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汉语的国际传播

2012-12-12马静雅

卷宗 2012年9期
关键词:孔子汉语国家

马静雅

一、汉语国际传播的背景

从根本上讲,一种语言的传播程度与兴衰取决于并反映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状况与综合实力。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随着入世之后的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全面介入,全球化的世界,日益依赖于与中国的共存共荣。中国和世界之间关系的日益深化和日益广泛的互动,使汉语从一门具有方块字的神秘面孔、背负沉重历史文化积淀的东方语言,逐渐成为一门具有重要交往意义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语言。

从国际角度看,汉语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很多国家相应调整了其语言政策,汉语教学已逐步被一些国家纳入其主流教育体系。如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已先后将汉语列为大学入学考试的外语科目之一;泰国教育部甚至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普遍开设汉语课程并在皇家教育电视台开播电视汉语教学节目。从国内角度看,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传播的成功转型,国家文化战略不断深入展开,国家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大,都为这一机遇期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和经济基础。

二、汉语国际传播的现状

海外孔子学院是汉语海外传播机构,作为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它承载着向国际社会传播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等丰富的内涵。

其中,以中亚地区的汉语国际传播为例:

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面向中亚的扩大对外开放战略”精神的文件,给新疆与中亚汉语国际传播工作带来了无限生机和发展的机遇。近两年来,在国家汉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中亚汉语国际传播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赢得了国家汉办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1.胡锦涛主席2007年8月15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峰会之后与吉国政府签署协议建立两所孔子学院的承诺,在2008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6周年纪念日上得以实现。新疆大学在海外筹建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行了揭牌仪式。2008年8月27日,在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首都杜尚别举行了孔子学院总部、新疆师范大学与塔吉克斯坦国立大学合作建设孔子学院协议的签字仪式。正在塔吉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胡锦涛主席与拉赫蒙总统也亲自出席签字仪式,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为此,国家汉办批准立项了新疆在中亚及周边国家共建设5所孔子学院,目前已有4所被国家汉办批准正式设立。

2.2007年6月,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正式批准获得“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资格,上述三所中学陆续获得项目启动经费50万元。根据汉推工作中小学基地建设标准的有关要求,上述中学基地对“标准”所要求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建设。

3.截至2008年,新疆各大高校接收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4000名留学生,创本世纪初每年招收几十名留学生以来的历史新高。新疆参与汉语国际传播工作的学校有2l所。自2005年起,教育部相继在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增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新疆师范大学已建立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点。

然而,从外部条件而言,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但依然无法回避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的问题。与此同时,文化的误解也可能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另一种不利因素。中国文化从来不是一种侵略性的文化,然而以中国的版图之阔、国力之强、人口之多、市场之大、历史之悠久、文化之辉煌而论,如果不能领会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精髓,上述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使其他民族或国家感受到某种程度的压力。

从内部条件而言,相对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化程度尚不很高,在教育服务领域与西方国家存在巨额逆差;相对于国家决策机构的宏观战略意识,社会各界的认识还有待提高;相对于汉语国际传播工作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体制性的保障还有相对的落差;相对于孔子学院全球布局的展开,师资队伍、教材水准、资金支持、体制建设等等相应条件还有待成熟。这些都是制约汉语国际传播的各种瓶颈。

三、汉语国际传播的任务及对策

汉语国际传播具有政治性,代表国家形象,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核心利益。在汉语国际推进中,要讲究文化方略和全球视野,注重推广效果,不因我方强力推进汉语而掉入他国所设的传播 “陷阱”之中,为他人留下口实和把柄,在语言使用方面还是采用柔性的汉语国际传播为上。

“走出去”既要走的方向正确,走得有力,又要走得稳当。首先,在顶层设计上要有宏观布局和长远目标,使汉语国际传播能上升为国家战略,上升为中华文化传播最为重要的通道。其次,在具体实施中又要因国家因地区制宜,使措施具有可操作性,注重培养对象的层次性和个性化倾向。第三,教材、师资、管理等重要的传播要素需进一步优化,全力提升传播质量。针对上述情况,教材改革要关注教材内容的“中国取向”和“当地化取向”所引起的价值观冲突,采取本土化策略。具体而言就是实施贯彻“五贴近”原则,即贴近外国人的思维、贴近外国人的生活、贴近外国人的情感、贴近外国人的习惯、贴近外国人的利益。只有情感和利益贴近了,受众效果才能更好。第四,更要注重质传播而非量传播。孔子学院毕竟是我国全力推出的文化品牌。在品牌塑造上要由摊子铺得过大、过快的以外延发展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重点发展为主、以教学质量提高为主的内涵发展模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2010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时强调:要在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上迈出新步伐,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取得新进展。不断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努力营造客观友善、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努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这既对我们“走出去”传播给予新概括,又对汉语国际传播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四、结语

汉语正在加快走向世界。汉语国际教育迅猛发展,汉语国际传播如火如荼。面对历史赋予的这种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具备世界眼光,高瞻远瞩,以科学发展观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大力加强国际汉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汉语国际传播方略的研究,关注世界风云变化,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推动汉语在国际上广泛传播,以促进汉语及中国文化更快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范晓玲:《中亚地区汉语国际传播现状与研究》,选自《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二期;

2、范晓玲:《依托新疆地缘优势 发展对外汉语事业》,选自《新疆社科论坛》2009年第1期;

3、许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选自《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2期;

4、李建军、韩明杰:《汉语国际传播的核心概念及问题辨析》,选自《当代传播》2010年第5期;

5、王振顶:《汉语国际传播的政治经济意义分析》,选自《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9期;

6、陈永莉:《汉语国际传播的制度建设问题》,选自《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1期;

7、赵金铭:《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述略》,选自《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3期;

8、贺阳:《汉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汉语国际传播》,选自《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2期;

9、陈永莉:《试论对汉语国际传播机遇期的把握》,选自《江淮论坛》2009年第1期;

10、朱瑞平:《汉语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问题》,选自《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5期。

11、周庆生:《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年,商务印书馆。

猜你喜欢

孔子汉语国家
学汉语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把国家“租”出去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