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人员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
2012-12-08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零二医院麻醉科110812练向群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零二医院麻醉科(110812) 练向群
现代医院手术室中存在着诸多职业危害因素[1],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近年来,手术室人员职业危害已引起广泛重视[2],如何做好手术室人员的职业防护,最大限度地保障手术室人员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要[3]。现将近几年发现的手术室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 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心理因素 手术室的工作总体上是被动与从属的,随机性、时限性很强。手术室人员每天高度紧张,遇有重症、急症及复杂手术抢救等更为明显。手术室人员的心理危害主要来自于工作压力,而压力来自于多方面。除常见的心理因素外,各种昂贵的新式设备、仪器等需要知识及时更新,手术室人员需不断学习与更新操作实践,使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极易导致身心疲惫[4]。
1.2 生理因素 有研究证实,工作姿势和能量消耗与机体疲劳存在一定关系。从手术室人员工作现状看,护士配合手术时要保持颈椎前屈15~20°,需连续站立平均每天4.5小时或更长时间,巡回护士急速快行时间平均每天4小时以上。长时间的站立易导致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时间过长使身体、颈部长时间转向一个方向,易致颈椎、腰椎劳损。手术持续时间不可估计性常导致进食时间不规律,易诱发胃肠道的疾病或发生低血糖。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是导致偏头痛的主要诱因。
1.3 生物因素 手术室人员每天频繁接触各种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尤其急诊手术,术前的体液急检往往不包括乙型肝炎和性病。易导致手术室人员感染。
1.4 环境因素
1.4.1 空气因素 现代化手术室多为层流净化手术室,四面无窗,持续长时间的工作得不到呼吸新鲜空气,手术室人员每天工作在空气中存在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和残余吸入麻醉药的环境中约为6.5小时/天或更长时间,每周工作日5天,每周32.5小时。专家指出,麻醉气体使得手术室人员有不良生育结局,如:吸入较高浓度的麻醉气体会引起流产[5]。一种新的吸入性麻醉药物含乙烯基,是一种潜在的致突变、致癌物质[6],全麻时麻醉药大部分以原形由肺排除,增加了手术室人员吸入的可能性。资料表明,麻醉废气污染对手术室人员的记忆力、理解力、心理行为等均产生很大影响,还可能造成肝、肾功能损害,甚至抑制骨髓造血功能[7]。
1.4.2 化学制剂因素 由于手术室灭菌消毒制度要求严格,化学消毒剂使用频繁,手术室人员长期在工作中直接接触消毒剂、清洁剂、固定剂等,如:戊二醛、环氧乙烷、84消毒液、甲醛等,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会产生一定影响,轻者可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重者可致中毒或致癌。曾有报道,1个PPM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皮肤、眼鼻、咽喉和肺,引起变态反应、哮喘等,同时也是职业哮喘和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诱因之一。
1.4.3 噪声因素 手术室中贵重仪器高度集中,各类手术室仪器报警的噪声为52~73dB,呼吸噪声约65dB,噪声大的双极电凝、电钻、电动吸引器等发出的噪声则超过80dB。超过了我国对医院的环境噪声限制标准45dB,更远远超过了医院的环境噪声理想标准35dB。
1.5 意外损伤 手术配合中常使用的锐利器械较多,如:刀、剪、针,传递频繁且速度快,极易损伤自己或误伤他人。有人调查结果,约有11%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着意外的血液接触,如:手术意外针刺伤、刀割伤、污血溅到皮肤或眼睛里等。在可经针刺传播的20余种疾病中,最常见的是乙肝、丙肝和爱滋病,1次即可感染[8]。也有资料显示,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损伤占80%左右。
1.6 燃爆因素 手术室内有多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和化学制剂,若同时使用多种高频电器可能导致燃爆等。另外,因麻醉气体及其他挥发性有机溶剂在手术室中浓度相对高,且被频繁接触,应防止铺巾等物品被这类溶液沾湿而致燃。
1.7 电离辐射 高科技的医疗仪器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很大程度提高了手术效率,但对其产生的电离辐射保护措施若不当,可因蓄积作用而致癌或致畸[9]。
1.8 激光手术的影响 目前,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矫形外科等采用激光手术方法,对皮肤、眼球有光化效应损害。
2 防护措施
2.1 心理、生理疲劳的防护 适当调整手术室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对其管理应该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应用人力资源,特定手术室人员相对固定手术配合模式,以便配合默契,减轻手术室人员的心理压力。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简化人工运作程序,减轻无效劳动。合理设计工作流程,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借助有力的客观条件,尽量减少体力负荷。合理配备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制,以缓解紧张压力,如:有危急重症手术时,可增设2~3名巡回人员,以便减轻高度心理紧张及工作压力。手术室人员要增强自我调节与自我宣泄能力,保证睡眠充足,膳食合理,确保身心健康。
2.2 防护制度的建立健全 制定符合现状的合理防护制度并认真执行和督查。手术室人员术前应了解患者的病情及一般情况,对已确诊携带感染因素的患者应提高警惕,采取相应措施。对急诊或未确诊的患者一律按阳性对待。手术室人员若有皮肤破损应戴2副手套保护,避免开放性伤口被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感染。接触感染的血液、体液时均应穿隔离服,戴手套,穿鞋套,带防护目镜,以防止被污染血液、体液接触。简单有效的6部洗手法可消除手部90%的微生物,重要环节是用外科手术专用消毒液彻底消毒。
2.3 挥发性麻醉剂与噪音、射线的防护 手术室尽可能使用泄漏量小的仪器,将泄漏气体尽可能排到室外。定期检查麻醉机,及时发现螺纹管有无破损、漏气等现象。正确处理排放的废气,连接室外排放管,手术完毕及时冲洗螺纹管。加强手术室人员在手术室的工作效率,缩短在手术室污染环境中的滞留时间。用戊二醛浸泡物品时,严格封闭,防止气体泄漏,夹取物品时做好个人防护。若不慎滴在皮肤和眼睛里,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不使用甲醛熏蒸消毒,在处理标本需接触甲醛时戴上防护手套。手术室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护,对无法维护好、噪音大的仪器设备应予以报废,有中心吸引器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电动吸引器,以便减少噪音。激光手术应固定手术间,凡手术配合人员必须戴防护镜,操作时关闭术间门。避免电离辐射,若有电离辐射要尽量避免X线照射,在无法躲避时,尽量身体不进入直射线中,妊娠期禁止与X线接触。
2.4 其他 规范器械操作,完善防护措施,改进和使用安全性医疗用具,如:安全注射器、安全性留置针等是减少手术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有效途径。研究显示,使用具有安全装置的产品,可能预防62%~88%的锐器损伤发生。禁止用双手重新盖回套针帽,因可能造成针刺伤,禁止用手去掉注射器针头及运输未盖帽的针头,注射器使用后,立即丢入锐器收集箱或使用带有安全装置的注射器专用收集盒。术中传递器械应准确无误,加强术中协调配合,避免刀剪误伤自己或他人。术后刷洗或整理过程中应谨慎小心,将刀剪放在弯盘中,避免刀剪误伤自己或他人。一旦受伤,应及时挤出少量血液,并用2%碘酊处理伤口[11]。手术后垃圾应分别以感染性、损伤性、化学性、废弃性几类分装处理,保证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术后污染器械用1∶20的84消毒液浸泡30分钟,取出清洗、烘干、擦油、打包、送高压消毒,污染敷料置于专用双层黄色医用垃圾袋中并做好标记,一次性物品送焚烧。手术间物品表面、地面、墙面,可用0.5%的84消毒液擦拭后打开层流洁净系统。
3 结 论
笔者认为,手术室人员应对职业危害因素有所充分认识,明确危害因素的客观存在,消除恐惧感和盲目性,有的放矢地从预防入手,操作严谨,检测严密,处理及时,配合得当,加之制度严格、管理到位,则既能保证高质量完成手术室工作,又能确保手术室人员的身心健康。
[1] 门跃斌,赵艳,张红莉.浅谈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及自我防护[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3,6(9):96
[2] 刘纯美,孙爱华.手术室工作人员工作环境中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4,20(2):36
[3] 陈云芳.手术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J].当代工作人员,2005,1:86
[4] 陶洁茹.手术室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6):2198
[5] 范秋红,丁秀洁.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中国误诊杂志,2004,4(8):1344
[6] 周萍.论手术室工作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健康大视野,2005,2:60
[7] 张东娟.手术室工作人员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7(2):243
[8] 王芳.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90
[9] 言樱,马晓军,周萍.浅谈现代医院手术室危害因素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6):351
[10] 胡敏.工作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注射安全防护措施[J].职业与健康,2004,20(1)39
[11] 刘蓉.手术室的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J].医疗装备,2003,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