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咪唑斯汀在皮肤科的应用现状及新进展

2012-12-09综述田润丽审校

医学综述 2012年24期
关键词:咪唑组胺性皮炎

徐 敏,乔 亮(综述),田润丽(审校)

(天津港口医院皮肤科,天津300456)

咪唑斯汀具有抗组胺和抗过敏性炎症双重作用[1-2],并能通过抑制5-脂氧合酶活性而阻断花生四烯酸代谢为白三烯而产生抗炎作用[3-4]。国外报道咪唑斯汀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急、慢性荨麻疹的疗效确切。

1 荨麻疹

1.1急性荨麻疹 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起效迅速。有研究者在全国53所医院进行开放性临床试验。急性荨麻疹受试者口服咪唑斯汀10 mg,观察120 min。每30分钟评价临床症状评分变化以及安全性。结果3293例患者服药后30、60、90、120 min,风团、红晕和瘙痒症状均有显著改善。服药后30 min,起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2.12%和5.47%;服药后60 min分别为82.20%和21.62%;服药后90 min,分别为 94.26%和 46.13%;服药后 120 min,分别为97.21%和73.16%。有3.86%发生一般不良反应。证明服用咪唑斯汀10 mg能够在120 min内快速、有效地缓解急性荨麻疹的病情,安全性高[5]。另有魏志平等[6]研究表明急性荨麻疹患者首次服药后在60 min内起效的占80.3%。

1.2慢性荨麻疹 大量研究表明咪唑斯汀是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而有效的药物[7]。慢性荨麻疹患者口服咪唑斯汀10 mg,每日1次,连服14 d为1个疗程,以观察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用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6970例,总有效率治疗7 d为49.0%,14 d达85.0%。治疗后患者的瘙痒、风团大小和数量均有明显改善,治疗7 d和14 d时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4 d时与治疗7 d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 d后半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开始缓解,3 d后80%以上出现改善。不良反应少,主要表现为困倦(6.8%,与一般安慰剂的发生率相同)和头晕(1.4%)。故得出结论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而安全[8]。魏志平等[6]研究表明,用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1周后有效率为90.6%,治疗2周后有效率为100.0%。李莲花等[9]、Bachert等[10]用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4周有效率为95.92%,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其临床疗效明显增高。不良反应为嗜睡、口干、乏力等,认为咪唑斯汀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新型抗组胺药物。路永红等[11]研究证明皮损发作无明显时间规律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每天早上8点口服咪唑斯汀10 mg较每晚8点疗效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2周疗法较1周疗法的有效率明显高。李钟洙等[12]用咪唑斯汀联合赛庚啶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良好效果。抗组胺药物递减治疗意义在于使用少量的药控制临床症状的同时等待人体免疫力的自身达到平衡。对于复发病例可否返回到前一疗程延长治疗时间,目前正在进一步观察当中。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既可以通过免疫机制也可以通过非免疫机制引发,除组胺外,激肽、花生四烯酸代谢物等炎性递质均参与其发病过程[13]。因此,传统的抗组胺治疗均不能有效治疗和控制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咪唑斯汀除选择性地竞争抑制组胺受体及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外,还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抑制变态反应的速发相和迟发相[14]。因此,咪唑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取得了较好疗效。另外,李莉等[15]研究证明咪唑斯汀与雷尼替丁联合使用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优于单独使用咪唑斯汀。

2 皮炎湿疹类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大部分确切病因尚不清楚。近年研究发现,白三烯参与了特应性皮炎、湿疹等变应性皮肤病的发病过程。咪唑斯汀为一高效、长效、高选择性的组胺H1受体拮抗剂,同时还具有抗变态反应炎性介质的作用[16],此作用的发挥与咪唑斯汀干扰5-脂氧合酶代谢途径、抑制白三烯等炎性介质密切相关[17]。

临床上咪唑斯汀与西替利嗪大量应用于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的治疗[18-19]。国外研究表明咪唑斯汀可以抑制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引起的鼠耳肿胀,且强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20]。国内也有研究证明,口服各剂量咪唑斯汀均能明显抑制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耳肿胀;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血清及脾淋巴细胞干扰素γ水平均明显升高。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腹腔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无明显变化。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血清及脾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水平无明显变化。不同剂量咪唑斯汀对3种细胞因子均有显著或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1]。忻薇君[22]研究证明咪唑斯汀治疗 2周时疗效明显优于西替利嗪,系咪唑斯汀不但对组胺引起的速发相有快速有效的作用,同时对白三烯等炎性介质引起的迟发相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和抗炎、抗过敏双重作用。另有盛楠等[23]研究证明,咪唑斯汀组治疗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疗后IL-4、IL-5及干扰素γ水平均明显下降,与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且抑制作用强于西替利嗪组。组胺和花生四烯酸可以刺激各种细胞释放炎性因子,咪唑斯汀可通过抑制5-脂氧合酶途径抑制花生四烯酸等炎性介质形成,从而可能抑制组胺和花生四烯酸介导的细胞因子释放和发挥活性作用,使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IL-4、IL-5及干扰素γ水平下降。西替利嗪有拮抗组胺作用,在此研究的检测中,显示其对血清中IL-4、IL-5及干扰素γ水平有降低作用,但作用弱于咪唑斯汀组,很可能是其临床治愈率低于咪唑斯汀组的部分原因。段民录[24]证明咪唑斯汀治疗急慢性湿疹和异位性皮炎3周有效率为90.7%,氯雷他定组为6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咪唑斯汀与氯雷他定对接触性皮炎的1周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实验室研究显示,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74.51%~80.36%,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阳性率占49.01%~57.14%,说明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亲和性,咪唑斯汀对皮炎湿疹并细菌感染皮肤病菌的治疗效果理想,阴转率98.21%,而对照组的阴转率 88.24%[25]。另有研究证明咪唑斯汀联合除湿合剂或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湿疹疗效好、复发率低、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6-27]。

3 寻常型银屑病

银屑病属于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花生四烯酸、白三烯和Th1型细胞因子等递质参与了银屑病组织病理改变的形成和发展。研究者尝试采用咪唑斯汀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并进行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研究。结果证明,在降低PASI评分和减轻瘙痒症状方面,咪唑斯汀试验组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而且无一例出现病情加重或任何严重不良事件,说明咪唑斯汀可以作为治疗银屑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特别是对瘙痒症状明显者具有一定的优势[28]。咪唑斯汀对银屑病的治疗可能是通过其抗炎和抗组胺双重活性而产生的。虽然银屑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是多种炎性介质介导的免疫炎性反应在其组织病理及生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皮损中有高水平的白三烯,而且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对白三烯趋化作用的反应性也明显增高[29-30]。肿瘤坏死因子α、血小板活化因子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等细胞因子和膜表面分子在银屑病免疫学异常中的作用也均得到了广泛的证实,这些均为咪唑斯汀治疗银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4 结语

咪唑斯汀是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的药物。该药治疗急性荨麻疹起效迅速,安全性高,风团、红晕和瘙痒症状均有显著改善;治疗慢性荨麻疹瘙痒、风团大小和数量均有明显改善,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有效率逐步提高;不良反应少,主要表现为困倦和头晕;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该药治疗湿疹皮炎有效率高于其他抗组胺药物。该药治疗银屑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特别是对瘙痒症状明显者具有一定的优势。

[1]Simons FE.Mizolastine:antihistaminic activity from preclinical data to clinical evaluation[J].Clin Exp Allergy,1999,29 Suppl 1:3-8.

[2]Coon T,Moree WJ,Li B,et al.Brain-penetrating 2-aminobenzimidazole H1-antihistam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J].Bioorg Med Chem Lett,2009,19(15):4380-4384.

[3]Wedi B,Novacovic V,Koerner M,et al.Chronic urticaria serum induces histamine release,leukotriene production,and basophil CD63 surface expression-inhibitory effects of anti-inflammatory drugs[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0,105(3):552-560.

[4]Broccatelli F,Carosati E,Cruciani G,et al.Transporter-mediated Efflux Influences CNS Side Effects:ABCB1,from Antitarget to Target[J].Mol Inform,2010,29(1/2):16-26.

[5]林麟.咪唑斯汀治疗3293例急性荨麻疹起效时间的临床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9):524-526.

[6]魏志平,刘彦群,余杨林,等.咪唑斯汀抗组胺点刺试验及治疗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4):255-256.

[7]傅强,张秀春,李玉湘,等.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10):706.

[8]余碧娥,廖康煌.咪唑斯汀治疗6970例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6):340-341.

[9]李莲花,金顺福,王鹏,等.皿治林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1):60.

[10]Bachert C,Maurer M.Safety and efficacy of desloratadine in subjects with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 or chronic urticaria:results of four 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studies[J].Clin Drug Investig,2010,30(2):109-122.

[11]路永红,刘雅,蒋存火,等.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最佳服药时间初探[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21(10):599-600.

[12]李钟洙,吴小莉,张召力,等.咪唑斯汀联合赛庚啶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0,39(3):193-194.

[13]Bachert C,Maspero J.Efficacy of second-generation antihistamines i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and comorbid asthma[J].J Asthma,2011,48(9):965-973.

[14]杭守云.咪唑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38例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11):777.

[15]李莉,佟德贵,张佐妹,等.咪唑斯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1,10(4):316-317.

[16]付萌,樊平申,廖文俊,等.咪唑斯汀抗炎活性的动物实验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11):635-637.

[17]Triggiani M,Giannattasio G,Balestrieri B,et al.Differential modulation of mediator release from human basophils and mast ceils by mizolastine[J].Clin Exp Allergy,2004,34(2):241-249.

[18]周萌,陈会茹.咪唑斯汀联合l%硝酸益康唑与0.1%曲安奈德霜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8):546-547.

[19]盛楠,宗文凯,季江,等.咪唑斯汀治疗湿疹和接触性皮炎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6):404.

[20]Townley RG.Cetirizine:a new H1 antagonist with antieosinophilic activity in chronic urticaria[J].J Am Acad Dermatol,1991,25(4):668-674.

[21]陈妍,郭在培.咪唑斯汀抑制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机制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6):344-346.

[22]忻薇君.咪唑斯汀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2):110.

[23]盛楠,宗文凯,余美文,等.咪唑斯汀治疗湿疹和特应性皮炎临床疗效及免疫机制的初步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9,38(7):440-442.

[24]段民录.咪唑斯汀治疗皮炎湿疹68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6):380-381.

[25]夏仪辉.咪唑斯汀氯雷他定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比较观察[J].中华医学研究与实践,2004,2(9):69-70.

[26]马顺民.咪唑斯汀联合除湿合剂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80.

[27]陈办成,姚思敏,朱亦男,等.咪唑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09,28(5):84.

[28]王刚,王岩,田艳丽,等.咪唑斯汀治疗寻常性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9,38(1):53-55.

[29]Ruzicka T,Simmet T,Peskar BA,et al.Skin levels of arachidonic acid-derived inflammatory mediators and histamine in atopic dermatitis and psoriasis[J].J Invest Dermatol,1986,86(2):105-108.

[30]Brain SD,Camp RD,Dowd PM,et al.Psoriasis and leukotriene B4[J].Lancet,1982,2(8301):762-763.

猜你喜欢

咪唑组胺性皮炎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咪唑啉类缓蚀剂合成及改性研究进展
野生木耳致植物日光性皮炎4例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
冬季荨麻疹反复发作用药时应该注意什么
咪唑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展
选择离子气质联用法同时测定食醋中2-甲基咪唑和4-甲基咪唑
镝氨基酸(Tyr,Trp)咪唑配合物的合成与抗菌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