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含水期低渗透SP油田剩余油精细挖潜技术研究

2012-11-29陈旭东

中国化工贸易 2012年9期
关键词:剩余油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高含水期的低渗透SP油田在结合区块储层特征和开发特点基础上,对油层单砂体进行精细描述,按含水分布特征分为四类区块,对不同提出了针对性地治理措施,同时介绍了剩余油挖潜技术的一些新工艺和新技术,确定了含水期低渗透SP油田挖潜开采技术发展方向。达到有效动用低渗透SP油田的目的。

关键词:高含水期 剩余油 精细描述 覆膜砂压裂 水力喷射打孔

SP油田于1987年投入开发,至2011年底已开发23年。采出地质储量16.71%,综合含水65.71%进入中高期含水阶段。目前开发存在着“三高三低”的矛盾:低产井比例较高,为61.3%;长关井比例较高,为37%;老井自然递减率较高,为16.2%;采油速度低,只有0.45%;采出程度低,只有16.11%。

因此通过精细油藏描述,对砂体逐一解剖研究其与相邻油层的连通关系,定量的对油层的剩余油进行精细研究,从而更有针对性提出不同的剩余油分布类型及相应挖潜措施。

一、SP油田剩余油挖潜思路

1.精细地质描述,分析挖潜方向

要搞清楚剩余油分布,必须首先分析目前地下油层储量的动用情况。我们利用现有地质开发资料,以单砂体为单位,把每个单砂体作为独立开发油藏,逐一解剖,研究其与相邻油层连通关系,并计算出单井、单层以及单砂体的采出程度,剩余油、水驱控制程度、水线推进距离、水淹角、从而全面掌握剩余油分布,提出下步挖潜方向。

2.搞清剩余油分布,确定挖潜方向,制定治理对策

将整个SP油田依据产量、含水分布特征分为四类区块:低产液低含水区、低产液高含水区、高产液低含水区、高产液高含水区。针对不同区块,采取不同治理对策。

二、SP油田剩余油挖潜应用技术

1.精细注入技术,为提高油井采收率提供驱替能量

SP油田目前含水>60%的油井占总开井数的54.2%,低效及无效循环较严重,层间及层内不同部位动用差异较大,常规调整控制油田递减难度较大,为此,在前期精细油藏描述和合理剩余油挖潜策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井况,不同注采关系采用常规酸、压裂、补孔和动凝

胶浅调剖技术分类实施。

1.1常规水井酸化压裂

针对部分注水井储层发育差、压力较高完不成配注,优化注水井增注措施,改善油层吸水状况。对油层发育条件差、连通性差的注水井实施压裂,对油层污染、近井地带堵塞的注水井实施酸化,提高油层吸水能力。

2011年水井压裂完成2口井,累计增注1839m3。水井酸化完成13口井,累计增注2630m3。

1.2推广流动凝胶浅调剖技术

针对部分注水井吸水剖面很不均匀,存在明显高渗透层且无法细分单卡或套管变形井,利用吸水剖面资料、连通油井动态资料及找水资料,确认高渗透层后实施调剖,加强目的层吸水百分数,降低控制层吸水百分数。共实施9口,统计7口井调后效果,单井注入压力上S1.9 Mpa,有效期236天。

1.3通过补孔措施,完善注采关系

针对生平油田多向连通比例低、注采关系不完善的问题,根据各类油层剩余油潜力,采取整体加密与注采系统调整相结合的补孔优化技术,精细注采结构调整,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目前完成1口井,统计补孔后效果,注入压力下降0.2MPa,日增注10m3,有效期186天,累计增注964m3。

2.精细油井挖潜技术,努力提高单井产量

在摸清剩余油分布和连通状况后,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在对储层深入认识及相关技术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优化常规措施、开展油井挖潜新工艺试验,提高油层动用状况。

2.1高含水井压裂技术

2.1.1压堵结合

为挖掘高含水井中动用差层的潜力,在生平油田高产液高含水区选择含水在95%以上井。施工中采用1.8~2.0m3/min的低排量,控制裂缝高度,适当减小加砂量,缝长控制在80~100m以内。2011年选择高含水低效井4口,压裂后采用机械堵水封堵了产水层。统计效果4口井压后初期平均单井日增液1.8t,单井日增油1.7t,综合含水下降33.5%,平均有效期219d。

2.1.2覆膜砂控水压裂工艺

以“高含水、低产油”为主要选井条件,开展了1口井的高含水井现场试验。

该井措施后增油3.5t/d,含水降低31.0%,有效期已达350天,取得了明显的控水增油效果。

2.2水力喷射打孔技术

水力喷射深度打孔通过径向钻孔可定向和可定深的特性,对受效差的层或井进行改造,缩短注采排距,完善注采关系,调整层间或平面矛盾 。因此根据油藏精细描述结果,在SP油田划分的低产液低含水区和低产液高含水区,进行水力喷射现场试验

现场进行2口井深度打孔试验,共完成12个分支,总计1020m的水力喷射径向钻井。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液由2.6t上升到6.4t,日增油2.0t。从试验效果看,水力喷射深度打孔技术可实现剩余油的动用,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

3.低效井长关井治理效果

3.1低产井

对比2010年12月SP油田494口采油井,2011年10月日产油低于1t井占56.5%,降低了4.8个百分点。

3.2长关井

2011年12月,油井利用率为74.0%,较2010年12月提高14.3个百分点。

三、结论及认识

1.通过精细地质描述,对SP油田单砂体逐一解剖研究其与相邻油层的连通关系,定量的对油层的剩余油进行精细研究,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提出提出不同的剩余油分布类型及相应挖潜措施。

2.“一口井一工程”,优选措施高效挖潜:一是针对动用程度低的薄差层,采用细分压裂或水力喷射深度打孔,有效动用薄差层;二是根据单井含水情况,采用重复压裂、转向压裂、覆膜砂压裂,有效动用剩余油;三是根据油井高含水成因,采用机堵或化堵,改善层间及层内矛盾。

参考文献

[1]陈立滇,程杰成.油田化学新进展.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2]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开采技术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陈旭东,男,1986年生,油藏工程初级工程师,现在大庆油田第八采油厂第三油矿工作,从事油藏措施管理岗位。

猜你喜欢

剩余油
锦607块蒸汽吞吐后期剩余油及挖潜配套技术研究
加强水淹状况分析,评价剩余油分布状况
井—地电位成像技术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卫22块注采调整及挖潜研究
一种基于SOM网络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