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活动中的“随便现象”反思
2012-12-01杨晓霞
杨晓霞
在幼儿绘画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针对某一内容对幼儿进行引导启发,要求他们按着自己的想象去随便涂鸦,或者在画完了老师要求的内容后,鼓励幼儿再随便画点内容上去,这种绘画的“随便现象”在幼儿园的一日保教活动中十分普遍,其目的是通过放手去让幼儿自由表达的过程中,开发幼儿的想象力,提高表现能力,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在绘画活动中我们的这一教育目的是否真正得以实现呢?笔者在此浅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及反思。
一、幼儿绘西活动中的“随便现象”案倒分析
这是笔者组织幼儿开展一次关于“小猴子”的绘画活动。在活动开始,笔者首先问孩子们:“小朋友们,你们在公园一定见过小猴子吧?你们看到的小猴子都长得什么样子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纷纷举手踊跃回答:“小猴子有长长的胳膊、长长的腿,还有长长的尾巴”;“小猴子的嘴巴尖尖的,喜欢爬树,喜欢吃桃子”;“小猴子浑身都是毛,喜欢挠痒痒……”笔者为了引发幼儿对猴子的想象再次引导:“小猴子喜欢做什么呢?喜欢玩什么游戏呢?故事中的小猴子都帮妈妈作了什么呢?(笔者在绘画活动前给幼儿讲过“我爱你,小猴子”的故事)”这些问题果然不出所料,让孩子们想起了故事中的小猴子,纷纷抢着回答:“小猴子帮妈妈摘无花果”;“小猴子帮助妈妈铺床”;“小猴子会玩空中飞人”;“小猴子会荡秋千……”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精力也高度集中了,笔者借此机会向他们提出了要求:“小猴子那么可爱,又那么淘气,大猴子很爱它,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很爱小猴子呢?那么,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可爱的小猴子好吗?”
笔者此时让孩子们随便来厕自己想象中的小猴子,但这样要求传达给孩子后,笔者却注意到,虽然给孩子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接下来的自由绘画,他们却表现出一副无所适从的样子,有的孩子干脆左顾右盼,无心绘画了。
笔者走到东张西望的小朋友甜甜身边鼓励她:“甜甜,在看什么啊?加油画画啊!”小甜甜难为情地摇着头对笔者说:“老师,我不知道怎么画?”这叫笔者感到很突然,这样的现象是出乎预料的。此时,笔者只好进一步引导孩子,对小甜甜说:“想想看,小猴子什么样子,把自己想到的画出来,画错了也不要紧的。”笔者看到。还有几个孩子也在那里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笔者再次启发他们:“小猴子荡秋千是不是很好玩啊?你可以画出来啊?还有小猴子帮助妈妈摘无花果也不错啊,大猴子最后还给了小猴子一个拥抱啊,画出来多好!”在孩子们低头作画时,笔者看了一圈,孩子的画很少有生动的表现情节,也很少有创造性的作品,大多数孩子画的是猴子荡秋千的情景,一个小朋友画了猴子捞月亮的情景,这次绘画活动中笔者的“随便”策略并没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为什么孩子在具备了丰富的经验的情况下,其表现力却没有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呢?为什么我们给与了孩子“随便”创造的自由了,让孩子们自由发挥了,孩子们所呈现来的作品却是那么呆板,那么雷同而缺乏个性呢?笔者翻看着幼儿一幅幅作品陷入了深思。回顾绘画活动教学,笔者猛然醒悟到,以前我们并没有教过孩子画猴子各种姿态的技能,他们的自身绘画技能与表现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一环节上,需要老师的实际教学的指导和幼儿的练习,但因为笔者追求“随便”所给予孩子的那种自南性,而忽视了这个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活动的进行。南此,笔者认识到,在给予孩子“随便”的自由时,要考虑到孩子们自身的相关知识经验的储备情况,如果实际水平不到,这种“随便”的提供只能适得其反,与我们的愿望背道而驰,无法促进孩子所具有的个性最大化的发展。
二、反思
《纲要》在艺术领域的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中就明确指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能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笔者通过对自己这个教学案例的反思获得以下启示:
1 在绘画教学中,我们可以给予幼儿“随便”的自由,但这种“随便”不等于完全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应该是在结合幼儿自身水平的前提下,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随便”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化的特点。
2 我们教师在给予幼儿“随便”的机会时,同时要抓住对幼儿进行指导的机会,在幼儿需要教师的帮助时,及时地给予帮助和引导。
3 笔者认为,在给予幼儿帮助和引导的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策略,不是填鸭式地教给孩子某种技能或者方法,放弃了让幼儿在绘画中“随便”动手,发挥自己个性的机会,必须是在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和经验准备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引导,最大可能地促进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袁桥镇何庄幼儿园)
(本栏责任编辑 张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