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执法新理念确保办案三个效果

2012-12-02朱长虹

中国检察官 2012年13期
关键词:文明执法办案矛盾

树立执法新理念确保办案三个效果

如何理解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观,并以此来指导办案,是基层院检察长面临的、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执法观所要求的理性、平和、文明、规范四个方面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文明、规范是执法的应有之义,但仅有文明、规范执法还不够,理性、平和则是对执法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理性、平和、文明执法能力不是执法实质意义上的能力,而是执法实质意义上的行为表现,就是说,这三种能力是从执法行为中表露出来的,理性所表露出的是思维性,平和所表露出的是方式性,文明所表露出的是形象性。这三种能力没有具体的标准。规范执法能力则是执法实质意义上的能力,它是执法行为按照标准进行操作的能力表现,具有明确的标准特性。因此说,规范执法能力是理性、平和、文明执法能力表现的前提,规范执法能力是执法行为的内在表现,而理性、平和、文明执法能力是执法行为。

践行执法观,确保办案效果,主要途径有下:

一是加强对干警执法理念教育,引导干警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执法理念教育,使检察干警尤其是执法一线干警明白执法无小事,细节系大局,要把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新理念贯穿到执法办案全过程,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坚决克服就案办案、机械办案的倾向;要从大局出发,从长远着眼,执法想到稳定,办案想到发展,切实做到依法办案与服务发展相统一;要针对当前执法活动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进一步细化各类执法标准,严密执法程序,规范执法环节,切实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执法的随意性,推动各项检察业务工作再上新台阶。今年3月11日曹建明检察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做报告时指出:“加强执法理念教育,引导检察人员在严格公正执法的同时,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依法慎重对待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听取各方诉求,客观分析案件性质,正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注重保障涉案人员合法权益,注重维护发案单位正常工作秩序,注重改进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努力使执法办案活动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二是坚持执法为民,以理性的执法思维体现亲和力。检察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是检察工作的重要依托和力量源泉,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衡量检察工作的首要标准。理性的执法思维要求基层院检察长能客观、冷静、正确地应对执法中的各种复杂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真正把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等理念根植到每一名干警的头脑中,贯穿于执法办案的各个环节,从源头上解决化解矛盾、维护稳定问题。只要干警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准确把握社会心理和群众情绪,识大体、顾大局,让人民群众从处理的每一起案件、调处的每一起纠纷、化解的每一起矛盾中体会到社会的公平正义,用行动去服务社会、感动群众,就能有效规避在执法办案中可能产生的矛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为自身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证。

三是注重办案方式方法,以平和的执法心态对待诉求。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当遇到群众不理解、不配合,有的甚至在言语、动作上故意挑衅、制造矛盾的时候,要坚持做到不冲动、不感情用事,不说过头的话、不做过激的事,准确把握自己的心态,做到怒不变容、喜不失节、辱不冲动,言谈举止得体有度。在执法办案和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的过程中,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平等谦和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冷漠态度对待人民群众,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应对,认真倾听,依法处置。要积极适应执法环境的新变化,设身处地为当事人考虑,为困难群众着想,主动做好化解矛盾纠纷、疏导群众情绪的工作,避免因执法态度问题引发各种矛盾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以公心、诚心和耐心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坚持执法服务意识,以文明的执法行为赢得支持。文明执法就是要改进办案方式方法,坚决纠正简单执法甚至是粗暴执法的问题,用群众信服的方式执法办案,使人民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使执法办案获得理解和支持,在执法办案中展现检察队伍的良好素质。从客观上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一对矛盾体,但辩证法也告诉我们,矛盾是可以发生转化的。如果处理不当,矛盾就有可能激化。管理也是服务,如果处理得好,矛盾可以化解或缓解,甚至成为和谐统一。执法工作的理想和谐状态就是能将执法与群众关系的矛盾和消极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这就要求干警在执法工作中,在不降低执法力度的前提下,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切实转变服务态度,大力提高服务和执法质量,做到语言不粗俗、行为不粗暴、态度不蛮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可能融法、理、情于一体,切实解决“法了事不了、案平情不平”的问题,将执法与群众关系的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执法真正达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五是坚持制度建设,以规范的执法习惯打造公信力。检察干警在办案中,如果能够形成规范的执法习惯,公正执法、秉公办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的产生。“打铁先要自身硬”,作为检察干警,一定要注重改进执法方式,真正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规范在执法中的语言动作,使之成为习惯,区分不同执法环境,统一执法语言,统一动作规范。以案件质量考评机制等为载体,激发执法工作活力,规范办案环节,提高干警执法水平。同时,要深入分析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各层次群众心理,不断完善执法责任体系、执法办案体系、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健全执法制度,并在落实执行上狠下功夫,为规范执法行为提供制度保障,切实从源头上遏制执法的随意性,让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执法行为信赖、信任、信服,切实体现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朱长虹:安徽省界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猜你喜欢

文明执法办案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宿迁市扛起责任 全面推进 严格规范文明执法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茶文化的“办案经”
女法官“马虎”办案,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浅谈如何提高城建监察文明执法水平
警察执法之“度”在哪里
抢钱的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