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术语形成的经济率

2012-12-04童毅见

中国科技术语 2012年2期
关键词:用词术语词典

童毅见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引 言

针对术语形成的经济率理论上的模糊点,本文重点探讨了停用词和术语中的标点符号对术语系统经济指数的影响,利用MATLAB(Matrix Laboratory,译为矩阵实验室)工具,将术语条目数的采样间隔改为10条(原文中是500条),做出了经济指数、术语的构成频度等与术语条目数的关系,增强了曲线关系的可信度。此外,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双语对照的术语词典,而非单语的术语库。从单语层面对术语形成的经济率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术语定名,而从双语层面对术语形成的经济率进行研究则可以指导术语翻译,这些都体现了术语形成的经济率在应用层面的作用。

一 术语形成的经济率简介

冯志伟先生在1988年首先提出了术语形成的经济率,这是对术语学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一个术语系统中,系统的经济指数E与术语的平均长度L的乘积,恰恰等于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用公式表示为:

F=EL[1]

这个术语形成的经济率,简称为“FEL公式”。其中F表示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E表示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L表示术语的平均长度,其定义分别为: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R/W,其中R表示术语系统中的总单词数,W表示不同的单词个数;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T/W,T表示系统的术语数;术语的平均长度L=R/T。

对于一个术语系统而言,其经济指数越大,系统的经济效应就越高。提高系统的经济率的最好办法是在尽量不过大改变术语的平均长度L的情况下,增加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这样,在术语形成的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词组型术语,使词组型术语的数量大大超过单词型术语的数量。在实际的术语系统中,词组型术语一般都占据大部分,这个事实正是术语形成的经济率作用的结果[2]。

术语形成的经济率反映了术语系统内的术语构词规律,是语言经济机制的一种体现。然而,作为术语学领域的重要规律,学者们对术语形成的经济率的研究还有待提高。除了冯先生之外,鲜有学者专门对术语形成的经济率进行研究探讨。实际上,即便是冯先生自己,对这一规律的研究也仅限于理论层面,研究对象只有单语言术语库,在部分理论的探讨过程中还存在模糊点。例如在研究经济指数和术语条目数之间的关系时,并未说明是否考虑了停用词对经济指数的影响,所做的图采样点过少,使得曲线关系的可信度降低等等。

本文主要实验词典为:SAP术语词典(SAP是信息化建设领域的技术先驱和市场领导者,其全称为System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 in Data Processing,它既表示该公司,也表示该公司旗下的产品——企业管理解决方案软件[3]),该词典一共含有12 460条术语,每条术语包含英文原文和中文译文。此外,所涉及的词典还有船舶词典和英汉财经词典,所采用的分析工具有MATLAB 2008和WordSmith 5(语料库索引软件)。

二 影响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的因素

1.术语系统中的停用词

研究表明,在实际文本中,一些停用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在文本中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大,下图显示了FLOB语料库(Freiburg-LOB Corpus of British English,英国英语书面语语料库)中,词频最高的20个单词出现的次数和所占的比例。

图1 FLOB语料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20个词

图2 停用词对经济指数E的影响

图3 停用词对单词术语构成频率F的影响

从图1不难看出,频率出现最高的词往往都是代词、介词等功能词,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称之为停用词。那么在术语系统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是不是和停用词有比较大的关系?我们针对SAP术语系统,分别在去除停用词和保留停用词的情况下,使用MATLAB计算其经济指数和单词术语构成频率,结果如下:

从图2、3中不难看出,停用词的使用虽然对术语的经济效应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并不明显。这说明在SAP词典中,停用词出现的频度相对来说不是很高。我们使用WordSmith5.0软件,对包含19 000多个词条的船舶词典和包含8000多条术语的财经英汉词典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普通文本而言,停用词所占比例要小很多。这说明术语形成的经济率虽然与停用词的使用有关,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其他主体词重复多次出现的结果。例如在财经词典中,“bank”“market”“tax”“fund”等词出现的次数都比“the”多。

2.术语中的标点符号

在术语系统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不尽相同。有一些符号如逗号、省略号、括号等的使用,不会影响到整体性和独立性,但也有一些符号会产生影响,如英语中的“-”。当几个词用“-”联系起来时,这几个词不再是独立的词,而是合成了一个整体,以单个词的形式出现,并且这个词的意思往往与这几个词顺序排列的意思有所不同。例如词条book-to-actual discrepancies中的book-to-actual,如果顺序排列book to actual,其意义并不明确,用“-”连接起来译为“账面与实际”。

“-”对术语系统经济指数的影响,可以通过公式估算。在术语条目不变的情况下,加入“-”,术语系统不同单词数W不好确定,例如book-to-actual,会出现以下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如果book、to、actual分别出现在术语库其他术语中,作为其组成部分(eg: book a ticket),则加入“-”等于引入了一个新的单词;二是如果这三个词都未在术语库其他术语中出现,则book-to-actual只相当于引入一个新词,而不带“-”时“book to actual”相当于引入了三个新词。以上两种情况会对术语系统经济指数产生不同的影响。究竟哪种可能性大,我们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

图4显示,引入“-”后,术语的经济指数E有所下降。这说明第一种情况在SAP术语系统中出现的频率更高。

图4 “-”对术语系统经济指数E的影响

英语中的“-”能将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化,虽然可能会降低了经济指数,但是却更容易让人理解,所以我们在构建术语系统时除了考虑经济指数外,还要考虑术语的可理解性。

二 术语经济率与术语的定名原则

1987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提出了中文自然科学术语定名的四条要求,分别为:

① 术语的用字应该遵守国家对于语言文字的相关规定;

② 贯彻“一个术语一个含义”的原则;

③ 贯彻协调一致的原则;

④ 定名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简明通俗性的原则。

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来讲,我们还应该合理提高系统的经济效应。实际上,上述第2条要求指出一个概念应确定一个与之相应的规范的中文术语,既是为了避免术语的混淆和滥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经济指数(即:在术语条目T不变的情况下,不同单词总数W减小了)。在此,我们从术语形成的经济率角度出发,对术语定名提出如下建议:

(1)最少引入新词原则。对于某个领域里新产生的术语的定名,优先在原有的领域术语系统内将已有的术语进行组合,如果行不通才引入新的词语定名。

例如当“电子邮件”这个新生事物在计算机领域(或者更高一层的电气工程领域)产生时,对它的定名并没有引入新词,而是使用“electronic mail”这个组合而成的新词。但是也有一些概念,无法利用原有的概念进行表达,或者需要较长的原有概念的组合(不满足简明通俗原则),这个时候我们会引入新词到术语系统中。

从这个角度来讲,领域术语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2)限制长度原则。在对术语进行命名时,通过限制术语的长度,既能满足术语定名的简明通俗原则,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当单词构成频率F不变时,适当减少L,则E增大)。

虽然在术语定名的时候,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术语系统的经济效应,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讲,经济效应只是术语系统性的一个方面。在对术语进行定名时,如果科学性、系统性和简明通俗性互相矛盾,就要综合考虑,合理定名。如果在一个术语系统中过多的单词重复出现,虽然提升了术语的经济效应,但是术语的可接受性也会有所降低,容易造成概念之间的相互混淆。

三 术语经济率与术语的翻译原则

针对SAP术语词典中的译文,我们通过对其进行中文分词,然后适当地进行人工修正,也可以计算出术语译文系统的经济指数与术语条目的关系。对比原术语系统和译文术语系统,得到的结果如下:

从图5我们可以看出,原术语系统和译文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在可接受范围内基本保持了一致。从原理上看,当原术语系统中某个单词重复出现时,其在译文术语系统中也应该会重复出现。当然部分术语(尤其是虚词)在翻译过程中存在一对零、零对一的情况,如“accumulation of totals:总额累计”中的“of”等,这也导致了原术语系统和译文术语系统在经济指数上的差异。但是在术语的翻译过程中,还是应该尽可能的保证原术语系统和翻译术语系统的经济率相差不大。这一点也可以量化为术语系统翻译评价的指标。

图5 翻译过程中经济指数E的变化情况

术语形成的经济率启示我们,在进行术语翻译的时候,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

(1)一对一原则。尽量把同一个原词,翻译成同一个目标词。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对应关系有零对一、一对零、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翻译时要尽量做到统一。例如“account”一词,如果在之前的术语中被译成“账单”,出现一个新的术语包含“account”一词,我们就应该尽量将其翻译成“账单”,而不翻译成有相近意思的“账目”。除非其意义变成了“账户”这个不同的概念。当然,如果在一个术语系统中同时出现“target”和“index”,虽然二者都可以作“指标”义,但为了避免概念的混淆,我们应该尽可能将其区分开,如将“index”翻译成“指数”。

(2)参考原则。尽量参考该术语所属的领域术语系统。确定该词是否曾经在系统内出现过,只有当这个词没有出现过的时候,我们才应该考虑是否能引入一个新的目标语言中的词。例如当术语系统中第一次出现“entropy”这个词,我们创造了一个与之匹配的中文词“熵”。而对于出现过的词,则应在意义相同的前提下,使用一对一原则。

四 结 语

术语形成的经济率可以看成是术语系统性的一个体现,它是语言的经济机制在术语系统中的体现,也解释了词组型术语出现频率较多的现象。在进行术语翻译和定名时,应该充分地考虑术语系统的经济效应。反过来,术语形成的经济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术语的翻译和定名。关于翻译过程中术语系统经济指标的改变,可进一步研究如何把这种变化量化,使之成为术语系统的评价标准之一。

致谢

本文是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张兴副教授的启发下所写,张老师也对本文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特在此表示感谢。

参 考 文 献

[1]Feng Z. FEL Formula—Economical Law in the Formation of Terms[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998(4).

[2]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3]SAP全球网站[EB/OL]. http://www.sap.com.

猜你喜欢

用词术语词典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苍凉又喧嚣:《我与地坛》中的用词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写话妙计之用词准确
词典例证翻译标准探索
汪曾祺小说的用词特点赏析
《胡言词典》(合集版)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