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S-SPME/GC-MS法分析黑莓(萨尼)果实中挥发性成分

2012-11-27王佳佳王金梅许启泰康文艺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黑莓烷烃挥发性

王佳佳,王金梅,陈 龙,许启泰,康文艺

(河南大学 中药研究所,河南 开封475004)

黑莓(Rubus spp.blackberry)属于蔷薇科(Rasaceae)悬钩子属聚合果类植物,其果实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E、SOD等物质,有改善人体新陈代谢、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特别具有降低血液中胆血固醇含量、防治心脏疾病、抗癌(降低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和抗血栓的功效[1-5]。果实除鲜食外大部分制成速冻果实、果汁、果酒和果酱等食品,是国内近年兴起的第三代水果之一[6]。

国外对黑莓挥发物的研究较早[7],而国内的研究报道较少。李维林等[8]在1998年采用水蒸气蒸馏和乙醚萃取法提取黑莓果实中的挥发油,经气质联用分离和鉴定黑莓果实挥发性成分主要是烯烃类物质。边磊等[4]在2010年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技术对黑莓品种宝森与赫尔成熟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但不同品种和地域的黑莓香气成分有差异,且国内外未见对黑莓品种萨尼(Shawnee)果实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此我们利用该技术对来源于河南省封丘县的黑莓品种萨尼果实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美国安捷伦公司GC6890NGC-5975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Supelco公司手动固相微萃取(SPME)装置,萃取头为100μm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DVB);C6~C26正构烷烃(Alfa Aesar)。

黑莓(萨尼)采集于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由河南大学中药研究所生药教研室李昌勤副教授鉴定为黑莓(萨尼)。

2 实验方法

先将SPME的萃取纤维头在气相色谱的进样口老化10min,老化温度为250℃,载气体积流量为1.0mL/min。取20℃左右3mL样品,置于5mL进样瓶中,插入100μm PDMS-DVB萃取纤维头,于50℃下顶空取样30min,取出后立即插入色谱仪进样口(温度250℃)脱附1min。

3 GC-MS分析条件

气相色谱条件:HP-5MS石英弹性毛细管柱(0.25μm×250μm,30.0m);载 气 为 高 纯 氦 气(99.999%);流速1.0mL/min;进样口温度250℃;色谱柱初始温度50℃(保持2.0min),以4℃/min升温至120℃(保持2min),最后以6℃/min升温至230℃(保持5min);分流进样,分离比为10∶1。

质谱条件:电离源为EI,电离能量70eV;离子源温度为230℃;四极杆温度150℃;传输线温度为280℃;电子倍增器电压1 588V;质量扫描范围m/z30~400,谱图检索采用 RTLPEST3.L 和NIST05.L进行检索。

4 保留指数测定

按照文献[9-10],将色谱正构烷烃样品(C6~C26)各取等量混合后,按上述GC-MS条件进行色谱分析,测定各正构烷烃的保留时间,再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对样品进行分析,测定各组分的保留时间,计算出各组分的Kovats保留指数。KI=100n+100[tR(x)-tR(n)]/[tR(n+1)-tR(n)],式中,KI 为Kovats保留指数;tR为被测组分的保留时间;下标x为被测组分符号;下标n和n+1为分别具有n和n+1个碳原子的正构烷烃符号;且tR(n+1)>tR(x)>tR(n)。

5 结果与讨论

5.1 实验结果

HS-SPME/GC-MS法从黑莓(萨尼)果实中鉴定出23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占挥发性成分总峰面积的77.78%。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黑莓果实的挥发性成分及相对百分含量

5.2 实验讨论

结果显示,黑莓(萨尼)果实中共鉴定出23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占挥发性成分总峰面积的77.78%。主要挥发性成分为2-庚醇、α,α,4-三甲基苯甲醇、1-(1-丁炔)环戊醇、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等醇类成分,此外还有(1S)-α-蒎烯、壬醛、乙酸乙酯、9-乙基十六碳烯酸酯等烯类、醛类、酯类成分,这些成分是该黑莓品种中的主要香气成分。与边磊等在2010年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技术对黑莓品种宝森与赫尔成熟果实的香气成分分析对比可知,2-庚醇、乙酸乙酯、己醛为3种黑莓共有的香气成分,但3个黑莓品种的主要香气成分存在差异,宝森品种为芳樟醇、2-庚醇、α-松油醇、甲酸己酯、2-己醇等,赫尔品种为2-庚醇、甲酸己酯、乙酸乙酯、己醛、丁酸乙酯等,可见不同黑莓品种挥发性成分差别较大。

[1]Turemis N,Kafkas E,Kafkas S,et al.Determination of Aroma Compounds In Blackberry by GC/MS Analysis[J].Chemistry of Natural Compounds,2003,39(2):174-176.

[2]吴文龙,顾姻.新经济植物黑莓的引种[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4,3(3):45-48.

[3]王学勇,张均营.树莓和黑莓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 070-5 073.

[4]边磊,马永昆,沈凯娇,等.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黑莓的香气成分[J].江苏农业学报,2010,26(1):178-181.

[5]宋建强,王华,胡劲光,等.黑莓起泡酒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34(8):145-149.

[6]刘孟军.中国野生果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27-231.

[7]Georgilopoulos D N,Gallois A N.Aroma compounds of fresh blackberries(Rubus laciniata L.)[J].Z Lebensm Unters Forsch,1987,184(5):374-380.

[8]李维林,贺善安,顾姻,等.黑莓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8,33(6):335-336.

[9]KANG W Y,JI Z Q,WANG J M.Composition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Adiantum flabellulatum [J].Chem Nat Compd,2009,45(4):575-577.

[10]田璞玉,顾雪竹,王金梅,等.HS-SPME-GC-MS分析茸毛木蓝地上部分和根挥发性成分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6):86-88.

猜你喜欢

黑莓烷烃挥发性
铈基催化剂在挥发性有机物催化燃烧治理中的研究进展
消失的亚特人之黑莓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环保治理新思路的探讨
高苯原料油烷烃异构化的MAX-ISOM技术
烷烃中的数学
黑莓彻底退出手机界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水中18种挥发性有机物
黑莓的未来在Android
烷烃油滴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溶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Water is Found in Moon Ro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