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茭白新品种选育和高效栽培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2-12-08陈建明何月平张珏锋郑寨生张尚法王来亮姚岳良

长江蔬菜 2012年16期
关键词:单季茭白新品种

陈建明 ,何月平 ,张珏锋 ,郑寨生 ,张尚法 ,王来亮 ,姚岳良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杭州,310021;2.浙江省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3.浙江省缙云县农业局)

茭白是我国特有的水生蔬菜,国外仅在东南亚有零星栽培,日本、美国曾引进茭白,但均未能大面积推广[1,2]。茭白在我国的绝大部分省份均有种植,尤其是近10 a来向我国东北部、西部、西南省份区域发展,如新疆乌鲁木齐[3]。茭白种植从平原推广到山区,从灌溉区推广到缺水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全国茭白种植面积约7万hm2,尤其是浙江省茭白面积约3万hm2,茭白产量达到70万t。由于茭白生产经济效益高、生产技术复杂、产品安全需求迫切,迫切需要科研工作对茭白高效安全生产进行研究、技术总结、提升并加以推广。为此,在试验研究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报道,对21世纪以来我国茭白新品种选育审定和高效栽培新技术研究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茭白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 茭白新品种选育

茭白是无性繁殖作物,但由于茭白孕茭是黑粉菌和茭白植株互作的结果,造成其种性很不稳定,因此茭白的选种技术与其他无性繁殖作物有很大不同。茭白品种在2000年以前通常以产量和品质作为主要选种目标,但随着茭白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和市场竞争的激烈,调整茭白上市时间和选育耐高温品种成为首要目标。单季茭白、双季茭白的夏茭主要选育早熟或晚熟品种,双季茭白秋茭主要选育晚熟品种。21世纪以来,我国茭白部分产区先后成功选育出鄂茭 2号[4]、金茭 1 号[5]、金茭 2 号[6]、丽茭 1 号[7,8]、龙茭 2 号[9]、桃园 1 号[10]、桃园 2 号[11]、鄂茭 3 号[12]、台福 1 号[13]、浙茭 6 号[14]和余茭 4 号[15,16]等茭白新品种,并通过审定,具体见表1。在选育的7个单季茭白新品种中,早熟品种5个(金茭1号、丽茭1号、金茭2号、桃园1号、台福1号),其中金茭2号还有抗高温特性,晚熟品种2个(鄂茭三号、桃园2号);在选育的4个双季茭白新品种中,夏茭早熟、秋茭晚熟的有龙茭2号、浙茭6号,夏茭中晚熟、秋茭早熟的品种有鄂茭2号,夏茭中熟、秋茭晚熟的品种有余茭4号。目前,这些茭白品种分别在选育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有力地促进了茭白品种的更新换代,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表1 2000年以来我国成功选育并通过审定的茭白新品种介绍

续表1

2011年,基于国内选育的主要茭白品种品质和抗逆特性的大量数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开发了“茭白品种资源抗逆性与品质评价系统”的计算机软件,并获得国家版权局登记证书(登记号2011SR102791)。这是一款提供我国茭白品种资源抗逆性鉴定结果的可视化浏览与查询的单机版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能实时录入、修改和删除数据信息。该软件对我国水生蔬菜(茭白)研究人员和植物保护人员非常实用,能直接指导我国茭白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

2 茭白高效栽培新技术研究及应用

目前,茭白高效栽培新技术包括育苗技术、秋茭干湿栽培技术、低温期棚膜覆盖栽培技术、高温期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高温期水库冷水灌溉技术、孕茭期培土护茭栽培技术、茭田放养绿(浮)萍栽培技术以及单季茭白一年二茬栽培技术八项措施,并在全国有关茭白产区示范、推广应用。

2.1 育苗技术

茭白高效安全生产的基础是筛选和繁育优质种苗。目前,茭白常用的选留种苗技术有湖北株选法,江苏苏州夏茭墩选、游茭选种法和苗茭选种法,浙江黄岩露地带胎育苗法,浙江桐乡“二段育苗”法等。为了解决单季茭白传统育苗繁殖系数低、用种量大的问题,浙江省缙云县前路乡茭农摸索出一项新技术——薹管寄秧育苗法。该技术主要是利用茭白薹管(短缩茎拔节形成)上腋芽的分蘖特性,利用薹管寄秧育苗腾出茬口实行轮作,减少夏茭损失,提高秋茭纯度,同时又能解决用种量大的问题,其育苗效率比传统的繁苗方法提高3~6倍[17]。具体育苗方法详见王来亮等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单季茭白快速育苗方法及应用”(申请号201110126662.X),现已进入实质性审查阶段。目前,薹管寄秧育苗法已在浙江丽水茭白产区推广应用。浙江省桐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龙翔街道董家村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以提高茭白质量和土地利用率为主,改进传统种植方法的“二段育苗”法。该育苗法采用分蘖苗培育,即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种苗培育,移栽前使用有机进口磷肥和碳酸氢铵,5月中旬和6月中旬各追肥一次,待7月上旬夏茭采收完后单株分蘖苗定植[18]。

2.2 秋茭干湿栽培技术

双季茭白秋茭干湿栽培技术由浙江省桐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桐乡市董家茭白合作社以及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经过多年探索后提出,并在桐乡双季茭白秋茭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主要技术要点:在“二段育苗”基础上,7月上中旬定植后20 d左右,保持15~20 cm水位,随后进行一次5~7 d小搁田(土壤湿润状),以促进新根生长,再灌浅水(7~10 cm)施肥。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进入分蘖期后,搁田与灌水相间进行,每隔5~7 d自然搁田一次,随即再施一次有机肥后灌水,灌水深度10~15 cm,保持一个星期,交替循环。分蘖总苗数达到12~15株时,以灌跑马水(3~5 cm)为主。10月上中旬进入孕茭期后,以灌跑马水为主,10月底至11月初茭白进入采收期,随着气温降低,茭株生长速度减缓,则以干为主。试验表明,干湿栽培技术既能促进茭白早分蘖,提高茭白植株抗逆性、产量和品质,又能延长茭白的冷库保鲜期。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组织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延长双季茭白秋茭冷库保鲜期的茭白干湿栽培方法”(申请号201110431482.2)。由于不同茭白产区品种差异大,生长发育时期不同,该技术是否适用于其他茭白产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示范。

2.3 低温期棚膜覆盖栽培技术

传统的茭白生产都是露地栽培,受蔬菜大棚的启发,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茭白产区开始探索设施(棚膜覆盖)栽培技术。设施棚栽茭白春、夏季早熟栽培是浙江省水生蔬菜产业发展的一项创新技术。设施棚栽茭白主要用于春、冬季,利用棚膜覆盖来提高小环境温度,促进茭白生长以达到提早采收的目的,但应选低温下孕茭良好的低温型双季茭品种[19]。目前,棚室主要有大棚、中棚、小拱棚3种。中棚、大棚盖膜时间以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为宜,小棚以1月中下旬为宜。先割除茭白地上部枯枝后搭棚盖膜,棚膜四周用泥土压实。2~3月天气温和时揭两头膜通风,4~5月天气晴好、棚内温度超过30℃时,揭去边膜和两头膜通风防烧苗。

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棚栽茭白面积约3 333.3 hm2,分布在全省各茭白产区,如浙东南双季棚茭(余姚、黄岩、临海、温岭),浙中双季棚茭(嵊州、绍兴、新昌、金华),浙北双季大棚茭(桐乡、余杭),其中余姚、嵊州茭白产区以小拱棚栽培为主[20~22]。目前,低温型棚栽覆盖栽培技术主要是保温,但与棚栽茭白相适应的覆盖材料、栽培方法、精准施肥方面缺乏研究。

2.4 高温期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

遮阳网作为栽培技术在旱生蔬菜生产上已得到普遍应用。扬州大学园艺系曹碚生等[23]的研究发现,遮阳网覆盖对降低茭田气温、增加茭苗成活率、提高产量具有显著的作用。研究表明,黑色遮阳网在7月的遮光率可达62%~71%,使用后地表至50 cm高度处的气温比田埂上低4.5~7.5℃,降温效果明显。覆盖遮阳网既有明显的遮光效果和一定的降温效果,又能延长夏茭采收期和提早秋茭结茭。该技术适宜各茭白产区培育优质种苗。

遮阳网的设置:5月下旬气温开始上升时在夏茭田的小区四角埋设高2 m的毛竹竿,用铁丝连接相邻和对角的两根竹竿,拉紧后覆盖遮阳网,东西两边一直覆盖到田埂上,于8月中旬左右揭网。

2.5 高温期水库冷水灌溉栽培技术

茭白性喜温暖湿润,春季气温升至5℃以上时开始萌芽生长,生长适温为15~30℃,孕茭适温20~27℃。近年来我国茭白种植面积呈扩大趋势,但南方地区夏末至秋初多为高温天气,不利于茭白孕茭和提早上市。浙江省水库较多,许多茭白田在水库附近,利用水库低温冷水串灌茭田,营造田间小气候环境可实现茭白提前孕茭。但水库冷水串灌茭田的效果取决于水库的大小和茭田距离水库的远近。研究表明,冷水串灌对降低茭田水温的作用很大,而对茭田气温下降的效果较差。冷水灌溉的茭白孕茭节位比常水灌溉的茭白缩短6.4 cm;所产茭白嫩白光亮,商品性好,单茭质量增加23.5 g,增产12.5%,产值提高138.84%,经济效益十分明显[24,25]。水库冷水灌溉栽培技术已在浙江金华地区的武义白姆、义乌赤岸和婺城琅琊等地取得了成功,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广应用。

2.6 孕茭期培土护茭栽培技术

培土护茭是茭白栽培上的一项创新措施,不仅能阻隔阳光直射茭白基部,降低基部温度,还能使茭白粗壮、肉质白嫩、不易老化,延长膨大期,提高茭白品质和产量。张美艺等[26]提出大棚泥底茭白春季早熟丰产栽培技术,翁丽青等[27]总结了浙茭2号茭白大棚窝泥栽培技术,该技术已在浙江省棚栽茭白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具体方法:在茭白孕茭期分次分株培土,每墩看到一株孕茭就培土一株,并随着茭白的不断膨大伸长分次培土,每次培土稍高于植株基部明显膨大部位,最后培土高度不能超过“茭白眼”。

2.7 茭田放养绿(浮)萍栽培技术

由于双季茭白在秋季生长和孕茭期间温度较高,不利于茭白的正常生长。浙江省桐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过多年探索,发现茭白田放养浮(绿)萍对茭白生长和产量有明显影响。研究表明,茭白田放养浮萍可以明显降低茭白田水温和土温,且放养浮萍茭白田温度上升速度明显低于对照茭白田。放养浮萍能够显著促进茭白植株的生长,增加有效分蘖数,降低孕茭高度,提早采茭时间,并大幅度提高茭白的产量和产值[28]。该技术已在桐乡茭白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2.8 低海拔山区单季茭白一年两茬栽培技术

过去山区单季茭白的种植模式是一年收获一次,产量低、上市集中、收益不理想。单季茭白改收两茬栽培,是浙江省缙云县的茭白种植创新模式。2004年缙云县前路乡开始小面积单季改收两茬栽培,其效益比单季茭有明显提高,随后该技术在前路、壶镇、新建等低海拔平原区迅速推广。邓曹仁等[29]和姚岳良等[30]报道了低海拔山区(山地)单季茭白促早栽培一年两收栽培技术要点。该县农业局等有关单位通过对单季茭白种植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提出一套低海拔山区单季茭白栽种一次、收获二次的高效栽培新模式,即将原来单季茭白通过栽培与肥水调控改收两茬。该种植模式成果“缙云县单季茭白收二茬高效模式示范与推广”获2009年度丽水市农业丰收奖一等奖。目前,低海拔山区单季茭白一年两茬栽培技术已在浙江省丽水市有关县市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与数字农业研究所合作开发了“单季茭白一年二次收获高效栽培管理专家系统”的计算机软件,并获得国家版权局登记证书 (登记号2011SR045111)。该专家系统基于多媒体技术、数据库与网络技术开发而成,内容涉及单季茭白一年两茬薹管寄秧育苗、移栽、大田管理(间苗、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农事历程中基本栽培要领、关键事项等图文、视频信息。系统整体以多媒体幻灯片展示形式发布,界面简洁大方,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简单实用。

[1]陈卓良.中国茭白在美国华盛顿地区的引种栽培研究[J].武汉植物研究,2002,20(1):43-47.

[2]俞晓平,陈建明.茭白高效安全生产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俞晓.茭白引种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2003(3):24.

[4]柯卫东,周国林,傅新发,等.双季茭白鄂茭2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2003(6):17-19.

[5]郑寨生,张尚法,陈德明,等.单季茭白新品种‘金茭1号’[J].园艺学报,2008,35(5):778.

[6]郑寨生,张尚法,寿森炎,等.茭白新品种金茭2号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4):124-125.

[7]丁潮洪,胡海娇,刘廷付,等.茭白新品种丽茭1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2007(9):32-33.

[8]丁潮洪,李汉美,包崇来.茭白丽茭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0(2):256-258.

[9]沈学根,陈建明,徐杰,等.双季茭白新品种‘龙茭2号’[J].园艺学报,2010,37(1):165-166.

[10]茭白新品种桃园1号植物品种权[EB/OL].(2012-06-18)[2010-11-17].http//wx.agrihx.com/new_breed/zhongzhi/2010/1117/8870.html.

[11]茭白新品种——桃园1号及桃园2号[EB/OL].(2012-06-18)[2011-14-07].http//wx.agrihx.com/new_breed/zhongzhi.

[12]李成贤.茭白新品种‘鄂茭3号’通过审定[J].农村百事通,2011(16):14.

[13]曹明浩,林碧英,林义章,等.茭白新品种‘台福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1(6):47-48.

[14]浙江嵊州市农科所选育的茭白新品种“浙茭6号”考察审定[EB/OL].(2012-06-18)[2012-06-07]http://www.nkb.com.cn/bencandy.php?fid=44&id=49025.

[15]符长焕,翁丽青,郑春龙,等.双季茭白新品种余茭4号品比试验初报[J].湖南农业科学,2011(23):111-113,120.

[16]符长焕,郑许松,翁丽青,等.双季茭白新品种‘余茭 4号’的特征和特性[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1):22-25.

[17]胡美华,王来亮,金昌林,等.单季茭白种苗繁育新技术——薹管寄秧育苗法[J].长江蔬菜,2011(23):21-23.

[18]沈学根,姚良洪,倪方群,等.浙北茭区双季茭白新品种龙茭 2 号栽培新技术[J].长江蔬菜,2011(16):122-124.

[19]寿森炎,姜芳,陈可可,等.浙江设施茭白栽培技术综述与发展趋势[J].长江蔬菜,2009(16):102-103.

[20]李挺,陈可可.茭白塑料棚覆盖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01(2):42-43.

[21]兰海滨.茭白拱棚育苗早熟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02(5):46-47.

[22]符长焕,鲁国伟.茭白中小拱棚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学报,2003,15(3):131-132.

[23]曹碚生,江解增,徐强强.遮阳网覆盖茭白试验[J].长江蔬菜,1994(1):35-36.

[24]何玲芳.提高茭白产量和品质的冷水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04(2):24.

[25]李四秀.山区冷浸田栽培单季茭白效益高[J].科学种养,2008(4):24.

[26]张美艺,祝志清.大棚泥底茭白春季早熟丰产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04(1):71.

[27]翁丽青,李忠伟,刘宝法.茭白大棚窝泥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05(1):16-17.

[28]沈学根,汪炳良,髙根法,等.放养浮萍对双季茭白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04,16(4):206-209.

[29]邓曹仁,叶德坚,陈建明.单季茭二茬收获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08(8):22-23.

[30]姚岳良,周杨,叶德坚.低海拔山区单季茭白改收二茬调控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0(1):127.

猜你喜欢

单季茭白新品种
太湖茭白
青菜新品种介绍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黑心”茭白
长了黑点的茭白就不能食用?
单季杂交晚糯稻组合浙糯优1号
欢迎邮购《茭白病虫草害识别与生态控制》
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
第三季度(单季)营业收入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