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作家评论》二○一一年总目录

2012-12-17傅任

当代作家评论 2012年1期
关键词:专辑主持人文学

《当代作家评论》二○一一年总目录

(下列括号中“·”前为期数,后为页数)

2010中国文学观察

十年瞬间的意义累积 林建法(1·4)

真情与纯朴的回归 王必胜(1·6)

杂文,写成“可以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王乾荣(1·8)

风吹草低见牛羊 宗仁发(1·12)

报告文学,回到现实大地的行走 丁晓原(1·16)

小说的力量 季 进(1·21)

“成熟”的塔尖 王 侃(1·27)

批评家讲坛

主持人的话 王 侃(3·4)

狼为图腾,人何以堪(《狼图腾》的价值观退化) 丁 帆(3·5)

从价值维度的重构谈丁帆的百年文学史观 黄 轶(3·15)

主持人的话 王 侃(4·60)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向后转”问题 王 尧(4·61)

十本书与十个问题(上) 王 尧(4·68)

“我的朋友胡适之”(印象王尧) 林建法(4·75)

主持人的话 王 侃(5·25)

情为何物 情何以堪(共和国文学之初的情感政治) 吴 俊(5·26)

“为人性美好而文学”(吴俊学术思想述评) 黄 平(5·41)

批评家论坛

乡土文学观念与研究思路的思考杨位俭 许 斌 王光东(1·102)

是推开门窗的时候了 王晓明(1·113)

浅谈青春出版物的多副面孔:以《最小说》刊群为例 金昭英(1·117)

青春无叛逆 王昱娟(1·120)

什么样的文艺,什么样的少年? 张永峰(1·124)

《萌芽》的转型与郭敬明的出现 李 阳(1·127)

“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主持人的话林建法(2·4)

真正透彻的批评声音为何总难出现 雷 达(2·5)

批评如何判断? 南 帆(2·12)

文学的权利博弈:国家文学与文学批评 吴 俊(2·18)

当代文学批评:问题与挑战 陈晓明(2·25)

无法回避的问题(从“批评的力量”谈起) 方 宁(2·37)

从文学的人学维度谈起 朱立元(2·41)

“我们还没有抓住最好的东西” 孟繁华(2·45)

文学批评大众化是否可能? 丁宗皓(2·48)

反思与重建:文学批评的重大课题 赵慧平(2·53)

文学批评琐谈 程光炜(2·60)

致力于现代知识分子人文精神和实践道路的探索(“陈思和文学思想学术研讨会”纪要)林建法 程光炜 王 尧 等(2·183)

谢天振的翻译文学思想 史国强(3·22)

世界格局下的汉语写作(以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中的“中国声音”为例)邓如冰(3·193)

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表达(十年随笔挹滴(二○○一-二○一○) 王彬彬(4·81)

文学艺术的暴力与现代乌托邦的反思(以约翰·凯里《知识分子与大众》为案例·上) 丁 帆(4·98)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一九四○年代的文学转型 胡玉伟(4·109)

当今散文的审美及评估 范培松(4·118)

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学批评 杨利景(4·123)

属下要说话(“她者历史”的文学建构)葛 亮(4·183)

“撷英”与“咀华”(关于何锐主编《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及其他) 谢 刚(4·191)

文学艺术的暴力与现代乌托邦的反思(以约翰·凯里《知识分子与大众》为案例·下) 丁 帆(5·10)

“七○后”声音与批评的转向 牛学智(5·188)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制度性之辨 吴 俊(6·22)

十本书与十个问题(中) 王 尧(6·105)

走不出的五四 许子东 陈丹青(6·112)

低谷的一代 陈思和(6·118)

《扬子江评论》五年印象 杨 扬(6·155)

新世纪文学与全球化想象 申霞艳(6·187)

文化转型与当代“浙军”创作的流变王嘉良(6·196)

略萨研究专辑

来自巴尔加斯·略萨的启示 陈众议(1·130)

博尔赫斯的小说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 史国强 译(1·138)

自由的文化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 张 宜 译(1·145)

这个魔鬼是真的:巴尔加斯·略萨没法将独裁者变成人

阿尔弗雷德·马克·亚当 著 张 宜 译(1·149)

“过去写作是为了不朽,如今谁还相信永生”

乔治·维兰纽瓦 基米纳·皮尼拉·希斯尼罗斯 著张 宜 译(1·154)

欢喜与纯粹罗伯特·博耶斯 吉尼·贝尔-维拉达 著史国强 译(1·158)

当代外国文学

保守的经典 经典的保守(再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陈众议(5·4)

论赫塔·米勒诗歌中的意象拼贴与诗化现实 张 帆 冯晓春(6·62)

韩国“同人杂志”的发展与流变 权赫律(6·72)

海外汉学研究

在全球化时代阅读现(当)代中国文学〔美〕希利斯·米勒著 史国强 译(5·84)

城堡、教堂、公共会馆:如何向外国传播中国文学 〔德〕顾 彬著 林 源 译(5·88)

网络之主:陈村与连续不断的先锋性〔英〕贺麦晓著 由 元译(5·93)

作为类型的政治运动:“十七年”的意识形态与形象化 〔美〕柏佑铭著 史国强 译(6·79)

何谓好汉语?〔德〕顾 彬著 林 源 译(6·89)

于审美和学术中透视东西政治风云蒋文燕 王 斑(6·95)

诗人讲坛

主持人的话 林建法 何言宏(1·169)

张枣代表作 张 枣(1·170)

秋夜的忧郁 张 枣(1·177)

文学史、现代性与鲁迅的《野草》 张 枣(1·180)

精灵的名字(论张枣) 宋 琳(1·183)

主持人的话 林建法 何言宏(3·51)

多多代表作 多 多(3·52)

被动者得其词 凌 越 多 多(3·57)

多多诗歌的音乐结构 李章斌(3·68)

主持人的话 林建法 何言宏(4·130)

西川代表作 西 川(4·131)

传统在此时此刻 西 川(4·137)

保持一个艺术家吸血鬼般的开放性马铃薯兄弟 西 川(4·146)

散文体作为诗歌的形式:试论西川〔德〕何致瀚 著 张 瑞 译(4·154)

主持人的话 林建法 何言宏(5·102)

小海代表作 小 海(5·103)

关于当代诗歌语言问题的思考 小 海(5·109)

“使自己真正成为这个国家的诗人”何 平 小 海(5·117)

忠实于我的时刻越来越“多”(对小海近期创作倾向的考察) 何同彬(5·127)

主持人的话 林建法 何言宏(6·4)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瑞典〕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6·5)

词不是语言 李 笠(6·13)

神秘是诗歌的前提 李 笠(6·15)

蓝色的海追赶着天空 黄礼孩(6·17)

小说家讲坛

发现小说 阎连科(2·63)

第一章 现实主义之真实境层

第二章 零因果

第三章 全因果

第四章 半因果

第五章 内因果

第六章 神实主义

张炜评论专辑

张炜小说中的两个层面和齐文化的浸润 涂 昕(1·35)

五十年代生人的精神之旅 贺绍俊(1·43)

《你在高原》:探寻无边心海 施战军(1·47)

黄蓓佳评论专辑

黄蓓佳散论 汪 政 晓 华(2·142)

穿越历史的童年叙事(评黄蓓佳“五个八岁系列长篇”) 赵 霞 方卫平(2·153)

超越于童年生命的书写(评黄蓓佳儿童小说新作) 谭旭东(2·160)

潘向黎评论专辑

当爱已成往事(评潘向黎长篇小说《穿心莲》) 吴义勤(2·167)

穿心苦莲与都市之心(读潘向黎长篇小说《穿心莲》) 杨 扬(2·170)

精神创伤与美的救赎(潘向黎长篇小说《穿心莲》读札) 何言宏(2·177)

小海评论专辑

帝国的历史与民族的历史 曾一果(3·95)

《大秦帝国》:一个诗人的历史主观镜像 海 马(3·101)

朱文颖评论专辑

在南方生长的诗学 王 尧(3·105)

南方的细小、漫长与悲伤 张清华(3·112)

大时代的“小生活” 吴义勤(3·118)

凡一平评论专辑

“山鲁佐德”的文学启示 傅元峰(3·123)

让小说回到起点 汪 政(3·131)

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想象 张柱林(3·137)

方方评论专辑

革命与人性的双重质询洪治纲 欧阳光明(5·48)

重现历史烟尘中的人间世相 梁 海(5·55)

你知道武昌城吗? 方 方(5·60)

王手评论专辑

无名者的生活 何 平(5·136)

写作,寻找生活与文本的“纯粹” 张学昕(5·146)

任白评论专辑

诗人在诗人中间 何 平(6·29)

对峙的时代与自我批判 王 侃(6·37)

人生究竟的诗意叩问 罗振亚(6·43)

永远的怀念

看不见的诗文(忆陈言先生) 孙 郁(2·127)

可贵的是那份情 尤凤伟(2·131)

阳光穿透窗户洒在铁生身上 王 尧(2·132)

史铁生的意义 高 晖(2·133)

史铁生:一个尊灵魂的人 谢有顺(2·139)

辽宁文学评论

中国作家如何向内心走 王 研(1·49)

康家村的传说意义 曲 风(1·52)

《康家村纪事》:对作家及其作品概念的一次重要订正 郭长虹(1·58)

荒诞意识的中国式表达 蒋书丽(1·61)

“后乌托邦批评”的尝试(读李小江

《后寓言:〈狼图腾〉深度诠释》) 黄 轶(1·66)

精神乡邦的眷顾与坚守 何言宏(3·77)

诗人之忧:乡邦何在? 吴 俊(3·83)

凝视乡土与倾听城市 秦朝晖(3·86)

广袤的乡愁 苏妮娜(3·89)

《康家村纪事》的死亡叙述 赵淑梅(3·91)

批评在别处 张学昕(5·198)

民族身份的超越与现代性的救赎 周景雷(6·161)

图像时代的文学取向 刘 巍(6·173)

在中国的文学现场 赵慧平(6·184)

作家与作品

忧思弦上发清音(谈王尧散文随笔的精神旨趣) 王兆胜(1·75)

韩松与“鬼魅中国” 贾立元(1·83)

新乡土史诗的建构 吴义勤(1·91)

疾病与叙述 张芙鸣(1·96)

抒情文化小说的传承与再造(汪曾祺小说论) 段崇轩(3·29)

余光中“新散文”的审美理想及其价值张王飞 林道立 吴周文(3·39)

使徒:劳马小说中的傻子形象 艾 翔(3·45)

边缘青春与普遍时代 张艳梅(3·180)

雪漠关键词 陈彦瑾(3·189)

一物之通,生机处处(王安忆《天香》的几个层次) 张新颖(4·4)

喧哗与静默 王安忆(4·10)

本土性、民族性的世界写作(莫言的海外传播与接受) 刘江凯(4·20)

从想象停滞的地方出发(读余华的随笔集《十个词汇里的中国》) 洪治纲(4·34)

读《女同志》 杨庆祥(4·42)

最低限度的“活着”(论《赤脚医生万泉和》) 胡传吉(4·47)

重审伤痕文学历史叙述的可能性(阎连科新作《四书》、《发现小说》研讨会纪要) 程光炜 邱华栋等(4·52)

循环历史与宿命人生(读郭文斌、韩银梅的长篇历史小说《西夏》) 季红真(4·199)

剩余的细节 南 帆(5·67)

历史深处的花开,余香犹在? 金 理(5·77)

彷徨无地的诗人及其梦的破碎(原甸小说《探索三部曲》序) 刘再复(5·152)

两种辛亥革命史的写法 周 云(5·63)

何建明:泛政治化的非虚构叙事 丁晓原(5·157)

记忆的文学与文学的记忆(殷慧芬小说创作再论) 方克强(5·166)

撤去丝绒帷幕之后(读安妮宝贝长篇新作《春宴》) 郜元宝(5·170)

“现代化”刺激下的欲望疯狂病 刘再复(6·50)

重新拾起“人的忏悔”的话题 罗兴萍(6·53)

宁护细若游丝的小传统 丁宗皓(6·123)

刘震云:“拧巴”世道的“拧巴”叙述马俊山(6·132)

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猎人峰》解读 张贺楠(6·139)

须一瓜小说:复调的艺术 温彩云(6·143)

在大地上诗意地行走 钟晓毅(6·149)

现代汉诗研究

梳理、整合与重建(《中国新诗总系》初读谫论) 沈 奇(4·167)

边界互渗的生机与险境(浅谈江苏新世纪诗歌的民间力量兼及民间的困境) 何同彬(4·172)

社会转型时期的“南方”诗学(江苏新世纪十年诗歌的一个侧面) 霍俊明(4·177)

重返八十年代

主持人的话 程光炜 李 杨(3·143)

从西昌到成都(对第三代诗歌杂志《非非》生产的社会学考察) 罗文军(3·143)

《重放的鲜花》与“拨乱反正” 吴舒洁(3·153)

细读与历史

主持人的话 程光炜 黄 平(5·175)

小镇的娜拉(读王安忆小说《妙妙》)程光炜(5·175)

文化视界

主持人的话 朱晓进(3·163)

政治文化话语体系的“衍生”和“省略”(论“纯文学”话语体系中三十年代文学历史面貌的呈现) 李 玮(3·164)

政治文化主导下的“文革”叙事沈杏培 姜 瑜(3·171)新作网页

印象点击 李桂玲(1·195)

印象点击 李桂玲 蒋书丽(2·203)

印象点击 张 红(5·202)

文论下载 王 尧 林建法张光芒 蒋子龙 何 平(1·198)

文论下载 刘再复 林 岗洪治纲 金 理 王必胜(3·202)

文论下载 王彬彬〔日〕谷川毅 著 潘旭明 译(4·205)

文论下载 丁宗皓(5·204)

文论下载 张涛甫(6·206)

《当代作家评论》奖二○一○年获奖作者与篇目 (1·74)

《当代作家评论》二○一○年总目录 (1·203)

封面人物 李泽厚(第1期)

封面人物 雷 达(第2期)

封面人物 多 多(第3期)

封面人物 西 川(第4期)

封面人物 小 海(第5期)

封面人物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第6期)

英文目录 崔 婷 译(第1-6期)

(傅 任辑录)

猜你喜欢

专辑主持人文学
专辑主编
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专辑
我们需要文学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SNH48组合7SENSES推出第三张迷你专辑《天鹅(SWAN)》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