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贴画在门诊输液患儿中的作用

2012-12-05郭小平刘小红汤淑斌刘淑芳赵元会高冠喜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贴画满意率输液

郭小平, 刘小红, 汤淑斌, 刘淑芳, 赵元会, 高冠喜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治疗疾病,纠正体液紊乱,供给营养,抢救生命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儿科最常见的治疗手段[1]。但是患儿对疼痛极其敏感,加之对“白大褂”的恐惧和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在输液过程中常出现哭闹、挣扎等行为,降低治疗的依从性,增加护理工作难度,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本科自2009-05开始对输液患儿发放小贴画以鼓励患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获得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05/2012-04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就诊需要门诊输液治疗患儿575例,其中男278例,女297例;年龄2~5岁,其中2~3岁203例,~4岁193例,~5岁179例。按门诊号奇偶数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82例,对照组293例。观察组中男138例,女144例;平均(3.78±0.58)岁。对照组中男143例,女150例;平均(3.80±0.65)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年龄在2~5岁;(2)有一定依从性;(3)患各种疾病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1.3 排除标准 所患疾病不适合门诊输液治疗者。

1.4 方法 对照组:在门诊根据医嘱执行静脉输液时,只做常规的解释沟通等护理工作。观察组:根据医嘱执行静脉输液时,除常规护理,治疗前准备好小贴画给患儿鼓励,对配合比较好的患儿可奖励多个小贴画。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观察静脉穿刺成功率、患儿对静脉穿刺的依从性及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静脉穿刺成功率、静脉穿刺依从性和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率的比较,见表1。

表1 静脉穿刺成功率、静脉穿刺依从性和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率的比较[n(%)]

表1可见,观察组静脉穿刺成功率、对静脉穿刺依从率、对护理服务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门诊输液患儿较多,接受治疗的患儿尤其初次就诊者,大多数情绪不稳定,喜怒哀乐明显。当他们由温暖的家庭、幼儿园,忽然来到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时,看到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就想到打针这种让他们害怕的事情;同时亲眼目睹其他小朋友打针的过程,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易使患儿产生反抗行为。同时,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模仿的能力也很强。当其在准备打针的时候,看到勇敢的小朋友可以得到小贴画,也会尽力模仿,使自己也得到小贴画,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自信心和荣誉感。而且,2~5岁的患儿喜欢表扬和争强好胜,患儿的行为易受外界或环境的诱惑而转移,单纯采用语言上的鼓励表扬或注意力转移往往都不满意。给患儿发放小贴画能稳定患儿情绪,分散注意力,减轻反抗行为。因此经常发放小贴画使患儿对静脉穿刺的依从性增加,从而能积极配合治疗,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了液体外渗;同时发放小贴画也赢得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信任,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奖励小贴画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患儿的自信心,减轻对静脉穿刺的恐惧心理,减少患儿的哭闹、挣扎等反抗行为,提高了患儿静脉穿刺的依从性;从而提高了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同时家属对同期护理服务满意率明显提高,营造了和谐的护患关系,为患儿做好治疗,促进疾病康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句话足以体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已经由简单的“疾病护理”转变为以“病人身心健康为中心”的全方位护理,工作范围也由临床护理延伸到心理保健服务[2]。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面临的是不能自述病情的儿童,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不仅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还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心理护理能力,做好患儿的代言人及家长的教育者。因此,要了解各个年龄阶段患儿的不同心理特点,运用最佳的心理措施给予护理,提高治愈率和护理质量,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小贴画模式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简单易行,操作性强,易于在基层推广。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

[2]周郁秋.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3-138.

猜你喜欢

贴画满意率输液
贴画送给好爷爷
布贴画欣赏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有趣树叶贴画
探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
米诺环素治疗急性逆行性牙髓炎的疗效探讨
26例颅脑损伤患者中西医联合治疗的研究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安徽输液“负面清单”效果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