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座成长中的蜜蜂博物馆:访绿纯(北京)生物科技发展中心总经理谢勇

2012-11-28高爱玲

中国蜂业 2012年6期
关键词:蜂产品蜜蜂博物馆

■本刊记者 高爱玲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古老、悠久的蜂文化,它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从蜂蜜、蜂王浆、花粉到药品、化妆品等,无一不是蜂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延伸。保护、继承和弘扬文化,是博物馆所肩负的主要使命,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涌现出来。从世界各类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来看,行业博物馆已成为城市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我国有各类博物馆2200多座,就蜂产品行业来看,也已经有几十所了。

绿纯(北京)生物科技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绿纯)总经理谢勇考察了行业内不少博物馆。从南方到北方,甚至台湾地区,他都做过一番细致的调研和考察。按照常规逻辑来说,博物馆大多会位于闹市或繁华地带,而谢勇的博物馆建在山上,这座蜜蜂博物馆是如何“诞生”在山上的?它能有何发展前途呢?这次记者终于有机会慕名前往,刚好去一解心中的困惑。

沿途的风光固然令人赞不绝口,却没有令我们有太多留恋,等到达门头沟地区妙峰山的陈家庄,路的一侧,一只神采奕奕的铜铸大蜜蜂豁然跃入眼帘,它精神抖擞地张着翅膀、俯瞰远方,像是在欢迎来客,而谢勇也已在大门口恭候多时。这里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绿纯生物科技发展基地。

“蜂彩馆”诞生记

“很多人都觉得奇怪,为什么博物馆会选择这个地方?待会你们就知道了。”见面之后的短暂交谈谢勇发现了我们的疑虑,他一边热情地带我们四处参观,一边回顾着当初建设这个场馆的初衷:“绿纯于1997年落户门头沟药王山镇的陈家庄,随着企业的发展,在以蜜蜂养殖、产品加工为主之外,还想多宣传蜜蜂文化,希望能够把蜜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发挥出来,但原址的狭小对此有很大局限性,于是搬家就提上了日程。”对于迁址,绿纯有三个要求:第一,要有很好的蜜源;第二,要有一定的水源;第三,地方要足够大,能够有地方盖房子。提出来这几项要求自然是有着绿纯自己的考虑的。

“2002年,经过门头沟区政府的审批、立项、兴建,绿纯现址这一处院子算是落成了。除了蜂蜜蜂产品生产加工之外,我们还在院子里盖了一些客房,兼职开发农家乐项目,并兴建了与蜜蜂有关的菜窖,来招徕游客。这种模式一直做到2007年,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慢慢就又放弃了,房间也闲置下来。”谢勇回忆道。

除了这个基地,绿纯在城区有十几家自己的蜂产品专卖店,每年固定顾客大概有一万多人,很多生活在城里的老顾客都希望在吃蜂产品的过程中,能有机会了解蜜蜂和蜜蜂文化,了解蜂产品是怎么生产加工出来的。绿纯对于这些诉求十分重视,开始考虑兴建一个蜂文化宣传场所。

在谢勇看来,目前国内大部分蜜蜂文化场馆做得都不错,专业性很强。但同时他也发现,对蜜蜂和蜂产品一点儿都不了解的消费者来说,专业性过强会影响接受能力。

同时,另一件对他有所触动的事是,他的女儿就读的学校要求家长帮忙给孩子们推荐个有趣的地方,既能增长知识又适合他们玩,他物色良久却没能找到一处满意的,这件事情也启发了他的灵感。“我希望在宣传蜜蜂文化的同时能够兼顾到青少年。”谢勇有志于做这样的事情。

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调研、分析,绿纯把原来那些客房进行改造,同时把有着一百五十多群蜂的养蜂场旁边又辟出几百平米,盖了一座蜜蜂科普宣传的场馆,并给它起名叫“蜂彩馆”。

蜂彩馆是一座多功能蜜蜂生态文化馆,它外观颜色艳丽、图案活泼、动感十足,分为三个展厅和两个DIY室。展厅占地约400平米,以实物、图片、文字、人造场景为内容,展示了蜜蜂发展历史、蜜蜂种类、蜜蜂生物学、蜜蜂产品、蜜蜂文化以及今天的蜜蜂与人类的关系。DIY室是一个可以动手动脑的地方,有各种可供动手的素材,让参与者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蜂彩馆的后面有一条小河,水流依着山势起伏,河上搭了一座木桥,深秋的黄叶片片飘落,蔚蓝的天空下,潺潺的流水声映衬着灰白的山色,小桥流水的意蕴令人感觉十分惬意;蜂彩馆的南面是一个中型蜂场,正午的阳光煦暖、温和,一百多群蜜蜂嘤嘤嗡嗡飞舞在樱桃林中,穿梭于我们前后,置身其中让人恍然间有种“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错觉,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地生机盎然,真是休闲放松的绝佳境地。

留住每一位来者脚步

门头沟地区虽然有着悠久的养蜂历史,但对于蜜蜂博物馆却没有几家。谢勇说,“希望用最通俗的语言,用普通消费者和青少年都能理解的表达方式来把蜜蜂的历史、生态、生产等知识表达出来。”考虑到少年儿童的特点,展览厅以图画、图片、语音为主,文字为辅。为此,谢勇还专门请美院的学生绘制了大量卡通图形,这些图看起来精美、形象,赏心悦目,非常吸引人。在静态展示之外,还有大量互动项目。比如,一幅全国蜜蜂分布图,观者用手一摁,就有语音讲解东北黑蜂、中华蜜蜂等各种蜜蜂分布的地域,以及相关特性。

“目前博物馆里面的展品还不太丰富,这些都需要一步步完善、充实,展馆内还要再添置一些解剖模型、化石、标本等,这样参观者通过自己观看和讲解员的介绍,对蜜蜂的知识能有粗略了解。那边大厅还要放上投影仪,可以放我们搜集的动画片《蜜蜂总动员》、《蜜蜂王国》等。”说起这个博物馆的建设,谢勇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除了这些,谢勇还打算再增建两个体验馆,一个是这样的:参观者可以用蜂产品来制作一些工艺品、手工香皂、熏香蜡烛等,简单、安全到甚至小朋友都可以动手操作,目前这项工程的建设已近尾声。谢勇指着另外一块空地说,“这边将来要作为一个销售区,按照蜂产品的类别分为:蜂蜜、王浆、花粉、蜂胶、复合产品;按照地区分为:内地、港台、欧美产品展示,这些蜂产品不仅展示、普及知识,还可以卖,以满足观者的多重需求。”

从馆里走出去后就可以沿着樱桃园的小路走入蜂场,在这里,参观者可以观看到养蜂生产的全貌。观者不仅可以学会一些蜂产品的鉴别知识,还能明白成熟蜜与不成熟蜜的区别是什么等等。在生产季节,还可以亲自参与摇蜜、取浆,可以参与生产,也可以知道蜂蜜、蜂王浆、蜂花粉是怎么采收的,甚至还可以品尝刚采回来的花粉和刚取出来的王浆。

另外,大人们可以观摩生产,孩子们可以看动画片,可以动手做工艺品,还可以采摘。院子里种着几十株低矮的樱桃树,果实触手可及,它们都已经有十余年的树龄了,每年两千余斤的产量吸引来一批又一批的小朋友们,悬挂的照片里是孩子们兴奋的笑脸,而他们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在小院里回荡。

谢勇的目标不算“远大”,却处处皆心思——他希望各种年龄层次的参观者来到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老人来了有老人喜欢看的东西,年轻人有他感兴趣的地方,小孩有他们可玩的,最起码每个人进了这个大门,都能够呆半天。”

为了进一步拓展参观者的参与空间,绿纯还开展一大特色项目:“蜜蜂认养”。参观者经过认养,不仅可以参与生产的全过程,更可将认养的蜂群生产的蜂蜜和王浆拿走,既有参与的乐趣,又能体会丰收的喜悦。

其实,从2003年开始,绿纯就开展了一些蜜蜂认养活动,而这次通过蜂彩馆的建设,这一项目将进一步拓展下去。谢勇非常希望能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全过程体验,让他们从根源上更多地了解蜂产品相关知识,了解蜜蜂世界,以增强他们对蜂产品的信任。“整个行业现在缺乏的就是消费者的信任。”谢勇忧心地说道。他就是要通过这样的环节把它建立起来,同时也继续开发一些高端的产品,比如说,京西白蜜。

浓墨重彩“京西白蜜”

作为“首都西部的天然屏障”,门头沟地区大气污染少,蜜源丰富,拥有荆条、刺槐、枣树、益母草、野菊花等多种酿造白蜜的蜜源植物,被人们称为京郊“蜜库”。这里有着数百年的养蜂历史,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辖区蜜粉源植物丰富、储蜜量大、花期长,是理想的优质蜂蜜产地。

由门头沟天然高浓度白荆花蜜(43波美度以上)形成为古代三大贡蜜之一的“京西白蜜”,结晶细腻,口味清凉,香气淡雅,为浅黄色或乳白色,口感柔细,回味悠长,是清肺润肠、止咳平喘之上等首选蜂蜜。作为昔日明清时期的皇家宫廷贡蜜,“京西白蜜”一直是宫廷美食中的宠儿,成为宫内达官显贵养生保健、疗伤治病的佳品,更是慈禧老佛爷珍爱食品白蜜印子不可或缺的主要原料。这些在故宫博物院的史志里面都有记载。

对于这里独有的“京西白蜜”,谢勇自然是特别重视,专门辟出来一块地方展示,“这是我们门头沟地区一千多年蜜蜂历史传承下来的东西,一定要好好展现。”为此,谢勇专门订购了一米六高的卡通人,既有蜂王,又有工蜂、雄蜂,将来打算再设计一些喷绘图形,把面部留空,这样消费者往中间一站,就可以跟卡通蜜蜂在一起合影了。

特色产品展示除了京西白蜜,还有绿纯开发专利技术生产的巢蜜。这让消费者能真正体验纯天然的产品,从感官上就能看到天然蜂蜜的样子,通过眼、口、手,能真正理解蜜蜂相关产品的知识。绿纯从1997年开始生产王台王浆,那些产品本身就体现出天然的形态,这都增强了消费者对蜂产品的信任感。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与推介,他们更加了解中国蜂业能生产出什么样的好产品,同时京西白蜜这一品牌也获得了良好的宣传。因为这一品牌不是光授权绿纯使用的,它是门头沟区政府的地域品牌,也是全国获得中国原产地证明商标的两个蜂类品牌之一。“对这样的特色产品多多宣传,慢慢会树立起对绿纯,对门头沟地区,对中国蜂业的信心,让他们更加理性地去消费蜂产品。”对此,谢勇充满信心。

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虽然坐落在山中,但因为路网发达,加上周边有不少景点,所以并不存在客流的问题。另外,选择这里,谢勇还利用了一点点讨巧的地缘优势——1公里之外,是北京市教委生态科普基地,每年夏季有夏令营,春秋季有春秋游,大客车带着孩子们来到此地。这独有的资源优势让谢勇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普及蜂文化应该从孩子做起,让孩子们把这些文化带回家,去影响成年人。就像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一样,蜂产品的文化宣传也应该从第一起跑线开始。”

为了建设这个场馆,谢勇下足了工夫,除了四处考察,还邀请了不少专家来实地指导,而他们提出的不少建设性意见也都应用在场馆的完善之中。业界各方兴办的博物馆不在少数,这些馆所免不了被放在一起谈论和比较。与业界知名的中国农科院蜜蜂博物馆相比,谢勇认为,“两家蜜蜂博物馆的定位是截然不同的。农科院的博物馆注重科研和专业性,我们更多的是要发挥普及、娱乐这样更基础的作用。”

而对于近年升温的企业办博物馆,谢勇也有自己的看法:“现在企业办馆的很多,这是蜜蜂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因为蜂业跟很多其他行业是不一样的,它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应该把它挖掘出来,和产品附加在一起,这也是下一步很多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点之一。”

“文化也是资产,也是效益,让消费者理解以后会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会扩大成为社会效益。像法国的葡萄酒就有酒庄文化、酿酒文化,它的附加值非常高,并不是单纯地买瓶葡萄酒的价值了。虽然从这样一个简单的博物馆不能产生特别大的经济效益,但其综合效益却是非常明显的。我觉得,这是突破现在窘迫局面的好手段。”

不了解的人很难相信斯文、儒雅的谢勇是一位叱咤商海的企业家,这身文气大概与他曾经的教师身份不无关系。选择与蜜蜂相伴这条路,既有来自家庭的熏陶,也是个人的兴趣使然。十多年来,从白手起家,到如今的小有成就,再到谋略下一步发展蓝图,谢勇始终孜孜以求,毫无懈怠。他不仅有着过人的学习能力、极强的判断力,甚至旁人无心的言语都能激发出他的灵感。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不难发现他对自己这项事业的执着。

谢勇精心营造的蜂彩馆虽然还不够丰满,但已显现雏形,迅速生长的过程显示出它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这就像处于生长期的蜂业,随着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涌现,他们默默助力行业发展,在摸索中不断前进,令行业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采访即将结束,站在宽敞明亮的蜂彩馆前,谢勇若有所思地对我们,更像是对他自己说:“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把蜂业技术、蜂业产业化做好做强,增加蜜蜂文化的宣传,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远离恶性竞争,低价位竞争,走我们自己的路。”

猜你喜欢

蜂产品蜜蜂博物馆
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增强蜂产品科普宣传工作有效性
蜂产品认知与消费行为调查研究
蜂产品科普比蜂产品销售更重要
湖北省将蜂产品纳入农商互联重点支持农产品范围
博物馆
蜜蜂
蜜蜂
蜜蜂
露天博物馆
蜜蜂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