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蹴鞠文化研究进展及研究动态
2012-12-07李鹏程
李鹏程
(徐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蹴鞠文化是我国体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57年祖白的学术论文《蹴鞠图和蹴鞠之戏》问世,表明新中国开始研究蹴鞠文化;唐豪先生在1959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七辑和第八辑中,对蹴鞠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对汉代蹴鞠、唐代蹴鞠、宋代蹴鞠的比赛场地、比赛方法等进行复原,绘制了这三个时代的蹴鞠比赛场地、方法的图案,打开了系统研究蹴鞠的大门。其后对蹴鞠文化的研究搁置,一搁置就是20年。1980年内蒙古师范学院体育系张元的《谈投壶和蹴鞠产生之原因》一文发表,再次拉开蹴鞠文化的研究序幕。30年弹指一挥间,期间13部与蹴鞠文化相关的体育史和蹴鞠专著问世,期刊网上4篇硕士论文、134篇与蹴鞠相关的学术论文悬挂其中。走进这30年研究中,体验30年蹴鞠文化的研究历程,再探讨蹴鞠文化的研究动态。
1 解读蹴鞠历史的文本
1.1 解读的文献文本
翻开2002年前的学者论文,发现参考文献使用文本多为司马迁《史记》、刘向《战国策》、桓宽《盐铁论》、欧阳询《艺文类聚》、司马光《资治通鉴》、李昉《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王钦若《册府元龟》、陈元靓《事林广记》、彭定求《全唐诗》,葛洪《西京杂记》、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范晔《后汉书》、班固《后汉书》、李铭《鞠城铭》、何晏《景福殿赋》、徐坚《初学记》、吴自牧《梦梁录》等二十余种图书,这些图书是记事体史书,并非杂记,材料来源可信度高。也有学者参考了全唐诗、六十种曲、诗辉、金瓶梅、水浒传等诗歌、小说、杂记的描绘,通过这些描绘表述蹴鞠的普及性及大众化的表达。
以往学者走进这些古文献并对其解读,体现出了科学研究的基本功,在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运用上是合理的、正确的,体现了这些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的研究成果丰厚,汇编为《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集》、《中国体育史》、《插图本中国体育史》、《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中国古代体育史》、《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图说中国古代体育》等著作。这些著作的形成为后人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简捷的平台。近十年关于蹴鞠文化的研究多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并赋予了现代性的内容。
1.2 解读的画像石文本
汉画像石也被称为汉代的大百科全书,是研究汉代历史不可缺的重要文物史料。许多学者通过对汉代画像石的探讨,在历史、天文、建筑、美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有些成果在体育史领域的某些教材、论文也被作为资料采用。到目前为止,共发现与蹴鞠有关的汉画像石24块,其中河南12块、江苏4块、山东2块、陕西5块、浙江1块[1],在这24块汉画像石中,对蹴鞠的方式、技术、场所、用具都有形象的表达。可视化的图案与文本文献中的语言文字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蹴鞠运动形象。解读汉画像石中的蹴鞠图片,参考文本文献材料表述,得出了蹴鞠形态过程,符合二重论证的历史学研究方法。
2 对蹴鞠文化解读的结果
2.1 初步确定蹴鞠的起源
关于蹴鞠的起源、专家学者们依据刘向《别录》和司马迁《史记》、《太平清话》以及殷墟甲骨文,认为有四种蹴鞠说法:①蹴鞠产生在旧石器时期,它是原始人类把打磨粗糙的石球除作为狩猎的工具,也是用于教授后代投掷练习的器物和娱乐器物,最后蹴鞠运动产生;②产生于殷商时期的祈雨仪式;③蹴鞠产生于黄帝时期,士兵得胜的欢跃与泄愤;④中国古代蹴鞠起源于战国时期齐国的临淄。
现有的研究中,大家把目光集中于蹴鞠起源时间、起源地点上的推敲。其实蹴鞠起源于何地从现有文献看很难定论,几条最早描写蹴鞠的史料都与临淄有关,证明了临淄一带最早兴盛的事实,但学者却推论蹴鞠起源于战国时期齐国临淄。从学者们从事研究所选择的文献来讲,文献的作者都是汉代或汉以后人;从写作的内容来讲,也并没有明确讲明蹴鞠起源于何地。刘向《别录》也只说传言“蹴鞠者,黄帝所作,或曰战国时,记黄帝,兵势也[2]”;《战国策·齐策》和《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蹄鞠者[3]”。只能说临淄蹴鞠在战国时期已在齐国的都城临淄普遍开展了,并不是说起源于齐国的都城临淄。要说起源应该比这个时间还要早。目前所明确的是旧石器时期对球进行教习,齐国的都城临淄在战国时普遍开展。对于源的问题,后来学者要关注考古的新发现,力求在文物中、竹笺、帛书中再度挖掘。
2.2 复活蹴鞠的不同形态
关于蹴鞠比赛场地,唐豪先生把汉代蹴鞠多球门的场地以门和坑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同时也把唐代的双球门、宋代单球门和白打的场地与球门状况以绘画形式表达。刘秉果先生依据《鞠城铭》、《昭明文史》、《盐铁论—国疾》等资料的表述,重新复活蹴鞠的场地、器材和比赛方法,认为唐豪先生对比赛理解正确,对蹴鞠比赛场地绘画表达明白。刘秉果先生认为汉代蹴鞠是军事训练内容,竞争激烈。队员在比赛中可拉撤,可摔跤,尽自己最大能力摆脱,最终把球送进对方的六个球门中的一个。但不论如何摔、脱、拉撤,决不能违规,不能踢打,违反者要受到惩罚。他们的研究结果得到了多数体育史研究者的赞同。翁士勋先生对汉代蹴鞠比赛的场地、方法持有相反的意见,他认为汉代蹴鞠比赛场地没有球门、鞠城是指内室的蹴鞠比赛,鞠域是指室外。汉代蹴鞠比赛中并不是允许人们拉撤、摔打,而是发现对方的弱点,以运球、传球、跑动方式摆脱对方,取得胜利;如果蹴鞠比赛中和武打竞赛相向,就不能称为“文明传统”;捽胡、相僻、卧轮、引关、角力、应该统归一类,意思是说它们均属于对抗性的力量较量,但不意味着它们都是摔跤。游修玲认为[4]唐代蹴鞠的球门设置又分双球门和单球门两种。双球门是在球场东西两侧各立一个球门,双球门以双方相互进球多少定胜负唐朝时似以双球门比赛为多。单球门是将两根修竹,高三丈,两竹竿间用网罩着,网中央设有风流眼二尺有三当球门,竖立在球场的中间。球员分左右两边,以球踢过中间球门多少分胜负;比赛时双方称左军、右军,队长称“球头”,比赛开始,由左军先开球,球头和球员间相互颠球数回,由球头把球踢过球门,进入右军者得分,右军接得球后,同样在毯头和球员间相互颠球数回,由球头把球踢还左军。如此反复进行,累计得分多者为胜;单球门比赛到宋朝时达到兴盛期。元明时期的蹴鞠多是没有球门的踢法,有分班和不分班之别。不分班人数不等,从一人到十人都可。踢法名目繁多,分“单人解数”和“成套解数”两种,称之为白打。唐、宋、元、明等蹴鞠比赛方法大家意见基本一致,学术上没有异议。
对于球的发展,专家认为汉代蹴鞠是实心球体,唐代把球内充实羽毛改为用动物膀胱充气,所谓“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跳之,”是充气的球体。到宋代发展成双层的冲气球体,球的品牌达到3 000种之多。
两种碰撞的声音提示对古文献的阅读,要走入原始的语境,也要走进后面的发展。现代的橄榄球比赛,冲撞、拉扯、抱摔等激烈对抗应该有起源的模板。刘秉果先生的推测入情入理;但从汉代独尊儒术的角度以及对文本的解读上来观察,翁士勋先生也极有道理,不妨复活两种汉代体育,并在以后的研究中密切关注史实记载,查寻更有力证据,来弥补这一空白。
2.3 明确蹴鞠运动的发展
①河南南阳出土的“蹴鞠舞”汉画像石,认为蹴鞠舞源于殷商时期的祈雨仪式上表达。祈雨仪式是人们对上天的信仰,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人们以舞乐天,“蹴鞠舞”所存在的意义在乐天中超越,神圣而神秘,寄存于当时每个人的灵魂。②刘向《别录》中“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皆因嬉戏而讲练之”说明是先有嬉戏而后有讲习之。蹋鞠兵势是军事训练的利用,是需求换需求的一种表达。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求与士兵市民娱乐需求相结合,蹋鞠发展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得到了统一。《西京杂记》一书上也有记录:“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怅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其故,以生平所好,皆屠贩少年,酷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5]另据《弹棋序经》载:“昔汉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墩鞠者,尽炫其便捷跳跃,帝好而为之[6]。”,“成帝好瞰鞠,群臣以瞅鞠为劳体,非至尊所宜。帝曰:“联好之,可择似而不劳着奏之。”家君作弹棋以献,帝大悦,赐青羔裘、紫丝朝勤。”[7]从以上两则史料中可以知道,汉代的最高统治者也非常喜爱蹴鞠,以至于大臣们怕皇帝劳累过度,竟然发明了一种活动量较小的弹棋取而代之。也就是说到了汉代大俗登上大雅之堂,统治阶级军事训练需求与自身娱乐需求高涨,加速了蹴鞠运动文化的发展;③到了唐代,经济上繁荣昌盛,形成了儒、释、道并重的多元文化格局。岁时节令体育活动广为流行,蹴鞠运动的场地与汉代有了很大的变化,球体由实心过度为空心气球,女子蹴鞠广泛发展;异域民族纷纷派遣使者、官员、留学生、僧侣到长安学习,蹴鞠运动以文化交流的内容开始传播于国外。这种经济的繁荣与及统治阶级对外的频繁交流,使物质与精神文化发展达到空前繁荣。④宋太祖赵匡胤曾说:“王者虽以武功克天下,终须用文德致治,”程朱理学广为盛行;另外宋代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小城镇模式出现,商品经济出现,社会人员出现流动,人们对商机认识提高,所以宋代的品种增加,双层充气球也出现了,在蹴鞠运动中表现为娱乐性增加,竞技性、竞争性减少,主要以单球门和白打为主,白打的花样百出;在组织上,宋代出现专门的体育组织——齐云社、圆社[8],有组织的活动和专业艺人的出现,对水平提高影响很大。⑤元代是外族统治,元统治的文化对整个传统文化影响很大,但随着元统治的稳定与发展,传统文化之中元代文化被汉文化融合过程是一个较漫长过程;统治者各有自己的运动方式;生活习惯也和汉族不同,再加上他们的残酷统治,故昔日瓦舍勾栏里到处都是蹴鞠表演的景象早已不见了踪影。蹴鞠出现在妓院,成为妓女取乐于人的手段。从事蹴鞠活动的人员主要是青楼女子和落魄知识分子等。蹴鞠运动呈现消退之象。⑥到了明代,明太祖推崇程朱理学,加强中央集权,整个社会文弱之风盛行。蹴鞠主要以人们的日常娱乐和表演为主,故活动不再讲究输赢,比赛的规则也失去了存在意义。《客座赘语·国初榜文》记载“奉圣旨,在京但有军官、军人瞅圆的卸脚。龙江卫指挥伏禺与本卫小旗姚晏保蹴鞠,卸了右脚,全家发赴云南”,朝廷不仅取消了宴会上的蹴鞠表演,而且还下令禁止军人蹴鞠,加速了蹴鞠的进一步衰亡。⑦到了清代,体育项目的虽然有了新的发展,但明代处于衰退边缘的蹴鞠、击鞠、投壶等体育项目由于自身功能的衰退、活动主体的缩小,再加上得不到异族统治阶级的重视,最终还是走向了衰亡。
从研究分析中发现,蹴鞠运动的发展是在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文化需求与人们的乐神、乐人与娱乐健身统一基础上发展起来了的。单方面的个人需求不能促使蹴鞠运动的发展。
2.4 评介蹴鞠的消亡原因
从蹴鞠的发展流程中发现了蹴鞠消亡的脉络。杨林、刘少英、周驰、王俊奇、夏思永、钱文军、李明、常伟、陈亚中等九位学者在此基础上,各有自己主张:①我国古代社会传统文化中“面子观”、“尚和观”等消极思想;强调中庸和谐的封建伦理价值观念;②宋明理学的兴起,社会文弱之风盛行、商业化的侵蚀、自身竞技性的逐渐减弱,外族入侵后的民族压迫政策,蹴鞠运动赛制的改变;③“中庸之道”、“君子无所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统治阶级的反对、节日载体的消失。
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有几位专家把蹴鞠运动消亡的外因、途径当成了主要的动因。从蹴鞠发展的研究中总结到蹴鞠的发展与统治阶级对蹴鞠的利用与需求息息相关,它是促进蹴鞠运动发展的主要原因。消极思想、竞争性衰退、功能的减弱也都是针对统治阶级的需求而言,并服务于统治阶级。
2.5 探讨蹴鞠运动的影响
刘秉果的[9]《中国蹴鞠与现代足球》认为,中国在明代之前就因为能够适应不同时代的文化要求而不断改变其运动形式,清代没有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少于改革创新,消亡了;而现代足球目前是伤人事件不断、娱乐层次低、商业气氛太浓,这些情况在中国蹴鞠历史中都曾发生过,对现代足球发展来说是殷鉴不远。现代足球不要走弯路,要真正成为体育竞技的第一运动。祝东和张武生的《探析宋代蹴鞠行会的作用》中对“齐云社”的制定行规礼仪,完善蹴鞠规则、传承方法、考核艺人等级、传授蹴鞠技术、宣传蹴鞠作用、保护艺人权益,公平公正,以《鞠城铭》叙述严格执行规则对现代足球发展,以至于社会发展,都是榜样与警示。杨玉泉[10]、方征[11]论蹴鞠在我国唐代的发展与影响,表明蹴鞠运动是唐代政治腐败的原因,也表达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蹴鞠运动赌博活动是社会风气败坏的主要原因等。
几位学者都是要通过中国蹴鞠发展过程与消亡过程经历来警示现代足球从业人员、体育组织和球谜们,要洁身自好,尽己所能,心平气和。中国蹴鞠发展与消亡对现代足球来说确实是殷鉴不远。
3 蹴鞠运动文化研究的动向
3.1 蹴鞠起源可研究的空间
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是足球的故乡”。“作为足球的故乡,中国为世界足球奉献了最为美好的东西”。[12]亚洲足球联合会秘书长维拉潘也在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致辞:“世界足球应该感谢中国,因为中国是世界足球的发源地。”对于世界足球起源的问题,并非国际足联的几句话就可以停止。了解足球的过去和探索足球的起源,是体育人共有的渴望,而我国更有着探索事物起源的历史传统。寻找有力的论证是专家学者继续挖掘的空间,换句话说,对古文献和历史文物的解读任重道远。
3.2 蹴鞠的功能与价值研究
汉代蹴鞠的比赛方法研究中出现的两种碰撞,为研究汉代蹴鞠的比赛方法提供了可研究的空间。探讨汉代蹴鞠比赛方法以及系统研究其政治、经济、文化价值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尚未有人从历史语境出发系统研究蹴鞠发展过程中所表达出的内涵、战略地位、历史作用,并把它的发展历史从时间、空间顺序上比较,以便以古鉴今。
3.3 蹴鞠古为今用研究
现在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的时代,追求轻松与休闲、花钱买健康与旅游休闲成为时尚、健身需求增大。为了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思路。更可怕的是我国的国民体质连续十年呈下降趋势,打造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项目,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迫在眉捷。有必要赋予蹴鞠以时代内容,发挥其功效。对其研究空间可概括为①对蹴鞠多元化的解读后,复活解读的成果,再固化成果;②系统研究蹴鞠后,不能只停留在它是“这是我们家的”、它以前有啥功效层面,要注入新思维服务于现代;③形成蹴鞠业态,系统发展多功能体的蹴鞠,最终实现“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理念”。
[1] 刘 朴.对汉画像石中蹴鞠活动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9(11):.
[2] 刘 向.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8.
[4] 游修龄.古代蹴鞠和现代足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78-83.
[5] 全晰纲,王淑琴.在汉代嗽鞠述论[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104-105.
[6] 林思桐.汉唐体育比较研究[J].体育文史,1988:6.
[7] 西京杂记(卷二)[M].上海:上海涵芬楼.乾隆四年校刊.
[8] 崔乐泉.筑球与白打——宋代蹴鞠略说[J].体育文化导刊,2003(3):118-119.
[9] 刘秉果.中国蹴鞠与现代足球[J].体育文化导刊,2003(2):26-28.
[10] 杨玉泉.论蹴鞠在我国唐代的发展与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3(2):29-31.
[11] 方 征.蹴鞠在我国唐代的发展与影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3):44-47.
[12] 肖 赧.布拉特:足球起源于中国临淄[N].北京晚报,2004-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