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多(么)V~”感叹格式探析
2012-11-30刘鹏
刘 鹏
(三峡大学,湖北 宜昌 443002)
基于语料库的“多(么)V~”感叹格式探析
刘 鹏
(三峡大学,湖北 宜昌 443002)
进入“多(么)V~”感叹格式V处的动词主要是心理动词和使令动词。心理动词的使用让整个格式带上很强的主观色彩,而使令动词的使用置感知主体于被动感知的地位,整个格式因此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体验性。此外,还有少量双音节动词和三音节动词及其复合结构,这些动词(结构)由于句法格式的强制作用,发生转喻,生发出抽象的程度义。
多(么)V~;感叹格式;心理动词;使令动词
有关“多(么)V~”感叹格式的著述并不多见。Viviane Alleton认为心理动词以及带有一个宾语或补语的动词可以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1]。周毕吉认为“多(么)+动词(短语)”感叹结构既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充当其他句子的句法成分[2]。这些研究基本上是从经验出发,缺乏对语料的统计分析。只有从语言事实出发,充分掌握语料,才有可能得出符合语言事实、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我们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以下简称“北大语料库”)语料进行穷尽性研究,以期深入认识“多(么)V~”这一感叹格式。
一、“多(么)心理动词~”感叹格式
我们通过北大语料库搜得“多(么)心理动词~”式感叹句近 300条,统计发现处在感叹中心位置的心理动词如“想”、“希望”、“需要”、“爱”等出现频率较高,具体频次统计如下:
表一
这些心理动词用于反映感叹主体自身的心理活动或状态,具有表达“心理情绪”、“述人”等语义特征[3]。而对它们所出现的感叹句用例的分析显示,“多(么)心理动词~”感叹格式的使用可分两种情形:首先,感叹主体本人面临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际遇,产生对符合自身利益、需求、心情等的未然事物的热切向往与渴求;其次,感叹主体作为评说人,基于客体对象的具体境遇或某种特殊心理状态抒发感叹。这两种情形都反映感叹主体的心理活动,因此均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例如:
(1)爸爸、妈妈,我多么需要你们的理解呀!(《人民日报》1993)
上例属于第一情形,反映感知主体内心强烈的愿望和希冀。
值得注意的是,“多(么)”有时也用来修饰三音节的复合动词像“舍不得、想不到、对不起、离不开”等。这类动词出现的频率尽管不高,但从语义上看也属于心理动词的行列,而且口语化色彩较浓。例如:
(2)结婚一场,并没给夫人弄个皇封官诰,这有多么对不起死去的灵魂!(老舍《二马》)
上例所处的具体语境是主人公马则仁面对妻子英年早逝,没能给她弄个正式体面的名分,因而感到伤心不已。整个感叹句用于描述他极度自责的心理状态。
二、“多(么)使令动词~”感叹格式
现代汉语中,“多(么)”后接“使令动词”所构成的感叹句也比较常见。吕叔湘谈及这种感叹句时曾言,“我们的感情为整个事物所激动,我们指不出某种引起感叹的属性,只说明所产生的是哪种情绪,如:‘这叫人多么难受!’”[4]。这种感叹方式不是直接从主观上认定客体对象的心理属性,而是置感知主体于受支配的地位,从感知主体的被动感受出发来间接体现感知客体的作用力,因而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体验性。下表是对“多(么)V~”感叹格式中的使令动词出现次数的统计:
表二
表二显示,“多(么)使令动词~”感叹格式中,动词“令”出现频率是最高的,而动词“讨”的出现频率最低。何以如此?这是因为使令动词中“令”书卷气最浓,而“使”、“叫”、“让”至“讨”,书卷气渐次递减,口语化色彩则渐次增强,而且“讨”口头使用最频繁。由这些使令动词后接名词、再接心理动词而构成的兼语式动词词组至少有四个音节;而音节越长,越适合用于书面表达,越不利于口头表达,尤其不适合口头抒发感叹。因此,“多(么)使令动词~”感叹格式多见于书面语中,于是书卷气最浓的“令”自然用得最多,口语色彩最浓的“讨”字用得最少。
我们搜得的“多(么)使令动词~”感叹格式归纳起来可下分六种情形:
1.“令人+双音节心理动词~”式
进入该感叹式的双音节心理动词有“悲哀、崇敬、愤慨、感动、感奋、高兴、鼓舞、激动、敬佩、敬畏、敬仰、惊喜、留恋、恐惧、气愤、钦敬、深思、神往、失望、陶醉、痛心、羡慕、销魂、兴奋、欣慰、厌倦、遗憾、愉快、振奋、震惊、自豪”等。这个格式的特点是音节较长,比较文雅,多出现在书面语中。例如:
(3)这位革命老人艰苦奋斗、万里不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啊!(《人民日报》1996)
2.“令人+动词性成语~”式
进入该感叹式的动词性(类)成语有“爱不释手、欢欣鼓舞、可敬可叹、筋疲力尽、毛骨悚然、深长思之、遐想联翩、心摇神荡”等。这个格式的音节最长,也更文雅,因此只能出现在书面语中。例如:
(4)我们在生活里将会遇上多复杂的局面,将会碰到多么令人筋疲力尽的麻烦啊!(《读者》(合订本))
3.“使人+双音节心理动词~”式
进入该感叹式的双音节心理动词有“兴奋、陶醉、震惊、难认、寒心”等。这个格式较文雅,多见于书面语中;其中的双音节心理动词表示情感状态。例如:
(5)看这大自然的风景,多么使人陶醉!(《人民日报》1996)
4.“叫人+双音节心理动词~”式
进入该感叹式的双音节心理动词有“喜爱、焦急、羡慕、寒心、遗憾、气愤、感慨、高兴”等,这些动词常用来表示人的心理活动或情感状态。例如:
(6)你这话多叫人寒心哪!(雪克《战斗的青春》)
有时,“叫人”之后也用成语,这种用法似乎仅见于文学作品中。例如:
(7)这次相遇是多么叫人啼笑皆非呀!(尤凤伟《月亮知道我的心》)
5.“让人+双音节心理动词~”式
进入该感叹式的双音节心理动词有“向往、惦记、兴奋、揪心”等,大多表示心理活动。例如:
(8)3岁的儿子,每天要剁五六百斤的猪菜,门口要经过一个水塘,多么让人揪心啊!(张晓华《黄乃:中国盲人的“普罗米修斯”》)
6.“讨人+心理动词~”式
这个格式的口语色彩最浓,因此常见于对话这样的言语活动之中。例如:
(9)“要是听说听道,性气老老实实,该是个多讨人喜欢的媳妇呀!”(浩然《新媳妇》)
以上讨论的都是“多(么)+使令动词+人+心理动词~”感叹格式。事实上,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该结构中的“使令动词+人”这一部分有时也移至“多(么)”的前面,变成“使令动词+人+多(么)+心理动词~”感叹形式。例如:
(10)我们穷得叮当响,他一家子就藏了这么多东西,让人多么可气!(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
尽管上例中的“让人多么可气!”与“多么让人可气!”语义上没有多大区别,但这两种形式的语义重心还是有所不同,前者的语义重心后移到“可气”之上,更侧重反映说话人感受的强烈程度。
总之,“多(么)使令动词~”感叹格式直截了当地体现了感叹是客观世界作用于体验者主观直觉的结果,用感知主体的被动感受来折射客观对象的某种属性程度极高这一特征。
三、其他“多(么)V~”感叹格式
在语料统计过程中,我们发现进入“多(么)V~”格式感叹中心位置的除了心理动词和使令动词外,还有少量评述性动词或动词短语,整个格式同样也是用来慨叹特定事物的某一具体属性程度极高。
1.“多(么)+双音节评述性动词~”感叹格式
处于感叹中心位置的双音节评述性动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值得、富有”等,分别为22次和20次,其他出现频率相对较低的有“饱含、成全、耽误、妨碍、富于、接近、警策、具有、酷似、没有、缺乏、缺少、省事、失敬、疏远、吸引、相似、相象、诱惑、折磨、支持”等。这类动词大都带有评价义,具有价值判断的意味,而且与紧接其后的宾语一起构成感叹中心。例如:
(11)多么好的山里人,多么值得崇敬的森林之子!(《人民日报》1995)
(12)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武林外传》)
其中,“富有”、“富于”和“饱含”等动词所支配的名词特色鲜明,统计发现的此类动宾结构有“富有才华、富有风趣、富有含意、富有理智、富有启发、富有诗感、富有诗意、富有远见、富有韵味、富有神秘感、富有书卷气、富有同情心、富有现代感、富有戏剧性、富有时代朝气、富有异国情调、富有远见卓识、饱含正义感、富于人的性格力量”等。很明显,此类动宾结构中的名词都属于抽象名词,其意义虚灵。动词“富有”、“富于”或“饱含”等本身含有“超出一般值”的程度义,再用“多(么)”修饰,造成修饰的羡余,夸张性更强,也使得话语的感叹意向更加明确。
2.“多(么)+三音节评述性动词复合结构”感叹格式
进入该式感叹句的三音节评述性动词复合结构一般为三音节动宾复合词组,如“煞风景、倒胃口、受折磨、费脑子、费工夫、费力气”等。这组动宾词组的特点是可离析,其动词的支配作用依然存在,比如可以说“倒了大家的胃口”、“费了几天的工夫”等,这些词组本身具有负面评价意义,因而整个“多(么)V~”感叹格式起主观评价作用。例如:
(13)你说碰上这样的看官,是多么倒胃口的事。(张欣《多嘴》)
此外,还有一组很少离析或通常是不可离析的三音节动宾复合词组,如“出风头、够朋友、好体面、讲交情”等。这组词组一般具有正面评价意义。例如:
(14)看这两个讲自治的,多么讲交情,好体面,有身分!(老舍《老张的哲学》)
这类动宾复合词组还具有下面三个的特点:首先,它们是复合型的,由单音节动词带双音节名词作宾语;其次,整个词组语义上有梯度,所以它们都能受程度副词和语气副词的修饰;再次,这些动宾词组在搭配上比较固定。
四、结语
进入“多(么)V~”感叹格式感叹中心位置的动词主要是心理动词,句子表达对未然事物的热切希望和强烈追求,有时也描述人的情感状态,因而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色彩。其次是使令动词,整个感叹句反映的是人处于受支配地位而被动感知的结果,即客体作用于人体感官的结果,因而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体验性;该感叹格式还因其音节较长而多见于书面语中。此外,进入该格式还有其他为数不多的双音节动词和三音节动词复合结构。无论是哪种情形,整个感叹格式都是就客体对象的某种具体属性而抒发的强烈感受和情绪,是内心特殊情感的语言表征。
[1] Viviane Alleton. 现代汉语中的感叹语气[J]. 王秀丽,译. 国外语言学,1992,(4).
[2] 周毕吉. 小句中枢视点下的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09.
[3] 陈昌来. 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4]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Exclamative Construction duo(me) VP
LIU Peng
It is found that verbs used in the Chinese exclamative construction duo(me) VP are usually limited to two kinds, mental and imperative. When it is the first case, the whole exclamation sounds very subjective; while in the second case, the speech sounds more objective and embodied since the speaker is passively influenced. Yet, some disyllabic verbs and trisyllabic verbal phrases have also been found being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in which case they, under the constructive force of the sentence, assume metonymic meanings,referring to the degrees of certain properties of the relevant objects instead of denoting certain actions.
duo(me) VP; exclamative construction; mental verb; imperative verb
H314.3
A
1008-7427(2012)08-0108-02
2012-05-08
湖北省教育厅2011年度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jyte082。
作者系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