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态度、行为:教师文化建构的三个维度
2012-12-15李霞
李 霞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信念、态度、行为:教师文化建构的三个维度
李 霞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信念、态度、行为是构成文化的三个有机构成要素。就教师文化来说,教师的信念处于其中的最深层次,它是无形的,只有通过教师的态度所起的中介作用,才能在教师的行为上得以显现。教师的信念、态度、行为以及这三个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审视与剖析教师文化构建机制的一把钥匙。衡量教师文化是否生成,关键要看教师信念是否确立,并体现为信念引领下积极的工作态度以及与态度相对应的外在行为方式。教师文化构建应重在确立教师的崇高信念,形成教师的积极态度,并最终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信念;态度;行为;教师文化
教师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质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与实施已成为国际社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由此凸显教师的知识与技能,并强化教师的专业理念和专业信念。2011年12月2日,我国教育部公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标准以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来架构,“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又细化为“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等四个领域。不难发现,教师专业发展基于信念、态度、行为的协同,而信念、态度、行为是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认为,教师文化包括教师群体所共享的态度、价值观、信念、习惯、假设以及做事的方式等[1],教师的信念和态度代表着教师文化系统,并体现于教师的行为活动中[2]。教师文化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深层次支撑作用,教师文化的建构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聚焦于教师的文化价值观、信念和态度的理论的新的研究范式越来越受到关注[3],本文从信念、态度、行为出发,试图阐述其在教师文化构建过程中的角色、意义、策略及其关联,从而揭示教师文化构建机制。
一、树立教师信念是构建教师文化的出发点
关于信念的研究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个领域。语义学上一般认为,信念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观念和看法。哲学上认为,信念是人们对某种观点、原则和理想等所形成的内心的真挚信仰。心理学则认为,信念通常跟情感和意志融合在一起,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学者综合有关信念涵义的讨论,提出界定信念的几个典型维度,包括认知维度、判断取向、情感维度、情感-认知-评价混合取向。[4]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信念与人的认知、主观判断、评价、情感、态度、行为倾向等密切相关,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观点所持的较为稳定与持久的看法与认识,人们总是倾向于从自己的信念出发去观察周围事物,并作出判断以及采取行动。Fishbein&Ajzen认为,信念是行动前的倾向,影响个人的态度,进而形成一种意向而影响行为,行为的结果得到回馈信息,个人又据此修改其信念而不断循环[5]。教师信念是教师自己确认并信奉的有关人、自然、社会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假设[6],主要包括教师对学校组织、教师角色、教育教学、学生成长、自我发展的信念,通过教师的态度来反映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教育实践。可见,树立教师的信念是构建教师文化的重要前提和出发点,对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具有深远影响。
教师文化通常表现为无意识的、显性的规范意识、知识、技能和行为规则,同时也会涉及无意识的、隐性的信念、情感、习惯的多层构造。[7]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便能感受到弥漫于教师群体中的与众不同的生活气息和工作氛围,也能窥见教师的信念。然而,并非教师所有的信念都是积极或正面。“教师信念的发展要受到教师从教后的教育实践、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教师群体间的文化特质以及自身的知识储备等因素影响。”[8]当教师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于教师的信念,使得教师的个人价值的追求与教师集体发展目标的实现相结合,教师文化就会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引领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信念的确立、改变或放弃。[9]教师文化构建的成效,更多地体现在信念的培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自觉与自律。信念的培育不能通过说教和灌输的方式来形成,而是潜移默化地进入教师的心灵和生活。
然而,要有效确立教师的信念,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克服。其中一个就是教师专业认同感不足。旷日持久的教师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使得目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在我国仍然缺乏专业性,此外,教师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创造性、生成性,以及教育效果的滞后性、内隐性,也影响着社会对教师专业不可替代性的认识。另一个影响教师信念形成的因素是教师专业自觉匮乏,导致教师不能自觉把外在责任与义务转变成内在动力,不能自觉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展开自我反思,很多教师仅仅满足于充当“教书匠”的角色,创新意识薄弱,研究能力欠缺,自我成长的热情与动力低迷,形成一种被动适应的教师文化。因此,只有着力于信念,才能促进教师专业精神和态度的培育,促成教师专业自觉的养成。教师的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专业的忠诚、对事业的使命感、对工作的责任心、对专业发展的追求,对专业道德的坚守、对职业的奉献。教师信念引领教师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价值观、强烈的职业意识和奉献精神,实现教师在心理和文化上积极的专业认同,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都能得到可持续的专业发展。总之,教师文化是否形成,须考察信念是否在学校全体教师中得以确立,并起到激发教师潜能、凝聚教师心志、推动学校发展的作用。
二、改变教师态度是构建教师文化的切入点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作出反应时所持的带有评价性的心理倾向,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元素,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能够导致行为结果。态度影响个体对行为的选择,使得某种行为的出现成为可能。态度源于信念,同时,态度也能够反作用于信念,影响信念的确立和转变。事实上,信念尽管影响甚至决定态度,却只有通过态度才能得以体现。态度更具体,往往指向一种特殊的对象或情境,信念则比较抽象,超越具体事物而涉及行动的标准和目的。态度和信念都可改变,相比之下,态度更易。教师的态度包括教师对学生、工作、同事和自身发展的心理倾向,改变教师态度可以作为构建教师文化的切入点和着眼点,以态度的改变来推动教师信念内化为教师的行为。
从变化这个视角来看,态度与文化存在更多共性。荷兰哲学家皮尔森 (Peursen,C.A.V.)在为其著作《文化战略》中文版写的引言中指出,“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即文化是按一定意图对自然或自然物进行转化的人类全部活动的总和[10],换句话说,“文化”内在地蕴含着转变意图和态度之意。而且从语义的角度分析,“文化”一词本身就含有态度转变之意。“文化”是古已有之的汉语词汇。“文”与“化”各有其意义,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意义已十分明显。西汉以后,“文”与“化”成为复合词,“以文教化”成为“文化”的重要涵义,与武力征服相对应,意指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强调内在的改变。有学者认为,教育改革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改变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11]。可以说,教师文化构建就是在确立信念的基础上转变教师现有的不适应学校发展的态度,并随着态度的更新产生持久的行为倾向。
信念是无形的,不管教师是否意识到,教师信念都在通过态度影响着教师的行动。一般来说,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对学校的认可度,与他们教育教学行为的激情和创新成正相关。态度转变复杂而艰巨,得依赖于教师文化构建中所采取的具体而有效的策略。美国学者哈格里夫斯 (Andy Hargreaves)把教师文化按形式区分为个人主义文化(individualism)、派别主义文化 (balkanization)、人为合作文化 (contrived collegiality)和自然合作文化 (collaborative culture),逐级而上。[12]自然合作文化建立在开放、互信、互助的基础上,是教师文化的最高境界,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教师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起合作与对话的环境和氛围,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师关系、团结协作的同侪关系,以及尊重信任的上下关系。教师文化构建过程中还应重视教师的自主意识和民主权利,使其通过积极参与获得正向的情感体验,并自觉将此情感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如,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小组决策和讨论,孕育集体自主意识,建立协作文化,从而推动教师真正参与学校生活,并有信心去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升。[13]通过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支持与激励,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使教师关于教育教学的某一认识逐渐发生改变,进而新的认识支撑起新的态度,最终促使教师认识、理解并认同教师文化,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这是通过态度的改变来推动教师文化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教师也应不断审视、反思和更新态度,转变那些不正确、不合理甚至消极的态度。而教师文化的作用力又能产生反作用,尤其是当教师的态度与教师的信念相一致时,会推进教师文化的构建。
三、内化教师行为是构建教师文化的落脚点
行为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命题。哲学上认为行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切活动。心理学不同派别对行为有不同的定义。综合来看,行为是人们在价值观念影响下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行为是与信念和态度密切相关的概念。态度反映信念指导下的事物或活动对个体的意义或价值,而这种意义或价值通过态度指导下的行为来实现,当然,行为也能影响态度的变化。有学者指出,文化的核心由“价值观”所形成,它是一种很少被讨论的潜意识感受,无法观察,但会由行为表现出来。[14]教师行为因其外显性而成为教师文化构建的落脚点与最终体现。
教师文化基于教师的信念,由内而外展现,最终落实在教师的专业态度和教育教学行为上。教师行为是教师信念与教师态度的动态表现,是衡量教师文化建设成效的标尺,也是学校精神与价值观的折射。教师的行为包括语言运用、教学方法使用、情感表达、师生互动、同事交往等,可以概括为教学行为、育人行为、专业发展行为,体现出教师对职责履行的态度。教师文化构建须把握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相互关系,致力于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师育人行为,提升教师专业品质;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提升。具体而言,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育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对待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树立专业自主意识,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与积累,强调相关学科的支撑和渗透,通过同伴互助、叙事探究、情境学习等方式,提升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形成具有理念指导的行为风格。
尽管态度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但行为主体还受制于外部环境,并依据自己的信念对外在的行为规范进行选择和整合,最终内化为个体的自觉意识。行为规范如果不能得以内化,文化的影响力就会折损。有研究认为,教师的要求、愿望、意志与学校制度产生冲突和困惑,以及对于这些冲突和困惑的解决与妥协,可视作教师所特有的感情、思考、行为的表现形式,并生成一种特有的文化[15]。可见,制度对内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教师管理制度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孔子所说的“内仁外礼”,“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重自律;“礼”是外在的规范和制度,重他律。仁义的内化体现为道德行为。只有积淀和贯通“仁”的“礼”才不停留于外部的规章制度。因此,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的真正旨意应该是使文化深入到教师的心灵,成为教师的共同追求。行为规范的内化需要一个过程,从点滴做起,由不自觉到自觉,变“压力”为“动力”,教师行为才能超越制度本身而达到文化自觉,教师便不再局限于只是被告知怎么做的执行者,而是成为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不仅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还能知道如何正确地做事。
四、信念、态度和行为三者协同作用
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16]。信念也就必然成为教师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决定着教师文化的性质与方向,影响着教师的态度与行为。教师文化只有真正化为教师的信念与态度,方能通过教师的行为自然流露。由此,教师的行为不仅仅是教师个体信念与态度的外显,更可视作教师文化的彰显。构建教师文化,离不开信念、态度、行为三者的协同作用。而三者不仅仅充当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更能帮助对教师文化的架构作逻辑性梳理。
对于文化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著名学者沙因(Schein)有过精辟论述。根据文化现象的可见程度,沙因将文化分为人工饰物、价值观和基本假设三个相互作用的层次。其中,人工饰物是最显性的文化层次,包括建筑、语言、技术和产品、艺术品、仪式及庆典等,可被观察到,但要解读其义就须从价值观、规范和规则着手;价值观属应然范畴,较难被直接观察,它包括组织成员共享的策略、目标和哲学,体现在成员的基本价值上,这个层次的文化是有意识的;基本假设是最隐蔽的文化层次,内化为组织成员无意识的、想当然、不容争辩的信仰、观点、思想和感觉,很难被观察到,它们是一切行为和价值的源泉。[17]马克斯韦尔和托马斯 (Maxwell&Thomas)也曾对文化要素进行过分析,提出由信念、价值观、规范、行为四种要素(层次)所组成的文化互动模式,从内至外分别是信念、价值观、规范和行为。其中,信念是中心要素也是最深层次,包括没有明言的假设和理解。信念逐级往下产生影响,而价值观、规范和行为的交互影响也会反作用于信念。同时,整个模型与外界也是互动的。[18]
参考沙因对文化要素结构的研究以及马克斯韦尔和托马斯提出的文化互动模式,笔者将教师的信念、态度、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架构做如下理解(图1):
图1 信念、态度、行为三者的关系图
教师文化可以理解为教师的信念、态度、行为之总和。但教师文化首先体现为一种信念,即教师对于人性、社会关系、教育教学、学生成长、自我发展等的假设,它是无形的,深藏不露,却是态度和行为的终极来源和心理动力。教师的态度处于“信念—态度—行为”结构的关键联结点,是隐性的信念与显性的行为互动的中介。而教师的行为是外显的,易于观察,我们可以看到行为的结果,但通常不能看到行为背后的驱动力,透过教师表露的行为,可推断教师所持有的教育态度,进而可追溯教师所确立的教育信念。从文化的存在形式来看,教师的信念属于教师文化中的隐性层面,而教师的行为处于显性层面,教师的态度则是沟通信念和行为的桥梁。信念通过态度指导行为,行为通过态度反映信念,使隐性文化显性化,显性文化隐性化,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促进教师文化的构建与确立。
把握教师的信念、态度、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审视与剖析教师文化构建机制的一把钥匙。检验教师文化是否最终形成,关键要看教师信念是否确立,并体现为信念引领下积极的工作态度以及与态度相对应的外在行为方式。教师文化构建应重在确立教师的崇高信念,形成教师的积极态度,并最终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1]钟祝平.我国教师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J].中国教师,2008,(7):13.
[2]Gibson,S.& Dembo,M.H..Teacher Efficacy:a Constructive Valida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4,76(4):569-582.
[3]谢翌.教师信念的形成与变革 [J].比较教育研究,2007,(6):31.
[4]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5]吴威廷.国民中学教师信念、教学行为与其学生学习结果之关系探讨――以云林县为例 [D].台湾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
[6][8][9]赵昌木.论教师信念 [J].当代教育科学,2004,(9):11.12.12.
[7][15](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 [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54.254.
[10](荷])C.A.冯·皮尔森.文化战略[M].刘利圭,蒋国田,李维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8.3.
[11]肖川.创造积极的学校文化 [J].福建论坛,2008,(11):4-5.
[12]邓涛,鲍传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哈格里夫斯的教师文化观述评 [J].外国教育研究,2005,(8):7.
[13]颜明仁,李子健.课程与教学改革:学校文化、教师转变与发展的观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83.
[14]Geert Hofstede,et al.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s: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across Twenty Cas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2):286-316.
[16]肖川.信念之于教育 [J].中国教师,2003, (1):60.
[17]Edgar H.Schein.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M].San Francisco:Jossey-Bass,Publishers,1992(2nd edition):16-27.
[18]Maxwell& Thomas.School Climate and School Culture[J].Journalof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1991(29),2:72-82.
Three Dimensions in Teacher Culture Building:Beliefs,Attitudes and Behaviors
LI Xia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
Beliefs,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re the three elements of culture.Among them,teacher’s beliefs are invisible,and hidden behind the surface of culture.Teacher’s attitudes are the bridge between teacher’s beliefs and behaviors.Teacher’s behaviors embody teacher culture in the form of appearance.Teacher culture is the synthesis of teacher’s beliefs,attitudes,and behaviors.To grasp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elements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eacher culture building.Beliefs,attitudes and behaviors can be regarded as three dimensions to build teacher culture,i.e.,to establish teacher’s beliefs,form teacher’s attitudes,and internalize teacher’s behaviors.
belief;attitude;behavior;teacher culture
G40-055
A
1672-5905(2012)03-0017-05
2012-03-19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10YJC880070);2012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12YS057);上海市高校985内涵建设“教育领导与管理”创新团队项目
李霞 (1980-),女,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校长研修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领导与管理、教师教育。
(本文责任编辑:刘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