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武术软实力的表现形式、失范及选择路径之思考

2012-12-07汤立许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实力武术中华

汤立许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1 软实力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曾提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的软实力思想。但是,作为一种国际间外交思维方式和竞争体现,其诞生和由来还是近20年的新产物,其经历1990年约瑟夫·奈(Joseph Nye)首创的“软实力”[1],到党的十七大报告“国家文化软实力”[2],再到如今的各行各业中软实力,譬如区域软实力、教育软实力、城市软实力、体育软实力、企业软实力等一系列的衍生概念。究竟软实力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人们对它如此痴迷?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利于更好地对“软实力”的重要意义和承载普世价值的理解和体悟。

如今关于“软实力”的概念和界定是数不胜数,层出不穷,并随“软实力”在各行各业的运用和研究的深入,其内涵和特征还在不断延展。本研究以约瑟夫·奈提出的概念为基础,梳理出了其主要特征。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主要是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而非武力威逼或物质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社会制度。”[3]其特征主要具有通过吸引起作用,而非垄断性,从作用过程看,软实力不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而是一种扩散性、无形性、不对称性等特征;除此之外,软实力还具有来源的广泛性和开放性、成本较低、作用方式比较隐蔽,且影响持久,但见效可能会较慢的特点[4]。

总之,软实力的核心就是文化软实力,它依赖的是一国文化的感召力、价值观念的亲和力、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等无形的软资源,这就决定了“软实力”不可能是一种对抗性、强迫性的能力,而是一种通过吸引力获得理想结果的能力。因此,“软实力”竞争只能通过合作、说服、渗透等非暴力、非强制性的手段,通过其特有的“软资源”进行文化输出、传播、辐射和文化渗透,使得文化接受者和相关行为者受到作用和影响,从而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力。

2 中华武术“软实力”的表现形式

中华武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其他任何项目无法比拟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武术自身的发展需要,武术以一种成熟的文化载体跨入了体育范畴。国人一直坚信武术属于体育,而又高于体育。武术不仅是一种健身技艺,而且是中国国粹、瑰宝,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它是中华文化、东方文化、东方文明、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使其突破了体育的界域,因此,不能以现代体育的一个项目的思维模式去认识武术,而更应辩证、客观、深刻地去剖析武术文化的内在表现力。

2.1 中华武术的精神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墨文化所倡导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昭示着中华民族是一个勇于进取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经积淀于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内化为民族最深沉的性格。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中华武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自古以来,卫国护民,行侠仗义,一直就是武林中追求的人生理想。大“义”面前,即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辞,这就是对习武者侠义精神的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5]。同时,习武练习就是一个磨炼意志、自强不息的过程,“闻鸡起舞”、“夏练三伏、冬练三九”,都是对培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坚强毅力”精神的真实写照。

2.2 中华武术的和谐力

自古以来,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仁爱”就被当作最高的美德,即被认为人的精神属性中最高尚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礼让、不与人为先,这种文化意识和心理结构,充分体现在武术比武时所反映的“点到为止”中。纵观武术运动的诸多拳种和门派,无不体现出东方文明的崇高气质和亮节风格。这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要求,是“仁”的基本内容之一。其次,武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内外的和谐统一,追求人与自然融合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由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重和谐、重整体的思维特点,这种思维特点表现在武术中则是追求动作的“合”。“合”就是说动作的和谐、协调,最为典型的是所谓“内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跨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合”是武术特有的技术要求和独具特色的理论。

2.3 中华武术的“诚信力”

“信”是指诚实可靠、信守诺言。“信”在儒家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信”也是衡量武林义士一条重要的标志。“守信用,重许诺”是武林中人的传统与俗尚。“言必行,行必果,守信用,重承诺”成为中国武林的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成为武林俗尚。特别是对于武艺高强、重承诺、守信用的武林人士常冠以“侠义之士”。实践诺言,不失信于人,不畏艰难险阻,甚至甘愿牺牲生命,也不要违背许诺、承诺,这在历代武术世家都有所体现。守信重诺是武术在做人做事准则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2.4 中华武术的教化力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历代的当政者以及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儿童、少年、青年的礼仪教育[6]。武术的礼仪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如抱拳礼的具体涵义是:1)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2)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3)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7]。万籁声先生在《武术汇宗》中提到“是以武功之道,非有坚忍不拔之志者,难得有大成功,非忠义纯笃者,难得大造就,非谦和恭敬者,难得有善终。”“坚忍不拔”、“忠义纯笃”、“谦和恭敬”正是习武者基本要求标准和技艺培养过程的生动概括,反映出传统武术活动中德艺双修而以德为基的不可替代性,良好的行为规范以及谦虚礼让的价值观。

2.5 中华武术的表现力

中华武术拳派林立,形式多样,特别是繁花似锦的武术文化与武术的技击性、健身性和表演性相溶一体,这是其他国家的搏击格斗技术无法比拟的。随着时代的革新与进步,特别是彰显着东方民族传统文化色彩的中华武术软实力以艺术的形式紧随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日俱增、日渐显现。特别是在武术套路中,通过应用动与静、快与慢、起与落、刚与柔、进与退的对比变化,使整个演练过程追求一种置身于战斗场合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各类动作和谐、巧妙、有序地连接在一起,犹如一幅如画的长卷,展现出一幕幕带有意蕴的战斗场景。

2.6 中华武术的辐射力

国家软实力竞争的最主要手段就是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是增强民族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扩大辐射力最佳途径。一个国家要扩大其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就必须拓展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主动输出带有本民族特点的优秀文化。如众所周知的韩国跆拳道,以政府为主导的形式,积极地把韩国跆拳道推向世界,并成为家喻户晓的奥运会项目。中华武术、舞龙、舞狮等项目已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代表本国的传统文化。最近几年,实践证明了中华武术的文化交往是使各国民众感受到鲜活中国形象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民间交流及交往,各国民众逐渐抛下“有色眼镜”,丢掉“刻板成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认识一个有亲切感、富有文化底蕴的中国。

3 中华武术“软实力”的失范

3.1 武术文化穿透力障碍——过于抽象的武术深层文化

武术文化在中国儒学独尊的文化主体框架下吸收众多传统哲学思想,武术文化的技术理论、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在中国古典哲学、传统中医、伦理学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形成一种多方位交叉的庞大而复杂的结构系统,使人们在认识武术文化时,因为在整体与宏观上的交叉与逞迭现象难于调控与系统运用;同时武术在文化内容、技术体系和学术价值等方面呈现出庞杂、散乱、混淆状态,致使人们难于完全理解、全面采纳。过于抽象的武术深层文化往往使人容易产生“如坠烟海,无从择舍”的困惑感,穿透力不强。

3.2 武术文化诠释力障碍——过于依附着“博大精深”神秘的面纱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否每个人都清晰地知道它的“博大”在什么地方?“精深”又在何处?用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中华传统武术既有科学的元素,也有伪科学的成分,而其中伪科学的成分也自称博大精深,正因为有伪科学的成分存在,所以才使人是非不明,结果伪科学的东西使中华传统武术的关于博大精深这一论题戴上了神秘的面纱,但正是因为“博大精深”给传统武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传统武术陷入了“孤芳自赏”的怪圈,难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无法在世人面前展现一个完全真实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

3.3 武术文化认同力障碍——重领会、轻实证

中国武术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人文精神积淀了武术精深的技术体系,高妙深邃的境界令人望而生畏,且在重农思想的影响下,思维方式上讲究非逻辑的“由臆达悟”程式,缺乏对科学的推断和检验[5]。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哲学是深邃的,特别是像“精”、“气”、“神”这样晦涩难懂的理论是武术理论中出现最多的词汇,它是目前许多外国人甚至是国人在理解武术意思上感到最头痛的事情。因为精气神学说相当模糊,非逻辑性的,体悟和经验的成分很重,在表述上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词语含蓄模糊,缺乏确切定义,这便与强调逻辑和严密论证的西方实验科学理性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毫无疑问增添了掌握武术的难度,致使中国武术总是高高在上,令人可望而不可及。

3.4 武术文化创造力障碍——重传统、轻创新

传统武术因循守旧,泥古不化的传统感、神秘感成为武术发展前进的包袱,以及由此对武术而滋生出的敬畏与盲信,使得传统武术正在走向“拳八股”,陷入某种迷茫和困惑。特别是一些拳种存在着理论脱离实践,养生与技击割裂,训练与实战脱节,武术与武舞不分等严重的不足,致使武术缺乏现代生机活力。现今,全球软实力文化的兼容和共享要求我们在武术的发展中应该遵循“传统与现代、创新与继承、民族与世界、取舍与保留”的结合;中华武术如果还是停留在传统思想观念上或者只是对一技一得的改良和小敲小打的创新,那么它将难脱“拳八股”的巢臼,永远走不出武术发展的困境。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思维进行融合,承继中国古人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发展超自然领域的科学探究活动。

3.5 武术文化先导力障碍——重正宗、轻现代

中庸之道虽然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庸强调事物始终保持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强调事物无原则的调和,严重制约了人的个性发展和欲望扩张,这无疑就先天扼杀了个体的竞争与冒险精神。而这种对个性的抹杀于体育运动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创造精神,无疑于一个驱壳中没有了灵魂,中国传统武术在这样的土壤中成长必定会受到负面的影响[8]。

中华武术历经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其理论和行为方式均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和制约。缺乏积极探索自然的精神,缺乏对人体单项技能的开发及研究,往往被冠以“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等伟岸形象来掩盖和忽视武术发展问题。时至今日,许多人依然还在不断追求武术“正宗”、“嫡传”,对传统武术眷恋情节非常浓重。眷恋传统武术的“纯朴”固然重要,但它脱离了现代体育特征,譬如运动休闲性、运动趣味性、运动竞争性,脱离了现代人追寻心理的需求和满足,脱离了现代人对文化消费的需要,那么,任何古朴的伟大都会在现实面前显现出渺小。

4 中华武术“软实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4.1 武术“软实力”的提升需要规范武术文化礼仪,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中华武术所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仁和、谦让、诚信”对今天的武术发展和社会追求的价值仍具现实意义,它彰显出来的健康文明和对社会行为规范以及整个社会行为指向都具有积极作用。目前,武术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众多挑战面前,我们可能不缺认识,但缺少方法,缺少科学周密具有实践性的战略模式[9]。“尚武崇德”、“尊师重道”、“守信用,重许诺”是武术界奉行至今的准则,它除了强调武术礼仪的规范性之外,更是强调当今社会对“诚信”的呼唤。对此,武术需要利用这个有利契机,改变目前在观念、手段、方式以及内容等方面比较陈旧、落后的部分,构建一套严密、科学、规范的技术体系和文化礼仪规范,通过科学、规范的技术动作来折射出武术的文化蕴涵和教化功能,强调在每次武术练习、武术比赛和表演等实践中都要进行规范化的礼仪教育,使武术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深入武术的每一个环节。

4.2 武术“软实力”的提升需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争当国家文化品牌

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竞争。文化品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地方的竞争力、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品牌效应[10]。无须质疑,武术的健身性、文化性已被国人以及喜欢武术的外国朋友所接受。英国历史学家汤历因比认为:“21世纪的世界,将是中华民族的世界;传统中国人以其独特的方式创造的文化将成为世界各国文化的黏合剂和凝固器。”[8]这正迎合了费孝通先生最热衷的一个概念,即“文化自觉”[11]。所以,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对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是反思我们受西方影响的现代化历程的概念工具,也是我们采取正确的文化发展路向的思想方法[12]。因此,需要树立文化民族自觉意识,积极地参与文化创造,推动武术文化交流,为优秀的武术文化资源注入持久的生命力,使具有强大感召力的中华武术文化提升到国际文化交流中,力争使中华武术这支民族文化之花开遍世界,为国家争取文化形象的话语权做贡献。

4.3 充分利用政策扶持,大力培育武术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在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中,政府已经转变角色定位,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采取了税收优惠政策、所得税返还政策、国家政策性贷款优惠利率政策以及财政贴息贷款政策等加以引导和扶持,并鼓励文化企业间的联合。同时,加强了文化法律制度建设,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文化工作者个人利益,为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对此,武术要充分利用文化产业的机遇时期,加大力度培育武术文化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迎合社会对武术的需求,生产武术服务产品,发挥武术文化的多样性和功能与价值的多元化。

4.4 武术“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让中华武术在世界闪烁

4.4.1 积极推进中华武术进入孔子学院课堂,强调传统文化的互补性与多样性 孔子学院担当着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实行中外文化互动的重任。目前有8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56所孔子学院和58所孔子课堂,旨在传播中国文化。孔子学堂是中国文化的输出窗口,也是中国武术向外输出最有效的途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代表,让武术广泛走进孔子学院课堂,对其进行系统设置,既可以调节学生学习汉语的单调和乏味,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增强其体质,使武术知识和技能得以广泛传播,中华文化也可以借此走向世界各地。

4.4.2 规划武术施教人才梯队建设,保证武术内容的输出质量 让武术走向世界,除了需要进入孔子课堂,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武术文化意识,还必须解决谁来教的问题,教什么内容的问题。谁来教实质上就是需要我们系统地设立专家库、人才库。本研究认为专家库、人才库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社会各界选拔一批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武术名师、武术教授、武术高级教练、退役的国家级优秀运动员等师资作为专家库人才储备。二是从武术界挑选出中青年骨干分子,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和正规培训,真正能深刻领会武术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培育一批懂外语,且素质高、形象好的武术外援梯队人才队伍。

在武术输出的质量保障上,还需要依据中外文化语言的差异,改变50年代初编选出来的武术套路内容的格局,需要对内容进行改编,淡化套路教学,强调应用,突出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武术发展潮流的技术体系。

4.4.3 文化部设立中华武术国际推广机构,提升武术文化软实力地位 武术的国际推广是一个宏大工程,它的组织实施必须有一个科学高效的龙头机构组织[10]。武术专家库的建立、人才梯队的培养、武术文化内容的输出与传播等,都需要武术国际推广机构来统领、协调。否则,各机构之间各自为政,消极怠工,这样一来,再好的设计方案也只是空中楼阁,是压在书架上的陈设。因此,建议文化部应设立中华武术对外文化服务的协调领导小组,将武术的对外文化服务纳入到中华文化发展的国家计划中。虽然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已经有武术对外发展处,其地位还远远不能胜任武术国际推广工作。因为武术不仅是属于体育,更属于文化。对此,还需要站在国家文化交流的角色上,站在国家文化安全的视角下争取效果利益最大化。特别是在武术的人才培养、技术推广、文化交流等相关活动过程中,需要统一指挥,需要其他部门的统筹协调。所以,武术对外发展的国际推广的组织建设,是当前武术“走出去”的必要条件。

5 结语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所释放出来的既改变他者的存在状况、更改变自己的存在状的力量,它对国家和民族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对于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对于思想建设起着教化作用,对于文化建设起着辐射作用。在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武术要抓住这个“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利契机,积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规范、普及武术发展的途径方法,为中华武术文化注入更多现代化的、积极性的元素,在不断创新和超越中实现中国文化形象的现代性重构,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1] 万超逸.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

[2] 沈壮海.软文化·真实力——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3] 万超逸.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48.

[4] 郭 俊,杨 程.中国软实力理论研究综述[EB/OL].http://www.nearlw.com/lunwen-3437.html,2010-08-24.

[5] 蔡仲林,汤立许.武术传播障碍之思考—以文化软实力为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5):379-382.

[6] 汤立许,蔡仲林.北京奥运会武术礼仪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6):59.

[7] 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李 萍.哲学视域下中华武术文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5.

[9] 栗胜夫,栗晓文.全球价值链视域下的中华武术对外发展战略思考[J].体育科学,2011,31(3):15.

[10] 唐 晋.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软实力[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91.

[11] 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16.

[12] 高丙中.传统节日与社会文化再生产[N].学习时报,2006-02-20(6).

猜你喜欢

实力武术中华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中华武术
软实力致胜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实力抢镜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