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对策研究

2012-12-12王红秀

卷宗 2012年9期
关键词: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对策

王红秀

摘要:知识经济的兴起正使企业管理的方式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如何做好绩效管理是值得研究探索的课题,管理者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扮演权威角色,而是应该以更有效的方法,将员工的潜力发挥出来,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

关键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对策

一、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存在问题

1.绩效管理认识的偏差

目前有些管理者认为月末年终填几张考评表就是绩效管理。事实上,那只是绩效考评,绩效考评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绩效考评绝不等于绩效管理。完整的绩效管理是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考评、绩效分析、绩效沟通、绩效改进等方面的管理活动。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不仅强调达成绩效结果,更要强调通过计划、分析、评价、反馈等环节达成结果的过程。为什么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实施绩效管理体系的目的。绩效管理是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并将绩效成绩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之中,以激励员工业绩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

2.绩效指标制订、绩效结果反馈机制不完善

要使企业各部门和员工很好的达成绩效目标,实现企业绩效管理的目的,首先是让员工充分了解企业各部门和员工个人绩效目标制订的依据,因此企业在制订部门和个人绩效目标的时候要充分保证员工的参与,这样才能确保目标制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绩效目标达成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目前该企业的绩效指标制订,完全是管理者在根据生产销售额在制订。绩效考评完成后的绩效达成情况也要主动及时的向员工反馈,以便让员工认识到自己。与企业要求的差距。而该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沟通与反馈机制不完善。员工被动地接受任务、目标模糊、责任不明确,自己的绩效情况如何,只能从工资条上得知,员工不知道自己工作中还存在哪些缺点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无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的。

3.绩效管理的目的认识不清

实施绩效管理的目的也许有很多,但是最终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确保组织战略目标的达成,二是对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组织的绩效管理体系是通过两个手段去实现的,一个是将组织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组织每个员工的工作中。组织每个员工的绩效目标的达成,就能确保组织战略目标的达成;第二个手段就是按照每个员工的绩效目标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以保证组织中每个员工绩效目标的达成。

二、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管理对策

1.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目标细化体系。绩效管理是战略管理实施的有效工具,而战略管理是绩效管理的导向,因此,绩效管理必须建立在战略管理的平台上,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1)分解企业战略。企业逐层分解战略目标,并最终锁定在每一岗位及任职者,其关键是让任职者认同岗位目标及职责任务,实际上是一个建立岗位绩效契约的过程。其前提是:岗位绩效目标明确;任职者具备胜任目标、任务的基本能力;通过会谈等方式,企业与员工双方认可绩效目标以及完成绩效任务的行动方案。

(2)提取、设置绩效管理的关键指标。绩效指标的设计应符合以下条件:一是绩效指标应细化,即考核指标要细,但应分出评价层次,抓住关键绩效指标,一定要员工清楚地了解他们的任务和目标,引导员工把握住工作的重点与关键。二是要能反映企业整体业务的运营情况,而不仅仅反映单个部门或岗位的运营情况,绩效考核一定要从企业整个运营的角度去考虑评价一位员工或某个部门的作用。

2.充分利用双向沟通激励的管理手段。绩效管理的实质在于通过持续动态的沟通来达到真正提高绩效,实现企业目标、促进员工的发展的目的。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充分的沟通与反馈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绩效管理就是沟通。沟通作为战略导向绩效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企业绩效管理顺利推行的保障,也是企业有效实施战略导向绩效管理的灵魂所在。在现代绩效管理中,沟通激励渗透在绩效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绩效计划阶段,是绩效管理的开始,管理人员与员工的双向沟通可以使员工真正了解到管理者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达成对工作任务的一致认识,即使对任务指标的安排有分歧也可以及时地得到解决,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绩效实施阶段,是绩效管理的主体阶段,这一阶段的双向沟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者与员工的持续性沟通不仅能够保证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且使得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大大提高,关键岗位的人员流失率大幅度下降。二是为员工的工作提供及时的指导,使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得到资助和解决。绩效反馈阶段,这一阶段的双向沟通一方面可以对绩效初期制定的绩效计划,以及员工的绩效表现进行回顾总结;另一方面对绩效计划的不合理之处在下期计划中进行改进,对员工绩效结果不尽人意之处积极寻找问题所在,探求解决方法,让绩效管理真正起到激励员工、提高绩效的目的。

3.尽量采用科学量化的绩效考核标准。绩效管理是要让每一个员工都有明确的权利,并承担明确的责任,因此,清晰、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就具有很大的激励性。绩效考核的目的是把考核结果作为员工晋升、解雇和调整岗位的依据;作为确定工资、奖励的依据;作为潜能开发和教育培训的依据;作为调整人事政策、激励措施的依据,以促进上下级的沟通;可供生产、采购、营销、研发、财务等部门制定工作计划和决策时参考。管理者必须了解每位员工的具体工作,抓住工作要素、确定工作要领、制定考核标准。企业需要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建立有效地绩效考核体系,但最重要的是让被考核者觉得考核制度可以接受。绩效考评的指标最好要可量化,可以精确衡量和减少评估者主观的偏差。如果企业的性质是销售性质的,则可根据员工的销售额和销售利润来建立量化的考核体系;如果企业的性质是生产型的,则需要根据不同岗位所承担的不同的生产任务和合格率设计考核体系。但追求一切衡量指标皆可量化亦不可取,对于非量化指标可以采用描述的方式区分,既可针对要素也可针对整体职能区分工作绩效状态,如优秀、称职、不称职等。企业应该根据工作的性质将成员分为不同的小组,由领导部门对不同的小组进行评估,以此为基础,由组长对小组成员评分,高层管理者对组长充分放权,让更了解每一个小组成员的组长承担更多的绩效考核责任。

4.加强对绩效管理的系统性管理。应当看到,绩效管理不是可以脱离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而独立运作的一个系统,只有在一个适合绩效管理的环境和土壤中,绩效管理才能真正融入到企业的血肉当中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系统。如果不考虑适应性和可接受性,而是将绩效管理这个系统以硬性的方式挤入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之中,那么绩效管理系统反而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企业的各项工作都是相互关联着的,如果只注重某一环节而忽视其他环节,往往会导致其他环节的员工心理不平衡,在相关工作中不能很好地配合甚至消极怠工,使企业整体仍然不能解决工作效率问题,相反还可能发生比以前更糟的情况。传统的绩效考核仅仅侧重对绩效结果的评价,是一种事后控制。而绩效管理不仅强调行为的结果,而且重视达到目标的过程,是对结果和过程的共同管理。因此,绩效管理是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的系统性管理。只有通过对达成绩效的行为、过程和能力的系统性管理,才能实现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孙锐,石金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评析 【J】.未来与发展,2008.(3)

2.邹华.人力资源管理原理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