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区雷竹笋用林竹笋生长情况初步研究
2012-12-06胡兴宜许秀环庞宏东
胡兴宜 许秀环 刘 彦 庞宏东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武汉 430075)
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cv. prevernalis),也称雷公竹、天雷竹,为禾本科刚竹属竹种,因早春打雷时即出笋而得名。原产浙江临安等地区,由于其笋甘甜鲜嫩、味美可口,且富含蛋白质、淀粉、多糖等营养物质,粗纤维含量低,深受人们的喜爱。雷竹具有出笋早、产量高、适应性强等特点,经济效益较高,在江西、江苏、安徽、福建、湖北、云南和贵州等省广泛引种栽培。本文调查统计了武汉从浙江引种的雷竹的竹笋高生长和出笋量,以研究雷竹在武汉地区的推广前景。
1 调查地点概况
调查地点设在武汉市郊引种雷竹的2年生竹林内,面积约2.3 hm2。竹林地为新开垦荒山荒地,土壤较瘠薄。雷竹引种母竹平均地径2.60 cm,1年生竹平均地径2.03 cm,平均高度318.9 cm。
2 调查方法与内容
在2年生竹林内选择1年生母竹生长情况较均匀的地块,随机布设4个样方,每样方内包含有5株1年生母竹。测量单株生长情况时,在4个样方内各选1株单株,同时在样方外随机选取2个单株进行统计。从4月9日开始,每隔1天调查记录雷竹的总出笋量、单株出笋量、幼笋高生长量、幼竹高度、地径等情况。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竹笋高生长动态
竹笋高生长统计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竹笋连日生长量最大值可达26.50 cm,最小值仅为0.50 cm,连日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第19天,为24.16 cm。而平均生长量最大值为11.66 cm,出现在第21天。竹笋连日平均生长量变化极为明显,开始时较为缓慢,从第7天开始急速上升,第19天达到最大值后迅速下降。而平均生长量表现为增长趋势,但增速较为缓慢,当到第23天时开始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可见竹笋高生长旺盛期在出笋的第7天到19天这个时间段。
图1 雷竹竹笋高生长动态过程
3.2 幼竹秆高生长动态
在所调查的单株中,幼竹秆高在统计的时间内最高可长到320.00 cm,平均最高值为274.40 cm,平均每天高生长量为12.47cm,生长速度较快。从图2中可以看出,高生长开始时非常缓慢,几乎看不出变化,从第5天开始缓慢增长,到9天进入快速生长期,秆高快速增加,到19天高生长进入旺盛生长期,高生长量骤增。可见雷竹高生长可分为4个生长阶段:第1天到第5天为生长初期,第6天到9天为生长中期,第10天开始进入盛期,盛期之后进入生长后期,直到高生长停止。
图2 幼竹秆高生长动态过程
3.3 幼竹地径生长动态
地径生长与高生长成正比关系,地径约粗,竹秆就越高,只是变化幅度较小。地径单株最大值为1.96 cm,平均最大值为1.80 cm,生长变化不明显,其平均动态生长情况见图3。
图3 幼竹地径生长动态过程
3.4 出笋量情况
在调查的4个样方内,共统计到最大出笋量为360株,平均每个样方出笋量90株,单个样方最大出笋量115株,最小出笋量62株。出笋旺盛期平均单株出笋量为18株,最大单株出笋量23株,最小出笋量12株。平均单株出笋动态过程见图4,开始时出笋量随着天数增加而递增,到第15天后出笋量达到最大值,不再有新笋萌发。可见新笋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萌发。
图4 单株出笋量动态过程
4 讨论
雷竹一般情况在3月初开始发笋,可一直延续到4月底,产笋期约2个月。在武汉地区雷竹出笋较晚,4月初才开始发笋,这可能由于同期温度比江浙一带偏低有关。竹笋高度连日生长量最大值为26.50 cm,平均最大值为24.16 cm,单株平均出笋量为18株,单株最大出笋量23株,产量较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雷竹竹秆较小,地径单株最大值为1.96 cm,平均最大值为1.80 cm,但竹秆高生长速度较快,平均每天高生长量为12.47 cm,23天内最高可长到320.00 cm,成竹质量较高。雷竹高生长可分为4个生长阶段,分别为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盛期和生长后期。在幼竹生长中,盛期生长期最长,这是决定雷竹丰产的重要阶段。
气候条件和土壤情况是影响雷竹引种成功的关键因子,从幼竹的生长情况来看,武汉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情况能够满足雷竹正常生长的需要,竹笋产量较高,已基本达到引种的目的要求,可进一步试验总结丰产栽培的抚育管理技术,推动大面积推广栽培。
[1] 张规富,张玲玲,杜六甫.雷竹笋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841-842.
[2] 曹英斌,蒋业相,夏丛生,等.雷竹在万年县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210-211.
[3] 陈晓玲.实生雷竹生长状况的调查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08,22(2):22-24.
[4] 齐永胜,俞发民,王晖.贵溪雷竹生长的气候适应性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5):197-198.
[5] 易志,杨治洪,昌世于.忠县雷竹种植现状及对策分析[J].重庆林业科技,91(1):48-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