用户是否愿意付费,关键看是否“值得”付费。他说,中国的数字阅读该向哪里去?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用户买书买的是什么?我们认为,用户消费意愿的根本还是在体验上,同时,这是一个从优质的内容开始,到轻松便利的书讯获取,直至简单方便的购买方式,再到舒适愉悦的阅读体验乃至符合互联网习惯的互动的完整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用户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他购买行为的达成,更不要说是培养购买习惯了
关于养成为内容付费习惯的问题,首先有个大前提,就是移动互联付费环境的成熟。2011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已经接近了PC,而移动互联网规模仅占整体互联网规模的2.91%,培养用户的应用习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而应用与服务滞后于硬件是产业规律。
目前以多看、唐茶为代表的很多数字阅读企业都以App Store做为自己付费阅读的起步点,同时,当当、盛大等也将App电子书做为拓展用户的试验平台。
成熟的平台解决了用户消费的可能性,但不能解决必要性的问题。在当前盗版猖獗的情况下,如果正版电子书体验与盗版相同,如何激发用户的购买意愿呢?这个问题其实在纸质书正版与盗版的博弈中就已经得到回答。正版不能依靠用户的道德自律保护自己,捍卫的武器是精致的印刷、美观的版式为读者带来的优雅阅读体验。正版电子书也是一样,电子书产品必须尊重内容、尊重文化,以做“书”而不是做“字”的态度来开发。胡晓东表示。
付费时代正悄悄来临
互联网的一个核心关键词“Free”,除了自由外,同样有免费的含义。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可以说是免费当道的十年,信息、娱乐节目、软件等各种内容的获取几乎都是免费的,但有一些迹象却显示,付费时代正在悄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