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急”到“缓”——中国足球“厚积薄发”的发展思路探讨

2012-12-06阳艺武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国人足球改革

阳艺武

从“急”到“缓”
——中国足球“厚积薄发”的发展思路探讨

阳艺武

面对中国足球萎靡不振的发展现实,国人在表达失望心情和发泄心中愤慨的同时,更应该反思中国足球的病根到底在何处,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什么不见成效;思考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新思路是什么。基于这种认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批判性地思考中国足球急于求成的冒进机会主义行为;提出应准确定位中国足球,循序渐进推动中国足球改革和努力实现中国足球风格的形成;并呼吁当局者尽快建立厚积薄发的发展新思路来切实推动中国足球运动的全面复苏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足球;急于求成;事以急败;厚积薄发

2011年对改革中的中国足球来说无疑是坎坷的年份。1月,高洪波率领的国家队止步亚洲杯;5月,来自中超的四支俱乐部早早结束了他们的亚冠征程;6月,布拉泽维奇率领的国奥队以失败者的姿态结束了冲击伦敦奥运会之旅;9月,中国女足冲击伦敦奥运会目标也以失败而告终,首次无缘奥运会,主帅李霄鹏下课,更为可怕的是至今女足帅位仍然空缺;11月,中国男足两战不敌伊拉克,止步亚洲区20强,提前告别巴西世界杯。至此中国足球在2011年几乎全面溃败[1]。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所谓体育大国再一次成为世界杯看客。国人失望,球迷伤心,管理者无奈。一时间,国人对中国足球的现实进行着反思,其中不乏少数激进分子要求就地解散国家队,从此不再组队参加比赛来发泄心中的无奈与愤怒;当然更多的是对中国足球未来发展提出的多种构想,就连中央电视台也在急于为国足寻医问诊。作为多年来一直关注和支持中国足球的体育人,也算得上是中国队最忠实的球迷,眼看着自己的期望一次又一次的破碎,总有一种莫名的不甘和发自内心的感触让笔者不得不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对中国足球的一些观点付诸笔尖。这其中,一位先哲的名言“事以急败,思因缓得”不断启发着笔者的思路,不断思索着:中国足球的病根到底在哪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什么成效甚微?什么才是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1 事以急败——中国足球发展的残酷现状

纵观近二十年来中国足球的发展现状,不管是国人的期望,管理者的决策还是教练、球员的心态,问题就出现在一个“急”字,整体表现为急于求成的冒进行为,中国足球再现解放初期“大跃进”、“大炼钢”的冒进机会主义。这种过急的心态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中国足球近20年的改革不见成效,始终走不出颓废的低迷状态,不断处在一种入不敷出的恶性循环之中。概括起来,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

1.1 国人的过高期望导致中国足球的全面溃败

首先,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表现在国人对中国足球寄予的过高期望。必须承认,中国体育的发展,特别是竞技体育的超常规发展让中国摆脱了“东亚病夫”的耻辱,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屹立于大国之林。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飙升和民族自尊心的急剧提升,国人也急于向世界证明自己已经强大了,强大到了可以与一切国家抗衡。和平年代,没有了战争,国与国之间缺乏一种直接分出胜负的方式,于是体育就成了一种最好的工具。国人自然想通过体育这种显性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强大,而处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用一种特有的体制——举国体制适时地迎合了国人的这种需求。60年来,我们不断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思想,以一种“金字塔”型,相对封闭的运动精英培养模式不断创造着竞技体育一个又一个的神话[2]。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实现了金牌总数第一的目标进一步膨胀着国人的这种自信,开始认为自己已经超脱体育大国之林,进入了体育强国之列。而且幻想着继续用这种体制来推动中国体育的整体发展,殊不知举国体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些非主流项目,也就是普及程度不高的项目;而普及程度高的主流项目以及像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恰恰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国民体育的自觉性,要求有较好的群众体育基础,并且整体表现出水涨船高的态势,仅仅依靠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来培养一小部分运动精英则远远实现不了强国的梦想。但是国人还是把对足球的这份期望寄托在原有体育体制的基础上,幻想着仅仅依靠少数足球运动精英就能让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然而实践证明这只是痴人梦话,中国足球不但没有冲出去,反而缩回来了。从原先自诩的亚洲一流球队沦落为三流球队,就连对付越南、新加坡这样的业余球队都不见得有多大胜算。这样一来,国人对中国足球的这种过高期望转变成了希望破灭后的骂声,甚至升华成一种失望的消极舆论,其直接后果是家长们不再把孩子送到足球学校,甚至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踢足球,从而导致中国足球后备人才的严重萎缩。据统计,当前中国足球人口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65万下降到了3万,依靠社会力量兴办的足球学校也由4 200所锐减为50所[3]。由此可见,处于重压下的中国足球已经变形,濒临全面崩溃的边缘。

1.2 管理层面临压力导致中国足球体制改革过急

由于受到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管理层对中国足球的改革也是匆忙应对,其中足球体制改革过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1994年,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期,还具有严重计划经济色彩之时,由于受到整个国际社会足球氛围的影响,在国人和球迷的不断施压下,中国足球经过短暂的酝酿,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够成熟和完善的基础上就匆忙走上了职业足球的发展之路。时至今日,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改革后中国足球的整体发展状况真的可以用每况愈下、惨不忍睹来形容。特别是2004年中超联赛正式开始以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混乱的局面开始一览无余:观众锐减、球市凋敝、联赛收入大幅下滑;北京国安俱乐部退赛引发的“G7革命”一发不可收拾,中国足球长时间积累的诸多问题开始频繁爆发;中超联赛曾因找不到赞助商而出现“裸奔”窘况,联赛财政赤字,上座率直线下降,劳资纠纷不断;投资人对中国足球失去信心,球队转让、退出传闻不断;假球、黑哨、赌球、贿赂现象屡屡曝光;国家队各线队伍在国际赛事中的拙劣表现,更是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慨,中国足球整体持续低迷[4]。其实,仔细想来,国人并不是反对中国足球走职业化道路,更何况职业化是世界足球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大环境相一致。只是因为足球体制改革以来,管理层没有摆脱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态,始终没有在国情和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思索和完善职业联赛制度,从而导致中国足球的改革始终走不出“政企不分、官商一体、权利越位、产权混乱”的怪圈。套用中国足协原联赛部主任、刚刚卸任中超公司总经理郎效农先生的话,“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不是超前,而是不思进取,中国足球在完成中国体育项目职业化改革的‘实验品’和‘急先锋’使命后就一直停歇不前,没有抓住机会继续深化改革”[5]。的确,从当前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的发展状况来看,不管是俱乐部自身的组织结构、管理功能、人员配备、文化建设等情况,还是为球迷、媒体、赞助商等提供的相关配套服务,足球与当前其他运动项目的那种“外市场、内计划”的专业运动队并无二异,仍然是改革前专业体工队建制下的专业联赛,只不过是披上了一层所谓“职业化”的外衣。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由于俱乐部负责管理足球的大部分人是不懂足球的政客,那种“以政绩为本”的心态直接决定了他们追求短期业绩的行为,很少从基础上抓俱乐部的后备梯队建设。同时,老板们的唯利性和短见性也直接导致了俱乐部建设和运行的不稳定。就拿中超俱乐部来说,从2004年至今不到10年的时间,除了北京国安没有更名外,其他俱乐部的名称全改过,有的甚至变了六七次,这就可以看出当前中国足球俱乐部根本就不能保证其运行的一贯性和传承性,也就不能保证俱乐部建设的稳定性,更谈不上文化建设了。反观西方国家的足球职业俱乐部,像曼联、皇家马德里、阿森纳等豪门俱乐部都有自己的后备人才梯队,也有稳定的管理队伍,而且他们从建队至今其名称就没有变更过,这就有利于俱乐部成熟球队风格和浓郁足球文化的形成,自然也就有利于国家足球的可持续发展。

1.3 重压、急躁冒进下的中国足球没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正因为国人和球迷的过高期望,管理层的不断施压,中国足球急于求成的心态在国家队的建设上始终没能找准前进的方向,一直以来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队伍,更谈不上足球风格的形成。放眼世界,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支世界足球强队都有自己稳定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各国足球文化的长期积累,更是经过长期坚持战术打法而形成的。比如华丽的巴西足球,优雅的法国足球,坚毅的德国足球,刚强的英国足球,激情的荷兰足球……而反观中国足球,这么多年来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走,今天学习这国先进技术,明天又转而学习那国足球理念,总是不能持之以恒。一开始认为巴西足球强,就去学习他们华丽的拉美派打法,一看收效甚微,转而又去学习德国坚毅的欧洲派打法,结果在一败涂地之后发现他们那种坚毅的风格也不适合中国队,就在前不久又派出队伍转而将目标投向葡萄牙,寄希望于他们那种全攻全守的足球理念能在中国开花结果。由此可见,这些年来中国足球学习目标的不确定,正是因为国足那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在作祟,总是幻想着能找到一条捷径可以使中国足球迅速夺得大力神杯,所以这些年来中国国家队一直在走马观花地频繁更换教练,先是巴西的,一看不行就换英国的,效果不济就换南斯拉夫的,还是不满意又换西班牙的。结果换来换去中国足球还是摆脱不了一败涂地的残酷现实,除了浪费大把的人民币外什么也没捞到,反而学成了“四不像”,原来那种防守反击的战术打法也没有了。如果非说中国足球有风格,那只能说“关键时刻掉链子”就是我们多年不变的风格。每临大赛,就见11个球员在场上拼命90分钟之后再现“黑色三分钟”,虎头蛇尾之后无奈只能接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2 思因缓得——中国足球发展的现实应对

古人云,“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中国足球在经过近二十年的痛苦挣扎之后,是时候唤醒国人和当局者了。从当前中国足球发展的现实来看,首先,必须认清形势,正视现实,准确定位中国足球的地位;其次,需要抓住足球运动发展的本质规律,找准方向,根据中国特有国情循序渐进地推动中国足球的改革;另外,更需要摆正急于求成的心态,积累厚重的足球文化底蕴,努力实现中国足球风格的形成。

2.1 正视现实,准确定位中国足球的地位

中国足球近十年的现状确实让国人大失所望。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么多年来管理层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寻找解救中国足球的良药偏方;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足球作为人民大众喜爱的一项运动,作为一项和金钱无关而应该和理想有关的事业,必须传递下去,而进入世界杯的理想,也必须延续下去[4]。现在剩下的就是3个字——怎么办?对于新任掌门人韦迪来说,是临危受命后的困难重重和披荆斩棘;对于主管部门国家体育总局来说,是去除毒瘤的勇气和从头开始的决心;而对大多数国人来说,恐怕还是应该用一颗永不放弃的心,去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因此,对国人和球迷而言,我们在正视中国足球现实的前提下,应该做好两件事,其一,对国足可以少一点怨恨,多一些鼓励。不要让我们的负面评价和不负责任的辱骂伤害了球员的自尊和自信,更不要将我们无端的愤怒和过急的舆论压力施加到他们身上,而是应该人性化地对待那些输球的小伙子们,给他们以鼓励和支持;其二,对我们的下一代应该多一份责任,少一份压制。不要把对中国足球的那份失望转嫁到我们的下一代,而要把那份对中国足球的期待转化为动力寄托到孩子身上。只有做到这两点,寒冬过后才会有春天,中国足球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2.2 找准方向,循序渐进推动中国足球改革

问诊中国足球改革的失败,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是体制,有人说是腐败和不作为,有人说是青少年的培养问题等。而在笔者看来,中国足球今日之颓废,并不单是某一方面的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改革要找准方向,关键不在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部疗法,而是要根据当前我国国情和足球整体改革不力的现实加以冷静思考,全面分析,辨证论治的整体疗法。而这一切都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需要在“维稳”与“改革”,“变”与“不变”的发展脉络中寻求答案。首先,对于中国足球体制的改革,我们不应再纠结于职业化改革是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而应认为这是计划经济时代掌握生产要素的行政部门逐步放权的结果;更何况当前世界足球运动的总体发展趋势就是职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中国足球难道可以特例于足球运动的总体发展趋势吗?显然不能[4]。因此“维稳”是中国足球改革和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但在此基础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又不得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决不能在片刻姑息之后待到特定时刻全面爆发后才来解决。比如说,在应试教育的今天,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结”而不“合”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建立完整的校园足球体系和完善的后备人才梯队就是值得思考的深层次问题。另外,足球管理层对待摆在桌面上的问题——国足的全线崩溃自然阻挡不了“变”的态势,但在大写国足求“变”的同时,管理者们是否能够洞察到“不变”的优势呢?例如,多年来国足一旦失败,首先想到的是更换教练,总是期盼洋教练,名教头能充当中国足球的救世主,而认为本土教练只够充当跳梁小丑的角色,殊不知本土教练应该比国外教练更加了解中国足球的现状和球员的状况。因此,对待中国足球的改革,我们需要辩证地认识,有机地结合,在“维稳”大局和“改革”现状中找准方向,这样中国足球才会迈上健康发展的正规。

2.3 摆正心态,努力实现中国足球风格的形成

众所周知,足球技术可以成就一个出色的足球运动员,足球意识可以铸就一个著名的球星;而具有优良的技战术和足球意识,才能逐步建成一支风格鲜明的伟大球队。放眼当今世界足坛,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足球是有风格的。历史确证,无风格的球队形如散兵游勇,打到哪算哪;无风格的球队无绝招,不能在全场从精神上、技战术上、再到体力上给对手施压,最后令对手崩溃,缴械投降;无风格的球队往往流于平庸,遇弱不强,遇强更不强,往往在关键时刻惊慌失措,输掉至关重要的、不能输掉的比赛,从而让球队的自信心迭遭重挫。而这些恰恰就是中国足球多年来形成的诟病,更可悲的是中国国家队和地方俱乐部队都缺乏对球队风格形成的长期连续性实践,急功近利导致短视行为,体制与机制的缺陷严重阻碍了足球风格的形成。因此,对中国足球来说,首先,应该摆正心态,不要总是在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下演绎一段又一段“东施效颦”的风格学习,而是应该深刻认识到足球风格的形成是要经过多年的足球文化积累,在技术和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磨合下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其次,足球风格的形成贵在坚持。就拿日本来说,他们在学习巴西风格几十年后才有了如今的成效[6]。对中国足球而言,既然选择了当前最先进的足球打法——全攻全守的欧洲拉丁派打法就需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切忌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另外,要兼收并蓄,既要吸收中国过去有益的经验,也要符合世界足球发展的新趋势。在不断提高球员文化素养和技战术水平的同时,充实球员的足球理论知识,逐步培养球员的足球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与符合现代足球发展潮流的“中国风格”。

3 厚积薄发——中国足球发展的新思路

中国足球近二十年来的停滞不前,国字号球队屡战屡败、不堪一击,后备人才梯队全面萎缩的症结到底在哪里?什么才是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新思路?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对发展思路的调整,体制、机制的修补。但经过近十年的改革与发展,似乎当局者并没有实质性地触及到掣肘中国足球发展的内核——青少年体质状况的整体下降。李玮峰在中国队客场负于伊拉克之后的一番话发人深省,“卡马乔的训练理念很先进,适合中国,但不适合中国球员。”怎么理解呢?卡马乔运用的是当今世界足坛最先进的足球理念——全攻全守的战术体系,这一战术体系是符合世界足球发展潮流的,无疑也是适合中国的。其实细心的球迷从本次世预赛就可以看出,国足踢球的场面比以前好看了、流畅了,但就是赢不了球,这就是李玮峰所说的不适合中国球员。因为中国球员的体能状况适应不了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激烈对抗。对阵伊拉克的两场比赛如出一辙的失球结果不是偶尔,而是必然。这是中国球员到了下半场,特别是临近比赛结束的时候,体力严重透支,只能被动挨打。有人说这是人种的差异,如果接受这种观点的话,那么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同为东亚的日本、韩国足球能发展得如此之好,球员体能有如此之好。除此之外我们就只能接受“这是中国青少年体质状况每况愈下的折射和集中表现”。因此,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的存在,恐怕再过十年中国足球还是这个状况,甚或有更残酷的结局在等着我们去面对。

要解决青少年体质的问题,推动中国足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一种从“急”到“缓”的心态变化和发展理念的变革,那就是要牢固树立“厚积薄发”的新思路。厚积薄发,语出苏轼《杂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其本义是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积累才能大有可为,施展作为。而对中国足球的发展而言,则是积攒力量,打下坚实基础。其实,回过头来梳理一下近年来中国足球的改革举措,专家学者们的对策建言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其中把青少年足球培养工作上升到至关重要的地位就是最好的例证。国家体育总局前些年就提出要建立“校园足球”培养体系的思路;新华社也建议改变中国球员的培训机制,把“校园足球”作为主流培训模式。但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来实施这一举措才能建立完整的校园足球体系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更需要管理层的精心设计。首先,既然“体教结合”的外衣遮掩不了“结”而不“合”的现实;“教体结合”也只是实践阶段的过渡,并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思路,从专业体制的束缚中走出来,把着眼点转到学校,转到普通学生身上,因为学校才是足球最大的舞台,是足球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另外,既然足协没有管理学校的职权,那就应该把青少年足球甚至青少年体育交给教育部管理,把大量的资金投资到基层中小学体育设施的建设上,专业体育教师的培养上。这样不仅有利于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而且有利于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自然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达到厚实的积累。其次,从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来看,教育部需要对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进行适时改革,在解决校园体育和应试教育、安全管理发生矛盾的同时,更应该加大力度,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命令并要求强制执行,着重明确4个必须:(1)各学校必须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并建立严格的监督和奖惩机制;(2)足球运动必须在学生中全面普及;(3)各市(县、区)必须每年举办一次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举办一次市(县、区)规模的中小学生足球赛;(4)以上3项必须纳入本地教育部门领导,学校和校长的政绩考核[7]。只有这样,从事足球的青少年才会增多,足球人才也会随之成倍增长,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日子才会指日可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厚积薄发”才是挽救中国足球的必经之路。

4 结 语

“事以急败,思因缓得”平实无华的8个字赋予了我们处事的基本哲学内涵,也正是对中国足球现状与未来最真实的写照。在深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阶段性,它不可能超越成长的过程而直接达到成熟的道理之后,我们不得不再次理性地反思中国足球急于求成的心态带给了我们什么,那就是更需要以缓和的心态来而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和思考发展良策。面向未来,厚积薄发的发展思路或许更应该成为我们的殷切期盼。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积累,才能有所作为。对足球运动而言,每一个获得大力神杯的国家绝非瞬间的张力,而是无数岁月所积攒的力量。而对中国足球而言,想要获得一览众山小的成就,就必须承受十年磨一剑的寂寞。

[1]足夜问诊.2011中国足球全面溃败六建议从基层抓起[EB/OL].http://sports.sina.com.cn/n/2011-11-17/23105833062.shtml,2011-11-17.

[2]马德浩.为中国足球减压——基于国人过高期望的反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2):139-141.

[3]李立.国足倒退怪得着孩子吗[N].北京晚报,2011-11-16(08).

[4]张广林,康林善.中国足球制度改革之疡[J].体育学刊,2011,18(2):16-20.

[5]郎效农.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并非超前而是不思进取[EB/OL].http://sports.people.com.cn/GB/31928/8611169,2008-12-31.

[6]潭新莉,程彭阳子.全球视角下足球礼仪文化的传播与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178-180.

[7]人民网.小学教师为国足把脉——挽救中国足球只需一句话[EB/OL].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113865686.2011-11-16.

From“Urgent”to“Slow”:Developmental Thought of"Spur with Long Accumulation"in Chinese Football

YANG Yiwu
(Dept.of PE,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

Face to the re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otball decadent,as we vent the dissatisfaction and anger all the time,we should reflect where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of Chinese football is,and why not se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form;we should think what the new ideas about future development in Chinese football.Based on this think,by consult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we think critically about anxious for success in Chinese football;Put forward to should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Chinese football,step by step to promote Chinese football reform and efforts to achieve China football style formation;and calls for the authorities to establish as soon as possible spur with long accumulation the development new thinking to promote Chinese football full recover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a football;anxious for success;quick defeat;spur with long accumulation

G 80-05

A

1005-0000(2012)01-0038-04

2011-12-08;

2012-01-05;录用日期:2012-01-07

阳艺武(1977-),男,湖南湘乡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社会学。

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部,湖北武汉430070。

猜你喜欢

国人足球改革
小儿腹泻是怎么回事?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改革之路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认识足球(一)
2014国人出境游盘点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