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小辛庄农民收入调查和对大连的启示
2012-12-09汪毅霖王国成
汪毅霖,王国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一、小辛庄村农民收入情况
村庄调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总体框架下的一个子项目,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当前农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2011年10月和2011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组先后两次对小辛庄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民收入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小辛庄村隶属河南省长葛市后河镇,在该镇东部,全村有900亩耕地,辖3个自然村,共有8个村民组,576户村民, 2680口人,回、汉两族基本各半,是个典型的回、汉群众共居村.全村现有党员103名,属党委建制,村 "两委"成员7名,其中回族干部5名.
之所以选择小辛庄村作为调研对象,是因为该村是河南省乃至全国文明的先进村镇,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模式.小辛庄村近年来所取得的国家级荣誉包括:2005年10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 "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2005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联合授予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11年6月被中共河南省委授予 "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6月被中共许昌市委授予 "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12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村镇" 荣誉称号.
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两会期间指出: "农民收入的增长是中国实现社会公平,特别是收入分配公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因此,农民的家庭收入问题是我们本次小辛庄村新农村建设调研的一个重点.我们在收入问题上所采用的是以问卷为主、访谈为辅的调研方法.本次调研的时间为2011年10月,调研中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问卷内容都为选择性问题,辅以少量开放式问题.接受问卷调查者最低年龄26岁,最高年龄80岁,其中男性49名,女性1名.我们对每一个调查项进行了描述性的统计分析.
在收入的绝对水平方面,小辛庄70%的农户的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了5000元.大部分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在 5000元~ 12000元,占全部被调查家庭的一半.另外有20%的农民进入了12000以上的较高收入水平.
在有稳定收入的家庭成员人数方面,小辛庄村每个家庭中能赚取稳定收入者的人数差别较大,不过比较集中于2~5人之间.有稳定收入为3人的家庭最多,占到了全部家庭数的30%.
在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上,打工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而经商紧随其后,二者合计的家庭数量的比例达到了96%.这表明小辛庄村的农户家庭在主要收入来源上有相当高的集中度和同质性,这与该村兴办集体企业吸纳本村就业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有关.相对的,传统的农业收入已经极少能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过去五年收入变化趋势方面,小辛庄村农户的收入在过去五年大多数的收入都有所提高.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选择 "略有提高",这即可能和物价上涨拉低了实际收入的增长有关,也可能与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和该村的集体企业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有关.但是,仍然有1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家庭的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整体看,认为在过去五年收入有不同程度提高的群众占全部受调查者的84%,这说明小辛庄村在促进农民增收上所做的工作是有成绩的.
本次调研还考察了当地农民对未来五年家庭收入状况的预期.大部分人选择 "略有提高",这反映了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可能受到自身和周围人过去收入变化情况的影响.我们计算了"过去五年收入实际变化情况"和 "未来五年收入变化情况预期"的相关系数,高达72.9%.总体看,选择 "略有提高"或者"大幅提高"的被调查者高达82%,说明绝大部分群众对于未来进一步增收还是充满信心的.
调研问卷还反映了农民对于自身目前家庭收入状况的满意程度.选择 "比较满意"和 "非常满意"的占到了被调查家庭总数的94%.这说明对于目前的收入情况,小辛庄村的农民中的大多数人是满意的,不存在因为收入问题严重影响人的幸福感的情况.这可能与小辛庄村的集体经济比较发达,在周围村镇属于经济情况较好者有关.
在对于当前收入状况的公平感问题上,绝大多数人选择了"比较满意".总的看,认为目前收入状况 "比较满意"和 "非常满意"的占到了被调查家庭总数的92%.相对于目前整个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和人民群众对于分配不公的广泛反感,小辛庄村村民对于收入的公平感的满意度是非常高的.这可能与该村兴办了一定规模的集体经济,很大一部分村民在集体企业就业,所以收入差距不大有关.另一个可能是,小辛庄村的村规村风的规定和支持婚丧嫁娶从简,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操大办,回族群众的宗教和民族传统比汉族更注重勤俭节约,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所以,在小辛庄村看不到炫富的现象,即使收入有一定差距,也不会造成其他人的严重反感.
二、小辛庄村提高农民收入的模式
小辛庄村的农民收入之所以能够在整个河南省处于领先水平,关键因素是村办集体企业的带动.小辛庄村内有高压电瓷厂、卫生陶瓷厂、回族食品厂等3家集体企业.2011年,小辛庄村的集体经济的固定资产达到1.8亿元,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村民中除外出务工与在外工作村民外,基本在村办集体企业工作,同时家庭收入中80%以上来自村办集体企业.
亲身经历集体经济的起步和发展的历程使小辛庄村人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广大村民团结成一股绳,才能够促进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只有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村里环境才能够稳定.集体经济是一棵大树,村民们都愿意到这棵大树下乘凉.村民们如果想要得到一份工作,就到村办企业里去上班.现实使村民们的凝聚力、战斗力更强了.如果不发展集体经济,小辛庄村就没有出路;只有不断发展集体经济,村民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更加和谐,党群关系才能够更加稳固,村里的局面才能够更加稳定.在很多地方都打破了 "大锅饭"之后,小辛庄人的 "大锅饭"却端得稳、吃得香、不愿放.不过,小辛庄人的 "大锅饭"也与时俱进地添加了不少 "新内容",比如多劳多得、按劳分配,比如按岗定责、奖优罚劣."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开展以来,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村里请了专家到厂里现场指导,征求群众和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一系列改善经营管理、调动职工积极性、提升企业效益的新举措.
发展集体经济需要人才.在人才问题上,小辛庄村 "两委"的工作思路是 "走出去,请进来".鼓励本村的大学毕业生返村工作;坚持发掘、培养本村人才;同时积极聘请外来人才.村企业的关键技术人员都是从外地聘请来的,月工资不低于3000元,村里专门盖了专家公寓楼,为他们提供免费食宿.村里负责解决引进专家和人才的家属的就业及子女上学问题,帮助他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企业治理结构上,小辛庄村村办企业的厂长、经理乃至财务、销售等经营管理人员至今还沿袭的是任命制,先由村 "两委"拿出初步意见,然后交给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最后由村 "两委"正式行文任命.为确保村办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勤政廉政,村里制定有严格而明确的规章制度,无论什么人因为什么事有什么理由,只要违反了规章制度,都要按规定受到处理.村党委书记陈文增说过: "如果我占别人一分钱便宜,我陈文增不值一分钱;如果我占集体一分钱便宜,我陈文增也不值一分钱".他还说过: "有人给你送礼,那是对你人格的侮辱和贬低".有这样的当家人,上行下效,小辛庄村上上下下的所有干部,都能够做到廉洁自律,两袖清风,全心全意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
在当今的主流经济学家眼里,公司制的出现在人类工业化进程中,其意义不亚于蒸汽机的发明.在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日益被人们奉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最优化经典模式的今天,小辛庄村仍然沿袭着 "政企不分"的老路,以独特的形式完成了对村办集体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考核、使用和管理,保证了村办企业的健康发展.适合自身所处的特定情境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才能够发挥出制度对于保障公平和效率的最大作用.在小辛庄村,村民代表大会是权力决策机构,村委会为行政执行机构,村党委是检查监督机构,这种 "三位一体"的村级单位的治理结构,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决策民主、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 "现代企业制度".小辛庄村还实现了 "教育、自律、制度"的有机统一,全村上下形成 "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的良好风尚,要想工作干得好、一抓到底最重要的.小辛庄村自身总结和提出的 "十要工作法"①实现了对村办集体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考核、使用和管理,保证了村办集体企业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小辛庄村的发展历程代表了一种不同于经典理论的治理模式.小辛庄村的发展长期以来以村办集体企业为龙头.按照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经典理论,集体企业往往是产权模糊、效率低下的代表;政治经济不分,村行政组织直接参与经营管理的企业治理模式更被视为落后生产力的代表.然而,小辛庄村的事实告诉我们,不存在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治理模式,在实践的逻辑中所存在的只有与本土化的人文、自然、技术、资源、环境相适应的 "适当"的治理模式.这种 "适当"的治理模式不可能在西方教科书中找到,而只能是在有勇气、有毅力、肯干事、敢冒险的领头人的探索中不断涌现.由于新农村建设所处的国情和时代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找到任何现成的理论模版,而只能是在探索中发现,在实践中总结.用更学术化的语言说,寻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的过程,必将是一个深刻认识社会现象的复杂性,放弃还原论的简化思维,从实践出发,不断总结本土经验,将特征事实提升为理论范式的过程.
三、小辛庄村模式与大连的比照及其借鉴意义
2011年,小辛庄村村民人均收入超万元.虽然小辛庄村农民的收入要比大连市农民的平均收入略低,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小辛庄村的农民的收入要比河南省农民收入②的平均水平高出近四千元,且已经接近河南省城市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即是说,小辛庄村的成绩都是在身处内地,周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背景下取得的.因此,小辛庄村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经验仍有值得大连市借鉴之处.
农民的收入水平决定着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兴衰.大连市在整个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其在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上的情况见图1,城乡收入差距见图2.
图12 0 0 6-2 0 1 1年大连市居民收入情况
图22 0 0 6-2 0 1 1年大连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从图1和图2可知,在十一五期间和2011年,大连市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并且 "城乡收入比" (即农村居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之比,可以以此指标表示城乡收入的相对差距)在提高,这是大连市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取得的重要成绩.但是,我们从图2可以看到,由于基数不同,大连市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仍在拉大.
虽然大连市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成绩,但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尚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尤其是在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大连市农民收入的增速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非常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那么,小辛庄村在发展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中所采取的模式又能对大连的农村工作有什么启示呢.
从前文对小辛庄村农民收入情况和治理模式的讨论中可以知道,小辛庄村采取的是类似于"苏南模式"的以村办集体企业为龙头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集体经济的成长带动村庄全面的新农村建设.在小辛庄村,村民收入的80%以上来自集体经济的工资和分红收入,并且富裕阶层村民所从事的工商业经营也基本上围绕着村集体经济的需要展开(如村中私营的运输、营销、配件生产等小微企业),都有为村集体经济服务的色彩,属于村集体经济产业链的一部分.
小辛庄村模式与大连模式相比,二者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一是小辛庄村的富农措施的设计和实施者是村一级组织,而大连则是把这一任务交由更高级别的乡级乃至县级政府负责;二是小辛庄村模式是以发展工副产业为主,以工增收,以工补农,而大连则主要力图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扩大经济型作物的种植来提高农民收入.正是在这两个差异之处,小辛庄村模式可以对已经取得初步成功的大连模式有所补充.
目前,大连农村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太低."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农业经营的风险更大,它不仅要承受市场变化的风险,而且还要受到自然变化的影响.虽然我市的涉农地区近年来工业比重有所上升,但是,这种上升是靠政府推动工业园区的建设来实现的.工业园区以引进外国和外地的投资为主,多为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由于技术和资本的限制,农民们基本上没有能力加入这一产业链条.因此,工业园区的发展只是能带动当地农民就近打工,对于附近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大.
《大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收入问题上的预期目标是实现 "收入倍增",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都不低于13%.如果继续靠上级政府的"输血"和扶持,那么实现这一目标的财政投入必然很高.如果换一种方式,通过引导村级组织和村民通过自筹资金、自主发展、自我创业来带动农村经济增长,那么一方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则可以充分调动农民们的积极性,改变部分群众的"等靠要"思想,变被动的外部输血为主动的内部造血.这也许是小辛庄村模式对大连实现 "收入倍增"最重要的启示.
要实现由上级政府主导向村民自发,由输血增收向造血增收,由以农业为主向农工商协调发展,由工业的低带动能力向高带动能力的转变,困难在于农民素质和资金来源.因此,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尤其是人力培训和金融领域的相关政策.
截止2011年底,大连市农村的户籍人口为220.8万,劳动力数量是充足的.但是,突出的问题是文化程度不高: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不足10%左右,初中以下大约为36%左右,还存在着大量没有文化的农民.他们大多数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领会和运用能力比较差,对发展工商业的意识比较单薄,更谈不上掌握现代的生产和经营技能.因此,大连市农民增收的人力资本基础和智力保障比较薄弱的.未来,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市政府可以提高大学生 "村官"的数量.大学生 "村官"年轻有干劲,有知识有文化,掌握新信息和新技术,有利于给村 "两委"的工作带来不同的观点,提供新的启示.其二,可以多创造村一级干部参加高校党校的学习、培训、进修的机会,也可以让他们多到发达地区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地区参观学习,从而帮助他们增长见闻,获得知识,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尤其要加大对中青年干部的培养力度,通过培训和考察等各种方式把他们塑造成为生产发展的带头者,生活宽裕的示范者,乡风文明的倡导者,村容整洁的维护者,管理民主的推行者.其三,从各地实践的情况看,在乡村展开经常性的职业能力培训是可行的,培训的内容要与村民们的需要相结合,与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在可能途径相结合,与大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景和规划相结合.其四,未来应该在财政能力允许的前提下,大幅度地提高对于农民子女升高中,乃至接受高等教育的补助力度;对于收入比较低的家庭,可以免除课本费和住宿费等费用,并提供免费午餐等补贴.这类教育支持手段都可以显著地改善村民在子女受教育问题上的 "成本-收益"比,有利于巩固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已有成果,并且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更高学历的人才.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仍不健全,农村金融政策落实不到位,中小银行和区域性银行比较少,农民发展生产借贷资金仍然非常困难.据调查,大连只有25%的农户能够获得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对中小农户和乡镇企业仍存在比较严重的信贷歧视,很少愿意为农户和中小乡镇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大量小额信贷需求和农村的信贷需求无法满足.农村金融体现的滞后在制度上会阻滞乡村集体企业和农民私营小微企业的成长,使得农民们养成坐等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扶持的意识.在当前涉农专业银行已经完全市场化,以利润导向的情况下,要求它们把贷款大量投放给风险更大,回报较低,可抵押资产有限的村集体或村民个人,现实的可能并不高.如果靠财政担保来强制推行,则又回到了银行市场化改革前的老路.而最贴近农民的农村信用社由于产权不明晰、管理体制不顺畅、历史包袱沉重等原因,难以满足农户贷款需要.因此,在加强金融监管,严控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借鉴温州实施发展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将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规范化,为农村金融的发展趟出一条新路.
注释:
①一要定目标,二要定任务,三要定责任,四要抓重点,五要抓薄弱,六要抓统筹;七要抓考核,八要抓评比,九要抓奖惩,十要抓提升.
②河南省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04.0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2.7%.而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的两会期间曾经指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增量超过千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9%."就是说,河南省的农民收入要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并且增长幅度也是较低的.在这样一个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周边环境下,小辛庄村在发展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更显得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