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虹江教授治疗胸痹心痛

2012-12-09李云华宋欠红罗庆文朱虹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砂仁胸痹檀香

李云华, 宋欠红, 罗庆文, 指 导: 朱虹江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21)

云南省名中医朱虹江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中医防治研究工作,对于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认为气阴两虚兼血瘀是胸痹心痛的重要成因之一。原因有二:

1 紧张劳累是当代人的生活特点

劳则气虚;劳则阴虚;气虚致阴虚,阴虚致气虚,气虚、阴虚皆可致血瘀,久而气阴两虚,瘀血阻络。

1.1 劳则气虚 《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指的是劳累后喘息、汗出,喘息是里气外越,汗出是表气外越,气喘汗出则耗损体内的气。如果长时间的“耗气”就容易导致“气虚”。

1.2 劳则阴虚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指出在精神过度紧张和机体过度疲劳的情况下,会出现阳亢,而阳气亢盛必然消耗阴精,如果长期如此,就可造成阴精枯竭。《素问·调经论》说:“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行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于胸中,故内热。”明确指出劳倦伤阴生内热。叶天士在《本草经解》指出:“七伤者,食伤、忧伤、饮伤、房事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伤之七伤也。七伤皆伤真阴。”何炫在《何氏虚劳心传》中指出:“不知虚劳之证,患在伤阴。……;思虑伤神,神伤血耗,则心火易炎;劳倦伤脾,最能生热,热则内伐真阴,……。此五者,皆能劳其精血。”

1.3 气阴两虚兼血瘀 气是阴生成的动力,阴的生成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气充盛,则化生阴的力量充足,气亏虚,则化生阴的力量减弱,导致阴虚的病变。阴,通过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阴亏虚不足,化生无源,即可导致气虚病变。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致血瘀;阴虚脉道失于柔润而僵化,阴虚化生无源无以充血则血脉不利致血瘀;阴虚内热,炼液成瘀。

2 年老之人由于精血内亏 水亏于下 阳动于上 下虚上实

如《医经原旨》(薛雪)说:“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今精血渐衰,故体重而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阴痿,阳不举也,阴气内亏,故九窍不利。阴虚则阳无所归而气浮于上,故上实下虚而涕泣俱出。)”亦可致气阴两虚兼血瘀。基于导师朱虹江教授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了益气养阴生津、活血行气止痛的治法,临床常以生脉丹参饮为主加减治疗。生脉丹参饮方剂组成:潞党参、麦冬、五味子、丹参、砂仁、檀香、茯神、炒酸枣仁、炙甘草。方中潞党参甘平,补气养阴生津,用以为君。麦冬甘微苦微寒,养阴生津,清心润肺,一则助潞党参养阴生津,二则去阴虚所生之内热,入心经,养心阴,清心热,除烦安神;丹参苦微寒,活血祛瘀止痛,凉血除烦安神,性微寒而缓,宜于血热瘀滞之证,既能活血又能养血,祛瘀生新而不伤正,善于通行血脉,祛瘀止痛,既能清热凉血又能除烦安神,既能活血又能养血以安神定志;二药佐以为臣。五味子酸甘温,益气生津,收敛固涩,宁心补肾,本品甘以益气,酸能生津,助潞党参、麦冬益气生津之力,味酸收敛,善能止汗,入心经,补益心肾,宁心安神;砂仁辛温,行气化湿;檀香辛温,行气止痛;茯神甘淡平,宁心安神;酸枣仁甘酸平,养心阴益肝血而安神,尚能敛汗生津止渴;以上五药为佐药。砂仁、檀香之行气,一则佐治气虚所致之气滞,二则配伍于大队益气补阴药中,使得补而不滞;砂仁、檀香辛散,与味酸之五味子、酸枣仁相配,一散一收,调畅气机;五味子、砂仁、檀香性温,与方中其他性寒性平之药相伍,凉温并行,凉而不凝,温而不燥;砂仁尚能温中健脾,化湿行气以利气血生化,檀香尚能利膈宽胸以止痛。甘草甘平,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佐使之用。本方由生脉饮合丹参饮加茯神、炒酸枣仁、炙甘草而成。生脉饮益气育阴;丹参饮理气行血,通络止痛;茯神、炒酸枣仁、炙甘草养心安神。全方刚柔相济,凉温并行,攻补兼施,切合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之病机。在治疗上,本方中生脉饮合用茯神、炒酸枣仁、炙甘草,其意直指心神,体用兼顾,心体足,邪瘀血去,则神自安。安神的意义不仅仅着眼于病人的生活质量,于血脉运行亦大为有利。所谓“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又,《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也?”歧伯曰:“神不使也。”生脉饮加用茯神、炒酸枣仁、炙甘草则体现了这一原则。

3 典型病案

张某,女,59岁。胸痛胸闷反复发作2年余,在外院多方诊治,先后给于“血府逐瘀汤”、“温胆汤”、“小陷胸汤”等方剂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就诊时症见:胸痛,呈隐痛或刺痛,胸闷,稍劳即著,乏力,动则汗出,时心悸,口咽干燥,夜间入睡困难,时有烦躁,无食欲,纳少,大便干,小便调,舌质暗,舌下脉络紫胀,少苔,脉细弱涩。辨证为气阴两虚兼血瘀,以益气养阴生津、活血行气止痛为法,方用生脉丹参饮加减:潞党参30 g,麦冬15 g,五味子15 g,丹参30 g,砂仁10 g(后下)、檀香10 g(后下)、茯神15 g,炒酸枣仁10 g,生地黄10 g,炙甘草10 g,5剂。

二诊,患者口咽干燥明显减轻,但乏力明显,无烦躁,入睡困难稍有改善,余症未变,舌脉依旧。原方潞党参加量至60 g,加黄芪40 g,5剂。

三诊,患者胸痛胸闷稍减轻,乏力减轻,汗出减少,仍时有心悸,仍不易入睡,无口咽干燥,无烦躁,有食欲,纳增,舌质暗,舌下脉络紫胀,苔薄白,脉细,脉力增加。继用上方10剂。四诊,患者胸痛胸闷明显减轻,乏力不明显,活动时无明显汗出,仍时有心悸,入睡困难较前改善,纳可,二便调。舌质暗,舌下脉络紫胀,苔薄白,脉细。潞党参40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丹参20 g,砂仁10 g(后下)、檀香10 g(后下)、茯神15 g,炒酸枣仁15 g,炙甘草15 g,19剂。五诊,患者胸痛胸闷明显缓解,体力劳动时亦无发作,无乏力、汗出、心悸等症状,时有入睡困难,纳可,二便调。舌色转红,舌下脉络紫胀减轻,苔薄白,脉细有力。继予上方,嘱其2、3日服1剂,再服10剂调养。观察半年。患者胸痛胸闷尚未复发。

4 讨论

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厥论》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名称,说“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认为病因病机为“阳微阴弦”,制定了栝蒌薤白白酒汤等方剂。宋金元时代,《太平圣惠方》将心痛、胸痹并列,丰富了治疗内容,芳香、温通、辛散之品与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品相互为用,标本兼顾。明清时期,《玉机微义·心痛》中揭示胸痹不仅有实证,亦有虚证。后世医家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法,如《时方歌括》用丹参饮,《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等,至今沿用不衰。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或因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而成,或因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心脉失养而成,或因实致虚、因虚致实而虚实夹杂而成。

猜你喜欢

砂仁胸痹檀香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把檀香放在书上
打嗝不止嚼砂仁
缥缈檀香拂面青
《红楼梦》中的人为何饭后喜嚼砂仁
檀香之爱
阳春春砂仁年产值超16亿元
中医通法治疗胸痹的学术思想探析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在痰瘀互阻型胸痹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檀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