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文化使命 推动文艺创新①

2012-12-17

当代作家评论 2012年1期
关键词:重估当代文学文学批评

张 江

近两年来,文学批评的辽宁声音,在全国学界乃至整个华语圈,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

二○一○年六月,随着《文艺精品:为人民而生》、《文学批评:为人民而担当》等带有方向性、指导性的重要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上相继推出,“廖文”迅速成为全国重要的文艺批评品牌,给沉寂的文坛带来一股劲风。

迄至目前,“廖文”已发表近二十篇批评文章,涉及了文学批评、文学创作、群众文化等内容。明确回答了文学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困扰人们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有影响的文艺批评品牌,“廖文”直面问题,坚守立场,表明态度,为文艺生产引领方向,为文化发展保驾护航。

《当代作家评论》也是全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品牌。它虽身在辽宁,却不囿于地域局限,拥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前沿意识,始终站在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最前线。作为一份专业的学术期刊,《当代作家评论》这些年苦心经营,坚持标准,绝不降格以求。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赢得了同行的尊重和业界的好评。

二○一○年十二月,为进一步加强文学批评的导向作用,促进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繁荣发展,辽宁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位批评家,全方位地分析了当前文学批评的现状,深刻剖析了导致文学批评缺席的内外在因素,为文学批评的重建提出建议。

《辽宁日报》承接了这次会议的主题,旋即策划了“重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并在二○一一年一月十日推出,前后历时半年之久。这次策划紧扣“反思”与“重建”两个关键词,吸引了一大批国内有影响的作家、批评家、学者参与其中,同时还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倾听在校大学生、普通读者的意见。这次策划受到各大媒体的持续关注,在文学界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我注意到,《辽宁日报》的这次“重估批评”策划,主要从三个角度切入中国文学批评现状。一是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困境;二是中国批评队伍现状以及道德水准、学术操守症结;三是阻碍中国文学批评健康成长的环境因素。这三个方面,都是当前困扰批评发展的制约性要素。这次策划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体现出了高度的敏锐性。同时,通过对众多本领域内专家、学者的深度访谈,揭示、梳理、剖析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路径,其意义自不待言。

值得肯定的是,在“重估批评”进行过程中,《辽宁日报》编委会与参与采编的同志们,展示出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高度的文化责任感,使话题既保持开放性,充分倾听各方声音,又不失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既严谨遵循学术规则、保持话题的严肃性,不哗众取宠,不娱乐化、事件化,又在通俗性、大众化上作出努力,不枯涩,可读性强。

“重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二○一○年的“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构成姊妹之作,分别指向“批评”和“创作”,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无论是“重估文学”还是“重估批评”都是小众话题,一般来讲,除专业内人士,关注的人不多。但是,这些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文化发展关键时期,具有特别意义。《辽宁日报》作为一份地方党报,勇担使命,投入巨大精力,辟出重要版面来关注、讨论这样一个全国性文化问题,这种魄力与胸怀,值得敬佩。这是大众传媒,尤其是党报党刊,应有的责任、义务。

《辽宁日报》于二○○九年成功完成新一轮改版,这两次策划就是改版重要成果之一。现今,《辽宁日报》的“文化观察”版,即文化和文学批评版面已成为全国文学界和新闻界瞩目的文化阵地。这有力地说明,地方党报的改革之路,不在就低取俗,而在于放宽眼界,提高品位。惟其如此,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重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书,作为这次策划活动的最终成果,现结集出版,是一件好事。如能通过这个集子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关注文学,关注文化,共同推动文化创新,其功莫大焉。

猜你喜欢

重估当代文学文学批评
网络化时代的“经典重估”:评《经典重估与西方文学研究方法创新》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色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先秦两汉为中心
蓄势中的西藏当代文学——西藏和平解放70年以来文学成就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建构的海外因素
如何认识中国当代文学?
大国崛起语境下国产电影中的中国梦表达
我国居民消费率的重新估算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