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汤瓶七势拳简介

2012-12-06刘云华马雷石柏春华

少林与太极 2012年6期
关键词:阿訇邓州

文/刘云华 马雷石 马 玉 柏春华

汤瓶七势拳简介

文/刘云华 马雷石 马 玉 柏春华

汤瓶七势拳,又名汤瓶拳,它是中国穆斯林三大宝(心意六合拳、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势拳)之一,以穆斯林洗“阿卜代斯”的汤瓶壶为标记。

汤瓶七势拳在回民间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多回教阿訇都练习此拳。汤瓶七势拳练习前先口诵“台斯迷”,这是伊斯兰教的阿文,意思是奉普慈太慈安拉之命起奉真主的命令行事,起势和收势皆为汤瓶势。开始和结尾均冠以“接嘟哇”,意为真心真意接受真主的恩赏之意。汤瓶七势拳是回民独有的拳术,既能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又可应用于实战、防身自卫。由于七势拳历来秘不外传,只在少数阿訇中秘传,外人很少见到。

据传此拳为元代“回回军”在随忽必烈南征北战的战争中所创,称为“骑势拳”,后称作“七势拳”。此拳有“老七势”和“花七势”之分。老七势只有七大势,即七种不同劲力的变化;从每一劲势中还可变化为七势,即七七四十九势。初习为一势一势地盘练,七势盘练熟后可随心所欲组合成套路来盘练。

本人所传承的汤瓶七势拳为恩师水普慈所传水氏家传拳法的一部分。该拳在水氏家族近现代可知的传承情况如下:穰东清真寺水四阿訇水观澜(1786一1896)—水腾龙(清朝道光年间一民国年间)、水应龙(1856—1944)—水子立、水子恒、水剑光(1896—1959)、水献之等—水仲贤、水普慈(1920—2006)等。

水普慈先生为水四阿訇之四世孙。水氏祖籍陕西渭南,在明初时迁居至南阳镇平,后居邓州,清季又迁南阳。水公好武,本身会武术,时任邓州穰东镇清真寺阿訇,为了培养二子水腾龙、水应龙以及女婿马步衢,邀请了河南八大枪手之一的枪师唐大用、心意六合拳大师李祯、洛阳心意六合拳大师刘万仪三人来邓州传艺,水氏家传的汤瓶七势拳是唐大用所传。

另外,本人于2005年又得镇平王超林老先传唐万义一脉汤瓶七势拳,传承情况如下:唐大用(约生于乾隆二十五年左右,同治末年间归真)、唐万义(1797一1913)、姬氏七兄弟、杨营乡燕庙村人冯二教师、杨营乡贾庄村人贾教师(1870一1950)、杨营乡老王营村人王明德(1880一1965)、杨营乡老王营村人王超(1935一2009)、邓州马雷石。

据先师讲解,七势拳又称“七声拳”、“七圣拳”、“七胜拳”。七圣拳含义为七位圣门弟子所创的拳,或说是七位圣门弟子七次圣战后所创的拳。七胜拳含义为七次圣战胜利后所创的拳。七声拳的来源则是此拳包含七种不同的发声,七种发声为:哟、喝、嗳、哈、咦、哼、嘿。此外还有传说此拳叫做“齐天大圣猴拳”,则是一种误传。

汤瓶七势拳包括汤瓶手、汤瓶势、碾脚窝、七势拳等内容。七势手为十二手贯劲法,主要是对上肢部的锻炼。汤瓶势练的是汤瓶身,是对身法的要求。碾脚窝是步法练习。七势拳是劲法的训练,主要有撕、拉、开、合、劈、钻、撩、挑等劲法。

猜你喜欢

阿訇邓州
河南邓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解锁乡村治理有了“金钥匙”
“中国·邓州第四届《红楼梦》读书竞赛总决赛”综述
从传统乡贤到新乡贤:当代回族地区阿訇社会功能的现代转型
“阿訇”“毛拉”“伊玛目”等伊斯兰教的称谓是什么意思?
浅论回族阿訇的社会职能
神圣与世俗:转型期阿訇社会角色变迁研究——基于对宁夏海原县的调查
1929年的那次比武
略谈宋代南阳文化
南水北调工程考古纪实——河南邓州王营墓地发掘
让雷锋精神的接力棒代代相传——南阳市邓州“编外雷锋团”学雷锋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