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法、语义和语境对语篇理解的影响

2012-12-03程晓堂付晓丽

当代外语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歧义邮件语篇

程晓堂 付晓丽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050024)

1. 语法、语义和语境在语篇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人们理解语篇时,都要借助句子的语法结构、词汇的基本意义以及语篇发生的语境等信息。如果不能有效根据语法结构、词语意义和语境线索综合考虑语篇表达的意义,我们可能无法准确理解语篇。因此,大部分人在理解自然语篇时,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借助语法、语义和语境资源。当人们不能顺利地理解语篇的时候,往往会重读语篇,并有意识地从语篇中寻找语法、语义和语境等线索,以求对语篇做出合理的解释。

歧义句的理解过程就能充分说明语法、语义和语境对语篇理解的作用。以下是乔姆斯基的一个经典例句:

(1) 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这句话有两种可能的意思:(a)驾驶飞机很危险;(b)飞行中的飞机很危险。类似的句子还有:

(2) They are flying planes.

这句话也有两种意思:(a)它们是正在飞行的飞机;(b)他们正在驾驶飞机。显然,以上两个例句之所以有歧义,是因为flying planes的含义模糊:它既可以被看作动名词短语,意思是“驾驶飞机”,又可以被看作现在分词短语,意思是“飞行中的飞机”。这两种理解的背后都有多种语法知识和语义知识的支撑。假如某个人没有学习过任何关于动名词的语法知识,就很可能不会把flying planes理解为“驾驶飞机”。如果不了解有关现在分词的语法知识,就很可能不会把flying planes理解为“飞行中的飞机”。同样,假如某个人只知道fly有“飞行”的意思,而不知道这个词有“驾驶飞机”的意思,那么很可能不会将flying planes理解为“驾驶飞机”。以上假定的几种情况说明,语法知识和语义知识对理解语篇都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认为,如果将上面讨论的这些歧义句放到一定的语境中,就可以消除歧义。但是,语境并不是消除歧义的充要条件。除了语境信息以外,语篇中的其他语法和语义信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歧义。下面我们根据更多的例子来说明语言使用者如何根据语法、语义和语境线索来消解句子的歧义。

首先,语篇中的语法信息有助于消除歧义。前面讨论的两个例句之所以产生歧义,主要是因为其中的flying planes存在两种可能的意思。但是,如果flying planes出现在其他句子里,借助于句子中的其他语法信息,就可能避免歧义,例如:

(3) Flying planes is fun.

例(3)中的谓语动词是be动词的一般现在时单数形式is,读者可以据此断定主语flying planes应被看作某种行为或动作,其意思是“开飞机”。如果将flying planes理解为“飞行中的飞机”,则违反了主谓一致原则。同理,如果flying planes与其他语法项目搭配使用,这个短语的意义很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

(4) Flying planes might crash into each other.

例(4)中,由于受后面crash into each other的限制,flying planes也只能理解为“飞行中的飞机”,而不可能是“驾驶飞机”。例(3)和例(4)都没有语境,但句子内部的其他语法信息帮助读者消除了flying planes可能存在的歧义。

其次,语义信息有助于消除歧义。语义信息无疑影响语篇的理解。语篇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词汇的基本含义以及词汇的搭配情况。前面讨论的flying planes之所以有歧义,是因为flying有两种可能的意思,而且作这两种意义时都可以与planes搭配。但是,如果在flying planes这个短语中间加入其他成分,可能导致这两个词的语义发生变化,从而减少歧义的可能性。例如:

(5) Flying empty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由于形容词empty的加入,此句中的flying empty planes只能理解为“驾驶空载的飞机”,而不大可能被理解为“行驶中的空载飞机”。

第三,语境信息有助于消除歧义。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王德春1983;刘焕辉2007)。这个概念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发端以来,其外延不断扩展,适用范围也越来越宽泛(刘龙根、崔敏2009)。一般认为,语境资源具有消除语篇歧义的作用(宁琦2007)。比如,短语flying planes如果被放置在特定语境中去理解,产生歧义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少,例如:

(6) 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I wouldn’t do that.

在例(6)中,虽然第一个句子的意义可能有歧义,但由于第二个小句的含义是“我不会那样做”,所以第一个小句中flying planes的含义应该是“开飞机”。这两句话连起来的意思是“开飞机危险。我不会那么做”。

同样,如果短语flying planes出现在另外一个语境中,它的含义也会发生变化,比如:

(7) 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They might crash into each other.

在例(7)中,由于第二个小句表达的意思是“它们可能会撞在一起”,所以第一个小句中的flying planes的意思应该是“飞行中的飞机”。当然,这样仍不能完全消除歧义。第一个小句仍然可以理解成“开飞机很危险”,因为他们有可能相撞。

如果短语flying planes在下面的语境中出现,其歧义则可以基本消解:

(8) —What are the pilots doing?

—They are flying planes.

(9) —What are these?

—They are flying planes

例(8)中的they指代前面的pilots,例(9)中的they指代flying planes。在这两个例子中,由于语境线索以及读者对句子中they的所指的判断,句子基本上没有歧义。需要指出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语境线索和语义线索共同起作用,即语义语境的影响(武瑷华2006)。

以上讨论中使用一些例子都是编造的例子。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搜集了一些类似的真实语料,比如下面的3个例子:

(10) Now they are making a plane. They like flying planes on Sunday.

例(10)来自一道英语练习题。句中由于like的存在,综合考虑语义和语法信息,flying planes只能理解为“放(开)飞机”,而不是“飞行中的飞机”。

(11) US South West Airlines will continue flying planes with unauthorized parts.

例(11)中的flying planes前面有动词continue,后面有名词短语with unauthorized parts,所以人们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也不会产生歧义。这句话的意思是“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将继续使用那些装有未授权部件的飞机”。我们再来看一个取自英国新闻中的实例:

(12) British Airways have been flying empty planes on some routes because they have no cabin crew to staff them.

在例(12)中,flying planes被加入了形容词empty,整个短语的意思是“未载乘客的飞机”,整个句子的意思是“由于缺少乘务人员,英国航空公司在有些航线上一直实施空载运营”。

上述关于歧义句的讨论说明,人们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利用语法、语义和语境资源来理解语篇。其实,即使在理解没有歧义的语篇时,如果语言使用者不能充分利用这些语篇资源,也可能会导致理解错误。笔者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到,有的学生在读到“The next morning we saw a foot of snow on the ground”这句话时,把a foot of snow错误地理解为“一脚雪”。显然,这些学生忘记了foot具有“英尺”的含义,也不善于根据语境线索去推断单词的含义,从而错误地理解了语篇。

以上讨论虽然以歧义句为例,但我们的目的不是讨论如何消除歧义,而是想说明语法、语义和语境在语篇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 语法、语义和语境在语篇理解过程中作用的差异

在理解语篇的过程中,语法、语义和语境这三方面信息的作用可能并不均衡,或者说语篇使用者对这三方面信息的关注程度可能存在差异。倘若如此,是否会因为这种差异导致对语篇的不同理解呢?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同时利用语法、语义和语境信息提供的线索来理解语篇。但在实际情况中,如果语言使用者忽视其中某些信息或者某些信息先入为主都可能导致语篇理解出现偏差。比如,中国英语学习者普遍对英语语法敏感,因此语法信息在他们对语篇的理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请看下例:

(13) Let’s make the first person to finish the game the winner.

笔者发现,一些英语学习者对这个句子感到费解。他们在阅读这个句子时,往往首先联想到make somebody do something这个短语结构,认为句中的to应删除(他们认为句子的意思是“我们让第一个人来完成游戏”)。但是,如果这样理解,句尾的the winner的意义就无从解释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无从理解了。事实上,例(13)的意思是“谁先完成游戏,谁就是获胜者”,句子的结构是make somebody the winner,即“冠以某人胜利者的身份”。句中的to finish the game是the first person的后置定语,而不是宾语补足语。这个例子说明,局部的语法信息先入为主可能导致学习者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出现偏差。

语义信息是语言单位的基本信息,它承载着语言交际的主要负荷。对一个词汇的语义信息的判定直接影响着语言使用者对整个语篇的理解。请看下面的例子:

(14) A: Shall we meet next Tuesday?

B: Well, I’ll have to check my diary.

一些学生看到这个对话时无法理解,并提出这样的问题:第一个人问下周二是否可以碰头,为什么第二个人要查一查他(她)的日记呢?其实,第二个人的意思是“我得查一下我的记事本”。显然,正是对diary一词语义信息的片面理解导致了对语篇的误解。那些没有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学生往往想当然地把diary理解为“日记”,没有想到diary还有“记事本”的含义,或者对“记事本”这个含义不够熟悉。

在现代英语中,大部分词典对于diary的解释,第一义项是“日记”,第二义项才是“记事本”。但是在1995年出版的《剑桥国际英语词典》中,diary的首要义被确定为“记事本”。我们看到,词汇的语用意义与词典意义往往有差别。杨文秀和刘升民(2005)指出语用意义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动态性特征;而词典所描写的意义包括本义与转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很大程度上是稳定的,因此词典所记录的词义是趋于稳定的静态意义。即便如此,词典在编纂过程中,也会对词义的变化有所反应。例如trade一词,在三十年代的英汉词典中,它的第一个意思是“行业”,但现在trade作为“贸易”的用法已经超过“行业了”。

以上例子说明,词义先入为主也可能导致英语学习者在理解语篇时出现偏差。语境线索对语篇理解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前面的讨论已经充分说明问题,这里不再赘述。

3. 一项关于语篇理解的实验

3.1 实验的目的和材料

本族语者在理解自然语篇时,一般都能综合地借助语篇提供的语法、语义和语境线索,对语篇进行合理的解释。但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经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即一些英语学习者往往不能有效利用语篇提供的语法、语义和语境线索,而不能正确理解语篇,比如前面讨论的例(13)和(14)反映的情况。

为了考察英语学习者是否能够在语篇理解过程中有效地利用语篇提供的语法、语义和语境资源,我们特别选取一个有问题(笔误)的语篇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两次语篇理解实验。

实验采用的语篇源于本文第一作者(以下简称“笔者”)收到的一封真实的英文电子邮件。我们隐去了其中的部分私人信息,将邮件原文摘抄如下:

Dear Dr. ×××,

I just noticed that I had left our a letter in my new email. The correct address is smithmary@earthlink.net.

Also my mailing address is 6020 Scenic Dr., Dickinson, TX 77539, USA.

Best Wishes,

Mary Smith

这封电子邮件中有一处比较隐蔽的笔误。如果不进行推敲,不容易发现笔误,从而不能正确理解邮件的意思。笔者收到邮件时,当时对第一句话也有一点困惑。结合邮件的全文以及邮件发出者给笔者的前一封邮件的内容,笔者对邮件做出了正确理解,即邮件中的our为out之笔误(打字错误)。笔者感到这是很一个有趣的错误,于是隐去邮件中的部分真实信息之后,把邮件放到笔者的博客上,请大家判断邮件中的语言问题。结果大部分浏览过这个贴子的人都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是给出了各种其他解释。大部分人认为邮件第一句话中的letter的意思是“信”,而且从语法结构、词汇含义和整个语篇的语境等方面做出了解释。鉴于此,笔者觉得可以借助这个特殊语篇,考察英语学习者在理解语篇时对语法、语义和语境线索的使用情况。

3.2 实验步骤

为了考察英语学习者能否利用上述邮件中的语篇资源来识别邮件中的错误,笔者以某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92人)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和英语教师(35人)为被试,分别做了两次实验。两次试验的步骤相同。第二次实验是在第一次实验结束并初步统计结果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进一步检验有关假设。实验的具体操作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将印有上述邮件的测试问卷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邮件并判断邮件是否存在语言表达问题。如果有问题,请他们具体描述所发现的语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纠正方法。在这一步骤,要求学生独立回答问卷,不得进行讨论。第一个步骤完成之后,学生不得更改他们所写的内容,也不能添加或补充。

第二个步骤的操作过程是:笔者向学生介绍这封邮件的真正含义,并且重点讲明两点内容:(1)邮件第一句话中的our是out的笔误;短语left out在此处是“漏了、拉掉了”的意思;(2)该句中的letter一词的正确意思应该是“字母”,而不是“信”。邮件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我刚注意到我在新邮箱地址中拉掉了一个字母”。笔者告知学生邮件中的笔误以及邮件的真正意义后,要求学生思考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他们正确或错误地理解了邮件。如果学生把letter一词错误地理解为“信”或“书信”,请他们写出是哪些因素导致他们做出这样的判断;如果学生把letter正确理解为“字母”,也请他们说明是哪些因素导致这种理解。

3.3 实验结果

3.3.1 统计结果

第一次实验的结果显示,在被试的92名学生中,有81人的回答涉及到left our a letter这一部分,即这81人发现了第一个句子中的语言表达问题,并且明确地给出了对letter一词的理解(“书信”或“字母”)。剩余的11名学生没有写明对letter一词的理解,也没有发现left our a letter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第一句话有时态错误,有的认为邮件的格式不规范)。本研究暂且不分析这11份问卷的答案,集中讨论前81份问卷的结果。

统计显示,在所分析的81份有效问卷中,53人(约65%)把letter理解为“信”;只有28人(约35%)把letter理解为“字母”。凡是把letter理解为“字母”的学生,同时也注意到了our是out的笔误。把letter理解为“书信”的学生则认为left our a letter不符合语法规则;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其中的our和a不能同时使用,应该删除其中一个。这些学生对邮件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1)我在新邮箱里留了一封信(你我都能查看的邮件);(2)我在新邮箱里漏了一封信。当然,这两种理解都不太符合常理。

综合考察学生的答卷,我们注意到,letter的多义性使语篇的理解变得复杂。值得注意的是,把letter理解为“字母”的28名被试者中,有8人明确说明,他们对letter的第一印象也是“信”的意思。而他们最终确定letter的意思是“字母”,是因为letter作“信”的意思在这封邮件里解释不通。另外,在其余20名把letter理解为“字母”的意思的被试者中,几乎都提到了上下文(语境)的作用,大多数学生声称受到了correct address等语境线索的引导。这说明,这28名把letter理解为“字母”的学生在解读这封邮件时基本上都经历了歧义消除的过程,这是正确理解语篇的一般途径和普遍规律。在本试验中,把letter理解为“字母”的学生都能发现our一词是out的笔误。他们在阅读这个有语言问题的邮件时,往往及时地意识到了letter一词的两种意义,而correct address等词汇所表达的语境线索则是他们对letter意义作出正确理解的一个主要因素。

3.3.2 讨论

我们更感兴趣的是,究竟哪些因素导致了学生们对语篇的正确或错误的理解。在第一次实验中,从53名把letter理解为“信件”的被试的答卷来看,被试之所以错误地理解邮件,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多数学生(35人)给出的原因是受到了语境的影响,受到了诸如“email”,“address”等词汇的引导。少数学生(11人)给出的原因是受到了letter常用意义的影响。另外,还有少数人表示没有看懂邮件。我们将这些影响因素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a) 语境/上下文的影响

语境在语言使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Halliday & Hasan 1989)。语篇理解离不开语境,离不开作为一种资源的经验(Halliday & Matthissen 1999)。在理解语篇时,语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正如Widdowson(2004)所言,只有把语篇的语言特征与语境因素相联系起来,我们才能实现对语篇的理解。在具体的篇章解读过程中,字母的识别受到读者/听者单词知识的影响,单词的识别受到句子语境的影响。识别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字母排序,并且涉及到对语篇整体理解的问题(van Dijk & Kintsch 1983)。我们看到,在本试验中,letter的意义很难在单个的句子语境中被确定,读者需要在整个语篇范围内寻找有价值的语境线索来达到正确理解文本的目的。

但是,语境有时也是产生歧义的原因之一(姜海清2006;冯新宏2007)。在本研究的第一次试验中,在53名把letter理解为“信”的被试中,共有35名学生认为,他们之所以把letter理解为“信”,是因为受到了诸如email、address等词汇的影响。换句话说,大部分误解了这封电子邮件的学生们也曾努力借助上下文的线索来解读语篇,遗憾的是未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探讨。下面我们分三种情况进行详细讨论。

第一类学生在问卷中说:根据my new email和correct address等信息,推断address有问题,但他们认为是发邮件时把地址写错了,所以漏了一封信(将left our a letter理解为“漏(丢)了一封信”)。

第二类学生在问卷中指出,email和address之间的暗示关系,认为“地址”、“邮件”都与“信”关联。

第三类学生指出,“上封信提到的地址有问题”,也就是说“地址有问题以至于漏了封信”。这些学生还是错误地将left our a letter理解为“漏了封信”。还有学生说,“全文为一封电子邮件,故联想到书信”。

造成上述几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邮件中,email一词与letter同时出现在邮件的第一句话中。一些学生正是受到了email一词的引导,想当然地认定电子邮件与信件的联系,进而把letter理解为“信”。这是就近原则的反映,即阅读理解中,读者往往在最近的空间距离内搜索与难点词汇想关联的内容,以此猜测难点词汇的意义。这种句中的上下文线索虽然在空间上与问题词汇最接近,但在语义上未必有紧密联系,应该视为局部语境,其对于整个篇章的影响是有限的。

此外,有的学生还提到了address一词对于他们判定letter为“信”的影响,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邮件中address出现在第二句话里,并没有与letter出现在同一句话中。有的学生说,写信通常要涉及地址,所以邮件中的address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将letter理解为“信”。需要指出的是,在address之前还有correct一词,而correct一词却是帮助其他被试者对letter做出“字母”理解的一个重要语境线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很多学生忽略了correct一词,反把注意力聚集在其后出现的address上面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上主要是关于语境的语言内因素,而语境的语言外因素在语篇的理解方面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武瑷华2006)。近些年来,学界提倡的动态语境研究把着眼点放在了非语言因素方面(何兆熊、蒋艳梅1997)。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由于交际主体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的差别导致对同一事物,交际主体会对语篇内容产生不同的联想,各人心中的语境也因此互不相同(曹京渊2005)。我们看到,在本试验中,一些把letter理解为“字母”的学生所作出的解释是“凭经历”,“结合日常生活”等非语言因素。这充分说明非语言因素在语篇理解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b) 语义的影响

词汇意义对语句结构的解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绍曾(2003:254)提出,词汇语境线索在理解书面语篇时,“在解决歧义、表面搭配不当、词的临时组合、词义笼统、新词词义等方面有助于理解”。本试验中的数据显示,导致被试错误地理解邮件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受到了letter基本语义(“书信”)的影响,共有11名学生在问卷中明确提及了这一点。那些认为没有看懂邮件的学生也倾向认为letter的意思是“信”,当然这是一种无意识的选择。事实上,那11名有意识地选择letter常用意义的学生也未必读懂了这个邮件,因为所谓“误读文本”和“无法解读文本”这两个看似不同的概念从根本上讲都是未能把握语篇的真正意义,都是对语篇的理解失败。在本实验中,正是letter一词首要语义的先入为主使得很多学生对邮件产生了错误的理解。

词义先入为主的现象与二语习得过程有一定的关联。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人会理解letter为“信”(理解为“字母”的一组中有不少人开始也是先理解为“信”)?这可能是由于最初的英语教学过多地强调letter作为“信件”的意思,导致很多人惯性将letter理解为“信”。另外,大部分将letter理解为“书信”的学生在问卷中提到,他们知道leave (somebody) a letter的意思是“给某人留下一封信”,这个表达法在教材里经常出现,而他们不太熟悉leave out这个短语。

(c) 语法的影响

上文提到,语法知识在语篇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语法知识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在本研究的第一次实验中,将letter理解为“信”的学生中,大部分都能意识到left our a letter存在语法问题,他们对其中的问题的分析可以归纳为两种:(1)间接宾语使用不当,left后应接us,不能接our;(2)修饰语使用不当,our和a不能同时修饰letter。从学生的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试图从语法的角度分析left our a letter可能存在的问题。

4. 结论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参加实验的被试都能根据语法、语义和语境信息来理解语篇和分析语篇中存在的问题。但是,被试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的程度不一样。我们尝试性地将实验中引起正确理解letter和错误理解letter的原因归纳如下:

表1 正确和错误地理解letter的原因归纳

本研究的第一次实验之后,笔者与同行讨论实验的初步结果时,有人指出,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许会影响学生对邮件的理解。如果请更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或英语本族语者来读这封邮件,正确识别其中的错误的概率可能高一些。为检验这一假设,笔者进行了本研究的第二次实验,被试是某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和在该校进修的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共有35名被试参加了第二次实验。这些被试的英语水平应该高于参加第一次实验的被试(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这次的实验结果与第一次实验结果基本相同。出乎意料的是,在第二实验中,将letter理解为“信”的被试所占比例比第一次实验还略高一些。这说明被试的英语水平并不是影响被试是否正确理解邮件的关键因素。

本项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英语学习者都能够在语篇理解过程中利用语法、语义和语境信息,这些语篇资源对于篇章的正确解读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语法资源对语篇理解的影响非常直接。由于英语学习者的语法知识有长时间的积淀,学习者对语篇中的语法资源普遍敏感。在本试验中,我们看到参与实验的学生较为注重根据英语语法知识判断电子邮件中的语言问题。其次,学生对具体词汇语义信息的理解方面存在差异。在处理一个有问题的语篇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词汇的首要义(常用义)来解读篇章。再者,本试验还揭示出语境信息对语篇的影响。在本试验中,几乎所有正确理解语篇的被试和相当数量的错误理解语篇的被试都声称自己在解读这个问题语篇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语境的因素。但是,能够正确理解语篇的被试者更能注意利用具体的而不是笼统的语境信息。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1989.Language,Context,andText:AspectsofLanguageinaSocialSemioticPerspectiv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lliday, M. A. K. & C. Metthissen. 1999.ConstructingExperienceThroughMeaning—ALanguage-basedApproachtoCogni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Van Dijk, Teun. A. & W. Kintsch. 1983.StrategiesofDiscourseComprehension[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Widdowson, H. G. 2004.Text,Context,Pretext:CriticalIssuesinDiscourseAnalysis[M]. Oxford: Blackwell.

曹京渊.2005.静态语境与动态语境[J].修辞学习(6):14-16.

冯新宏.2007.略论语境歧义的产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172-174.

何兆熊、蒋艳梅.1997.语境的动态研究[J].外国语(6):16-22.

姜海清.2006.语境与歧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96-98.

刘焕辉.2007.语境是一种语义氛围[J].修辞学习(2):15-19.

刘龙根、崔敏.2009.语境概念与“指示”阐释[J].外语学刊(5):78-80.

宁琦.2007.俄语语篇理解中的语境作用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8):19-23.

任绍曾.2003.词汇语境线索与语篇理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4):251-258.

王德春.1983.语境学是修辞学的基础[A].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武瑷华.2006.语境因素辨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25-28.

杨文秀、刘升民.2005.语用意义与词典意义:差异与关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20-23.

附:

从师感言

我于2000年至2003年在胡先生的指导下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先生任北师大兼职博导)。能够有机会师从先生,可以说是三生有幸。如果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言的是要一辈子尊重和爱戴老师,那么“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则是说老师对弟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先生对我的影响正是如此。我博士毕业快十年了,但始终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处处得到先生指导和帮助的小学生。师从先生,不仅是学习他的学问,而且学习他对学问的态度,做学问的方法,还有为人处世之道。为学为人之楷模者莫若先生也。

程晓堂与恩师胡壮麟合影

猜你喜欢

歧义邮件语篇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来自朋友的邮件
eUCP条款歧义剖析
CMailServer
一封邮件引发的梅赛德斯反弹
English Jokes: Homonyms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那么大”的语义模糊与歧义分析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