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清华简《系年》的编纂特点

2012-12-12许兆昌齐丹丹

古代文明 2012年2期
关键词:系年楚庄王战国

许兆昌 齐丹丹

与近年出土各种述史类简文相比,清华藏战国简(贰)之《系年》篇无疑是一部经过系统编纂的战国史著。其述史,因事成篇,纪事本末;其谋篇,统一规划,布局宏大;其叙事,重视时间,前后照应;其所载史迹,记事为主,少量记言。纵观各类传世及出土的先秦史学文献,《系年》应与《左传》、《竹书纪年》、《国语》等史著一样,代表了先秦史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以下即浅述其编纂特点,敬请方家指正。

一、纪事本末之体例

《系年》编纂的第一个特点,是其因事成篇,纪事本末的史体。

首先,编年体以年代为全书之纲领,为保证先后年代不致错乱,典型的编年体史著一般须做到逐年而编(在上古年代不清的情况下或变通为逐世而编)。但清华简《系年》却完全不具有这种年代(或世代)“相次”而编的文本现象。

其次,编年体重视事件叙述的时间要素,近乎呆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编年体史著的叙事容量,故东汉末史家荀悦作《汉纪》时不得不首创以类相从的“类叙法”以补其阙。但《系年》全文23章中,除第13章因简残不能确知外,于叙事之首标出年代者,仅有12次,不标年代者则多达10次,两者几近相等,这就连编年体最基本的时间要素也不能满足了。

第四,编年体史著为了保证年代的统一,必然只能使用某一国的年代体系,如《春秋》、《左传》之用鲁纪年,《竹书纪年》于三代之后用晋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纪年,等等。而《系年》于章首及章内所标年代,则是周、晋、楚三国并用,如此序年,只能导致年代的错乱,绝非编年体史著所有之现象。

第五,编年体史著序年,必须遵守年代的先后顺序。而《系年》中,却出现了并不按照时代顺序排列章序的现象。如第14章标明为晋景公八年,第17、18章为晋平公元年及十二年,第20章又转回晋景公十一年。由于《系年》各简均在简背标明简号,因此,这种年代错序应是简文的本来现象,不应是整理者的误断。显然,这种时间顺序上的错乱,也不是编年体史著所应有的。于此亦可知《系年》虽记有年代,但绝无编年叙事的意图。

除表中所有12章之首标明年代外,《系年》中还有不少年代出现于各章的章内,如“共伯和立十有四年”、“(宣王)立三十又九年”、“(携惠王)立廿又一年”、“周惠王立十又七年”、“(晋)灵公高立六年”、“(晋)平公立五年”、“晋庄平公立十又二年,楚康王立十又四年”、“(楚)献惠王立,十又一年”、“(晋)悼公立十又一年”、“晋定公立五年”、“晋敬公立十又一年”、“晋幽公立四年”等等。然上述各种年代,都是各章中为叙事需要而独立出现的,相互之间绝无相次编年的意义。

总之,视《系年》与《竹书纪年》为同一种史体——编年体的观点,显然是不成立的。而统观《系年》各章,皆具有因事成篇,纪事本末的特点,以下试简述之。

章序 未标明年代者 标明年代者1×2×3×4×5×6×7晋文公立四年(前633)8晋文公立七年(前630)9×10 ×11 楚穆王立八年(前618)12 楚庄王立十又四年(前600)13 ? ?14 晋景公立八年(前592)15 ×16 楚共王立七年(前584)17 晋平公即位元年(前557)18 晋平公立十又二年、楚康王立十又四年(前546)19 ×20 晋景公立十又一年(前589)21 楚简大王立七年(前425)22 楚声桓王即位元年(前407)23 楚声桓王立四年(前404)

第1章为开篇,略述西周治乱简史。所涉历史人物有周武王、厉王、共伯和及宣王,虽然事实不一,年代也相距久远,但此章属略述西周王朝治乱之迹,性质统一。其中尤应引起注意的,是启章言周武王设置王朝籍田,“昔周武王监观商王之不恭上帝,上帝禋祀不寅,乃乍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亩”(简1,简2),结章则言周宣王不行籍礼,“宣王是始弃帝籍,弗畋。立三十又九年,戎乃大败周师于千亩”(简3,简4)。可谓始末皆具,其以事件为中心述史的特点非常突出。

第2章略述西周灭亡、诸侯蜂起。其中详述了幽王立储所引起的动乱,及周二王并立的乱象;同时还略述了晋、郑、齐、楚等春秋时期重要诸侯国的兴起。

第3章专述秦人简史。从武王克商始,一直到平王东迁为止。

第5章讲息妫故事。以息妫故事牵出陈、蔡、楚三国,目的是表现楚国势力的北向扩张。

第6章集中叙述晋献公立储之乱。晋献公废长立幼,引发了晋国的长期内乱。

第7章述晋、楚城濮之战。

第8章述秦、晋殽之战。

第9章述晋灵公即位之波折。

第10章述灵公即位后晋、秦之间交恶的过程。

第11章述楚穆王、楚庄王连年伐宋。

第12章述楚庄王伐郑。

第13章述晋救郑围,引发楚、晋大战,晋败于河,即其他文献记载的“邲之战”。

第14章述晋郤克因私怨以击齐,大败之,即其他文献记载的“鞍之战”。

第15章可分两节,分述两位楚吴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第一节述楚庄王因陈徵舒之乱围陈,得少姬(《左传》称夏姬),楚诸臣争少姬,申公巫臣得少姬后,为避害自楚逃于晋。之后,申公巫世通晋吴之好,教吴反楚。第二节述楚伍奢受陷害被杀,其子伍员等逃于吴,因教吴人反楚,终于攻破楚之郢都。楚国元气大伤。按此章两个故事,人物不同,时代也相差数十年之久,但贯穿着同一条线索,即吴与楚的和战关系,而且明显地是站在楚人的立场,以吴人的叛服来描述的。例如,此章首句为“楚庄王立,吴人服于楚”(简74);巫臣教吴叛楚后,双方处于交战状态。楚灵王时,楚一度征服吴人,是以文中云吴人“又服于楚”(简80)以启其事。此后述伍员逃吴,致使吴人再度反楚。因此,本章记录的虽是人物事迹,但纪事中心却是楚吴关系。

第16章述第一次弭兵之会,双方分别是以晋、楚代表的诸侯集团。

第17章述晋平公、齐庄公时晋、齐之间战事,最终,晋国压服齐国,保持了北方诸侯霸主的位置。

第18章先略述晋、楚第二次短期弭兵运动(前546—前544),主要内容仍是春秋晚期晋、楚之间的战事。其中有楚灵王时大规模的东征(吴)与北伐(陈、蔡),晋吴连手伐楚以为“方城之师”,楚昭王复伐伊洛,等等。

第19章述春秋中后期楚国与陈、蔡两国的战和关系。

第20章述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早期晋国与南方吴、越的通好历史。

第21章述战国早期楚简王时楚与晋之间的多场战事,双方各有胜负。

第22章述战国早期晋、齐之间战事,以晋胜齐败告终。晋国以此巩固了其在北方诸侯中的主导地位。

第23章述战国早中期楚悼王时楚、晋之间战事。其中楚人先败于珪陵,后虽击破晋的盟国郑国,但在武昜之城与晋师的直接作战中却遭遇大败,损失惨重。为挽救不利局面,楚人向齐、陈等国求师,与晋人再度大战于武昜。本章真实地记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势力的衰落。

据上分析可知,《系年》之23章所载史实,都是围绕着相关历史事件展开的,且各章所述事件集中,主题统一,绝非随笔漫记。从史体的角度看,因事成篇,纪事本末才是这部战国史著的编纂体例。

二、统一谋篇之布局

《系年》编纂的第二个特点,是其全篇具有统一的谋篇布局,而非简单的史料汇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在第1章中通过叙述西周王朝的治乱简史,总结归纳出决定历史上成败兴衰的两个主要因素,从而达到总揽全篇的目的。

统观《系年》全篇,主要叙事线索是晋、楚两国的霸业争夺。但是第1章所载,却是西周王朝的治乱兴衰。此章从武王克商一直讲到宣王末年的千亩之败,时间跨度极大,但叙述线索却又极为简洁,仅从繁杂的西周史实中选取了两起重要事件:一是西周王朝的籍礼兴衰,一是西周晚期的厉王暴政与国人暴动。

本章一开篇,即述武王于克商之后,以商王“不恭上帝”为殷鉴,设置籍田,以供上帝天神之祀,“名之曰千亩”。文中透露,周王正是凭借着这种神人关系的建构,才取得了政权的合法性,得以“尃政天下”。据《逸周书•克殷》记载,武王克商之后,曾率领群臣举行了祭祷昊天上帝的重大仪式:

第1章中这两起关乎西周王朝国运兴衰的历史事件,一重天命,一重人事,恰好体现了传统史学终极思考的两个最基本主题:一是历史运动过程中的天命因素,一是历史运动过程中的人事因素。《系年》的编纂者在启篇的第一章从繁杂的西周史实中仅选择安排这两起历史内容,显然不是无意识的。这种史实的剪裁与安排,说明编纂者在思考王朝治乱兴衰的历史本质,探索历史运动过程的终极原因时,天命与人事正是他所力图把握、力图解析的两个最基本因素。《系年》记录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霸业的兴衰,却以西周王朝的兴衰作为序章,并清晰地描述出两条基本线索,其主观目的十分清楚,就是不满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霸业的事实描述,而是力图揭示出成败兴衰之历史表象后面的深层原因,为全篇提供了一段提纲挈领的导读文字。

因此,从史著编纂的角度看,《系年》这种一开场即欲“洞穿”历史本质的思考与安排,正反映出其作者总揽全篇、统一布局的编纂意图。

其二,是自第2章至第5章简述西周以来重要诸侯国的历史变迁,铺展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霸业争夺的背景与形势。

春秋至战国早期诸侯的霸业,历史上有多种说法,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悼公、秦穆公、楚庄王、吴阖闾与夫差、越句践等,都被认作是春秋时期的一度称霸的霸主。《系年》的编纂,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分述各期霸主所取得的成就,而是用了四章(第2-5章)的篇幅,追述一些重要诸侯国的早期简史,记录它们从众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的缘由,为诸侯霸业史建构基本的历史“空间”。以下分别阐述。

第2章叙述晋的兴起,是由于迎立周平王的功劳:

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迁,止于成周。晋人因始启于京师。(简9、10)

又述东周前期重要的诸侯国郑国:

郑武公亦政东方之诸侯。武公即殜,庄公即位。庄公即殜,昭公即位。其大夫高之巨尔杀昭公而立其弟子釁寿,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杀子釁寿。车轘高之巨尔,改立厉公。郑以始政。(简10-12)

第3章详述秦人简史,内容非常丰富。首述秦人先世:

周武王既克殷,乃埶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禄子耿。成王屎伐商邑,杀禄子耿,飞廉东逃于商盍氏。成王伐商盍,杀飞廉,西迁商盍之民于邾,以御奴虘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卫。(简13-15)

又述周室东迁后秦人在西方的发展:

周室既卑,平王东迁,止于成周。秦仲因东居周地,以守周之坟墓。秦以始大。(简15、16)

《系年》如此详细地叙述秦人历史,应暗示此篇文献的写作年代当在秦国已从战国七雄脱颖而出,取得政治、军事上的明显优势之后。

第4章主要详述卫国遭受翟人的逼迫而不得不数次迁徒的历史:

卫人自庚丘迁于淇卫。周惠王立十又七年,赤翟王峁虎起师伐卫,大败卫师于睘,幽侯灭焉。翟遂居卫,卫人乃东涉河,迁于曹。焉立戴公申,公子啟方奔齐,戴公卒,齐桓公会诸侯以成楚丘,(归)公子啟方焉,是文公。文公即殜,成公即位。翟人或涉河伐卫于楚丘。卫人自楚丘迁于帝丘。(简18 - 22)

蔡哀侯取妻于陈、息。息侯亦取妻于陈,是息妫。息妫将归于息,过蔡,蔡哀侯命止之,曰:“以同姓之故,必入息妫。”乃入于蔡,蔡哀侯妻之。息侯弗训,乃使人于楚文王,曰:“君来伐我,我将求救于蔡,君焉败之。”文王起师伐息,息侯求救于蔡,蔡哀侯率师救息,文王败之于新,获哀侯以归。文王为客于息,蔡侯与从。息侯以文王饮酒,蔡侯知息侯之诱己也,亦告文王曰:“息侯之妻甚美,君必命见之。”文王命见之,息侯辞,王固命见之。既见之,还。明歲,起师伐息,克之,杀息侯,取息妫以归,是生堵敖及成王。文王以北啟,出方城,封畛於汝。改旅于陈,焉取邨以赣陈侯。(简 23-30)

第三,是全篇的主体部分(自第6章至末章),以晋、楚迭为中心,交织叙事,从而完整地再现了春秋至战国早期霸业发展的全过程。

春秋至战国早期的诸侯霸业史,很长时间内实际是晋、楚两国的霸业争夺与对抗。晋称雄于北方诸国,齐、秦虽是大国,但在军事力量上尚难与晋抗衡。楚一直是南方大国,吴、越等后起强国虽曾短时期内给楚造成麻烦,但不足以从根本上动摇它的地位。《系年》叙述春秋至战国早期诸侯霸业史,准确地抓住了这个历史特征。它以晋、楚两国的持续霸业为基本线索,交织叙事,使这一历史时期诸侯霸业争夺过程得以完整地表现出来。

第6章至第10章,集中描述晋国霸业历程。第6章详述晋献公立储之乱引发晋国君位的长期争夺及晋文公的最终即位。第7章专述晋文公城濮之战,晋国压服楚国,成为春秋霸主。第8章专述晋襄公殽之战,晋国扼制秦国东进势头,保证了自己的优势地位。第9章记录晋灵公即位的曲折过程,第10章记录先蔑、士会奔秦,表现了晋国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分裂,预示了晋国霸业走向衰落。自第6章至第10章,所用均晋国纪年,如“晋文公立四年”(简41)、“晋文公立七年”(简45)、“灵公高立六年”(简55)等。又述晋国世系,如“献公卒,乃立奚齐。其大夫里之克乃杀奚齐而立其弟悼子”(简32、33)、“里之克又杀悼子,秦穆公乃内惠公于晋”(简 33)、“晋惠公卒,怀公即位”(简 38)、“晋人杀怀公而立文公”、“晋襄公卒,灵公高幼”(简50)。

第11章至第13章,集中描述楚国霸业历程。第11章记楚穆王、楚庄王先后伐宋,第12章记楚庄王伐郑,展示了楚国北进的强劲势头。第13章虽有残缺,但晋、楚邲之战的过程基本记录下来,楚于是役大败晋国,楚国势力发展至顶峰,楚庄王也由此成为新的霸主。自第11章至第13章,皆用楚国纪年,如“楚穆王立八年”(简56)、“楚庄王立十又四年”(简61)等。述楚国世系,如“穆王即殜,庄王即位”(简58)。

以上从3个方面分析了《系年》的谋篇布局,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经过作者精心构思,主题突出、脉络清晰的史学作品。

清华简《系年》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成型史学作品,是战国史学高度发展的重要物证。其叙事详尽,远非《春秋》、《竹书纪年》等史著可比;在重视历史叙述之时间因素方面,它显然又高过《国语》一筹。在描摹历史细节方面,《系年》固难同《左传》抗衡,但其述史之跨度,上及西周之初,下至战国早中期,又显非《左传》可拟。总之,清华简《系年》的公布,必将对战国史学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系年楚庄王战国
宽容的楚庄王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庄王》:期待壮歌飞鸣
试论清华简《系年》中的“周亡”及相关问题
楚庄王围宋
柳宗元湖湘诗歌系年考辨
麻辣战国
麻辣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