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中医治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IL-2和IFN-γ的影响
2012-11-26李旭
李 旭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5)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现有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约9 300 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 000 万例[1]。因此,治疗慢性HBV 感染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慢性HBV 感染患者存在针对HBV 的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紊乱,白介素-2 (IL-2) 和干扰素-γ(IFN-γ)是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2],而且IL-2 和IFN-γ 与肝脏炎症程度及病毒载量呈正相关[3]。因此,我们将细胞因子IL-2 和IFN-γ 的变化作为观察指标,在拉米夫定治疗基础上再选用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和甘露消毒丹汤剂治疗以比较健脾法、补肾法、解毒法对改善慢性HBV 感染患者体内的细胞因子失衡状态的疗效,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4]中相关诊断标准。
1.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血清HBsAg 阳性、HBV DNA持续阳性≥6 个月、ALT 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同时排除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或肝脏疾病者以及合并有慢性心、脑、肾脏疾病者。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及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门诊和住院部诊治的120 例慢性HBV 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健脾组、补肾组、解毒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各组间年龄、性别、ALT、AST、HBV DN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2。
1.3 治疗方法
表1 各组间年龄、性别比较 (n=30)
表2 治疗前ALT、AST、HBV DNA 的比较 (n=30,±s)
表2 治疗前ALT、AST、HBV DNA 的比较 (n=30,±s)
ALT(U/L)AST(U/L)HBV DNA(log10)对照组134.78±91.76 82.46±87.78 6.90±1.03健脾组145.49±103.54 100.62±95.97 6.86±1.01补肾组135.45±168.30 89.77±75.69 5.97±0.99解毒组129.35±113.25 95.68±102.34 6.07±1.15
对照组:拉米夫定 (葛兰素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9080054;规格:100 mg/片)100 mg/d;健脾组:拉米夫定+四君子汤;补肾组:拉米夫定+六味地黄丸;解毒组:拉米夫定+甘露消毒丹。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9 g,白术9 g,茯苓9 g,炙甘草9 g。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熟地黄24 g,山药12 g,山茱萸12 g,泽泻9 g,茯苓9 g,牡丹皮9 g。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滑石30 g,黄芩20 g,茵陈22 g,石菖蒲12 g,川贝10 g,木通10 g,藿香8 g,连翘8 g,白蔻仁8 g,薄荷8 g,射干8 g。水煎服,每日1 剂,分2 次服。疗程1年。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测定各组血清细胞因子IL-2 和IFN-γ。血清样品制备及测定方法:分别取4 组患者入组前1 d(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治疗后)空腹12 h 静脉血5 mL,3 000 r/min 离心后分取血清,置-80 ℃冰箱保存待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 测定血清细胞因子IL-2 和IFN-γ 水平。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符合方差齐性及正态性时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前各组血清IL-2、IFN-γ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IL-2、IFN-γ 水平均显著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健脾组、补肾组上升较对照组显著(P<0.05,P<0.01),补肾组上升较健脾组显著(P<0.05),解毒组与健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各组治疗前后IL-2、IFN-γ 比较 (pg/mL,n=30,±s)
表3 各组治疗前后IL-2、IFN-γ 比较 (pg/mL,n=30,±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健脾组比较#P<0.05。
IL-2 IFN-γ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83.58±10.53 86.37±19.59*7.83±1.38 8.76±1.68*健脾组84.26±10.44 95.21±21.22*△7.94±0.71 9.24±2.05*△补肾组83.77±13.25 111.76±23.65*▲#7.68±1.02 10.76±1.58*▲#解毒组84.76±9.39 89.78±10.28*△7.57±1.13 8.89±1.52*
3 讨论
拉米夫定是全球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口服药物,能快速抑制HBV DNA 的复制,并可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有大量文献报道,中药联合抗病毒药物有阻止或逆转肝脏损伤的作用,能提高临床疗效[5-6]。中医药治疗慢性HBV 感染着眼于从人体整体功能状态加以调节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调节机体免疫以及防止纤维化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临床上,中医一般将慢性HBV 感染患者划分为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5 个证型。根据传统中医理论的认识和临床实践,肝胆湿热、肝郁脾虚和肝肾阴虚是慢性乙肝临床表现最常见的3 个证型[7]。所以目前中医治疗乙肝大多是在健脾、补肾或解毒方法基础上配以化湿或活血化瘀等。但健脾法、补肾法、解毒法突破免疫耐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哪种方法更好,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本实验的健脾法、补肾法和解毒法分别选用经典方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和甘露消毒丹。
Th1/Th2 细胞失衡在慢性HBV 感染中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根据Th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可将其分为不同功能亚群,其中Thl 主要产生IL-2、IFN-γ 等细胞因子,可增强细胞免疫应答,在病毒清除中起着重要作用;Th2 主要产生IL-4、IL-10 等细胞因子,辅助B 细胞分化成为抗体。Th1 和Th2 细胞可通过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发挥相互调节和制约作用,Thl 细胞产生的IFN-γ 可抑制Th2 细胞的增殖分化,并促进Th1 的自身分化和成熟。反之,Th2 细胞产生的IL-4、IL-10 则可抑制Th1 的增殖分化,促进Th2 细胞的自身分化。Th1/Th2 细胞的调节对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至关重要。最近研究发现,慢性HBV 感染患者体内的Thl 类细胞功能下降,Thl/Th2 比例失衡,直接影响了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CTL)、NK 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和B 细胞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病毒清除及调节B 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减弱[8]。
本研究表明,补肾法能明显升高血清IL-2 和IFN-γ 水平,且比健脾法和解毒法作用更显著,因此可以初步认为,治疗慢性HBV 感染患者应该更注重补肾。
[1]Lu F M,Zhuang H.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in China[J].Chin med J(Engl),2009(122):3-4.
[2]马丽娜,刘明社,武 延,等.HBV 慢性感染者血清IL-10、IFN-γ和IL-2 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8,22(3):175-177.
[3]唐洁婷,房静远,顾伟齐.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IFN-γ 及相关因子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的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4):1 002-1 004.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50(2):168-179.
[5]张 秀.苦参素和甘利欣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0,26(8):797-798.
[6]郭永琳,马丽娟,张永清.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31):4 828-4 829.
[7]周小青,刘新华,孙克伟,等.中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致病机理的不同认识[J].中医药学刊,2006,24(1):16-18.
[8]周小军,孙克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hl、Th2 细胞因子与中医证型之关系[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