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30例
2012-12-06傅兰萍
王 琼 周 冰 傅兰萍 周 枫
(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武汉430000)
慢性支气管炎是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反复发作,伴有气喘、气短,肺部除有散在干湿性啰音外,且伴有哮鸣音者,则属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1]。目前,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被认为世界公认的四大顽疾之一,秋冬季节或者感冒时症状加重,其病理学特征为慢性细支气管及周围的气腔内有含色素的大量巨噬细胞发生聚集,肺泡间隔轻到中度的炎症及纤维化。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 6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在40~70岁,平均年龄63岁;病程 2~30年。随机将以上患者分为治疗组 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及发病周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2]。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并经常或多次出现哮鸣音,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 年以上。排除肺结核、支气管哮喘、心功能不全、慢性鼻咽疾病等具有咳嗽、咯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者;②有结核、过敏、肿瘤等其他病史者;③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原发性疾病者;④合并有老年痴呆或其他原因不能进行有效沟通者。以上60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予抗感染、平喘、祛痰、止咳等对症治疗,按照病情的轻重,给予低流量吸氧。
1.4.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二陈汤治疗。药物组成:法半夏 15g,陈皮 15g,茯苓 9g,甘草4.5g。治疗7天为1个疗程。每天1剂,分3次温服。治疗期间忌辛辣食物,禁酒,注意休息,避免受凉、过劳等。
1.4.3 疗程及体征观察 2组均以7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试行)制定。临床控制: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恢复到急性发作期前水平,其他客观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显效: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显著减轻,但未恢复到急性发作期前水平,其他客观检查指标明显改善;有效: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有减轻,但程度不足显效者,其他客观指标有改善;无效: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无改变或加重,1个月内仍未恢复到发作前水平,其他客观检查指标未见改善或反而加重。总有效率 =(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
2.2 临床疗效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中医认为感冒后咳嗽属“咳嗽”范畴。《河间六书·咳嗽》指出:“六气皆令人咳,唯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止于肺则为咳嗽。”提出“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证治准绳》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咳嗽多因感冒后外邪侵入致肺失宣肃,气道不利,肺气上逆而致。外邪犯肺,肺气不利,变津为痰,痰阻气道故咳,因此痰湿导致咳嗽亦是感冒后咳嗽的主要原因。二陈汤化痰除湿,健脾止咳。二陈汤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是一种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中医药方。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可燥湿化痰、和胃止呕;陈皮温燥,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亦化,此合乎“治痰先治气”之法。二药配合,能加强祛痰和胃止呕的作用。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甘草调和诸药,润肺和中。全方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意。中药药理研究二陈汤具有止咳、平喘、祛痰作用[3]。
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感冒后咳嗽的效果较单用西药好,阐明中医中药独特的治疗效果。
[1]叶高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58.
[3]陈玉兴,黄雪君,曾晓会,等.二陈汤 3种剂型的药理作用对比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4):795-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