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12-12-12余辉晴

卷宗 2012年9期
关键词:虚拟社区实践创新

摘要:在21世纪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发展最需要的是创新人才。为此高校应分析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探讨创新教育的特征与内在。以此为出发点,不断对传统教育模式、传统办学模式进行突破,不断探索创新之路,探讨和建立符合企业要求和高校特点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创新 实践 虚拟社区

一、引言

众所周知,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使其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是对传统教育死记硬背的革新,更满足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创新教育不是一项随波逐流的权益之策,而是时代对大学毕业生提出的迫切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普遍反映知识基础较好, 能力较差, 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的状况尤为突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是高校的当务之急。尽管创造性的培养不是件轻而易举之事,但运用有效的教育手段来进行培养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建设导师制下的创新实践中心

导师制是目前我国高校探索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传统意义上,高校学生“基础知识导师制”的定位,不是以科研为目标,而是以基础知识为目标;而导师制下,导师必须是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较强的引导学生发挥创新能力的“双师型” 教师。

实现导师制的一种有效载体就是创新实践中心。创新实践中心是基于学生兴趣爱好开展创新设计活动的场所,招募和吸纳对科研创新有兴趣、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同学加入。三到五名同学自发成组,自行提出专业相关的研究课题,导师在课题的选择和立项上给予一定帮助,提供几个可研究方向,同学从中选择一个研究课题。导师再针对这一课题,与该组同学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将时间、内容的安排确定下来,确定所能达到的目标,指导同学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然后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按分工工作。研究工程中,导师还应引导大家完成相关设计文件的归纳总结工作,定期召开项目进度讨论会,及时的发现学生研究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全过程跟踪指导,引导大家顺利将理论设计转化为实物。项目设计结束后,导师应鼓励和督促大家将设计文件完成,为后续的研究和下届同学提供文字基础。

在这过程中要特别做到以下三点:

⑴ 授人与鱼, 不如授人与渔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导师应让学生放手去做。发现问题,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懂得研发设计过程,掌握产品设计的步骤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导师应起到点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思路和想法,真正做到学生为主,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资料的查阅,学生能加深专业知识和对专业的理解,建立较完备的知识体系,培养出自学能力,在科研创新素质上有一定提升,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⑵ 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在课题选择上,切忌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在给学生建议课题时,导师应考虑高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尽量选择一些贴近专业、贴近生活的课题,必须是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实现的预定目标,以增强同学的信心。若课题目标设定过高,一旦难以达成,学生将会产生挫败感,自信心受到打击,日后再难有参与创新实践中心的积极性。

⑶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导师制下的创新实践中心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好地方,但是不同人才应不同对待。导师应近距离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发现其兴趣爱好和特长,对应的安排适合的工作。对于有领导能力的同学,可以安排他承担项目领导工作;对于文笔好的同学,可以安排他承担项目设计的文件总结工作;对于有科研能力的同学,可以安排他科研项目;对于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安排他实践项目。当然,这需要导师付出一定的时间,细心观察,耐心引导,这也是导师制“导”字重要性的体现。

2.积极开展其他多种形式创新实践活动

以创新实践中心为主,还应积极开展其他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

⑴ 充分利用学院创新实践的软件与硬件环境,举办各种大学生创新设计比赛,如电子设计竞赛、软件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学生本身具备丰富的创造潜能,一旦有了表达的载体,他们就可以发挥潜能,将自己的创造思想转变成为具体的现实作品。导师可以指导学生选题、寻找资料、确定方向、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产出成品。

⑵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和课件制作等。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容易激发出学习兴趣;通过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⑶ 除了让学生学习必要的知识外,还需把学生与社会或企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除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还要求学生有将这些理论与技能进行应用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长和需求跳出学校寻找相关的企业去实践和进一步学习。主要采取两种做法:一是鼓励企业在学校开设应用性项目,让学生参加这些项目,展开发散性思维;二是组织学生到各相关企业实践,为企业提创意、想点子。

3.建立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社区,即“网络社区”。它几乎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生可以按照各自的兴趣社区,参与社区活动,与社区其他朋友探讨、聊天、学习。虚拟社区本身具有许多特点,如集成性、多样性、交流性、共享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等。虚拟社区可以通过多媒体这一载体展现丰富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它全面领悟事物本质;教师还可按照教学要求,设计各种教学情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加能理解教学内容。虚拟社区所具备的直接、生动、多元化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智慧。除此之外,它可以实现教学管理、教学资料共享、师生交流等其他教学辅助设备无法完成的任务。

虚拟社区学习模式的具体步骤是:

⑴ 教师根据本学习模块的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制定学习主题;根据主题可能要涉及到的知识情况以及各个学生的原有知识和学习方式来建立协作学习小组。

⑵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主题,在虚拟社区上提出问题,给每个小组建立小组网页链接,让成员在该链接上协作学习与分享答案。

⑶ 学生在组间交流后,可以随意地去参考其他小组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在虚拟社区上进行问题的解决和优化。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了监控、组织和指导作用,确保每个小组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⑷ 各小组进行问题解决方案的成果汇报,这时,虚拟社区就变成了成果的展示工具。其他各小组成员可在每个小组结束汇报后向该小组同学提出问题,要求解答。所有小组汇报完毕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方案给予成果评价,给出意见与建议,并对整个问题的解决情况进行总结与评价。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一些改正建议。

⑸ 各小组根据同学及老师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完善自己的最终方案,并提交到虚拟社区上。之后,教师应指导各小组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弄清同学从中得了什么,领悟到了什么,学会了哪些技能,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学生可以在虚拟社区上提交心得感悟,这样会更有助于深入反思。

⑹ 教师综合各个小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成果汇报的情况、各个小组的最终方案以及学生的心得体会,判断是否成功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高校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通过结合以上三种有效途径共同作用,真正实现突破教材,开放内容,解决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问题和应用性问题;跳出学校,开放空间,解决了教学内容与企业接轨的问题;融合学科,开放项目,解决了学生将基本知识、理论转化为技术发明、革新和设备改造能力的问题;自我激发,开放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很好地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 朱韶平. 虚拟实验技术环境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邵阳学院学报,2010(6)

[2] 徐志红. 基于虚拟社区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计算机教育,2008(24)

[3] 杨晓玲. 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与思考. 高教论坛,2010(9)

[4] 周志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探索. 现代电子技术,2007(4)

[5] 丁晓云.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国电化教育,2003(3)

作者简介:

余辉晴(1962-),男,江西九江人,宁波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实践创新
基于KANO模型问答型虚拟社区用户需求的分类研究
虚拟社区人际关系对旅游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虚拟社区的定向出版模式
虚拟社区感对用户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