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研究*

2012-12-06郭玉成刘韬光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武术国家文化

郭玉成,刘韬光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武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研究*

郭玉成,刘韬光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对于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大的中国而言,国家形象的构建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典型的中国符号,其国际传播在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武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总结为:武术服务全球健康,构建和谐正面的国家形象;推动文化输出,构建国家文化形象;体现中华文明礼仪,构建国家文明礼仪形象;拓宽外交渠道,树立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演绎东方艺术,凸显国家艺术形象;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以“武”与“舞”的融合,展现中国创新精神;驰骋国际赛场,增强国家影响力;推动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地位。

武术;武术文化;武术传播;国家形象

21世纪,全球化浪潮裹挟着每一个国家。日趋清晰的“地球村”形象,使国际社会对国家形象的关注、维护和提升扩大到全球视野。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国家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一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体现。[1]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提升。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更使我国对国家形象的构建达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武术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一项典型的本土项目,已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在构建国家形象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提出“武术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论题,其意义在于探讨中国武术传播在多元国际文化环境下对我国国家形象构建的积极影响,向世界展现中国和平、和谐、文化的形象,从而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客观的中国。

1 国家形象的概念与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克服西方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回应在西方社会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妖魔化”或“唱衰”中国的论调,中国的政治学者、新闻传播学者及国家关系和外交学者纷纷提出要重视国家的形象建设。随后,“国家形象”一词扩散到各门社会科学领域,并为社会各界人士所提及和讨论,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其概念界定也林林总总,众说纷纭。但国家形象诉求的集体意识空前自觉,构建国家理想形象的公众热情也空前高涨。

迄今,有关“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主要有如下几个:国家形象是“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应”[2];国家形象是“国家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3];国家形象是“国家的客观状态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也就是社会公众对国家的印象、看法、态度和评价的综合反映,是公众对国家所具有的情感和意志的总和”[4]等等。通过对比分析以及结合本文研究特色的实际出发,认为吴友富对国家形象的狭义界定较为合适,即“特定国家的外部国际公众通过复杂的心理过滤机制,对该国的客观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以及所作所为)形成的具有较强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主观印象。”[5]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的重要性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是确保一个国家屹立国际舞台无可取代的无形资产、声誉资本。国家形象的构建要素很多,包括政治、文化、外交、经济、军事等等多个国家实力要素。但其中文化要素是唯一能够渗透到任何领域、无所不在的国家实力要素,所以大力推动文化发展,是提升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也是国家形象构建的关键步骤。当下,国家提出“文化强国”的远大战略,并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指导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另一方面讲,这无疑是对以文化要素推动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一次巨大推进。

2 武术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关系

从上述对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特定国家的外部国际公众通过复杂的心理过滤机制,对该国的客观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以及所作所为)形成的具有较强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主观印象即为该国的国家形象。然而,任何他者对一国形象形成的具有较强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主观印象都要借助许多载体来完成,例如:媒介报道、观光旅游、国民素质、经济实力、文化交流等等,鉴于本文的研究特色,仅以中华武术为载体阐述其与中国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

武术作为中华文化代表的典型已誉满全球,从邓小平同志题词太极拳好到温家宝总理的太极拳“晨练外交”,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武术表演轰动欧洲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表演惊艳全球,武术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也为武术塑造国家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太极拳表演为例,节目《自然》用太极群阵,以磅礴的气势、震人心弦的动作、深深感染了全球观众,引来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许,之所以选择依托太极拳来渲染中国元素,展现中国文化魅力,正是源自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在全球范围内造就的文化形象。此外,已逝著名武术家李小龙也通过影视大众传播使武术名扬天下,以自己的拳脚演绎、刻画民族主义,并将自己的身躯衍化成民族主义的电影表达,赋予它政治、文化内涵,从而彻底改变了西方民众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形象,致使西方民众提起“武术”、“功夫”就会想到中国,武术已然成为中国的名片。还有许多层出不穷的实例可以证明武术与中国国家形象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功能作用,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纵观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术发展,可以清晰看出武术能够在外交、文化、体育、艺术等诸多方面助力中国发展,树立国家形象。因此,应继而挖掘武术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巨大潜力,使之发挥更大作用。

3 武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

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强国”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作为中国特有文化符号的武术也自然应在其国际传播中肩负起推动文化发展、提升国家影响力、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历史使命。

3.1 武术服务全球健康,构建和谐正面的国家形象

2005年9月1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第一次对“和谐世界”的理念做出全面阐述。中国政府在国际交往中倡导“和谐”、促进“和谐”、推升“和谐”,使“和谐”的价值观日益融入世界。“和谐世界”的主张与中国政府一贯倡导的“和谐社会”、“和谐文化”联为一体,渗透了中国古典哲学与价值观中的“和合”、“和而不同”等思想,是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发扬。[6]在中国政府主张“和谐社会”,倡导“和谐世界”,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大浪潮下,中国武术传统养生文化也在推进“和谐世界”与健康促进等社会领域担负起越来越多的全球责任。

中华传统武术养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凝聚了历代先人对生命、宇宙、社会等一切自然和人文现象的探索及思考,是如何保持生命健康长寿、社会和谐发展的智慧结晶。因此,中国传统武术养生也是一种通过修养自身进而修养他人、修养万物的大养生观,它最终的对象就是健全的个人与大同的世界。由此能充分体现出中国自古至今是依靠和谐的环境,利用和平的方式发展、壮大自己。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崇尚和谐的大国风范,也表明了中国不会威胁他国的立场。历史证明,中国推崇和奉行的和谐理念,使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除此之外,在人类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其健康意识也空前改善。健康已然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话题,我国传统养生术的健身功效已被国外医学家、研究学者所证实,其独特的健身方式已成为诸多国家促进身体健康领域的有效手段。据悉,在海外推广方面,中国气功协会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组织建立起友好合作关系,2010年“健身气功海外行”成果丰硕,全年共派出28个团组到26个国家进行表演展示、功法教学和科普讲座等活动。相较于我国健身气功,太极拳在全球的普及程度更为瞩目,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述统计无不标志着中国武术传播与推广工作取得的成就与进步。

综上,我国传统武术养生文化所蕴含的和谐理念无不体现了中国“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以及“和谐文化”的精神内核,再次证明了中国是以营造世界和谐进而发展壮大的,而且其服务全球健康的时效性,均有力回应了西方在中国和东亚研究领域出现的“中国威胁”的论调。总之,我国传统武术养生文化必将赢得更多的国际认同,更好地促进世界的和谐与发展,从而为我国构建起和谐正面的国家形象。

3.2 武术推动文化输出,构建国家文化形象

一个国家良好的文化形象属于国家形象的较高层次和重要变量,是一国国家形象的重要侧面。[7]当下,面对全球化潮流,中国理应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使本国现代性进一步体现东方智慧,使东方智慧惠泽世界,本着“和谐文化”的原则既坚持具有开放胸襟气象的“拿来主义”,又坚持本土民族文化根基和内在精神的发扬光大,从而走向文化“输出主义”。[8]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交流合作逐步加速,对外宣传力度也日渐加大,国际传播能力迅速提高,中国文化的输出和交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代表项目之一的武术也在此广阔空间中逐渐成为我国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和跨文化交流中的一个文化体。以《功夫熊猫2》这部充满中国元素以及充分展现武术魅力的好莱坞大片为例,它以诙谐幽默、趣味横生以及独特的文化渲染方式呈现在全球60多个国家的数千万影迷眼中,让他们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片段印象,虽然它并非出于中国电影人,但其通过武术对中华文化的渲染、传播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武术作为一个文化体在跨文化传播中已被其他外来文化所接受,进而形成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过程就是文化共享的过程,也是推动本国文化在别国传播的过程,这对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构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所以说,武术传播的最终目的就是输出我国传统文化。庞朴曾指出:“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9]从这个角度出发,武术的外延可视为有形的文化实体,而其丰富理论形成过程中所汲取的文化意识则源自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的独到和整体认识。武术巨大的文化包容量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是我国文化形象构建的重要组成。

3.3 武术体现中华文明礼仪,构建国家文明礼仪形象

中华文明是一种思想和平型的文明,协和万邦,亲仁善邻。中国文化强调“以德服人”、“兼容并包”、“天下大同”。《论语》中记载有:“礼为先,和为贵。”到了近代,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孙中山明确提出,国与国之间应当“持和平主义”,“以礼相待,不复欺凌”。进入当代,2004年2月,胡锦涛同志出访法国,在法国议会讲演时说:“和平是全人类最大的福祉”。这种主张和平的思想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是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本质上也是一种“内敛型文明”,这正像一个武林高手在苦练内功的同时,特别强调功力的道德境界和修养诉求,这种道德境界和修养诉求就是中国武术中武德的养成。

武德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武术的一种道德修养,重视武德则是中国武术特有的文化现象。从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带着精华与糟粕,带着具有生命力的信息和腐朽落后的残渣,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续下来。[10]然而,任何一种文化都要坚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武德内容的封建与糟粕已逐渐被时代所埋没,其中合理成分也逐渐以现代文明为基础被剖离出来,弘扬其具有活力的精华。

在传统武德的图景中,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对武术礼仪规章的制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武以德先”则成为古代侠士伦理道德的基础和生活的基本准则,经过善施教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在国内外涉武者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非制度化的习武风尚和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在其外在表现形式上,武术礼仪包括:徒手礼、持械礼、递器礼等等,以抱拳礼为例,国际武术联合会规定以抱拳礼作为武术行礼的形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礼节,它更是成为中外习武者间一种表达友好问候的主要方式。在文化背景差异、语言沟通交流存在障碍的情况下,抱拳礼这种传承民族文化的身体语言体现了我国崇尚和谐共处的礼仪文明,所折射出的内涵以及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构建礼仪文明形象的有效介质,这种介质承载、表达、传递人们的知觉、评价和情感等事物。[11]而武德所体现的厚重内涵及其文明礼仪可通过他者的研习、所见作用于他者的知觉、感受进而作用于人们的评价,以致通过武术的传播影响人们对我国形象的认知程度。再者,一国形象可以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界定和表述,它是由“蕴蓄于内”和“形诸于外”的二元结构,即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两个方面组成。[12]反观武德,其“蕴蓄于内”的厚重内涵和“形诸于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中国礼仪文明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国武术“内外兼修、崇武尚德”的外在凝练。

武术国际传播作为国家间直接交往活动,会为国家间沟通奠定共同的认知基础和理解背景,进而作用于人们的知觉、评价和情感,最终影响一个国家形象的形成,[13]那么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凸显武术文明礼仪内涵的表现则可以以一种柔性的力量作用于他者对我国形象的感知,进而深化一个文明礼仪大国的形象。

3.4 武术拓宽外交渠道,树立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

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在国际事务中倡行。进入21世纪,温家宝总理于2003年12月9日在出席美国九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晚宴上进行了《共同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的演讲,他指出:“在对外关系中,我们一贯主张以邻为伴、与人为善,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显然,和平、发展、友好、合作已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主导价值观。

回眸上世纪70年代,“乒乓外交”为我国打开了隔绝22年的中美交往大门,开创了我国以体育形式打开建交局面的先河。而以我国传统体育形式传播本土文化,树立国家形象的做法较之“乒乓外交”则具有更为悠久的历史。自西汉以后,我国的六博棋艺、马球、围棋先后传入印度、日本,并呈现出良好的传播态势。[14]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体育崛起、体育交流传播来维护国家利益的做法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其中,美国、苏联、日本、韩国、德国等国纷纷利用体育崛起构建国家正面、积极的形象。

进入21世纪,“武术外交”成为推动中国与国际社会交流的外交方式。2009年11月底至12月初,作为“中国文化 聚焦非洲”活动的收官之作,中国武术表演团先后在南非和利比里亚进行了4场高水平演出,所到之处受到异常热烈的欢迎,从而又掀起了一股中国功夫旋风。2011年8月19日,李连杰携数十名武术冠军组成的中国武术访演团赴美国巡演,进行以“和平、友谊、健康”为主题的武术访演活动,博得满堂喝彩。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中国外交的步伐遍及世界各国,武术也在此过程中以外交形式参与到越来越多的政治活动中。武术作为一种软实力外交,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丰实了我国外交手段。美国学者约书亚·科兰滋克在接受《华盛顿观察》采访时说:“中国的软实力外交明显改变了她在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形象,使她在国际舞台上变得积极活跃而富有建设性。”[15]

“武术外交”所取得的成功已然使武术成为中国与国际社会对话的最佳方式。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代表,早已被国际社会、异域民众接纳和认可,借助这一载体,可更好地推动中外友好往来。事实证明,武术正在逐渐成为我国外交史上一项不可或缺的外交活动。

3.5 武术演绎东方艺术,凸显国家艺术形象

钱穆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中国人的泛艺术观自古就蕴含一种诗情思维和诗情态度,其泛艺术观使之看待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充满自觉的审美意识。[16]正是基于这种审美文化,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善于将技术艺术化”的特点。

中国人泛艺术观中诗情思维和诗情态度以及“善于将技术艺术化”的特点对中国武术的影响可谓深远。在中国古诗中,给予武术艺术化的表述比比皆是,唐代诗人李白好友崔宗字就曾运用诗句赞美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也曾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诗句进行描绘,所以武术艺术化倾向自然在情理之中。

中国艺术家要创造“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艺术,“人人心中所有”是说其共同性,“人人笔下所无”是说其独创性。[17]武术亦是如此,共同性则指她同许多国外武技类项目均有许多共同之处,而其独创性就在于武术的艺术属性。外国人也往往把武术当做艺术,墨西哥《呼声报》说:“这些表演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表演者的姿态。他们将军事武术中的破坏性和暴力性转变成富有诗意的动作组合演练,使得其配合一致、完美无缺、大放异彩。”《宇宙报》更称:“武术运动员把一项体育运动变成了一种无可比拟的艺术作品”。诚然,异文化自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但某种文化之外的局外人的第一眼印象,可能因直指本质而更具准确性和说服力。[18]显然,武术的艺术形象已在国外公众的认知中形成。再者,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诗论》中谈到,“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艺术返照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19]恰恰武术套路演练中刚柔并济的动作,舒展大方的势态以及鲜明流畅的节奏,无不给观赏者以强烈的美感,简言之,武术是一种节奏化的人体动作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审美正是由艺术才能够提供。

尤其是在备受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盛大的太极拳表演展现了独树一帜的武术魅力、艺术形象,吸引了80多位各国元首、政府首脑、王室代表以及来自全世界媒体、观众的关注,这种以勇武为特点的武术艺术形象是其他任何艺术表现难以代替的,武术以其大气磅礴、精美绝伦的表演将中国艺术形象演绎得淋漓精致,荡气回肠。

3.6 武术传承文化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文化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是在民族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精神进行提炼和升华的产物,[20]积极弘扬与传承我国文化精神,使其成为民族抵御外侵、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基础才可确保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之林。

张岱年、方克力在《中国文化概论》中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总结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四个方面的内容。李平也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探讨“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时指出:“天人合一,物我相通”、“自强不息,兼容并包”、“以人为本,崇尚道德”和“和而不同,中行无咎”四个方面内容。而这些“文化的基本精神”或者说“文化传统”,在中国不同形态的文化样式中以不同的方式体现着。[21]然而没有一种文化形态可以比武术在体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方面更具张力。首先,武术是一种感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文化,如果说中古时期的中国是在尚武精神的推动之下走向辉煌,那么,进入近代,武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成为激发中国人雄起之心的一剂灵丹妙药,韩慕侠智胜康泰尔,霍元甲击败俄国力士,都成为煊赫一时的新闻。武术也是秉承“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文化,它反映在武术中便形成了拳理,既影响武术理论的构建,又指导武术技术的实践。其次,武术也是“和谐尚中,兼容并包”文化精神的体现,武术视人体身心和谐为真,人际和谐为善,天人和谐为美。再者,武术如同浩瀚的大海,包罗万千,其浩繁多样的拳种,风格迥异的拳法派别,无不融通着“兼容并包”的文化气度。最后,武术还是“刚健有为,以人为本”文化精神的高度凝练,她遵循人的个性发展,不以传统为约束,体现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所以说,武术对于中国文化精神无不涉及,无不彰显,自萌发之日起,就在多种民族文化特质交织出的传统文化类型中生长、演化、传承和发展,逐渐地形成了自身特异独立的外在形态和内在价值追求。[22]

作为文化形态的中华武术,已成为代表我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之一,是一个民族社会实践中所体现的时代精华,更是一个民族文化优秀成分的结晶,其传播在推动我国文化精神弘扬与传承、彰显民族特性、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7 武术“武”与“舞”的融合,展现中国创新精神

胡锦涛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言,创新也是中华武术的灵魂,没有了创新就没有了生命力。

为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魅力,弘扬武术文化。《风中少林》作为以武术为主要元素的舞台剧,完整地实现了武术与舞蹈的结合,这在中国舞剧史上还是第一次,是对武术文化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随着《风中少林》取得的巨大成功,《功夫传奇》、《功夫诗·九卷》等优秀的功夫舞台剧走入人们的视线。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一部以历史文化为底蕴的文艺精品,将成为国家文化的灵魂和象征,能催生出具有文化品位的国家魅力。

以《功夫传奇》为例,它展示了虎拳、豹拳、蛇拳、鸭拳、双鞭、双钩、月牙铲等多门中华武学,还创新地将芭蕾、杂技、现代舞等表演元素融为一体,将传统和现代、硬功与柔舞、民族与世界完美的进行了结合。据《中新网》报道,2010年《功夫传奇》在美国布兰森演出236场,2011年将演出405场。这为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武术“走出去”开辟了一条新路。《功夫传奇》在海外取得的成功成就了中国影响力,而且这种中国影响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传播与国人形象的塑造上,使得诸多异域观众第一次对中国文化有了感性的情感认知。[23]《功夫传奇》的灵魂就是创新,在表演、作曲、舞美、灯光、服装等所有制作环节以及市场营销策略上都采用国际标准,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凸显了武术的艺术感染力。

文化的竞争力归根结底体现为创新的竞争,对于观赏者而言,同为以武术为元素的表演却体现了武术不同的魅力所在。创新也是舞台剧的生命,其迅速的发展正是源自创新给予她的强大生命力。作为以武术元素为基础,融入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功夫舞台剧正活跃在世界舞台,作为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一种方式,它虽然仅仅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在其形式的潜在层中,也借己之身体现了武术人、艺术家的创新精神;而若以代表一个国家的特色文化出现在世界舞台,她则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功夫传奇》的实践再一次说明,坚持文化创新,艺术创新,方可创造杰出的艺术成就,方可使中国文化能得以更好的发展,这也将为异域民众对认识我国国家形象提供丰富的资源。

3.8 武术驰骋国际赛场,增强国家影响力

武术是一个伟大民族和一项伟大运动的历史性融合。武术在国际竞技赛场的卓越成绩来源于国内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国外的日益普及。同“国球”兵乓球在国际中的影响力一样,“国术”武术也在国际赛场中坐拥霸主地位,摇摇领先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历史瞩目的成就,凝结着一个民族矢志不渝的追求,记录了一个国家坚定不移前进的脚步,倾注了亿万华夏儿女与武术项目共叙卓越、共享辉煌的真情。自1990年武术成为北京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以来,据统计,中国队选手在历届亚运会武术比赛中共获得43枚金牌中的34枚。始自1991年的世界武术锦标赛,至今已连续举行十界,中国代表队已连续十次保持金牌榜第一名,共获得金牌127枚,在除此之外的各项国际武术赛事金牌榜中,中国二字也赫然呈现在世界媒体眼中。这意味着中国武术在亚洲乃至国际赛场已形成不可撼动的霸主地位。卓越的比赛成绩造就中国武术辉煌的同时也使中国成为世界媒体竞相关注的焦点。在全球化的今天,媒体在国家本体与国际形象提高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24]影响力空前提升。这种影响力是一个国家向国际社会对接的中继站,它通过信息流提升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认知程度,也是树立民族品牌国际化最为有利的力量。从另一方面而言,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软实力”,约瑟夫·奈曾明确指出:“软实力不是通过强迫,而是通过吸引感召的方法让你做我想做的事,达到我想达到的目的的实力。”从这两方面而言,武术在国际上所取得的卓越竞赛成绩在提升国家影响力方面颇具成效。

通过个案事件的媒体报道引发社会舆论,使中国在更大的范围内提高世界民众认知,促进提升其影响力是宣传中国、认识中国的有效途径。在国际武术赛事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充分利用我国在武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借助这一优势为提升我国在国际中的影响力,为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敞开一扇新窗口。

3.9 武术赛事推动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地位

新中国以来的首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武术国际传播理论以及实践工作一直在全国范围内积极稳步地进行着。[25]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于1985年在西安举行,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武术国际化步入正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和武术事业的蓬勃发展,本着推动武术国际普及,加强文化交流的宗旨,在我国逐渐形成了多个代表我国武术品牌的国际性武术赛事。

在世界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国际武术赛事的举行已不再单单是武术的传播,而是致力于搭建推动各民族、国家间文化交流的平台以及强化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众所周知,国际上的文化多种多样,大而言之,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非洲文化等几大类;小而言之,则可以把世界上每个民族国家视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体”,它们都可以形成各自的“形象”。[26]由此,各民族间与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就不能将国家形象的构建置之于外。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各民族间的文化日益交流、碰撞、融合,诸多小文化体面临着被大文化族群“同质化”的危险。就此,文化的全球“同质化”过程中同时出现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对立。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看到,跨文化传播是具有双向性的,而非单项的输出或者输入。[27]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强势文化传播向弱势文化传播成为了主导趋向,而弱势文化向主流文化的传播也绝不能忽视。相对于我国文化而言,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我国应该在倡导“和谐文化”的同时,也要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个性与独立,这将对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国家形象构建产生巨大影响。

武术国际赛事则成为我国加强文化交流、巩固文化传播优势、构建国家形象的有力平台。在这一平台上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我国一向具有较强的话语权,所以可以以此为契机,突出我国文化的精髓与传播优势,从而提升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通过文化强势地位构建国家的文化形象。

4 结语

学者钱乘旦在接受《东方瞭望》周刊访问时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要站在时代前列,跟进时代潮流。如果跟不上了,就一定会掉下去。”实际上,跟进时代潮流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就是一种崛起,一种复兴。[28]在当下各国致力于构建良好国家形象的时代潮流中,中国也积极、稳步地在为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进行着战略部署,各个领域也将其发展与国家形象构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武术作为承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国家符号,作为可有力推动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载体,作为助力中国与国际社会对话的桥梁,理应成为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力量,其传播更应着眼于国家形象构建的高度为中国崛起、民族复兴不遗余力。

[1]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

[2]李寿源.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M].北京:北京广播学员出版社,1999:35

[3]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23

[4]刘小燕.关于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2(2)

[5]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4

[6]胡晓明.国家形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5

[7]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0

[8]彭澎.和平崛起论——中国重塑大国之路[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81

[9]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38

[10]郭志禹.武术文哲子集[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172

[11]丁磊,国家形象及其对国家间行为的影响[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14

[12]方世南.邓小平的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及其重大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2001

[13]丁磊,国家形象及其对国家间行为的影响[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15

[14]胡怡,金雯雯.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J].湖北社会科学,2005(12):139

[15]胡晓明.国家形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1

[16]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83

[17]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2006:349

[18]程大力.神韵:中国武术与中国艺术[J].武术科学,2005(7):5

[19]徐义平.节奏之美[J].艺术理论,2007(8):148

[20]李宗桂.中华民族精神概论[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232

[21]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49

[22]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9

[23]艾芳.《功夫传奇》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建新模式[EB/OL]. http://finance. sina. com. cn/roll/20100708/16568259432.shtm l

[24]张桂珍.国际关系中的媒体透视[M].北京广播学员出版社,2000:3

[25]邱丕相,郭玉成.武术在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及未来[J]体育学刊,2002(11):60

[26]刘继南,何辉等.中国形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3

[27]王晓朝.文化互动转型论——新世纪文化研究前瞻[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9

[28]彭澎.和平崛起论——中国重塑大国之路[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

Effec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mage of China by W ushu

GUO Yu-cheng,LIU Tao-guang

(Wushu School,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China)

National image is an importantpartof national comprehensive strength.In the contextofglobalization,China has attached an unprecedented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national image",with it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world influence gradually increasing.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effects of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Martial Arts all over the worl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image.It views that in essence,Wushu serves the world health,constructs positive national image;the output of its culture promotes our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mage;itsmorality represents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etiquette,establishs civilization etiquette image;broadens our diplomatic channels and builds peaceful development image;interprets the oriental art to build artistic image;represents our spiritof innovation;gallops international track,increases our influence power;promotes cultural exchange and strengthens culture status.

Wushu;Wushu culture;Wushu communication;national image

G852

A

1007-323X(2012)04-0011-07

2012-04-15

郭玉成(1974-),男,山西新绛人,博士、教授

研究方向:武术传播、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2009年度)、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S30803)

猜你喜欢

武术国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谁远谁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