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式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

2012-12-01过磊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个体支架职业

过磊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无锡 214028)

支架式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

过磊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无锡 214028)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上发展而来的,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适合职业教育教学。本文探讨了支架式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并提出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支架式教学;职业教育;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内涵

“支架”一词源于建筑行业,用在外墙、内部装修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是建筑楼房时施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通谷地说就是“搭架子”。心理学家伍德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或有成就的人对某人的学习过程所施予的有效支持。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模式。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支架式教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 (Lev Vygotsky,1896~1934)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维果斯基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称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称潜在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如图1所示。

研究表明,该理论不仅适用于儿童,对各层各类的在校生学习教育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正确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图1 最近发展区示意图

(二)支架式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教师应以此为介入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促使学生主动且有效地学习。对于支架式教学,一般理解为:在教学中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对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搭脚手架——教师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理论先建立起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教师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既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3)独立探索——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同时,教师可以对其启发引导并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4)协作学习——学生进行分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的同时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包括自评与他评。

支架的表现形式可多样化,一般的学习支架包括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向导支架、图表支架、实验支架等。教师需要根据自己创设的具体情境,合理地选择一种或多种,图2为支架式教学步骤与支架形式的二维表示图。

支架式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探析

职业教育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教学改革,传统的学科体系与教学模式弊端逐渐显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关键在于培养劳动者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往往是跨空间、跨时间、跨专业的。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行为主义的单向输入认知模式,重视人的发展和认知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符合职业教育本质。下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来探讨支架式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图2 支架式教学方法图

(一)支架从哪里支起

支架式教学起点在于“脚手架”的搭建。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支架应该建在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合适。如果建在现有发展区则属于无意义教学,会阻碍学生正常发展,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假如超越了最近发展区,学生又会无从下手,往往导致放弃,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们常用的判断方法是设问法,并用公式1进行量化。

式中:H—问题难度,以百分率表示;P—能够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W—参与问题回答的学生总数。

假如H为0%,表示全体学生都能回答,说明所设问题位于学生现有发展区内;若H为100%,表示没有学生能回答,说明所设问题超越了学生最近发展区。进一步探索,若H落在0%~ 30%间,说明问题难度太小;在80%~100%间,说明问题难度太大;只有H落在最近发展区的30%~80%间,才说明设问难度适中,套用我国教育界比较流行的思路,即学生要“摘桃子,跳一跳”。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最近发展区范围示意图

(二)支架怎么支

找到了支架点,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创设情境,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入预设情境。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包括其中的问题难度、呈现方式、提出时机,都要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还需宽松、自由,否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发展。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不尽相同,概括起来有两种:(1)纵向性内容,即以新知识或以研究为主的知识。此时,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宜浅显易懂,讲究层层深入,强调过渡性,“支架”可以架得“宽”一点、“高”一点,支架形式可以尝试问题、图表、实验等。(2)横向性内容,即以应用知识或实习实训为主的知识。此时,教师设计的学习情境宜全面、细致,讲究面面俱到,强调综合性,“支架”可以架得“窄”一点、“低”一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支架形式可以采用范例、问题、向导等。

(三)支架何时拆

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学生学习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所以教学采用的支架也应该是动态变化的。一开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时,支架应该架宽、架高,随着学生经验的丰富与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减少,最终直至“拆除”。

对于上述不同情境搭建的不同构造支架,拆除方法也不尽相同。为纵向性内容搭建的“宽”、“高”支架,“拆除”应“缓”一点,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而为横向性内容搭建的“窄”、“低”支架,“拆除”时相应可以“早”一点,一旦学生上手,教师就可以尝试撤出指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发展。

(四)支架搭得怎么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他人评价主要是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评价及教师依据学生表现和完成情况对该生的评价。自评内容包括:(1)个人在学习发展中的自主学习能力。(2)个人在小组内的协作能力。(3)个人完成知识掌握的情况。组评内容包括:(1)该生对学习小组的贡献情况。(2)该生在组内活动中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3)该生在学习小组内创新能力表现。教师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完成知识建构情况,学生最近发展区是否又向上进行了拓展。以上评价内容在实践操作中不断调整后,列出了 “学生发展评价表”。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发展评价表

“学生发展评价表”实现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量化考核,比原先的考试打分制更为科学、有效。但是,教师除了要完成对学生个体评价外,还需根据学生反馈,及时对教学整体效果进行评价,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反思教学内容,调整下一步授课计划。

课堂整体效果评价由个体效果评价和群体效果评价两部分组成,个体效果评价可以在“学生发展评价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并用公式2来量化。

式中:P——个体效果评价,用效率表示。F——“学生发展评价表”中的个人评价总分,百分制。

当P越趋近于100%,个体效果越好。也只有趋近100%,才能说明学生最近发展区已经转化成现有发展区,可以作为下一次教学的起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学生个人的发展,但教师教学必须面对全体学生。所以,教师除了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更要关注群体效果。群体效果评价也可以在“学生发展评价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并用公式3来量化。

式中:G—群体效果评价,用效率表示。Z1、Z2…Zn——每个个体在“学生发展评价表”中的师评分,百分制。

同样,当G越趋近于100%,群体的最近发展区转化率越高,式3中的每一单项都视为个体的最近发展区转化率。

有了个体效果评价和群体效果评价后,把两者效率相乘,就可以得到课堂整体效果评价,也以效率表示,见公式4。

式中:T——课堂整体效果评价,用效率表示。

当T趋近于100%的时候,课堂整体教学效果最好,这才是教师构建高效课堂追求的最终目标。

支架式教学应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注意学习的最佳年龄期

维果斯基认为,发展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特殊的可能性,同时,学习某些知识或技能总有一个最佳年龄期,也称敏感年龄期。如果教育脱离了学生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都是不利的,教育应该建立在那些开始处在成熟阶段但还未成熟到教学时机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要走在合理机能形成的前面。这就要求教师适时适宜地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切忌敷衍、马虎,否则,错过了学生最佳年龄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创设情境必须符合教育主体实际

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扮演促进者和合作者,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为教学内容设计“支架”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必须“俯下身”,切不可让学生有“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感。要求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掌握学生最新的动态发展,搭“脚手架”时,可以考虑听取学生意见或直接让学生参与。

(三)合理把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把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学生个人发展,而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这中间会产生个体与整体的矛盾。以三个学生组成的整体为例,每个学生自身都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组合起来整体的最近发展区就有两种理解,我们将其命名为“外扩式”和“内聚式”,可用图4形象地说明。

图4 最近发展区个体与整体关系示意图

用集合概念来描述,假设学生甲最近发展区 P1为[A1,A2], 乙 P2为[B1,B2], 丙 P3为[C1, C2]。“外扩式”认为全体学生最近发展区P为[A1,C2],即把每个个体最近发展区都进行了外扩,如教师以此作为支架的支点,会人为拉长最近发展区,造成资源浪费,效率降低。“内聚式”则认为全体学生最近发展区P为[C1,A2],即把每个个体最近发展区都进行了内聚,如教师以此作为支架的支点,虽然资源紧凑,但往往人为拔高了个体的起点,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

如何精确地确定学生个体和整体的最近发展区,目前还未有定论。上文提到的设问法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但比较粗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改进。教师可以综合“外扩式”和“内聚式”特点,合理把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四)支架式教学不是万能教学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支架式教学法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它在综合性实验实训项目中优势明显,但在新知识、新概念传授过程中,效果并不比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更明显。教师可采用支架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扬长避短,切勿教条化。

结语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由最近发展区理论发展而来的,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适合于职业教育教学。

[1]刘若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刍议[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9).

[2]吴锦程.浅谈支架式教学[J].学科教育,2003,(6).

[3]胡光秘,李明勇.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构建高效课堂的启示[EB/OL].(2010-04-13).http://www.mzjky.cn/jcjy/ShowArticle.asp? ArticleID=11822.

过磊(1980—),男,江苏无锡人,工学硕士,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G710

A

1672-5727(2012)04-0015-03

猜你喜欢

个体支架职业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