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所见中国古代典籍考
2012-12-17··
··
天启《淮安府志》记载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复善谐剧,所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①。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亦赞美吴承恩撰写《西游记》,认为吴承恩“敏慧淹雅,其所取材,颇极广泛”②。过去,曾有不少学者对《西游记》作者“博极群书”及《西游记》取材广泛加以探讨。但这些学者的考证多集中在《西游记》引用佛教、道教典籍上,且其探讨亦间有疏漏之处。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西游记》所引中国古代典籍加以更为全面的探讨,以求为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西游记》提供参考。
一
柳存仁先生在其《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一文中举出了《西游记》中引用的6处道教诗词原文:第8回《苏武慢》“试问禅关”和第78回“修仙者”一赋,出自彭致中《鸣鹤余音》;第7回“一点灵光彻太虚”一句出自马丹阳《洞玄金玉集》“见性颂”;第36回“前弦之后后弦前”诗出自张伯端《悟真篇》;第50回《南柯子》“心地频频扫”和第91回《瑞鹧鸪》“修禅何处用功夫”出自马丹阳《渐悟集》③。李安纲先生又新发现了《西游记》中另外7处道教诗词韵语,分别为:第29回《西江月》“妄相不复强灭”、第14回“佛即心兮心即佛”诗、第53回《西江月》“德行要修八百”、第96回“色色原无色”词、第99回“毫发差殊不结丹”句,出自《悟真篇》;第78回“为僧者”一赋、第87回“大道幽深”一诗,出自《鸣鹤余音》④。郭健先生又新发现2处:第64回“必须觉中觉了悟中悟”诗,出自《鸣鹤余音》;第36回“月至三十日,阳魂之金散尽”,出自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⑤。王志玉《〈西游记〉韵文探析》又新增1处:第41回篇首“善恶一时忘念”,出自《悟真篇》⑥。以上涉及道教典籍《鸣鹤余音》、《悟真篇》、《渐悟集》等5种,引文16处。其实,除上述之外,尚有遗漏,待下文详述。
《西游记》亦引用了大量佛教经目。据曹炳建先生考证,《西游记》所见佛教经目共44种。其中与佛教经目全同者19种:《涅槃经》、《首楞严经》、《华严经》、《大般若经》、《维摩经》、《金刚经》、《佛本行经》、《大集经》、《法华经》、《瑜伽经》、《弥陀经》、《心经》、《虚空藏经》、《未曾有经》、《菩萨戒经》、《观音经》、《大智度经》、《宝藏经》、《孔雀经》;与佛教经目基本相同者11种:《菩萨经》、《决定经》、《大光明经》或《金光明品经》、《正法论经》、《摩竭经》、《佛国杂经》、《起信论经》、《维识论经》、《俱舍论经》、《受生度亡经》(或《受生经》、《度亡经》)、《梁皇水忏》(或《梁王忏》);无此佛教经目然与佛教有一定关系者10种:《恩意经大集》、《礼真如经》、《三论别经》、《五龙经》、《宝常经》、《僧祗经》、《宝威经》、《正律文经》、《起(启)斋经》、《揭斋经》;查无所据者4种:《西天论经》、《本阁经》、《安邦天宝篆》、《劝修功卷》⑦。
显然,以上考证仅仅把目光注视在佛教和道教典籍上,对于《西游记》其它众多典籍则未能详加考证;且对其中道教和佛教典籍的考证也不够全面。本文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再加考证,以期对《西游记》所引中国古代典籍有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
《西游记》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称引,有的明引,即直接标出书名并引用原文,或只有书名而无原文;有的暗引,即不标书名引用原文,或演绎大旨。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
据笔者统计,除学者已经考证过的之外,《西游记》所引古代典籍名目尚有以下21种,可分为七大类型:
(一)儒家经典,1种。
1.《周易》。《西游记》第1回、第37回两次称引此书。《周易》为儒家著名经典,被称为群经之首,汉代儒家“五经”、唐代“九经”及南宋“十三经”之一。《西游记》第1回所引“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⑧,是对《周易》中乾、坤两卦彖传的引用。乾卦之《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⑨坤卦之《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⑩
(二)道教经典,9种。承上编目(下同),为:
2.《黄庭》。《西游记》第1回写孙悟空所遇樵夫唱歌曰:“静坐讲《黄庭》。”《黄庭》为道教著名经典,有《太上黄庭内景玉经》与《太上黄庭外景玉经》两种。任继愈《道藏提要》云:“《太上典庭内景玉经》,又名《上清黄庭内景玉经》,简称《黄庭内景经》。《抱朴子·遐览篇》载有《黄庭经》,《旧唐书·经籍志》著录‘《老子黄庭经》一卷’。……近人王明《黄庭经考》谓魏晋之际,似已有秘藏之《黄庭经》草本,魏夫人得以撰为定本,于是日渐流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简称《黄庭外景经》……托名太上老君所撰。……王明谓是经略晚于《黄庭内景经》,盖出于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左右。”
3.《北斗经》。《西游记》第33回孙悟空对假扮道士的银角大王说:“你既怕虎狼,怎么不念《北斗经》?”《道藏》有《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太上北斗二十八章经》、《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等。其中《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云:“大圣北斗七元君能解虎狼厄。”则孙悟空所说《北斗经》有可能即为此经。
4.《南斗经》。《西游记》第33回唐僧骂孙悟空:“你驮他驮儿便罢了,且讲甚么‘北斗经’、‘南斗经’!”《道藏》有《太上说南斗六司延寿度人妙经》、《太上飞步南斗太微玉经》等。任继愈《道藏提要》曰:“其说大抵与《北斗经》经同。”
5.《受生经》。《西游记》第35回,猪八戒对金角大王说:“令弟已是死了,不必这等扛丧……请我师父下来,与你令弟念卷‘受生经’。”《道藏》有《灵宝天尊说禄库受生经》、《太上老君说五斗金章受生经》等。其中《灵宝天尊说禄库受生经》曰:“依吾教诵念此经,烧还禄库受生钱者,得三生为男子身。”
6.《消灾忏》。《西游记》第44回说:“宣理《消灾忏》。”《道藏》有《太上玄司灭罪紫府消灾法忏》、《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忏》、《真武灵应护世消灾灭罪宝忏》等。任继愈《道藏提要》曰:“《太上玄司灭罪紫府消灾法忏》……主要篇幅为一百五十天尊名号”;“《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忏》……旨在为忏主宣演经法,广说因果报应、罪根恶源、戒品道要,令其归礼十方各二十四天尊、四大真人,忏悔过愆”。
7.《道德经》。《西游记》第44回写道:“开讲《道德经》。”任继愈《道藏提要》云:“《道德真经》,本经即《老子》……《道藏》中收入《道德真经》本文及注解凡五十余部。”查《道藏》有关注解书目,题中含“道德真经”者46种,含“道德经”者4种。
8.《黄庭道德真经》。《西游记》第45回:“当的一声磬响,齐念一卷《黄庭道德真经》。”《道藏》没有此经名目,但从名称来看,必与道教有关,似为两种道教经典的连称。
9.《三官经》。《西游记》第46回提到《三官经》。《道藏》有《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三官灯仪》等。
10.《消灾经》。《西游记》第46回提到《消灾经》。《道藏》有《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元始天尊说十一曜大消灾神咒经》、《太上洞渊北帝天蓬消灾神咒妙经》、《太上老君说消灾经》、《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等。
(三)医学类典籍,4种。
11.《素问》。《西游记》第68回提到《素问》。《素问》即《黄帝素问》。《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无《素问》之名。后汉张机(即张仲景)《伤寒论》引用此书,始有《素问》之称,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隋书·经籍志》始著录《皇帝素问》,《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崇文总目》等均有著录。有关注解之书很多。
12.《难经》。《西游记》第68回提到《难经》。《四库全书总目》云:“《难经》八十一篇,《汉艺文志》不载。隋、唐志始载《难经》二卷,秦越人著……其曰《难经》者,谓经文有疑,各设问难以明之。……历代医家多有注释。”
13.《本草》。《西游记》第68回提到《本草》。《本草》旧说为神农氏所作,但《汉书·艺文志》无著录,其名始见于《汉书·平帝纪》。至南朝梁阮孝绪《七录》始著录《神农本草经》,且历代不断修订增广,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为其总结性的巨著。其它与《本草》有关的著作为数众多。
14.《脉诀》。《西游记》第68回提到《脉诀》。《脉诀》是关于中医诊法的著作。《郡斋读书志》云:“题曰王叔和撰。皆歌诀鄙浅之言,后人依讬者,然最行于世。”历代多有著录及注解。
(四)艺术类典籍,2种。
15.《烂柯经》。《西游记》第10回篇首引用《烂柯经》。《烂柯经》即北宋张拟撰《棋经十三篇》“合战篇第四”,文字略有小异。按张拟《棋经》,《宋史·艺文志》、《文史通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有著录。
16.《辋川图》。《西游记》第91回写道:“《辋川图》流风慢说。”《辋川图》,唐王维画,已佚,宋郭忠恕临为《王摩诘辋川图》(或称《王维辋川图》)。《辋川图》为王维代表作,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云:“(王维)画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五)民间通俗读物,3种。
17.《百家姓》。《西游记》第71回写赛太岁对金圣宫娘娘说:“我想着《百家姓》上,更无个姓外的。”明高儒《百川书志》云:“《百家姓》一卷,宋人制。”明刘城《峄桐文集》云:“穷乡下邑农工之子始入学皆习之。”
18.《千字文》。《西游记》第71回金圣宫娘娘对赛太岁说:“止《千字文》上有句‘外受傅训’,想必就是此矣。”《隋书·经籍志》著录《千字文》三种,分别为周兴嗣撰、萧子云注、胡肃注。《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也有著录。
19.《事林广记》。《西游记》第96回写寇员外的儿子提及此书。此书为古代民间日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为宋陈元靓撰,历代屡加增补。明《文渊阁书目》著录有三种版本。
(六)佛教著作,1种。
20.《圣教序》。《西游记》第100回唐太宗对唐僧说:“朕夜口占,答谢御弟之意,名曰‘圣教序’。”并引其全文。按《圣教序》有二:一为唐太宗所作《大唐三藏圣教序》;一为唐高宗所作《述三藏圣教序》,统称为《二帝三藏圣教序》。《西游记》所引《圣教序》为唐太宗所作,收入《全唐文》。
(七)查无所据者,1种。
21.《倒头经》。《西游记》第56回写唐僧对猪八戒说:“快使钉钯,筑个坑子埋了,我与他念卷《倒头经》。”按“倒头”为“死”之讳称。清李光庭《乡言解颐》云:“亲死之日,即倩僧、道念《倒头经》。”《金瓶梅》第63回及第79回也有念《倒头经》的情节。但是,佛教及道教典籍中均无《倒头经》之名。有人以为《倒头经》即佛教之《往生咒》,全称《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但无确证。而且《道藏》中以“往生”命名之著作尚有2种:《元始天尊说功德法食往生经》和《太上洞玄灵宝往生救苦妙经》。姑录存疑。
三
除上述明引书目外,《西游记》中尚有许多暗引之处,兹择其要者分类列举如下。
(一)儒学典籍
1.《皇极经世书》。《西游记》第1回开头,即大段叙述“天地之数”,自“盖闻天地之数”起,止于“故曰‘人生于寅’”。这段文字出自宋邵雍《皇极经世书》。邵雍(1011—1077),字尧夫,谥康节,故又称邵康节,宋代理学家。《皇极经世书》,《宋史·艺文志》归入“经类·易类”;《郡斋读书志》归入“易类”;《四库全书总目》则收入“子部·术数类”,但是同时又认为该书“粹然儒者之言,非术数家所能及”。故此书当为儒家著作无疑。
《皇极经世》以《易》理为指导,以“元”、“会”、“运”、“世”之数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认为天地始终为一元,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则一元共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其中十二“会”以地支为序排列。元代吴澄《答田副使第三书》解说曰:
……当子会之中,轻清之气腾上,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四者成象而共为天,故曰天开于子。浊气虽抟在中间,然未凝结坚实,故未有地。又五千四百年,而子会终,又自丑会之始五千四百年,当丑会之中,重浊之气凝结者,始坚实而成土石,湿润之气为水流,而不凝燥烈之气为火,显而不隐。水火土石四者成形而共为地,故曰地辟于丑。又五千四百年,而丑会终。又自寅会之始五千四百年,当寅会之中两间之人物始生,故曰人生于寅。
可见,《西游记》第1回的有关文字,完全是对《皇极经世》更为形象的表达。
2.《论语》。《西游记》第8回:“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出自《论语》“八佾”;第1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及第72回“有事弟子服其劳”出自“为政”;第27回“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里仁”;第24回“道不同,不相为谋”出自“卫灵公”;第26和31回“不念旧恶”出自“公冶长”。
3.《孝经》。《西游记》第31回云:“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在于不孝。”此句出自《孝经》“五刑”。
4.《诗经》。《西游记》第1回“伐木丁丁”及第31回“盖‘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二处分别出自“小雅”中的“伐木”和“蓼莪”。其中,后者原文为:“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5.《孟子》。《西游记》第55回“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出自《孟子》卷十“万章下”。
6.《礼记》。《西游记》第56回“古书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出自“大学”;第67回“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及第72回“七年男女不同席”均语出“内则”。
7.《子夏易传》。《西游记》第8回“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之外违之”摘自《子夏易传》卷七。
(二)道教典籍
8.《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第58回写如来说法,云:
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
这段经文实际上并非佛教经典,而是出自道教经典《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但删“或能”二字,改“即色是空,即空是色”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该经收入《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三)佛教典籍
9.《般若心经注解》。《西游记》第20回篇首云:
偈曰: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此段文字实际上出自何道全《般若心经注解》。何道全(1319-1399),号松溪道人、无垢子,是元末明初全真道士。《般若心经注解》被收入《续藏经》,《大日本续藏经目录》著录。《西游记》这段引文即出自该书末尾,但改“直须自下手”为“只须下苦功”,改“戎绳暮鼻穿”为“绒绳着鼻穿”,改“观心亦无心,观法法亦辍”为“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改“碧天清皎洁”为“碧天光皎洁”。
10.《大般涅槃经后分》。《西游记》第8回云:
如来驾住祥云,对众道: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根本性原,毕竟寂灭。同虚空相,一无所有。殄伏乖猴,是事莫识,名生死始,法相如是。
这段话出自唐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应尽还源品第二》,是断续的摘录。《大般涅槃经后分》,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11.《坛经》。《西游记》第13回写唐僧云:“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语出《坛经》,原文为:“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坛经》即《六祖坛经》,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集录而成。《宋史·艺文志》、《群斋读书志》、《文献通考》等著录。
(四)医学类典籍
12.《疮疡经验全书》。第69回“药不执方,合宜而用”,出自宋窦默《疮疡经验全书》卷十“附世传秘方”。另,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痘疹世医心法》、明万全《幼科发挥》等均引用此句。
13.《内外伤辨惑论》。第69回写孙悟空为朱紫国国王治病,所配药物为“大黄”、“巴豆”、“锅脐灰”,其依据即是金元时期李杲(约1180-1251)《内外伤辨惑论》中“备急大黄丸”之方,该处方为:“大黄、巴豆(去皮)、干姜。以上各一两。”引文改“干姜”为“锅脐灰”。
(五)小说戏曲
14.《世说新语》。《西游记》第17回“万壑争流,千崖竞秀”引自南朝宋刘义庆(403-444)《世说新语》“言语”,原文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世说新语》于隋、唐、宋、明史志中均有著录,版本甚多。
15.《酉阳杂俎》。《西游记》第67回:
古云:“柿树有七绝:一益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枝叶肥大。……
语出唐段成式(?-863)《酉阳杂俎》,文字基本相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崇文总目》等均著录此书。《四库全书总目》说此书“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
16.《渑池会》。《西游记》第9回说长安城“三州花似锦,八水绕城流”,引自元高文秀《渑池会》杂剧第一折,原文为:“三川花似锦,八水永长流。”《渑池会》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孤本元明杂剧》本等。
(六)诗词
17.李白诗《望庐山瀑布》。《西游记》第1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语出唐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一,“依”字原为“空”字。
18.《伊川击壤集》。《西游记》第1回“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语出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卷十八“冬至吟”,文字全同。
19.罗隐诗《自遣》。《西游记》第5回“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语出唐罗隐《自遣》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20.林逋诗《山园小梅》。《西游记》第9回“张稍道:‘李定,我两个真是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语出宋林逋《山园小梅二首》其一,引文改“幸有”为“真是”。
21.秦观词《满庭芳》。《西游记》第9回云:
渔翁道:李兄,你山中不如我水上生意快活,有一《西江月》为证:
红蓼花繁映月,黄芦叶乱摇风。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入网大鱼作队,吞钩小鳜成丛。得来烹煮味偏浓,笑傲江湖打哄。
这首《西江月》实是宋秦观《满庭芳》词的化用。秦观《满庭芳》原文为:
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霁天空阔,云淡楚江清。独棹孤篷小艇,悠悠过、烟渚沙汀。金钩细,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
22.寇准诗《咏华山》。《西游记》第65回“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语出寇准《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23.《悯农》。《西游记》第81回:“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出自唐李绅(一说聂夷中)《悯农二首》其一,引文改“知”字为“念”字。
(七)历史著作
24、25.新、旧《唐书》。《西游记》第11回写傅奕上书辟佛及与萧瑀论辩之事,出自新、旧《唐书》。其中傅奕所上之疏文与《新唐书》最为接近,但删落“至有身陷恶逆,狱中礼佛”及“攘天理,窃主权。《书》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害于而家,凶于而国”,增加“实乃夷犯中国,不足为信”。又,萧瑀辩论之语“佛法兴自屡朝,弘善遏恶,冥助国家,理无废弃。佛,圣人也。非圣者无法,请置严刑”与《旧唐书》最接近,原文曰:“佛,圣人也。奕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以下傅奕与萧瑀一轮论辩与史书内容相同,仅文字大同小异。
但是,《西游记》与新、旧《唐书》的差别主要有:一、时间,两《唐书》载此事为武德七年,即高祖时,而《西游记》却杜撰为太宗时;二、结局,两《唐书》叙论辩结果是高祖欲听从傅奕之言,但因传位而停止,而《西游记》却是以傅奕失败而告终,遂引出“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象化金蝉”的情节,接着叙述唐僧西行取经之事。
除上述直接引用文献外,《西游记》行文当中化用的文史典故更是与故事情节水乳交融,数量众多,难以尽举。第6回太上老君向观音介绍自己的金钢琢时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这里就化用了历史上著名的《老子化胡经》的故事。再如作品第70回,写小妖放火,孙悟空喷酒为雨而灭火,就化用了历史上栾巴的故事。葛洪《神仙传》卷五载:“巴为尚书,正旦,会群臣饮酒,巴乃含酒起望西南噀之,奏云:‘臣本乡成都市失火,故为救之。’帝驰驿往问之,云:‘正旦失火,时有雨自东北来,灭火,雨皆作酒气也。’”第64回“木仙庵唐僧谈诗”就涉及到“竹林七贤”、“竹溪六逸”、“商山四皓”,皆于史有征;又,“元日迎春曾南寿”典出《汉官仪》;“太清宫外有声扬”源自《太清记》;“渭川千亩任分扬”、“游夏莫赞”典出《史记》;“上盖留名汉武王,周时孔子立坛场。董仙爱我成林枳,孙楚曾怜寒食香”却与汉武帝、孔子、董奉、孙楚等人事迹有关。兹不赘述。
四
综观《西游记》所引古代典籍,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西游记》并非“讲道”或“证道”之书。《西游记》中所引古代典籍包括儒释道经典、小说、戏曲、诗词、医学、艺术、历史、蒙学、百科等,非常广泛,足见作者博学多闻,俯瞰三教,出入经史子集,写作时挥洒自如,毫不拘滞。学界对于《西游记》中所引道教典籍的分析,集中于诗词韵语方面,并以此来证明《西游记》浓重的道教气息,特别为持讲道说的学者提供论证基础。但是,作者对道教经典进行了重大的改动,以至于完全与道教宗旨相对立,走向了反面,使得道教威严扫地。徐朔方先生《评〈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辩正甚详。再如第七十八回所引《鸣鹤余音》两段文字,一为唐僧赞美僧人之“为僧者”一赋;一为国丈称道道士之“修仙者”一赋。唐僧本为佛徒,不引佛典而引道籍,在引用时又加以删改以攻击道教,既改“学道”为“知觉”,尽显佛教面目,又增“自然享寿永无穷”,却为道教本色,则唐僧的宗教身份似亦道亦佛。国丈本为道徒,既然断言“古来惟道独称尊”,却把原文中贬低儒家的语句尽皆删除,并改用“阴神”、“臭壳”等詈骂之语来攻击佛教。如果作者是道教徒,怎么可能允许出现这种自相矛盾的事情?柳存仁先生认为:“宗教性质的文字对信徒来说有它的特殊的尊严,照理后世的皈依崇奉的人去妄行删改前贤先圣的著作是不该有的。”又,道教经典中有《黄庭经》,也有《道德真经》,但是并没有《黄庭道德真经》,若作者为道徒,怎会连经目名称都搞不明白?因此,《西游记》引典籍极其广泛,并不只是引用佛教和道教著作,所以不是有意地宣扬佛教或者道教。过去学者仅仅从全书引用不少道教典籍,就将其视为“道书”,似可商榷。
其次,《西游记》实为融汇三教之作。如前所述,《西游记》引用佛教经目44种,另引4种佛教典籍语句;引用道教典籍15种,而且所引佛道两家典籍又互相贯通、包含。如第58回写佛祖如来说法,却讲道教典籍,又完全符合佛教的“有”、“无”、“色”、“空”之义。同时,引用道教典籍时,又往往对其进行删改,使其具有佛教意味。作者本为儒生,引用儒家典籍时更是游刃有余。如第1回所引《皇极经世书》既是儒学大师之作,又被收入道教典籍。《西游记》借其学说,从混沌未分讲起,当说至人类产生之后,忽而转入佛教“四大部洲”之说:“……故曰,人生于寅。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把佛教纳入到儒家所认定的宇宙模式之中。又,第11回写傅奕上疏诋佛法,把《唐书》中的“攘天理,窃主权。《书》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害于而家,凶于而国”删去,口气变缓和,降低了杀伤力,可见作者对于佛教的宽容心态。故,《西游记》中儒释道三家实难相分。
其三,作者引用传世典籍繁多,但又大都为明代流行之书,不故作高深,通俗易懂,便于读者接受。如妇孺皆知的《百家姓》、《千字文》为封建社会的蒙学读物,是每家必藏之书,另,《素问》、《难经》、《本草》、《脉诀》虽为医学专著,但因其流播日久,为人熟知,是明代易得易见的医家入门之书。
以上考证或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注:
① 蔡铁鹰《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48页。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35页。
④ 李安纲《〈西游记〉非吴承恩所著及主题是修心证道》,《编辑之友》1995年第4期。
⑤ 郭健《〈西游记〉对佛道典籍的袭用现象》,《求索》2007年第1期。
⑥ 王志玉《〈西游记〉韵文探析》(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⑦ 曹炳建《〈西游记〉中所见佛教经目考》,《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⑧ [明]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本文所引《西游记》原文均据此版本。
⑨⑩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卷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