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稳定江浙优质茧丝生产基地提升我国茧丝绸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赴江苏、浙江蚕桑生产调研报告

2012-12-07许明芬

中国蚕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茧丝蚕农蚕种

许明芬 李 莉 李 龙

(1 江苏省蚕种管理所,江苏无锡 214151; 2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3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江苏镇江 212018)

根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关于组派专家调研《蚕种管理办法》和蚕桑生产的函”[(2011)种植业(经作)便字第11 号]通知,2011年6月7—14日,由农业部蚕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镇江)主任李龙、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经作处副处长李莉组成的专家调研组,对我国优质茧丝主产区的江苏、浙江两省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调研组听取了江、浙两省和盐城、南通、湖州等蚕桑重点市及东台、如皋、淳安县(市)蚕业管理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东台市富安镇、如皋市东城镇和湖州市南浔区、淳安县汾口镇等8个镇13个蚕桑重点村的蚕业生产情况,与蚕农就有关蚕业生产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 江、浙两省蚕业生产现状

江、浙两省是我国蚕桑传统产区,更是我国优质茧丝绸主产区,目前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国第2、第4位,5A 级以上高品位生丝产量占全国80% 以上。江、浙两省凭借其良好的蚕桑生产基础、先进的丝绸加工设备、现代化的技术管理水平和适宜的自然气候等优势,生产出了在国际丝绸市场占绝对优势的中国茧丝绸精品。据2011年《蚕业信息》第2~3期“2010年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情况”显示:2010年江、浙两省真丝绸商品出口创汇18.39 亿美元,占全国总出口量的55.28% (其中浙江省出口创汇13.17 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0.43%;江苏省出口创汇4.84 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4.85%),分别位居全国第1、第2 位。

1.1 2010年江、浙两省蚕桑生产概况

在现代蚕业科技支撑和较高茧价激励下,2010年江、浙两省优质茧丝生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据江、浙两省蚕业生产及管理部门和《蚕业信息》的相关资料统计:2010年江、浙两省有桑园13.16 万hm2(浙江省6.83 万hm2,江苏省6.33 万hm2),占全国桑园总面积的16.62%;饲养蚕种310.8 万盒,生产优质蚕茧13.55 万t,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9.47%和20.68%。在遭遇春期晚霜危害等灾害性气候影响下,2010年两省平均每667 m2桑园产茧69.16 kg(其中江苏省83.05 kg、浙江省55.26 kg),比全国平均水平提高25.43%;平均盒种产茧43.80 kg(其中浙江省44.81kg,江苏省42.78 kg)。2010年两省平均蚕茧收购均价34.59 元/kg(其中江苏省36.36元/kg、浙江省32.82 元/kg),蚕农蚕茧收入51.73 亿元,约占全国蚕茧总收入的27.07%(表1);包括蚕桑综合利用效益,两省共计蚕业收入60.9 亿元(江苏省32.25 亿元,浙江省28.65 亿元)。

表1 江、浙两省2010年蚕业生产情况

据对江苏省东台市、如皋市和浙江省海宁市蚕桑生产情况的调查,2010年每667 m2桑园产值分别为5 660元、4 879 元和3 951 元,同比2009年增加39.5%、49.7%和45.8%。

据江苏省物价局蚕桑生产成本调查:2010年江苏省每667 m2桑园总成本2 101.67 元,同比2009年增加13.46%,其中生产成本1 882.71 元(物质与服务费用614.06 元,人工成本1 268.65 元),同比上升12.82%;每667 m2桑园净利润1 617.88 元,同比2009年增加1 090.58元,增幅206.82%;每667 m2桑园用工46.99 工。每50 kg 蚕茧平均出售价1 724.95元,总成本974.85 元,净利润750.3 元,同比2009年的259.28 元增加189.38%。

据浙江省海宁市蚕桑站调查,2010年每667 m2桑园生产成本2 180.4 元(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497.6 元,人工成本1 682.8 元),同比下降16.8 元(主要是农药价格下降的原因);每667 m2桑园净利润1 770.7 元,同比增加1 257.3 元,增幅245%;每667 m2桑园用工42 工,每工现金收益82 元,比2009年的52 元增加58%。

可见,较高的蚕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原料茧品质、又辅之以较高的茧价支撑,2010年江、浙两省蚕农的蚕业生产效益大幅提高,生产积极性有所恢复,蚕业生产萎缩的势头得到了一定遏制。

1.2 2011年两省春蚕生产概况

1.2.1 积极应对灾害,实现蚕业增收 自2010年秋、冬到2011年春期以来,江、浙两省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持续干旱等灾害性气候影响。由于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时,加上桑树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蚕桑生产仍呈稳产、提质、增收的良好态势。据《蚕业信息》资料统计:2011年春期两省共饲养蚕种148.3 万盒,比上年同期增加6.69%;产茧6.54 万t,平均盒种产茧44.09 kg(浙江省50.26 kg,江苏省39.50 kg);平均春茧收购均价46.30 元/kg(江苏省47.60 元/kg,同比增加31.86%;浙江省44.98 元/kg,同比增加35.89%),再创历史新高;两省蚕农春茧收入30 多亿元,平均每667 m2投产桑园春茧收入超2 000 元。

1.2.2 茧价高位激励,蚕农心态平稳 2010年茧价上扬,农民稳桑、保桑积极性和桑园管理、春蚕饲养水平有所提高。据浙江省蚕业生产及管理部门统计,浙江省全省2011年春蚕饲养量、产茧量分别比2010年同期增加9.71 %和6.88 %(重点蚕区的嘉兴市、湖州市饲养蚕种分别为27.9 万盒和17.1 万盒,同比增加11.7%和5.0%)。据江苏省蚕业管理部门统计,2011年春蚕期江苏省饲养蚕种85 万盒,同比2010年增加3.66%,其中东台市饲养春蚕种20.4 万盒,如皋市饲养春蚕种12.1 万盒,分别比2010年增加5.9%、12.6%。但历经多轮茧价跌荡的江、浙两省蚕农,在高茧价和农村多元化经济及蚕业生产劳动密集型、生产风险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心态平稳,桑园面积基本保持稳定。

1.2.3 技术服务加强,生产水平提高 2011年春蚕前期浙江省虽然因严重干旱造成桑叶含水率偏低,蚕体偏小等不利情况,但后期气候转好,桑树长势恢复,特别是上蔟阶段气候适宜,加上蚕桑技术服务到位,春茧产量高、茧质优、效益高。江苏省由于持续干旱,空气中有害物质长期积累导致春蚕较大面积发生不结茧事故,全省平均盒种产量仅39.50 kg,比2010年同期下降13.1. %。但由于在蚕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支撑下,蚕茧质量保持稳定。

2 江、浙两省蚕业生产优势

2.1 茧丝质量优势进一步凸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素有“丝绸之府”美誉的江、浙两省,目前仍是我国不可替代的优质茧丝主产省。凭借适宜的自然气候条件、悠久的茧丝绸生产历史、良好的产业基础、先进的生产技术、健全的服务网络、完善的产加销产业链条和精湛的丝绸加工工艺等,江、浙两省生产出了代表我国先进水平的茧丝绸精品。江苏省的“富安牌桑蚕丝”2005年获中国名牌产品;江苏省的“东台蚕茧”2010年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并同时获准“中国地理标志”使用权;海安县的“鑫缘”牌、东台市的“星云”牌茧丝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淳安县的“千岛湖”牌蚕茧和白厂丝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获浙江省农博会金奖;浙江省的“宝宝”牌蚕种2002年成为浙江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这些茧丝绸品牌产品为中国丝绸增添了光彩。

2.2 蚕桑生产积聚效应进一步增强

通过规划引领、产业调整,江、浙两省蚕桑生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对聚集、稳定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2.1 蚕桑生产区域化产业带形成 江苏省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沿海的南通市、盐城市及东台、海安、如皋、射阳4个县(市)。2010年南通、盐城2个市有桑园3.73 万hm2,饲养蚕种155 万盒,产茧6.61 万t,占全省产茧总量的83.73%[其中东台、海安、如皋、射阳4个县(市)共产茧5.62 万t,占全省总量的71.28%]。2010年东台市有桑园1.01 万hm2(其中投产桑园0.90 万hm2),蚕农6.5 万户,全年饲养蚕种48.26 万盒,生产优质蚕茧1.99 万t,居全省首位,蚕农蚕茧收入7.5 亿元,户均蚕茧收入1.2 万元,平均每667 m2桑园收入5 600 元。

浙江省蚕桑生产主要分布在嘉兴、杭州、湖州3个市,2010年有桑园5.60 万hm2,生产蚕茧55 886 t,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1.6%、87.5%,其中:嘉兴市有桑园2.07 万hm2,产茧26 531 t,占全省41.54%;杭州市有桑园1.67 万hm2,产茧15 637 t,占全省24.5%;湖州市有桑园1.87 万hm2,产茧13 718 t,占全省21.5%。江、浙两省5A 级以上高品位生丝产量占全国80%以上,真丝绸产品出口18.39 亿美元,占全国总出口量的55%以上。蚕桑区域化优势产业带的形成,促进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蚕业生产水平、生产安全性、茧丝品质、经济效益的提高。

2.2.2 蚕桑生产规模化程度提高 据对江、浙两省蚕桑重点市(县、区)的23 户蚕农调查(表2):该23户蚕农共有耕地96 980 m2,其中桑园59 400 m2,占耕地总面积的61.3%;户均桑园2 580 m2,养蚕劳动力1.9 人(大蚕期户均聘请临时工5个);2010年饲养蚕种310.5 盒,平均每667 m2桑园年饲养蚕种3.48 盒,户均饲养13.5 盒;2010年共生产蚕茧13 387 kg,平均每667 m2桑园产茧150.24 kg,盒种产茧43.11 kg,户均产茧582 kg;2010年蚕茧总收入51.98 万元,平均每667 m2桑园收益5 833 元,户均收入2.26 万元,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34.7%。上述农户户均有小蚕共育室18.2 m2、大蚕室151.7 m2、简易大棚22.3 m2,除湖州市南浔区使用草龙蔟外,调查的其他县(市)方格蔟的推广率均达到了100%。可见,在现有蚕业省力化、机械化程度尚处于较低的情况下,户均2 000~2 667 m2桑园、2个中老年人年养12~15 盒蚕种、产茧500~600 kg,收入2.0 万~2.5 万元的蚕业适度规模化生产,有利于优质蚕茧生产基地的稳定和生产水平的提高。

2.2.3 蚕桑生产专业化特色明显 江、浙两省蚕业管理部门根据蚕桑产业的特点,借助大农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引导蚕桑产业的专业化生产,探索了江、浙两省经济发达地区传统蚕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特色。江苏省射阳县特庸镇王村是蚕桑专业村,也是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苏北综合试验站的试验示范基地,该村共有耕地面积447.80 hm2,其中桑园面积396.67 hm2,占耕地面积的88.6%;现有蚕农1 216 户,2010年户均桑园3 267 m2,每667 m2桑园饲养蚕种3.9 盒,平均盒种产茧41.4 kg,每667 m2桑园产茧161.46 kg,每667 m2桑园收入5 678 元,户均蚕桑收入3.3 万元。江苏省东台市梁垛镇梁南村也是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苏北综合试验站试验示范基地,是蚕桑专业村,现有耕地面积156.67 hm2,其中桑园面积136.6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7.2%;共有农户667 户,其中养蚕户620 户,2010年饲养蚕种8 380 盒,产茧336 t,平均每667 m2桑园饲养蚕种4.1 盒,产茧164 kg,收益6 360 元。浙江省湖州市练市镇朱家兜蚕桑专业村共有耕地面积80.00 hm2,有桑园面积66.67 hm2(其中桑苗圃6.67 hm2),现有蚕农300 多户,户均桑园2 200 m2,2011年春期饲养蚕种1 036盒,每667 m2桑园饲养春蚕1.1 盒,户均饲养春蚕3 盒(最多的户饲养8 盒),平均盒种产茧50 kg,今年每667 m2桑园春茧收益已达到2 250 元。蚕桑的专业化生产提高了蚕业生产水平、蚕茧质量和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了蚕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优质茧基地的稳定性。江、浙蚕桑专业村的生产实践证明,蚕桑的专业化生产,不仅可以使蚕农脱贫,也能使蚕农致富。

表2 江、浙两省蚕农生产情况抽样调查汇总表(2011 -06 -07—14)

续表2

2.3 蚕业科技支撑力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农业部通过扶持三级原种、一代杂交种、桑苗繁育基地建设和开展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工作,强有力地支撑了江、浙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稳定和发展。

江、浙两省蚕业技术服务部门积极争取省级项目,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千方百计寻求稳定蚕业新途径。浙江省利用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蚕桑优化改造、种子种苗等项目加大对优质蚕茧生产基地的建设力度。据浙江省蚕业管理部门统计,2005—2010年浙江省对蚕桑的科技投入3 500 多万元,其中,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投入2 000 多万元,改善了蚕桑核心区的基础设施,推广了优良新品种,推进了蚕桑社会化服务和合作社建设,大幅提高了蚕桑经济效益。江苏省自2007年蚕业管理体制归口省农委后,省农委每年对蚕桑行业支持三项工程、蚕种场建设、园区建设、科技入户、挂县强农、农民创业培训、蚕遗传资源保育等项目经费约600 万元。由于项目带动,促进了蚕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新成果的转化。仅江苏省东台市2010年就获得蚕桑授权的专利4 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3 件,发明专利1 件),制定的2 项江苏省地方标准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备案,开发的荧光判性6A 级生丝原料茧新品种的推广被江苏省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

2.4 蚕业科技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江、浙两省蚕业科技服务网络基本健全、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促进江、浙两省蚕业可持续发展,两省蚕业技术服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围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集成推广能力和农民新技术应用能力,加强蚕业技术培训、蚕种催青、桑病虫测报、蚕业技术指导等公益性技术服务,围绕提高科技到位率、成果转化率、科技贡献率,加强桑蚕新品种、伐条机械等新设备、方格蔟等新器具、桑蚕病虫害防控等新药剂、“十天养蚕法”等省力化养蚕新模式推广,提高蚕业生产的产量、质量和效益。

江苏省年推广优质多丝量蚕品种菁松×皓月达100 多万盒,占全省蚕种年推广总量的61%。浙江省近年加大雄蚕品种的推广,2008—2010年淳安县推广雄蚕品种10 多万盒,促进了淳安县茧丝品质的提高。江苏省东台市和浙江省淳安县等地还加强环境消毒、桑病虫防治等社会化服务,实行“六统一”的桑园统防统治模式(即统一进药渠道、统一药品规格、统一供应价格、统一质量监控、统一防治时间、统一药剂标准),确保蚕业生产安全。为提高技术服务效率,江苏省盐城市蚕桑站对盐城市2.2 万户重点户蚕农开展手机信息服务,及时发送饲养技术、桑病虫防控、特殊气候应对等关键技术,创新技术服务方式。

2.5 茧丝绸龙头企业带动力进一步彰显

江、浙两省蚕业的发展有完善的茧丝绸产业链支撑,具备从桑蚕品种选育—蚕种桑苗繁育(殖)—优质蚕茧生产—丝绸加工—丝绸贸易的完整产业链,加之江苏省的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安公司”)、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缘公司”)、浙江省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以下简称“淳安公司”)等国家级茧丝绸龙头企业强有力的带动,促进了江、浙蚕业的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的富安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连接优质丰产桑园4 000 hm2、养蚕农户3.5 万户,设立1个蚕桑技术服务中心、14个蚕茧收烘站、6个茧丝绸加工企业,年生产优质蚕茧7 500 t,白厂丝1 000 t,捻线丝300 t,真丝针织服装40 万件(套),年出口高品位生丝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0%。富安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茧丝绸贸工农产业化道路,因势利导进行蚕桑产业结构调整,成立了全国首家蚕农合作社,与蚕农结成“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每年1/3 的经营利润返回蚕农,近12年共返回蚕农2 次分配利润1.1 亿元。富安公司坚持龙头企业带动、现代技术组装、生产产品高端、产生效益共享的经营理念,放大了优势、做强了龙头,成为全国茧丝绸行业的旗帜,并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

浙江省的淳安公司是一家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县现有桑园6 847 hm2,蚕农2.4 万户,年饲养蚕种18 万盒,收购蚕茧6 000 t。淳安公司坚持创新服务,做好桑蚕病虫害统防统治、蚕种催青、桑苗繁育、新蚕品种推广等一家一户蚕农想干又干不了的事。淳安公司坚持创新经营、创新机制,实行优质优价的茧价政策,全力做好蚕茧质量保全工作,适应瞬息万变的国内外茧丝市场。

另外,江苏的鑫缘公司、江苏民星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市新丝路蚕业有限公司等茧丝绸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浙江省湖州市环渚乡万安村以集体经济投入的集约规模种桑养蚕“基地+农户”一条龙经营方式,湖州市练市镇朱介兜蚕桑专业村及果桑基地的新型种桑模式,菱湖镇射中村蚕桑文化与渔业文化有机结合的“桑基鱼塘”等模式的创新,都为稳定江、浙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6 蚕业合作化组织进一步发展

蚕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有利于提高蚕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规避蚕业经营风险,增强蚕业的市场竞争力。

为促进蚕业的可持续发展,江、浙两省在蚕业合作化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东台市现有投产桑园9 000 hm2,蚕农6.5 万户,年生产优质蚕茧1.9 万t 左右。为提高蚕农的组织化程度,抵御瞬息万变的国际茧丝绸市场行情变化,东台市组织蚕农成立蚕农合作社,全市90%以上的蚕农入社,提高了蚕农的组织化程度。浙江省湖州市到2010年共建立了果桑、桑苗、雄蚕等专业合作组织35 家。为有效推广桑树新品种,浙江省淳安县于2007年12月成立了淳安县千岛湖农丰桑苗专业合作社;为加强桑病虫防治,淳安县于2010年又注册成立了第1 家桑保专业合作社——淳安县虹桥桑保专业合作社,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进一步提升了蚕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2.7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有所拓展

每一轮茧价的剧幅波动都是对江、浙蚕业的一次重创。拓展蚕桑综合效益,变单纯依靠1 颗茧、1 根丝的单一经济为蚕桑的多元化经济,增加农民综合收入的理念已被江、浙蚕业管理、科研部门和蚕农所接受。2010年江、浙两省由于开展桑园套种、桑园养殖、桑枝食用菌、果桑等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加蚕农经济效益7.29 亿元。

浙江省为进一步提高蚕桑经济效益,引导蚕桑、蔬菜、畜牧、食用菌和木材加工等产业之间加强横向合作,2010年利用桑枝条发展食用菌2 400 万棒,桑园套种套养面积9 867 hm2,果桑1 267 hm2,综合利用产值达3.7 亿元。浙江省湖州市积极开展果桑基地建设,全市已种植果桑约200 hm2,每667 m2桑园产桑椹1 250 kg 左右,春期1 季果桑每667 m2桑园收入可达4 000 元左右,并在果桑饮料原汁和花青素提取等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浙江省安吉县成功开发“亩产吨果吨条百公斤茧果桑生产技术模式”,通过种植果桑、采摘桑果、桑叶养蚕、桑枝条出售加工桑枝木板等,每667 m2桑园收入可达7 000 元。淳安县通过桑叶养蚕、桑枝产菇、菌糠作肥等循环利用模式,每667 m2桑园产值可达8 000 元,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

江苏省2010年组织蚕农开展桑—鸡、桑—茶、桑—菜、桑—食用菌等套种套养技术推广模式,全年桑园综合利用面积2.40 万hm2,蚕农增收3.59 亿元,每667 m2桑园平均增收1 000 元。东台市梁垛镇梁南蚕桑专业村专门成立了桑枝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增加桑枝利用率,提高蚕桑附加值。江苏省海安县的润农菇业有限公司是全自动生产桑枝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企业,主要生产香菇、金针菇及其它珍稀菇类等桑枝食用菌,总投资2 400 万元,每月消耗桑枝条30 t,年培育食用菌2 000 万棒,日产金针菇10 t。江苏省如皋市等基地也唱响了“桑园鸡”等品牌。

可见,由于蚕业生产具有的传统、高效、外向、生态、文化产业等优势和综合利用等潜力,能增加农村中老年弱势群体收入,增强山区农业经济,在经济发达的江、浙两省,蚕业生产仍是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在农村经济中发挥着传统、高效产业的重要作用。

3 江、浙优质茧丝生产基地面临的突出问题

由于蚕业的劳动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等产业特点,江、浙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稳定和发展尚存在扶持力度不够、设施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落后、资源矛盾制约、经济效益波动、科技人才流失等突出问题。

3.1 政策引导偏向 扶持力度弱化

在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由于蚕桑产业规模较小、经济贡献率较低,加上“东桑西移”的有关产业发展导向,影响了国家对江、浙两省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建设的经济扶持力度,也影响江、浙地方政府对稳定传统优势蚕业的信心。曾经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江、浙茧丝绸“功勋产业”,如今呈“被边缘”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江、浙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萎缩速度。

3.2 生产设施简陋 安全缺乏保障

自20 世纪90年代初蚕桑事业改进费取消后,江、浙两省蚕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就缺乏必要的经济扶持,目前蚕业生产设施不配套、生产条件简陋、抗灾能力薄弱、“靠天吃饭”特征明显,稍遇灾害气候,蚕茧产量、质量、效益下降,最终影响蚕农的信心和基地的稳定。

3.2.1 桑园设施不配套 江、浙两省目前尚有约6.67 万hm2低产桑园急需改造。目前低产桑园大都零星分散、品种参差不一、树龄严重老化、产量低叶质差、抗旱排涝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安全生产无保障。如,2011年春蚕期江苏省徐州等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干旱天气,导致桑园严重缺水返盐而大面积枯死,由于桑园水利设施不配套,抗旱措施难以落实,仅睢宁、铜山2 县就有1 533 hm2桑园减产20%以上,其中有约400 hm2桑园因桑枝干枯而春蚕绝收,蚕农经济损失1 600 多万元。

3.2.2 蚕室蚕具不配套 江、浙两省目前有50%的蚕农生产设施设备不配套(缺少小蚕共育室、专用大蚕室、储桑室及温湿度调控设备)、人蚕同室共居现象普遍,一遇灾害性气候,导致蚕病暴发,产、质量下降。

3.3 科技进步缓慢 产业缺乏支撑

3.3.1 桑蚕新品种更新缓慢 近年来虽然选育并通过审定的桑、蚕新品种不少,但经济性状大都相似,有重大突破性的品种不多。江、浙两省现行桑、蚕品种大都是20 世纪90年代育成的,江苏省主推的菁松×皓月蚕品种1982年通过全国审定,1990年开始推广,至今已推广了20 多年;江苏省主推的育71 -1 桑品种1996年通过审定,至今也已推广15年有余。浙江省主推的秋丰×白玉蚕品种1989年通过全国审定,至今已推广了20 多年。随着气候、环境、生产区域、生产方式、丝绸加工设备和工艺的改变,原有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或出现退化,或出现不适应、或原有弱点显现。

3.3.2 蚕桑科技进步滞后 因多种因素影响,江、浙蚕业生产在桑树栽培技术、轻简化饲养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环境安全及茧质快速监测技术、蚕桑综合利用技术以及蚕业机械化等方面进展较缓慢,“靠天吃饭”、手工操作、劳动密集型、家庭副业型的蚕业生产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进而影响了蚕业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进程和江、浙经济发达地区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稳定性。

3.3.3 蚕桑科技研发人才短缺 曾经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茧丝绸高精尖复合型人才的浙江农业大学、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由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蚕桑专业学科边缘化和萎缩趋势明显,专业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中断,使蚕桑行业技术研发力量弱化。

3.4 资源矛盾制约 产业发展缺乏后劲

江、浙优质茧基地的稳定还受制于土地、劳动力、环境等资源矛盾制约。江、浙两省是经济发达省份,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十分宝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浙蚕业的发展空间。

由于江、浙两省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矛盾突出,影响江、浙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稳定,近两年来环境污染、农药中毒等已成为影响江、浙蚕业稳定的突出问题。如2009年晚秋蚕期江苏省东台市、海安县等蚕桑主产区2 万多户蚕农饲养的4 万多盒蚕种发生大面积不结茧事故;2011年春蚕期海安、如皋、东台等10 多个县(市)饲养的8 万多盒蚕种又不同程度发生上蔟不结茧事故,春蚕减产10%以上,影响优质茧基地蚕农的生产信心。

3.5 价格大幅波动 蚕农缺乏信心

茧价异常波动和收购政策影响江、浙两省蚕农生产优质茧的积极性。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蚕茧收购价格波动较大,以江苏省为例,鲜茧收购价格2011年春茧47.60 元/kg、2008年春茧仅22.46 元/kg;秋茧收购价格2008年14.40 元/kg,2010年37.06 元/kg、2011年又跌至32.50 元/kg。并且呈现茧价越高,蚕茧收购秩序越混乱,茧质越差(无证抢购及收购“毛脚茧”现象越普遍),优质优价的蚕茧收购政策越不能兑现,严重挫伤了蚕农使用新品种、新技术和生产优质茧丝的积极性。

3.6 技术服务人才短缺 产业后备力量不足

3.6.1 技术人才短缺 一是由于蚕业科技人员年龄老化、后继乏人、队伍瘦身,影响技术服务的到位率。二是由于乡镇合并和养蚕人员老龄化,蚕业技术服务范围扩大、服务难度增加,影响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成效。三是由于蚕桑技术服务体系缺乏工作经费保障,影响蚕业科技人员特别是乡镇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四是由于农村广播通讯等宣传设施不配套,蚕农接收技术服务通道不多,影响技术服务的效率。据浙江省蚕业管理部门统计,2005年浙江省蚕业生产从业技术人员258 人,到2010年只有164人,减少了36.4%。据江苏省蚕种管理所统计,江苏省2010年从事蚕种生产的技术人员342 人,比2006年减少了36.42%。

3.6.2 养蚕人员老龄化问题突出 目前从事蚕业生产的大都是老弱妇残等农村弱势群体,不仅影响对蚕业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而且影响蚕业发展后劲。据本次调查组人员对江、浙两省13个蚕桑重点村的调查,蚕农平均年龄57.5 岁,以45~60 岁为主,占总人数的72.4%;61~70 岁的占25.3%;而45 岁以下的壮劳动力仅占2.3%。另据浙江省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调查统计,51 岁以上的养蚕人员占全县养蚕人员的76.6%。又据江苏省如皋市蚕桑站调查,如皋市蚕桑从业人员平均年龄高达62 岁。

3.7 蚕桑综合利用进程缓慢 支撑蚕业力度有限

与传统蚕业相比,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还是一个新兴学科,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较低,研究工作相对薄弱,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对蚕业的支撑力度有限。

3.7.1 人们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认识尚不够到位 历史流传的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蚕业单一生产方式根深蒂固,业内人士忽视了对桑树根、茎、叶、花、果的利用,忽视了对蚕种、蚕、蚕蛹、蚕蛾、蚕粪的利用,即使有些初步认识,也大多局限于桑园套种套养或桑枝食用菌等副产物利用增加一点收益而已的次要地位;因而,在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还没有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引起足够的重视。

3.7.2 能够大面积推广的蚕桑综合利用项目有限近年来虽然科研部门在积极研究与开发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努力拓展蚕桑综合利用新渠道,但是能大面积推广、能占领市场、能取得稳定经济效益的不多,能实行订单生产的产品不多,能参与蚕桑综合利用产业化经营的大企业或龙头企业更少,再加上消费者对“蛹虫草”、“桑枝食用菌”等产品的了解与信任不够,桑园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缓慢。

3.7.3 蚕桑产业的资金投入相对缺乏 由于蚕桑的产业规模和社会影响等问题,国家对蚕桑产业的投入总体偏少,对蚕桑综合利用的科技投入更加缺乏,缺少专项资金的扶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4 调研结论

4.1 稳定江、浙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考察,调研组认为:历史上江、浙两省茧丝绸业曾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由于其立地条件优势、生产技术优势、产品质量优势,江、浙茧丝绸成为了代表我国茧丝绸最优质量和占据国际丝绸市场主导地位的中国丝绸精品,成为中国丝绸之名片。江、浙两省仍是我国不可或缺的优质茧丝绸主产区,并有着良好的生产基础和发展前景。目前江、浙两省蚕丝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基地、品种、技术、模式、资源、环境等瓶颈的制约,国家积极采取保护措施稳定江、浙两省蚕丝业,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有保护丝绸国粹、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4.2 稳定江、浙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对策与措施

4.2.1 重视基地建设,稳定产业基础 一是要加强对低产桑园的优化改造力度。要客观正视江、浙两省蚕业发展的受制因素,把稳定和发展江、浙两省蚕业的重点转移到对现有的低产桑园优化改造上来;结合现代蚕业技术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特色精品园建设等,加快桑品种更新、抗旱排涝等基础设施改造、栽植新技术推广、配方施肥等技术的落实;将平均每667 m2桑园年产茧不足60 kg 的低产桑园,改造成年产桑叶2 500 kg,年产优质茧100 kg 以上的标准化优质桑园。仅此1 项,江、浙两省在不增加桑园面积的基础上,每年可增加优质茧4 万t 左右,蚕农增收近20 亿元。二是要改善蚕农的养蚕基础设施,提高优质茧生产的安全性。要加大对江、浙优质茧生产基地小蚕共育室、专用大蚕室以及温湿度控制设备、方格蔟具、伐条机、治虫机械等桑园管理设施设备的经济扶持力度;要加快强健、优质、高产新蚕品种的推广,实现江、浙两省蚕业的良种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基地化生产,做强江、浙优质茧丝特色。三是要正确把握产业导向。希望农业部继续坚持“稳定东部、提升中部、适度发展西部”的我国蚕丝业发展方针,对江、浙两省蚕业予以桑(蚕)良种繁育基地、蚕业合作社建设等方面的经济扶持;予以蚕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推广等方面的项目支持,维护江、浙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稳定。

4.2.2 重视科技创新,破解产业难题 要加大对江、浙两省蚕业科技研发经费的支持。针对江、浙两省蚕业发展的瓶颈,建议国家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攻关,并充分借助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平台,重点开展桑蚕新品种选育、省力高效规模化优质茧生产技术与设施、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及药物、蚕茧质量快速检测技术、蚕业安全生产环境监测技术、蚕桑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解决江、浙两省蚕业的机械化省力化、设施蚕业、规模化集约化种养技术、劳动力和劳动强度及劳动效益、优质优价、环境安全、蚕桑资源循环利用和深度开发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等问题。

4.2.3 加强宏观调控,维护产业稳定 鉴于茧丝市场行情剧幅波动对江、浙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稳定的不利影响,建议国家要加强对茧丝绸生产总量和出口价格等宏观调控力度。一是要及时向社会发布茧丝绸产销形势报告,引导生产、加工等环节以销定产,降低茧丝绸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风险。二是要进一步加大茧丝绸产品的出口管理和生丝储备、蚕种储备、茧价干预、缫丝加工能力控制等调控力度,降低茧丝价格波动幅度和频率。三是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蚕茧收购秩序及蚕种、蚕药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康、有序的茧丝产业市场。

4.2.4 探索产业化模式,提高辐射效率 要加大对茧丝绸龙头企业和蚕业合作社的培育、扶持力度,大力推广江苏富安、浙江淳安等“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基地化生产、订单农业、优质优价、利益共享的蚕桑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能力、产业发展能力、蚕农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要支持地方探索桑园流转、病虫害防控社会化服务等新模式,化解土地、劳动力矛盾,提高蚕业的单产、质量、效益,实现蚕业的集约化生产、多元化利用、产业化经营和合作型经济新模式。

4.2.5 稳定服务体系,增强发展后劲 要重视对蚕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完善蚕业技术服务网络,保障蚕业技术服务经费(尤其要保障乡镇蚕业技术服务人员的工作经费),改善蚕业技术服务条件,创新蚕业技术服务方式,拓展人才培训、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科技超市等蚕业技术服务内容,稳定蚕业技术服务队伍,提升蚕业技术服务水平和效率。

猜你喜欢

茧丝蚕农蚕种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家蚕高品位茧丝新品种“夏81×春12·春22”的选育
不同上蔟蔟具对茧丝质影响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鉴定对照种“菁松×皓月”的茧丝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躲雨
鲜茧丝与干茧丝性状对比研究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