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49例疗效观察
2012-12-09费献民
费献民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云南 昆明650031)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儿科常见多发病。病毒性腹泻中以轮状病毒肠炎发病率最高,症状较重,在中国小儿腹泻病构成比中,轮状病毒占40%左右,位居小儿腹泻病原第一位[1],是2岁以下婴幼儿严重腹泻的最主要病原。本人自2008年1月~2009年12月运用病毒唑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儿科门诊患儿,年龄6个月~3岁,病程3天以内。大便为稀水样或蛋花样,每天3~20次,伴有或不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于正常范围或略高于正常,以淋巴细胞为主。大便常规无或偶可见少量白细胞,新鲜大便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轮状病毒抗原为阳性反应。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248例,且之前未经正规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49例,男85例,女64例;对照组99例,男51例,女48例。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大便检查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病毒唑(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 mg/kg/d,静滴,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炎琥宁(重庆药友制药厂生产)6 mg/kg/d,静滴,每日1次,连用3 d。观察患儿大便情况,无效停药。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2]根据1998年全国腹泻病会议制订标准。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72 h内粪便次数性状及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72 h内大便次数,形状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2.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2。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对轮状病毒肠炎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呈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治疗组在止泻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平均治愈时间及总疗程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
3 讨论
昆明地区属于低纬高原季风气候,气候温和,肠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每年11月~次年1月为轮状病毒肠炎的多发季节,2月份明显减少,春夏季散发。轮状病毒属于RNA病毒,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排列紊乱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遗留不规则的裸露病变,致使小肠黏膜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3]。轮状病毒感染性强,发病率高,引起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经口服补液盐,继续饮食,肠黏膜保护剂与肠道微生物生态调节剂的使用,可使病死率降低,但病程长,恢复缓慢。
炎琥宁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提取物—穿心莲内酯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的,其味苦,性寒,入心、肺、大肠、膀胱经;具有解热、杀菌,消炎、抗病毒,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等多种功效[4];通过抑制肌苷酸磷酸脱氢酶阻断肌苷酸转化为鸟苷酸进而抑制病毒RNA/DNA的合成,对轮状病毒A组B组有灭活和抑制作用。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加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应急能力;对由细菌内毒素引起发热有较强的解热作用,能促进发热的消退。因此炎琥宁用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能直接杀灭病毒,保护被侵袭的肠黏膜,减轻腹泻,退热镇静作用;促进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恢复小儿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病毒唑是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对病毒腺苷激酶依赖性太强,已产生耐药性,并有消化道及骨髓抑制等副反应,与炎琥宁联用应用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相辅相成,较单一病毒唑治疗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本文结果显示,炎琥宁联合病毒唑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在止泻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平均治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炎琥宁与病毒唑合用,对轮状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从而减轻腹泻症状,未发现不良发应。对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在常规病毒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炎琥宁,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94.
[2]董宗祁,方鹤松,胡皓夫,等 .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测记[J].中国儿科杂志,1998,13(6):380.
[3]沈晓明,王卫平 .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48.
[4]侯春芝,陈岚 .炎琥宁在儿科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0,7(1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