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课呼唤爱的惩罚

2012-12-06周万征

体育师友 2012年6期
关键词:犯错误体罚班规

□ 周万征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第一中学,211700)

一、是否需要惩罚

随着教育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地位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高,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以生为本”的思想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赏识教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流,体育课上表扬声不断,很少听到批评声,过去常见的罚做俯卧撑、深蹲等更是销声匿迹。难道惩罚作为古老的教育手段沿用至今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吗?难道使用惩罚的教师都是师德和教育水平低下、粗暴的的教师吗?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谈到:我们可以从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来开始,就是犯了过错的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去再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教育需要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在其讲座中也曾提到:要求犯错误的学生罚写说明书、唱歌、做好事等。

当代教育家李镇西先生认为:表扬是一种教育,批评也是一种教育,惩罚同样是一种教育,不可厚此薄彼。

许多教育发达的国家明文规定教师可以使用惩罚,例如,韩国允许教师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对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英国允许教师对8岁及以上的学生进行打手心的惩罚(百度)。

鉴于以上,体育课上使用惩罚是有必要的。其实,惩罚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我们许多一线教师也都曾有过成功的惩罚经历。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有其特定的意义。

第一,通过惩罚,可以制止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为其他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维护他们的学习权利。

第二,通过惩罚,对学生的身体或心理施加一定强制性、不愉快的刺激,让学生加深对自己错误行为或言语的认识,避免以后再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

第三,通过惩罚,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加快他们的社会化进程。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犯了错误,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补偿,这是作为社会公民必须要面对的。

第四,通过惩罚,可以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融入到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去。

二、惩罚边缘化的原因

1.对法律法规的误解

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我们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武断的将体罚与惩罚等同起来,认为让学生罚做俯卧撑、深蹲等是一种不平等的教育,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会给学生心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是一种违法的行为。其实,体罚和惩罚不是同一个概念,惩罚概念的范畴要远远大于体罚。一提到“惩罚”,总想到“体罚”,这是对“惩罚”一词在理解上的泛化(李镇西语)。

2.消极报道的影响

稍加留意,每年在网上都会有许多关于教师批评或惩罚学生招来麻烦的新闻,例如,学生不做作业,教师批评几句,学生回家诉委屈,家长纠集亲朋到学校闹事,打伤教师,让教师给学生道歉,甚至给学生下跪认错;学生上课扰乱课堂纪律,教师制止,却遭到学生辱骂,扬言事后报复,等等。当然,这样的学生是极其少数的,不能以偏概全,但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在的学生确实娇惯,心理脆弱,为了避免惹火上身,许多教师责任感下降,更多的是表扬,很少批评,放弃惩罚,遇到问题学生,也是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3.惩罚效果的影响

一般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好的,少部分问题学生经过表扬和批评也会好转,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是顽固分子,需要惩罚。但是,惩罚不是简单的惩罚,是需要技巧的,许多教师因为在惩罚过程中缺少技巧,学生在惩罚前后没有多少变化,有时甚至出现糟糕的惩罚结果,如上文中的案例所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惩罚边缘化的进程。

三、实施惩罚的注意事项

1.尽量少罚

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能认清错误,及时改正便好。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事情,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理解的心去与学生交往,允许学生犯错误。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能大发雷霆,简单粗暴,要以机智的暗示,心平气和的说服教育为主,辅以批评教育,当这些都失去作用的时候,再考虑是否使用惩罚。惩罚更多的时候起到威慑作用,如果使用频率太大,惩罚的威慑力也会大大降低,习惯于惩罚的学生也会越发难管理。

2.罚之有据

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第一节课就要和学生集体讨论,制定《班规》,并指定好班级法官,当需要实施惩罚时,请法官依据《班规》的相应条例宣布惩罚决定。这种惩罚有理有据,让受罚者心服口服,同时也可以降低受罚者与教师产生矛盾的几率,因为这是班级集体对个体的惩罚,不是教师个人的意志。

3.罚之有度

惩罚之所以是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就在这个“度”上,它是惩罚的核心问题。惩罚力度不够,学生不痛不痒,起不到效果,惩罚力度过大,很可能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伤害,甚至背上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罪名。

4.公平、公正

《班规》面前人人平等,不仅是学生,还包括教师,不仅是所谓的问题学生,还包括好学生,一旦需要惩罚,绝不姑息。有时,教师可以来个苦肉计,故意触犯《班规》,请班级法官判罚,在学生面前接受惩罚,这会很好地提高《班规》的威信度。

5.不抄老底

一般自制力差、习惯不好的学生接受惩罚的频率会大些,在实施惩罚的时候,要就事论事,切不可抄他们的老底,拿过去的问题说事,最好在惩罚之前能把其表现进步之处拿出表扬,这样的惩罚效果会更好。

6.罚后疏通

学生接受惩罚后,心理上受到的刺激会更大些,不管学生外在有没有不好信息的显露,教师都要及时补上心理疏通这一环节,在疏通过程中,尽量使用“我们”,不使用“你”“你们”,这样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始终站在自己这一边,并没有排斥自己,避免学生做出出格的事情。

惩罚是在关爱学生的前提下,通过强制性行为来纠正学生错误的高难度教育技巧,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严爱的体现。然而,惩罚又是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又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为辅,惩罚为补,用健全的教育去培养我们的学生。最后,也希望国家能够出台关于惩罚的相关文件,在操作中,让教师有据可循,必要的时候让教师有据可依,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犯错误体罚班规
如何有效地落实班规?
10岁及以前体罚经历对医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
完形乐园趣多多
My New Year Wishes
神奇的班规
智珠二则
班规“七问”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
体罚容易让孩子精神失常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