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知识化问题:基于上海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

2012-11-30金永成

中国流通经济 2012年5期
关键词:投入产出生产者服务业

金永成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市200093)

责任编辑:林英泽

一、引言

生产者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是为了满足经济活动中的中间投入需求,企业向生产者而不是最终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以投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为主的服务业。自20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西方国家服务业发展迅速,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相较于消费者服务业与公共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的表现尤为显著。生产者服务业因其知识密集度大、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赢利点。实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者服务业就已经取代传统制造业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创新源泉(贝森(Bayson),1997)。从西方发达国家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历程来看,20世纪50~70年代,生产者服务业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的生产运营环节;20世纪70~90年代,生产者服务业的服务功能从企业内部的生产运营环节拓展到管理咨询、市场营销咨询、工程咨询等更为广阔的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推动下,发达国家的生产者服务业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实现了跨国转移,其服务功能更加多样,且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为主要形式,如信息技术服务、科技合作、全球金融中介服务等。

从对生产者服务业的研究状况来看,尽管许多生产者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点,但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从知识视角探讨了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问题。赫伯特·格鲁伯和迈克尔·沃克(Herbert G.Grubel & Michael A.Walker) 认为,知识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对生产者服务进行投入,并把生产者服务业比喻为“将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引进商品生产部门的飞轮”。[1]布朗宁和辛格曼(Browning & Singelman,1975)把生产者服务业的范围界定为金融保险、法律、商务等具有信息或者知识密集型特点的服务行业。台湾学者薛立敏(1993)则把生产者服务的提供者看作一个专家的集合体,认为这一专家集合体提供技术与知识,增加了生产的迂回度,使生产更加专业化,提高了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力。还有学者认为,生产者服务企业是“顾问性”公司,并统称为知识密集型服务(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KIBS)。[2]卡里茨基等(D.Czarnitzki & A Spielkamp)认为,生产者服务业把知识或服务加入到互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中,通过合作实现知识创新。[3]从知识溢出的角度看,生产者服务是作为其他企业的中间投入,这种中间投入主要是定制化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供给,知识溢出的作用较为明显,且企业间的知识外溢可以跨越行业的界限,从而获得范围经济。卡曼尼(Camagni)认为,生产者服务业的集体学习(Collective Learning)过程使得集群中的企业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分享和创新的能力。[4]基布尔和纳契姆(D.Keeble & L.Nacham)认为,生产者服务业更应该从集体学习和创新环境等视角来分析集聚的影响因素和集聚带来的利益。[5]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生产者服务业的知识属性。

二、生产者服务业知识化的机理分析

1.制造业服务化是生产者服务业知识化的前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制造业发展表现出一个重要特点,即制造企业的服务化经营,制造业服务化的过程体现了制造企业越来越趋向知识化发展。一方面,在“微笑曲线”的左端,制造企业内部的产品研发和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法律及金融等这类知识含量高的生产性服务对提升制造企业竞争力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微笑曲线”的右端,制造企业不仅提供维护和修理,还提供如购买融资、技术支持等高知识含量的生产者服务。当然,从低端制造业到高端制造业,生产者服务业知识含量和作用会有差异。如同样是机械制造业,从生产自行车到生产小汽车再到生产飞机和轮船,其中的研发活动、金融服务与技术支持的知识含量显然是依次递增的,甚至要达到质的飞跃。这样看来,越是高端的制造业,越能体现生产者服务的知识化程度。

范德莫卫和雷达(Vandermerwe & Rada,1988)等认为制造业服务化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制造业企业着重提高产品质量,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第二阶段,制造业企业提供物品和附加服务,如物品的售后服务;在第三阶段,制造业企业提供物品—服务包,服务成为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顾客提供的是包括产品和服务在内的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6]我们可以通过IBM公司业务的转变理解这一演进过程。20年前,IBM整个业务中划入“服务”的比重与产品相比估计为5%,10年后,这一比重升至15%,而如今,服务业务占了整个收入的一半以上。其实,IBM全球服务公司(IBM Global Service)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和技术服务公司。当IBM把自己定位为信息技术服务公司时,它在战略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2002年以20.5亿美元的价格向日立转让硬盘业务;2004年,又将个人计算机(PC)业务卖给我国联想集团。与此同时,IBM加大研发投入和服务业务的并购活动,如在2002年10月斥资39亿美元并购普华永道咨询业务(这是IBM历史上最大的并购),获取普华永道所拥有的商务咨询知识。此外,还与现有的商业创新服务部门合并组建商务咨询服务公司(BCS)。

在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商品和服务个性化、多样性的需求数量大大增加,为了应对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制造企业往往通过增加对专业化的、中间投入的零部件和服务的供给来适应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导致生产者服务的定制化,定制形成的专业化分工实质上成为一种知识分工。因此,制造业服务化成为生产者服务业知识化的前提条件。

2.生产者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促进生产者服务业知识化

随着生产组织方式由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的变革,社会专业化分工不断细化,导致制造业企业基于自身核心竞争力将企业价值链上的生产性服务环节逐渐外包出去,这些外包出去的业务逐渐形成独立的产业,为客户提供专业性、知识性的服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如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一般形式的商务交易模型化和电子化,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知识分为客户信息知识、客户操作知识与客户隐藏知识。客户信息知识是客户的注册信息,包括姓名、年龄、职业等;客户操作知识是描述客户经常性或现实性的特征,包括客户的消费习惯、需求信息、购买信息等;客户隐藏知识是关于客户的潜在需求和购买趋势的知识。其中客户操作知识和客户隐藏知识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如智能挖掘师(Intelligent Miner)、信息发现系统(Information Discovery System)来获取。电子商务企业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客户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后,生成符合企业要求的客户信息知识、客户操作知识和客户隐藏知识,经过知识整合,生产企业可以将这些客户知识存储于它的数据库中,为各职能部门共享和应用客户知识提供便利。总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其服务成本不断降低,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不断得到释放,促进了生产者服务业的知识化发展。

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其发展所依赖的生产要素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和升级的过程。如果以知识要素的投入来看生产者服务业的演变过程,生产者服务业经历了从传统生产者服务业(FIRE,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向新兴生产性服务(APS,包括广告、市场调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管理咨询等)升级的过程。新兴生产者服务业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主要以知识要素投入生产过程,大多从事技术性服务、建筑设计、数据录入、金融分析及各类研发性工作等商业活动,专业化程度高。总体上看,新兴生产者服务业通常提供的服务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所以,从生产者服务业逐步深化的过程来看,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体现了服务业知识化的过程。

三、对上海生产者服务业知识化的实证分析

1.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上海生产者服务业类别划分

生产者服务业是中间需求性服务业,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越具有中间产品的特性。由于任何产品不是作为中间产品(生产资料)就是作为最终产品(消费资料),因此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有:中间需求率+最终需求率=1。可以看出,中间需求率反映了各产业的产品作为中间需求生产资料的比例,从而可以准确把握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计算公式为:

hi为中间需求率,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i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量(中间使用合计)与第i产业产品的总需求量(中间需求量+最终需求量)的比值;为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i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量(即投入产出表中的中间使用合计);Yi为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i产业产品的最终需求量(即投入产出表中的最终使用)。

上海市统计局编制的《2002年上海投入产出表》将国民经济生产活动划分为130个部门,其中第一产业6个部门,第二产业87个部门,第三产业37个部门。《2007年上海投入产出表》将国民经济生产活动划分为144个部门,其中第一产业5个部门,第二产业93个部门,第三产业46个部门。本文根据以上两个投入产出表计算出上海第三产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率,以中间需求率hi是否大于50%为分界点,对生产者服务业进行类别界定。[7]这里要注意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生产者服务业与各产业关联的深化,中间需求率将呈现上升趋势。如果仅依靠中间需求率来划分第三产业,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有些典型的生产者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指标可能会小于50%,因此,本文依据理论界对生产者服务业的范畴界定,结合中间需求率的计算结果,对上海的生产者服务业进行了类别界定。计算结果及统计口径参见表1。

对比2002年与2007年中间需求率的计算结果有几点值得关注。

(1)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2002年排名第21位(40.91%)一跃成为2007年的第一位(98.18%)和第七位(90.30%),说明上海在2002年到2007年这五年内,各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信息服务、信息技术支持等需求,此时的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中间需求率大幅度增长。由于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作为中间投入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它们提升了各个行业的知识含量。

(2)与2002年相比,2007年科学研究事业的中间需求率下降到47.17%,说明上海研发(R & D)对产业的支持作用在降低。

(3)房地产业、研究与实验发展业、教育业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是以提供生产者服务为主的行业,而上海这3个行业在2007年的中间需求率较低,其中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中间需求率为18.35%,说明上海的房地产业主要是为居民提供自住住宅,而不是主要为企业提供厂房或办公用房,因此本文在分析时不把房地产业归为生产者服务业。而教育业在2002~2007年的中间需求率都很低,分别为4.66%和3.60%,说明它主要为消费服务的特征更为突出,所以本文也没有把教育业归为生产者服务业。

表1 上海市2002年、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的生产者服务业统计口径对照表

2.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上海生产者服务业知识化分析

在对生产者服务业的范畴进行界定后,本文接着利用2002年和2007年上海投入产出表分析生产者服务业的知识化趋势。投入产出表提供了分析产业关联效应的基本数据,通过投入产出表计算出来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需要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是衡量产业关联效应大小的重要指标,本文试图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判断生产者服务业知识化的程度。

影响力系数是指当国民经济某一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与波及程度。如果某一部门对其他部门的中间产品需求越大,则该部门的影响力越大。该系数反映的是产业部门的后向关联度,或是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其公式为:

式中,分子为完全需要系数矩阵各列之和,分母为完全需要系数矩阵各列之和的平均数。当Fj<1、Fj=1、Fj>1时,表明第j产品部门最终需求对其他产品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小于、等于、大于各部门影响力的平均水平。Fj越大,对各部门产出的拉动作用越大。

感应度系数是指当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产品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被称为前向关联系数,用Ei表示。如果某一部门提供给其他部门的中间使用越多,那么其感应度越高,该系数反映的是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支撑作用。其公式是:

式中,分子为完全需要系数矩阵各行之和,分母与影响力系数一样。当 Ei>1、Ei=1、Ei<1 时,表明各部门生产使第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影响高于、等于、低于国民经济的平均感应程度。

本文将2002年投入产出表中的130个部门、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的144个部门合并为30个部门。利用2002年、2007年上海30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计算30×30部门之间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上海的生产者服务业中除了研发和专业技术服务外,其余生产者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基本上都大于1。这说明各部门的生产使交通运输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几个部门所受到的感应影响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感应程度。也就是说,这几个生产者服务部门受国民经济各产业影响的程度较大。

(2)从演变趋势看,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增加幅度很大,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上海在2002~2007年这五年内,各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对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两类知识含量高的行业需求增大,且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更为突出。虽然物流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有所下降,但趋势不明显,且均大于1。从感应度系数的升降中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含量高、技术含量高的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日益提高,而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生产者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减弱。分工深化使得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传统的服务业中知识含量高的业务比重增加。我们从《上海市统计年鉴》中的生产者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从业人员及产值变化趋势也不难发现这一点。在1999~2008年间,物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增长率为5.9%,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年均增长率则高达52.8%,2008年的从业人员是1999年的2.45倍。在2003~2008年间,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年均增长率也高达25%,2008年的从业人员是2003年的1.77倍;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年均增长率也高达18%,2008年的从业人员是2003年的1.92倍。由以上数据可知,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主要投入的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研发及专业服务业在近10年的从业人数快速增加,相比之下,物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增长率则显得较低。总之,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上海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的推动作用较大。

(3)影响力系数。首先,上海的生产者服务业除了交通运输物流业和专业技术服务业,其余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基本上都小于1。这说明大多数生产者服务业对中间产品的需求不大,其发展不会引发很强的对其他产业的中间需求,其中信息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服务业、研究与发展等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波及作用比较有限,因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弱。

其次,交通运输物流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说明交通运输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枢纽作用,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既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又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传统物流业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产业优化,促成了以电子商务和第三方集中配送为基础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虽然物流服务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较慢,但上海在建设国际航运、物流分拨中心的过程中,高级物流研究人员和物流经管人才是相关行业和企业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能够对企业物流进行总体协调、管理和控制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物流规划人员,也是企业需求最大、最迫切的人才。

再次,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研发产业主要通过专业化、产业化的研发活动有效组织各部门参与知识的生产和应用,满足其他产业的创新需求。研发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小于1,说明研发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不紧密。其感应度系数小于1,说明研发产业的生产者服务功能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作为典型的生产者服务业,研发产业对上海产业发展中的创新需求尚未形成系统的支撑作用。而影响力系数小于1,说明上海市研发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没有有效发挥产业主力军的作用。

从影响力系数的分析可知,除商务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和物流业对经济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外,信息、金融、研发等作为比较典型的生产者服务业,在上海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大,但尚未起到支撑作用。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分析了生产者服务业知识化的趋势,并以上海为例,利用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与对策建议如下:

第一,服务业知识化是指在知识经济时代服务业的投入和产出的知识化,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地位的日渐凸显。服务业知识化的内在机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造业服务化是生产者服务业知识化的前提;二是生产者服务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生产者服务业知识化。

第二,从感应度系数的分析可以看出,上海的生产者服务业中除了研发和专业技术服务外,其余生产者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基本上都大于1。目前,信息、金融、商务这类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即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上海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的推动作用较大。而从影响力系数的分析可知,除商务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和物流业对经济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信息、金融、研发等作为较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在上海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大,但尚未起到支撑作用。

第三,众所周知,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都是高附加值的生产者服务业,但是计算结果表明,处于“微笑曲线”左端的研发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不高(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更低)。事实上,上海本土企业现阶段要达到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抗衡的研发水平难度很大。因此,要提升上海乃至全国产业在微笑曲线的地位,可行的办法是大力提升“微笑曲线”右上端与销售及售后服务相关的生产者服务业(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等)的发展水平。就这一点而言,基于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前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不仅拥有“微笑曲线”的低端环节,而且还能逐渐攀登微笑曲线的右上端,发展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等生产者服务业。

[1]赫伯特·G·格鲁伯,迈克尔·A·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M].陈彪如,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220-223.

[2]Muller E.,Zenker A.Business Services as 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the Role of KIBS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J].Research Policy,2001,30:1501-1516.

[3]Dirk Czarnitzki,Alfred Spielkamp.Business Services in Germany:Bridges for Innovation[J].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03,23:1-30.

[4]Roberto Camagni.Innovation Networks:Spatial Perspectives[M].London and New York:Belhaven Press,1991:136.

[5]D.Keeble,L.Nacham.Why do Business Service Firms Cluster[M].Cambridge:Working Paper,2001:8-10.

[6]Vandermerwe S.,Rada J.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 [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88,6(4):314-324.

[7]任旺兵.我国制造业发展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65.

猜你喜欢

投入产出生产者服务业
1月巴西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3.92%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2019德国IF设计大奖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我国2012—2013年群众体育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DEA方法的高校R&D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29所高校为例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会安慰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