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管理 提高云蚕7、云蚕8原种质量

2012-12-07杨继芬雷树明吴克军刘建波

中国蚕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原种交配制种

杨继芬 雷树明 吴克军 刘建波 杨 卫 杨 文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 661101)

云蚕7 ×云蚕8 自1998年7月经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以来,在云南省的推广量逐年增大,2011年的用种量已超过15 万张。该品种蚕体粗壮、容易饲养、茧大洁白、茧丝质优良、杂交优势强,繁育系数高,是农村、丝厂、蚕种场都满意的蚕品种[1]。原种作为蚕桑生产的一个重要生产资料,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蚕桑生产[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是云南省唯一一家生产桑蚕原种的单位,为抓好云蚕7、云蚕8 的原种生产,保证原种质量,满足各蚕种生产企业的用种要求,现根据生产实践经验,谈谈提高云蚕7、云蚕8原种质量的几点体会。

1 云蚕7、云蚕8 的原种生产成绩

近年来,在原种的生产过程中,我们除了严格按照NY/T 1492—2007《桑蚕原种繁育技术规程》[3]要求进行操作外,还根据云蚕7、云蚕8 原原种的特性,重点贯彻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原种生产取得了优质高产的好成绩。从表1 看,云蚕7 A·云蚕7 B、云蚕7 B·云蚕7 A 的张种良卵数分别为12 488 粒、14 980粒,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22.7%、21.0%;折净率分别为67.4%、69.1%,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29.9%、24.1%;克蚁制净种量分别为16.3 张、20.7张,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18.1%、11.3%。2010年春季云蚕8 A·云蚕8 B、云蚕8 B·云蚕8 A 的张种良卵数分别为13 888 粒、13 468 粒,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18.3%、14.3%;折净率分别为68.4%、69.3%,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12.2%、30.5%;克蚁制净种量分别为18.6 张、18.1 张,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14.1%、19.1%。

表1 2010年春季云蚕7、云蚕8 的原种生产成绩对比

2 重点贯彻落实的各项技术措施

2.1 加强原种生产管理与技术培训

制定技术操作规程和严格的奖惩制度,根据原种繁育的要求和实际情况,按照技术操作规程,规范化操作和管理;安排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负责桑园管理,由责任心强,生产业务较熟悉的技术人员担任各养蚕小组的组长,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分品种按批次落实到人,贯彻落实防病、“防微”措施,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到位〔4〕。原种生产前,结合养蚕生产进行全员系统培训,对栽桑、养蚕、制种、家蚕微粒子病防治(以下简称“防微”)消毒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

2.2 改变重蚕轻桑的观念 抓好桑园管理

2.2.1 加强肥培管理,充分发挥桑树长势 坚持测土配方施肥,通过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合理搭配,保证土壤中N、P、K 的比例,确保桑树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在原种养蚕生产过程中,分别在1~2 龄期、3~4 龄期进行2 次叶面施肥,每667 m2桑园喷施0.2%磷酸二氢钾0.2 kg,兑水100 kg,喷施7 d 后采叶喂蚕,尽力弥补桑园肥力的不足,同时桑叶可以快速吸收养分,转化为蚕儿生长发育及造卵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促进桑叶成熟,提高桑叶质量[5]。

2.2.2 加强病虫害防治,严格控制病虫害 开展桑树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适时防治,对症下药。坚持“治早治小”的原则,狠抓5 次关键性治虫期(即:雀口期、夏伐后、8月初、8月底、封园)。病虫害防治方面我们做到了“四个统一”即“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浓度、统一方法”,选择有效药品,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防治质量,保证治虫效果。蚕期发现虫害,采用人工捕捉和划区治虫相结合的方法,切实保证养蚕用叶安全[6]。

2.2.3 科学培桑,合理采叶 做好桑园中耕除草、疏芽、修枝、伐条、剪条等日常管理工作。采摘桑叶时,要选采适龄适熟叶,不采虫口叶、日照不足叶、过老过嫩叶和泥沙叶,做到严格选采、轻装快运、妥善贮藏、严防桑叶发热变质,保证叶质新鲜,为原种生产提供优质饲料。

2.3 掌握品种特性抓好关键技术处理

2.3.1 抓好对交品系的调节 云蚕7 ×云蚕8 是一对四元杂交种,云蚕7 A·云蚕7 B,云蚕8 A·云蚕8 B,依据蚕品种的特性,合理制定出库计划。云蚕8 A 和云蚕8 B 的催青经过、蚕期、蛹期经过基本相同,原原种可以同1 天出库;云蚕7 B 和云蚕7 A 催青经过基本相同,但云蚕7 B 蚕期经过、蛹期经过比云蚕7 A 长1.0~1.5 d,故云蚕7 B 要比云蚕7 A提前1 d 出库,提前1 d 收蚁,并控制好蚕期温湿度,确保云蚕7 B 比云蚕7 A 提前1 d 上蔟,从而保证对交品系同时发蛾。

2.3.2 严格分区,定量饲育 根据各品种的食桑量、蚕体大小,从收蚁到制种,严格分区定量饲育。云蚕7 A、云蚕7 B 大蚕期食桑量大,每个饲育区收蚁1.4 g,5 龄蚕每个饲育区分9 箔蚕;云蚕8 A、云蚕8 B 大蚕期食桑量相对小一些,每个饲育区收蚁1.5 g,5 龄蚕每个饲育区分8 箔蚕。

2.3.3 根据品种特性,调节适宜的气象环境 云蚕7 B 交配性能较差,大蚕期温度控制在23~25 ℃,避免接触高温,如室温超过25 ℃,必须用空调进行降温处理;蛹期及制种期防止干燥,加强补湿工作。云蚕8A 生种较多,从原原种出库到饲养,尽量避免不良气体的刺激,坚持2 h 通风换气1 次,1~2 龄蚕期采取24 h 光照的方法,能有效减少生种的发生。

2.3.4 根据品种特性,掌握给桑量和桑叶成熟度云蚕7 A、云蚕7 B 小蚕期有趋光性和趋密性,要注意及时扩座、匀座和调箔工作,以防止蚕箔内的蚕分布不均而造成食桑不足和发育不齐。云蚕7 A 卵量偏少、不良卵较多,对叶质要求严格,4、5 龄盛食期时在凌晨增加1 次给桑量,桑叶要适熟,避免给老叶、嫩叶和储存时间过长的变质叶等,做到良桑饱食。云蚕7 B 在大蚕期饲养期间,应喂干燥新鲜桑叶,避免湿叶,若喂湿叶,易造成蚕座潮湿,容易诱发蚕病,使不结茧蚕偏多,健蛹率低;因此,在桑叶消毒或添食药物后,经2~3 h 待桑叶充分晾干后才能喂蚕。云蚕7 B 蚕体肥大,容易出现肥大蛾体而影响交配率,应适当控制给桑量,让蚕每次都能吃下部分叶脉和叶梗,从而防止蚕体虚胖,产生肥大蛾。

云蚕8 A、云蚕8 B 小蚕眠起不齐,小蚕期叶质老嫩不一或给桑不均匀时容易出现小蚕。在用叶上做到适熟偏嫩,给桑均匀,可以提高蚕体匀整度,促使眠起整齐。

2.3.5 掌握上蔟时间,适时上蔟 云蚕7 A、云蚕7 B老熟较齐涌,应提早做好劳动力和用具准备。熟蚕体大,为避免双宫茧增多,上蔟密度应适当偏稀,每片塑料折蔟上蔟300 头左右。云蚕7 A、云蚕7 B营茧速度稍慢,上蔟后第2 天排尿偏多,要加强通风排湿,蔟中保持25 ℃偏高温度,可减少不结茧蚕的发生,蔟中切忌低温多湿。

云蚕8 A、云蚕8 B 老熟不整齐,上蔟时应分批上蔟,适熟适上,如上蔟时间偏早,不结蚕会增多,全茧量降低,给蚕种生产带来损失。

2.3.6 加强选择淘汰 ①卵和幼虫的选择。云蚕7 A 卵量少、良卵率低,原原种选择时偏重于卵量多、良卵率高的卵圈选留;云蚕7 B 孵化不齐,原原种选择转青齐、孵化好的卵圈;云蚕7 B 在秋季饲育时抗逆性差,容易产生弱小蚕、病蚕;因此,凡弱小蚕、病蚕超过10%的蛾区,上蔟前及时淘汰,确保幼虫期的健康性。云蚕8 A 系生种多,有生种的原原种卵圈要坚决淘汰。②茧质的选择。严格按照NY/T 1492—2007《桑蚕原种繁育技术规程》[3],对于不合格的饲育区坚决淘汰。不符合品种性状的茧形,如发现小球形茧多的饲育区做整区淘汰。云蚕7 A 双宫茧较多,小区双宫茧达15%以上时,作整区淘汰处理;云蚕8 B 容易发生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的茧,凡是发生这类茧的小区,要坚决淘汰。

2.4 加强制种阶段的特殊管理

2.4.1 积极组织制种人员 制种期间,要高度重视人员组织,安排制种人数,一般每制100 张毛种,至少配备2 人[6]。

2.4.2 分段感光,适时交配 同一制种批的蚕蛹,如同时感光,出蛾太集中,如不能及时地捉蛾交配和拆对投蛾,易导致拆对不及时而散对或拆对后不能及时投蛾,造成蚕卵损失。因此,合理组织制种人员,采取分批分时间段感光,分批次制种,可以有效避免蚕种制种高峰期出蛾过分集中。云7 B 交配时容易散对,要适当缩短交配时间,新鲜雄蛾交配3 h后拆对,一交雄蛾交配4 h 拆对,尽量减少散对带来的经济损失;对交的雄蛾要求新鲜、活泼,对交雄蛾的感光要比雌蛾推迟1 h,即感光2 h 后马上捉出雄蛾让其交配,以防羽化时间过长,而消耗体力。

2.4.3 加强巡蛾工作 云蚕7 A 雌蛾产卵时喜欢爬动,产卵不集中,容易将卵产在蛾圈上,降低了每蛾产卵数。针对这一情况,制种期安排专人对云蚕7 A 巡蛾,在投蛾后6 h 内,每小时巡蛾1 次,将在蛾圈上产卵的雌蛾放回蛾圈内继续产卵,其余的3个品系每隔2 h 巡蛾1 次,保证每蛾的产卵数。

[1]沈正伦,张金祥,罗坤,等.家蚕新品种“云蚕7 ×云蚕8”的选育及示范[J].中国农学通报,1998,14(6):50 -52.

[2]孙自余,崔可信,胡晓华. 提高陕蚕系列原种质量的几个问题[J].北方蚕业,1998,19(4):18 -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NY/T 1492—2007 桑蚕原种繁育技术规程[S].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4]杨继芬,雷树明,杨文,等. 蚕品种云蚕7、云蚕8 的种性维持[J].中国蚕业,2009,30(2):111 -113.

[5]郭子明.开拓进取提高原种质量[J]. 中国蚕业,2001,22(1):55 -56.

[6]杨继芬,雷树明,欧秀华,等. 提高桑蚕原种质量的对策[J].江苏蚕业,2009,30(4):28 -30.

猜你喜欢

原种交配制种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不同交配方式对家蚕种性影响
新疆兵团制种玉米获丰收
中央财政下达奖励资金10亿元支持制种大县建设
二化螟的多次交配及其对雌蛾产卵量的影响
亚洲玉米螟交配率和交配次数与其日龄、性比和精巢大小的关系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
蔬菜制种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