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在何方
2012-12-03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1005班 指导老师:周 敏]
一轮圆月,寄托着多少离人的相思,游子的孤独。李白爱月,于是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苏轼怜月,于是有了他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的载体。月是中华文化之魂,因为有月,千百年来的中华文化才有了生机与诗意。然而现在,夜晚是没有月的夜晚,中华文化好似失去了根基,在漆黑的夜晚,孤独迷茫。
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将何去何从?中秋之夜,原本是赏月思家的最美时机,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电话,上次网见见面,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月”确实没了用途,中华文化也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中国乃博大精深的文明国度,可我们的文化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过去端午节是很盛重的节日,可龙舟竞渡时的人山人海、粽子飘香的美丽传说已被时代潮流带离了中国。而我们的邻居韩国却将其占为己有,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文化遗产。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愤怒与震惊。然而在愤怒与震惊的同时,我们感到更多的是疑惑,好好的端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怎么就成了他邦异族的文化遗产?我们于是开始反思,我们何时认真地对待过传统文化,只有在别人将我们的文化遗产抢走,我们才猛然地省悟,传承了千年的文化、兴盛了万代的习俗在物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已是渐行渐远。
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大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美丽。为什么?我们不禁发问。
我想,究其根本,一在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二在于国人缺乏民族认同感;三在于国家政策的不重视。前几年,传统节日对于我们来说只不过是平常的工作日;后来国家规定了这些节日为法定假日,人们又将传统节日当作是补充睡眠缓解压力的好时机。我想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要唤起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已经不再仅仅只是口头上的宣传或者放放假那么简单的了。我们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去细细品味传统文化之美好。作为站在时代浪尖上的青年,理应坚持自我,而不是对西方习俗的顶礼膜拜,对庸俗文化的疯狂着迷,而是应该学习继承中国的传统,吸收其精华,把自己传流本土的文化推上更高更灿烂的浪尖。
太阳的光永远撕不开孤寂的夜幕,我们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国更需要一轮“明月”照彻前方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