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吸虫性肝硬化伴脾血管肉瘤1例

2012-12-08明志兵丁文彬袁瑞凡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大团血吸虫块状

明志兵 丁文彬 袁瑞凡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57岁,上腹部胀痛1个月余,血吸虫病史30年。查体:腹膨隆,腹壁浅静脉显露,曲张,肝肋下4cm,脾位于脐右下约3cm,质硬,移动性浊音(+)。CT平扫:肝脾增大,肝脏CT值(65Hu)高于脾脏CT值(50Hu),肝内见斑点状钙化(图1),胆囊壁见条状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脾内见多枚结节及片块状病灶,病灶周边及中央呈大团块状造影剂充填强化(图2);延迟期:病灶强化区域增多,对比剂逐渐向病变区内充填,邻近脾周病灶突破包膜,外周见积液;肝内大小0.5~1.0cm低密度灶,中央可见一小圆形稍高密度影,增强后呈血管性强化(图3)。诊断:①慢性血吸虫性肝硬化;②脾脏多发血管瘤样病灶,倾向于恶性病变。肝穿刺活检示:肝小叶组织中央静脉缺如,间质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并见个别虫卵沉着(图4)。手术及病理:肝脏呈结节硬化,脾明显肿大,肉眼见:脾脏22cm×15cm×5.5cm,剖开大部分灰白,局部见1cm结节,周围散在暗红色灰白粟粒样结节。镜下:脾血管增生,互相吻合,内皮细胞乳头状增生,并异型增生。免疫组化:CK(p)(-),Vim(+),CD34( + ),F8( + ),CD68散 在( + ),S-100(-),Ki-67约1%(+)(图5)。病理诊断:脾血管肉瘤。

图1 肝内见斑点状钙化(箭)。图2 A.脾血管肉瘤增强动脉期病灶周边和中央(箭)呈大团块状强化;B.延迟期对比剂逐渐向病变区内充填。图3 肝内多发低密度灶,增强后中央可见血管性强化(箭头);脾血管肉瘤突破包膜呈浸润性生长(箭),周边呈团块状强化。图4 肝穿刺活检见虫卵沉着(箭)(HE,×100)。图5 脾血管增生,互相吻合,内皮细胞乳头状增生,并异型增生(HE,×100)

2 讨论

血吸虫病是地方性寄生虫病,慢性血吸虫性肝硬化CT表现较具特征性。本例患者血吸虫病史30年,肝内斑点状钙化,胆囊壁条状钙化及肝内汇管区低密度灶及中心血管影,影像高度提示为血吸虫性肝硬化,并经穿刺病理虫卵沉着证实。

脾脏原发性血管肉瘤非常罕见,是由脾窦内皮细胞发生的高度恶性肿瘤,预后极差。迄今国内外共报道150例[1],其影像表现无特征性,最终需病理证实,但本例CT表现为:强化类似血管瘤样病灶,向外周呈浸润性生长,造成脾破裂,或伴脾内散在粟粒样结节强化,可提示恶性生物学特性。血管肉瘤病灶周边或中央呈大团块状强化,与海绵状血管瘤小结节状强化不同,与其内在结构有关,血管肉瘤由不同异型性的内皮细胞围成血管腔,核异型、核分裂象常见,血管腔大小、形态不一,并互相吻合成迷宫样[2],形成的窦腔大,通透性高,强化常呈大团块状;良性血管瘤衬以内皮异型性小,排列规整,血管腔较规则,无互相吻合的新生血管形成,形成的窦腔小,通透性低,强化常呈小结节状。本例具有以上CT征象,对诊断脾血管肉瘤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血吸虫性肝硬化伴脾血管肉瘤目前未见报道,本例血吸虫性肝硬化、脾肿大与脾血管肉瘤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尚待进一步证实。

[1]Hsu CW, Lin CH, Yang TL, et al.Splenic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mimicking angiosarcoma.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 14(41): 6421-6424.

[2]陆平, 张彦慧, 张岩, 等.细针穿刺细胞学技术诊断原发性脾血管肉瘤1例及相关文献复习.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13): 2054-2055.

猜你喜欢

大团血吸虫块状
汉语特色块状语英译认知研究*
——时政文本视域下的翻译能力调查
迷路
开出自信的花
血吸虫的种类:并非固定不变
血吸虫并非“吸血虫”
健康教育新模式预防血吸虫感染的效果分析
导游的高招
导游的高招
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块状”教学
Ghosts in the shell: identif i cation of microglia in the hum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y P2Y12 recep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