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性视角下的核心区训练价值研究

2012-12-06李丹阳李金荣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核心区竞技稳定性

李丹阳,李金荣,胡 鑫

批判性视角下的核心区训练价值研究

李丹阳1,李金荣2,胡 鑫3

核心区训练传入我国并指导竞技训练多年,丰富了体能训练体系,促进运动员体能素质整合,但不少关键性的问题仍未明晰,影响了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训练的实效性。理清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的关系;归纳国内外学者对核心区训练价值的不同认识;论述核心区训练的消极价值:影响训练负荷强度选择;降低运动功率输出;扰乱神经肌肉功能适应;忽视运动训练系统特异性。主要观点认为:核心区训练主要属于基础体能范畴,这区别于高强度的专项训练;竞技运动项目对训练界面和器材造成的不稳定性具有选择性;自由重量实现在稳定平面的非稳定性刺激,能更好的满足专项需求。

核心力量;核心稳定性;核心区训练;不稳定训练面

核心区训练最初起源于美国康复界,20世纪90年代,随着康复师、训练师以及体能训练出现融合,核心区训练也随之传入到竞技训练领域[1]。21世纪初,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全球参与增多,核心区训练传入到我国。在备战2008奥运过程中,核心区训练相关理论作为奥运备战科技成果广泛推介到多支国家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对核心区训练缺乏全面深入认识,对核心区训练在整个体能训练体系中的定位并未理清,导致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诸多困惑,引起对核心区训练较大争议。对此,本文以批判性视角,理清核心区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以及核心力量训练的关系,审视核心区训练价值,理性分析核心区训练负面效应,为构建科学化体能训练体系奠定基础。

1 概念辨析

核心区训练包括核心力量训练和核心稳定性训练。核心力量是指附着在人体核心部位的肌肉和韧带在神经支配下收缩产生的力量。核心力量训练是指针对身体核心肌群及深层小肌肉进行的训练。核心稳定性是指身体在不同姿态下腰—骨盆—髋3个部位的联合体的稳定程度。核心稳定性训练是指针对身体核心区进行的力量、平衡、灵活性、柔韧性等能力的训练。核心稳定性包括静态稳定性和动态稳定性。静态稳定性是对姿势和平衡的保持,动态稳定性是维持动作的产生和控制。静态稳定性是动态稳定性的基础。高效、完整的核心区训练通过提高运动员动态控制能力,以完善能量高效传递效率[2]。BILL FORAN认为核心稳定性建立在核心力量基础上,辅以灵活性和柔韧性、协调能力、局部肌肉耐力、心血管机能综合作用来实现。核心力量是核心稳定性的基础,为了达到高效的动态稳定性,需要上述多种素质综合发挥作用。如果灵活性和柔韧性不佳,专项动作中的动态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灵活性利于保持身体完成动作的精细化调控,以及高效的时间控制和机体协调[3]。总之,核心力量是核心稳定性的基础,核心稳定性是核心力量功能性的表现,核心力量、人体主要关节的稳定性、灵活性、相关肌肉的柔韧性等因素共同影响着核心稳定性。

2 核心区训练的积极效果

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周期中,核心区训练方法及其理念在我国竞技训练界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我国学者普遍认同核心区训练的积极效应,大量研究也主要论证核心区训练在竞技体育领域的积极价值。我国学者王卫星、张蕊、陈小平、李春雷一致认为核心区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担负着稳定重心、环节发力、传导力量,协同上下肢体发力等作用;核心力量对运动技术具有关键的支持作用,通过衔接、传递、整合身体不同部位的力量,提高力量的传递效率,预防运动损伤等功能。此外,核心力量有助于改善身体稳定、平衡和协调能力,为在高速剧烈的专项运动中稳定发挥专项技术构筑扎实的身体基础,利于发挥专项技术有效性和经济性,有效整合四肢力量,形成整体完备动力链[4-9]。我国学者推崇核心区训练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核心区训练重视在不稳定状态下训练,整合了神经肌肉功能,“不稳定性因素”成为区别传统力量训练的关键,体现了训练的功能性。其次,我国学者普遍认同“所有运动都是躯干被首先激活”的假说。据考证,该假说来自于西方学者首次到我国进行核心力量专题的讲义之中,主要观点认为:在涉及核心区的运动过程中,核心区的腹膈肌首先被激活。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学者普遍认同的核心区训练的积极价值大多是通过对核心力量的研究得出的,缺乏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实证研究予以佐证,同时缺乏科学的、令人信服的、可重复的实验研究来论证。

梳理国外主流学者的观点,普遍认为核心区训练对大众健身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主要用来改善受伤人群关节的稳定性、神经肌肉控制、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核心区训练在运动康复领域的应用得到国际上普遍认可,其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通过做脊柱稳定性练习来加强运动中脊柱的稳定性;(2)通过平衡性练习和本体感受练习来改善神经肌肉控制;(3)通过灵活性练习来重新获得关节全方位运动能力;(4)通过抗阻练习来提高功能性力量[10]。美国学者Donald V Fischer、Daniel Hubbard认为核心区训练有助于降低人体主要关节受伤率,诸如十字韧带、脚踝等部位,还有助于运动损伤人群恢复神经肌肉功能[11]。此外,国际主流学术观点还认为核心区训练价值主要用于基础体能训练,尽管也有部分文章也论证过核心区训练在竞技体育领域的积极价值,但总体看来可信度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研究被试选取的是普通人群而非高水平竞技运动员[12-16]。

3 核心区训练的负面效果

3.1 影响训练负荷强度选择

核心区训练大多借助训练过程中不稳定性来进行,依据是在一定不稳定状态下进行抗阻训练可以为核心肌群提供有效的超量负荷刺激。Kenneth等认为通过瑞士球为产生的力量提供了不稳定的环境平台进行研究表明: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最大等长收缩的力量输出是稳定状态下的59.6%;尽管如此,在两种状态下总体肌电活动没有显著差异,肌肉活性差异不大,原因在于在非稳定状态下的训练导致核心区平衡能力下降,要求四肢肌肉发挥更大的作用来稳定身体姿态,保持关节的稳固,这样导致四肢用于有目的性做功显著减少。损失的功转化为维持关节稳定性,于是主要肌群同时发挥输出力量和维持身体稳定性功能时保持较高的肌电活动水平。当使用超过身体重量以外的额外负荷时,训练的难度加大,同时增加身体受伤的风险,因此影响训练的负荷强度选择[17]。

3.2 降低运动功率输出

功率等于力和速度的乘积,功率体现出做功的效果。在竞技体育运动过程中,快速的水平移动、纵向跳跃以及身体方位的变化都需要较高的功率输出,也就要求全身产生整体的爆发力。力量、速度、灵敏性、核心区训练等训练的终极目的是使人体高效、经济、流畅的发挥专项需要的功率。功率输出体现大多数运动项目的供能特点和竞技运动的对抗强度。

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训练会降低力量和功率的输出。不稳定状态下使腿伸展的功率输出降低70%,足屈输出功率下降20%,等长收缩卧推功率输出降低60%[18]。Kornecki等认为与在稳定界面运动相比,在不稳定状态下运动会使关节的力量、收缩速度和功率减少30%左右。David G Behm认为采用高度不稳定平面或者使躯干在动态稳定状态下进行抗阻训练时,肌肉会保持较高活性,但功率输出会降低。还有专家认为在非稳定状态下肌肉力量和功率普遍会降低20%~40%[19]。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蹲起训练会导致力量、输出功率、运动的幅度、速度以及力量产生率都会显著下降,不能满足高强度训练的专项化的需要。

3.3 扰乱神经肌肉功能适应

神经肌肉训练的目的是增强神经肌肉的控制力,即提高关节对刺激的无意识反应能力。平衡能力和本体感知觉体现高级的神经肌肉控制控制能力。各种感觉信息、包括视觉、前庭器官和本体感觉将信息反馈给中枢神经系统,是实现神经肌肉功能的关键。本体感觉是人体对于关节位置和关节运动的感觉。本体感受器分布于肌肉、关节、肌腱、韧带等部位,在这些感受器接收到感觉信号后,会将其通过感觉传入通道传至中枢神经系统。提高人体本体感觉的训练途径包括:从地面到不稳定的界面上的训练、从双腿支撑到单腿支撑的训练、从睁眼到闭眼的训练。因此,双腿或单腿站在不稳定界面上的平衡练习、扰动练习(运动员站在不稳定的练习工具上时,不定时的对运动员施力,从而使关节位置改变)、超等长训练等方法都可以很好的锻炼运动员神经肌肉功能。

目前我国部分学者认为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力量训练是功能性最强的,在以如卧推为代表的杠铃训练功能性次之,在组合器材上进行的训练功能性最低。判断的依据是:不稳定状态下的训练易于整合神经和肌肉的功能,不稳定性越高,激活神经肌肉功能的效果越强。使身体处于稳定性状态下的训练则功能性最低,在不稳定越强的界面上进行训练获得的功能性越高。关亚军,马忠权认为在不稳定的支撑而上进行的核心力量训练,能够创造独特的动态训练环境,增加了神经肌肉的训练负荷[20]。

西方学者对此持谨慎态度。Stanton等认为对篮球运动员和橄榄球运动员来说,使用瑞士球和平衡板会降低专项所需特异性[21]。Behm等通过实验验证冰球运动员的滑行速度和平衡板训练没有必然的正相关,而传统上按照运动员在平衡板上的表现来评价其平衡能力。在平衡板上需要高水平的静态平衡能力,但是这并不能转化成冰球运动员的滑冰速度,后者需要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能力[22]。由于大多数的运动是站立在坚实、水平的面上进行的,专项的特异性要求抗阻训练应在坚实水平场地环境中、在站立姿势下来进行,特别是单腿站立下的自由力量训练具有很高功能性。不加选择的采用不稳定训练界面不仅不能提高专项体能训练效果,还会影响已经形成的高效神经肌肉功能,以及影响业已形成的专项技术稳定性。

3.4 忽视运动训练系统特异性

任何竞技运动都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人体和环境构成内在的系统。Vern Gambetta认为在人体和运动环境构成相对独立的系统中,人体运动始终在克服重力的条件下进行,人体和环境之间经历着力量衰减和力量产生的不断循环,人体的本体感觉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调控力量的增加和减少、调节力量的方向[23]。美国学者罗尼和麦金尼认为:“竞技运动的质量部分依赖于神经信息的反馈,其途径是由肌肉或关节的本体感受器传递到大脑高级中枢。从外周传递到神经中枢的信息包括肌纤维的紧张程度、关节角度、身体运动的方向等相关信息”。反馈机制控制着全身肢体的位置,使运动达到最佳效果。其中来源于运动所在的界面和器材对人体的反弹力对运动损伤、运动康复和运动员的运动效果至关重要。网球运动中的红土地、塑胶场地、草地等对运动员竞技表现产生不同的影响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场地和人体构成的系统之中,对主要由四肢和场地接触的运动项目来说,场地以及人体的四肢构成力量传递不可忽视的环节。因此,在竞技训练过程中应使核心区和四肢均衡协调的训练,并重视对核心区和四肢进行一体化的整合训练,以此提高运动过程中力量的有效分配和人体对重心的高效控制。

4 结 语

(1)核心区训练包括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训练。核心稳定性建立在核心力量、局部肌肉耐力、关节灵活性和柔韧性、协调能力和心血管机能等综合素质的基础之上。核心力量是核心稳定性的基础。

(2)在非稳定状态下进行训练容易导致的负面效应为:影响训练负荷强度选择;降低运动功率输出;扰乱神经肌肉功能适应;忽视运动训练系统特异性。不同的项目对训练界面和训练器材造就的不稳定性有特异性。对于在稳定平面进行的竞技项目来说,诸如篮球、足球、橄榄球等项目,在单脚支撑和缺少视觉辅助状态下进行训练能较好的体现训练的功能性,且更接近训练专项化需要。进行高强度的不稳定性训练短期内会影响已经形成的、稳定的专项动作模式,因此,在将核心区训练融入训练计划之中是应慎重。

(3)使用自由重量进行训练可以营造内在的不稳定性、模拟实际运动项目需要的动作模式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力量训练,为三维空间的运动模式提供便利,同时体现了训练的全面性和特异性。自由重量实现在稳定平面的非稳定性刺激,便于整合神经肌肉功能,增加训练时的负荷强度、增加训练时的动作速度。

(4)核心区训练对预防运动损伤和促进身体康复的价值得到中外专家的一致认同。国外专家对核心区训练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价值持谨慎态度,一般将核心训练归为基础体能训练的范畴。要完善我国体能训练科学化体系,需要我国学者对核心训练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切忌盲目模仿、全盘照搬。

[1]Jeffrey M Willardson.Core Stability Training:Applications to Sports Conditioning Programs [J].Journalof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7,21(3):979-985.

[2]冯建军,袁建国.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9,16(11):65-69.

[3]Bill Foran.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M].袁守龙,刘爱杰,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20-27.

[4]张蕊.核心力量训练的理性阐释——科学化训练新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4):125-128.

[5]王卫星,廖小军.核心区训练的作用及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2):45-48.

[6]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4):21-31.

[7]李春雷,夏吉祥.田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4):113-117.

[8]于红妍,王虎,冯春辉,等.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6):55-57.

[9]赵佳.核心区力量及其训练研究进展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3):40-42.

[10]李丹阳,胡法信,胡鑫.功能性训:释义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0):74-79.

[11]Chappell J D,Erman DCH,Night BSK,et al.Effect offatigue on knee kinetics and kinematics in stop-jump tasks[J].Sports Med,2005,33(7):1 022-1 029.

[12]Behm D G,Power K E,Drinkwater E J.Muscle activation is enhanced with multi-and uni-articular bilateral versus unilateral contractions[J].J Appl Physiol,2003,28:38-52.

[13]Bierman W,Ralston H J.Electromyographic study during passive and active flex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knee of the normal human subject[J].Arch Physical Med,1965,110:71-75.

[14]Hamlyn N,Behm D G,Young W B.Trunk muscle activation during dynamic weight training exercises and isometric instability activities[J].Strength Cond Res,2007,21:1 108-1 112.

[15]Kibler W B.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Sports Medicine,2006,36(3):189-198.

[16]Hodges P W,Richardson C A.Ineficient muscular stabilization of the lumbar spine associated with lowback pain[J].Spine,1996,21:2 640-2 650.

[17]David G,Roberts S Curnew.Muscle Force and Activation Under Stable and Unstable Condition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2,16(3):416-422.

[18]Behm D G,Anderson K,CurnewR S.Muscle force and activation under stable and unstable conditions [J].Strength Cond Res,2002,16:416-422.

[19]Kornecki S,Zschorlich V.The nature of stabilizing functions of skeletal muscles[J].Biomech,1994,27:215-225.

[20]关亚军,马忠权.核心力量的定义及作用机制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111-113.

[21]Stanton R,Reaburn P R,Humphries B.The effect of short-term Swiss ball training on core stability and running economy[J].Strength Cond Res,2001,18:522-528.

[22]BehmDG,LeonardAM,YoungWB,etal.Trunkmuscle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with unstable and unilateral exercises[J].Strength Cond Res,2005,19:193-201.

[23]刘宇.竞技能力的全面发展——身体功能训练的艺术和科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Value of the Core Area Training from Critical Perspective

LI Danyang1,LI Jinrong2,HU Xin3
(1.Division of Athletics Training,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430079,China;2.School of PE,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Enshi 445000,China;3.Post-Graduate College,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Core training had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and directed to coaching for several years,which enriched the system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and boost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element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but some important problems about it are still unclear,which affect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validity of sports training.This essa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training and core strength training;compare the understanding of it from foreign scholars with domestic scholars;conclude the passive effort:affect choices of intensity of training;decrease the output of power;disturb the neuromuscular adaptation;neglect the system of sports training environment;decrease the speed of training movement.And main conclusions indicate that the core training primarily is belong to basic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Different sports have special need for unstable environment which sports environment and sports equipment provided;free weight training is an effective choice for functional training,which can bridge the gap between functional training and gener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 training.

core strength;core stability;core area training;unstable training

G 808.1

A

1005-0000(2012)01-0042-04

2011-10-17;

2011-12-25;录用日期:2011-12-30

李丹阳(1982-),男,湖北襄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大学竞技体育治理。

1.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教研室,湖北武汉430079;2.湖北民族学院体育学院,湖北恩施445000;3.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86。

猜你喜欢

核心区竞技稳定性
结构设计稳定性保障策略研究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PEG6000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
抬升角对食蚜蝇飞行动稳定性的影响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
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机制研究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