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表皮干细胞修复巨痣的临床观察
2012-12-11王肖蓉
代 涛,王肖蓉
色素痣为皮肤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其面积广大的称之为巨痣。Greeley认为,位于躯干和肢体的色痣,其面积超过900 cm2,或特殊部位的面积超过144 cm2为诊断巨痣的标准[1]。而孔繁枯等则认为,病变波及颜面、眼睑、耳廓以及手足等特殊部位者,尽管面积不足上述标准,但手术治疗时其创面缺损的修复较为复杂,也应视为巨痣[2]。巨痣不但严重影响患者外观,而且还有恶变的可能,恶变率为4%~12%,所以应尽早地进行治疗。我科2007~2010年对5例因面积巨大,无供皮区的患者,选择应用自体表皮细胞体外培养移植治疗背部、腹部、下肢的巨痣,均取得改善外观和保持皮肤正常功能的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6个月~4岁,平均2.7岁,其中背部2例、腹部2例、大腿外侧1例,最大面积50 cm×30 cm,最小面积20×10 cm。
1.2治疗方法患儿术前常规取病检,确诊复合痣,抽取自体血,分离表皮细胞,实验室培养自体表皮干细胞膜片(由组织工程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提供培养)2周,于患儿在全麻下用电动取皮刀控制0.375 mm,削除色素痣,用自体表皮细胞膜片植于受区,无菌敷料包扎固定,术区制动,保持干燥,5 d后打开创面,判断创面愈合情况,首次削除面积一般不超过体表面积的12%,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 结果
5例患者复合痣切除后,移植自体表皮细胞膜片成活率90%,全部治愈,无融痂、无渗出及残余创面,原病变部位术后外观良好,功能正常,1 a后随访,术区无色素痣。其中1例术后效果见图1。
术前 术后
3 讨论
巨痣在临床上常呈现棕褐色或黑色外观,质地柔软,表面粗糙,多伴有中等量毛发,偶有疣状或结节状改变,不但严重影响患者外观,而且还有恶变的可能,手术是治疗巨痣的可靠方法。治疗巨痣的手术方法有削除法、分期切除缝合法、病灶切除皮片移植法、病灶切除局部游离皮瓣转移法、自体表皮细胞移植术等。削除法其削除深度难以掌握,削浅则难以将深部色素痣去除,术后易复发,削深则有可能影响术区体毛再生及局部形成瘢痕;分期切除缝合法和局部皮瓣法仅适用于面积较小的面颊部病变;游离皮瓣法不但费时,而且术后局部臃肿,影响外观;病灶切除皮片移植法则适宜于不同部位不同大小的病变,对于特殊部位的病变,在供皮区充足的情况下,所采用的移植皮片越厚则越有利于改善外形及保持正常功能。真皮下血管网皮片尽管兼备皮片与皮瓣的优点,因其成活率不稳定而影响了其在该类病变切除后创面修复的应用。全厚皮片移植往往因巨痣面积大,而不能充分修复巨痣创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术的出现,为修复该类创面又提供了一种良好方法,术后外形和功能均佳,但对于特殊部位的此类病变其可修复的面积有所局限[3-5]。然而,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审美
观念与日俱增的今天,患者治疗的意识不断增强,对于面颊部小面积的此类病变治疗要求很高,上述各种治疗方法很难满足患者的要求。所以把巨痣从病理学上分为皮内痣、交界痣、混合痣,根据不同痣采用不同方法来治疗。
本组5例患者年龄较小,分别应用表皮干细胞移植治疗巨痣,2例用于背部,2例用于腹部,1例用于左大腿外侧。本方法治疗5例患者,首次削除面积均在体表面积12%左右,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面积巨大患者分次手术治疗,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巨痣影响美观,少数还有演变成为黑色素瘤的可能,一直以来为皮肤科和整形外科医生研究重点。该病约有4%~12%的患者出现恶变,这种情况在儿童期就可出现,故在儿童阶段早期治疗是非常必要的[6]。我们体会,应当根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黑色素细胞痣的部位、大小,邻近正常皮肤的可利用情况,选择适当的整形外科手术方案。自体表皮干细胞移植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控制巨痣的发展,节约皮源,扩大手术削除面积,术后并发症少,加速创面愈合,减少创面瘢痕,改善皮肤外观,为患儿长大以后减少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1] Greeley PW.Incidence of malignancy in gaint pigmented nevi[J].Plast Reconstr Sury,1965,36:261-266.
[2] 孔繁枯,牛星焘,惠博生.巨痣手术治疗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1985,2l:311-313.
[3] 王炜.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46-450.
[4] Fink Puches R,Soyer HP.Surgical treatment of child nevus[J].Eur J Surg,2000,10:262-264.
[5] 戴荣琴,赵立国,陈敏华,等.颜面部先天性巨痣的修复治疗[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0):1171-1173.
[6] 吴国甲,滕利,张智勇.巨痣的基础研究及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4,15(3):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