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术竞赛模式研究

2012-12-08林凯明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大运会运动会广东省

林凯明

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术竞赛模式研究

林凯明

(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广东潮州 521041)

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广东省高校开展比较好。武术项目作为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的一个大项,是高校各路“武林高手”寸土必争的一个项目。以近三届大运会为例,对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术竞赛模式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竞赛项目的设置、竞赛办法、奖励办法和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探求适合省大运会武术竞赛模式,旨在为省大运会武术比赛提供有益的借鉴。

广东省;大运会;武术比赛;竞赛模式

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是由广东省各高校学生参加的综合性运动会(简称省大运会),是广东省各高校之间最重要的体育赛事,受到普遍的高度重视。从近三届省大运会武术比赛的情况来看,参赛队伍和参赛人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省大运会武术项目大有被取消之态势,这对广东省各高校武术的发展无疑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我们知道,武术竞赛是推动武术发展的动力,是提高武术运动水平的有效途径。[1]为了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的发展与壮大,推动广东省各高校武术的发展,提高广东省各高校武术运动水平,本文以近三届大运会为例,对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术竞赛模式进行研究,探求适合省大运会武术比赛的新的竞赛模式,试图在新的竞赛模式之下,调动广东省大学生习练武术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武术运动之中,使武术在广东省的高校中得到发扬光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近三届大运会为例(第六、第七、第八届),对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术竞赛模式进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省大运会武术比赛进行研究和分析。

2 讨论与分析

“模式”一词来源于英文词“model”,原义是“模型”、“典型”、“范型”等,它表示用实物或符号形式将原物、活动、理论等仿制再现出来。《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模式的解释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2]。

本文的研究对象“省大运会武术竞赛模式”所涉及的竞赛模式指的是省大运会武术竞赛的标准形式。具体内容指的是武术竞赛规程当中对于有关竞赛具体操作方面的内容,包括竞赛项目的设置、竞赛办法、奖励办法和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的规定。

2.1 近三届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竞赛模式的情况分析

2.1.1 竞赛分组及各组别参赛条件

1)甲组(普通高等本科学校):第六届甲组的参赛条件是普通高等本科学校的本科生;第七届甲组的参赛条件如下:A、普通高等本科学校经考生所在地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批准的在其学校本、专科录取分数线上正式录取的本、专科学生;B、经广东省招生办公室审批、录取并高考文化总分(不含体育尖子加分)在500分以上(含500)的体育尖子本科生;2)乙组:见表2;3)丙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

从表1可以看出,近三届省大运会武术比赛的组别是逐年减少,从第六届的甲、乙A、乙B、丙四个组,到第七届的甲、乙两个组,到第八届只剩下乙组一个组;这是造成近三届省大运会武术比赛参赛队伍和参赛人数逐年下降的最直接原因。

2.1.2 竞赛项目的设置

竞赛项目的设置关乎各参赛学校的成绩和热情,进而影响该项目在各高校的开展情况。合理的项目设置,能够调动各参赛高校的积极性,取得理想的参赛成绩。表3显示,第六届和第八届的项目设置相差不多,分别是7项和8项;第七届的项目设置最多,达到11项。三届省大运会各个组别的项目设置第六届和第八届没区别,第七届甲组和乙组在太极拳类有所区别。男子与女子的项目设置没区别。设置的项目都是竞技武术套路,没有传统武术套路。

2.1.3 竞赛办法

近三届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采用的竞赛类型都是个人赛;规定参加的人数都是每个组别男女运动员共8个人;运动员可报名参加所属组别拳术、短器械、长器械、对练项目(第七、八届)中各一个单项的比赛,各组别各单项每个单位限报2人(对练项目每单位男、女各限报一对)。所采用的规则第六届为《1996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第七届为当时最新的《武术竞赛规则》,其中甲组按无难度组别要求的竞赛项目评分方法与标准执行,第八届为《国际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见表4。

表4 近三届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竞赛办法部分情况

2.1.4 奖项设置

近三届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奖项设置情况,各组别各单项按成绩录取前八名(第六届乙B组录取前六名),不足8人(队)参加的比赛项目,按实际参赛人(队)数全部录取(第八届减一录取)。获得前八名者,分别按 9、7、6、5、4、3、2、1 计分;取前七名则按 9、7、6、5、4、3、2 计分,以此类推。所得分数计入该单位该组别团体总分。见表5。

表5 近三届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奖项设置情况

2.2 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新的竞赛模式构想

2.2.1 竞赛分组

竞赛分组:男子甲组、女子甲组、男子乙组、女子乙组、男子丙组、女子丙组。

2.2.2 竞赛项目的设置

竞赛项目设置的思路:

1)鉴于第六、七届省大运会甲组各个单项报名人数多,竞争过于激烈,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拿不到名次,从而挫伤这部分高校参赛的积极性。可将项目增加到12项或者更多。而丙组各个单项报名人数较少,形成不了竞争,可将项目减少到男子7项,女子6项。乙组可保持在第七届的11项。

2)作为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的武术比赛,应该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拳作为比赛项目,我们选择的是南拳类的传统拳。

3)在丙组的项目设置上,考虑到男女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男生选择较为刚劲有力的项目,女生选择较为舒展流畅、柔和缓慢的项目。见表6。

表6 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竞赛模式项目设置构想

2.2.3 竞赛办法

采用的竞赛类型是个人赛;规定参加的人数甲组可适当增加至男、女各5名运动员,乙组和丙组都是男、女运动员各4名运动员;运动员可报名参加所属组别拳术、短器械、长器械、对练项目中各一个单项的比赛,各组别各单项每个单位限报2人(对练项目每单位男、女各限报一对)。采用的规则是最新《国际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其中甲、丙组按无难度组别要求的竞赛项目评分方法与标准执行,见表7。

表7 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竞赛办法部分情况

2.2.4 奖项设置

2.2.4.1 乙组各单项按成绩录取前八名,不足8人(队)参加的比赛项目,按实际参赛人(队)数全部录取,获得前八名者,分别按 9、7、6、5、4、3、2、1 计分;取前七名则按9、7、6、5、4、3、2 计分,以此类推。所得分数计入该单位该组别团体总分。

2.2.4.2 甲、丙组各单项设一二三等奖,10人以内(含10)按实际参赛人(队)数全部录取,一等奖录取率20%,二等奖录取率30%,三等奖录取率50%,10人以上按80%的录取率录取,一等奖录取率20%,二等奖录取率30%,三等奖录取率30%,获得一二三得奖者,分别按6、4、2计分。所得分数计入该单位该组别团体总分。

3 结论与启示

3.1 结论

3.1.1 近三届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的竞赛模式的变化比较大,说明省大运会武术比赛还没有找到最合理的竞赛模式。

3.1.2 重构的省大运会武术竞赛模式竞赛分组的设置,尽可能使全省高校都参与到赛事中来,全省的大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省最高级别的武术比赛。

3.1.3 重构的省大运会武术竞赛模式竞赛项目的设置,根据近三届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所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增加甲组的项目,减少丙组的项目,以提高各高校参赛的积极性和竞争性。同时增加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拳作为比赛项目,为地方传统拳进高校创造条件。在丙组因男、女的差异设置项目,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

3.1.4 重构的省大运会武术竞赛模式采用最新的《国际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及其补充规定,其中甲、丙组按无难度组别要求的竞赛项目评分方法与标准执行,更符合广东省各高校武术开展的实际,有利于推动各高校武术的发展。

3.1.5 重构的省大运会武术竞赛模式奖项的设置,甲、丙组以等奖赛的形式各单项设一二三等奖,目的在于体现出武术在高校(特别是甲组和丙组的高校)的开展应该着重推广与普及,比赛重在参与,轻在竞标。乙组以名次赛的形式各单项按成绩录取前八名,侧重于竞标,体现出体育院系及高水平运动队的武术运动水平。甲、丙组是塔基,乙组是塔尖。

3.2 启示

3.2.1 武术的发展在高校,只有把包括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在内武术赛事办好,才能更好地推动广东省各高校武术发展。

3.2.2 充分利用省大运会的平台,引导广东省大学生更多的参与省大运会武术竞赛,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继承武术的精髓,发扬中华武术。

3.2.3 通过省大运会武术竞赛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武术,为传统武术进入高校创造条件,推动高校武术课程改革的建设。

[1]竺玉明,周双纲,等.传统武术竞赛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6):835-837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99

[3]唐亮,周双纲.对全国农民运动会武术竞赛模式改革与构建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1583-1585

[4]宋亚炳.广东省高校武术运动开展现状及其发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4):141 -143

Study on the Competition Model of Martial Arts in Guangdong University Games

LIN Kai-mi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Hanshan Teaching College,Chaozhou 521041,Guangdong China)

Martial arts is the outstanding delegates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It has well developed in guangdong universities.Martial arts,as the major item of University Games in guangdong province,attract many masters in"wulin".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mpetition model of martial arts of Guangdong in the three latest universiade aiming to providing somel reference for the martial arts competition.

Guangdong province;University Games;Martial arts tournament;Competition model

G852

A

1007-323X(2012)02-0087-04

2012-01-12

林凯明(1973-),男,广东潮州人,讲师,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大运会运动会广东省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藏清代铁锚的保护与修复
璀璨大运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星科学校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我要参加运动会
大运会中国队收获颇丰
春季运动会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中国大学生体育群英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