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林地和郁闭度对香榧幼苗影响分析
2012-11-24姜根平叶根华叶森土
姜根平,叶根华,叶森土
(浙江省松阳县林业局,浙江 松阳 323400)
香榧(Torreya grandiscv.Merrillii)为榧属植物中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种,为世界珍稀干果之一[1],集中分布区在浙江会稽山脉及安徽徽州地区,而商品榧主要产于浙江四明山一带,产量占全国90%以上[2~3]。随着香榧产业的发展,对香榧的繁育[4~6]、高产稳产技术[7~9]等均做了较系统的研究,香榧幼林的营建在各地迅速展开。本文选择松阳县香榧幼林营建基地为研究地点,对不同林地和郁闭度条件下的香榧幼苗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进行分析,阐明其对香榧幼苗的影响,为香榧基地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1 研究区概况
松阳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 119° 10′ ~ 119° 42′ E、28° 14′ ~ 28° 37′ N。年平均气温14.2 ~ 17.7℃,其中1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6.3℃,7月气温最高,平均气温28.1℃。年降水量1 000~2 000 mm,降水量集中在4-9月。香榧主要分布在海拔地200 ~ 900 m的山区。林地土壤主要为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
2 研究方法
为研究不同林下和不同郁闭度对香榧幼苗栽培的影响,选择适宜的种植香榧幼苗的林地和郁闭度。根据松阳县香榧幼苗营建分布的特征,对不同林地种植香榧幼苗进行初步调研,选择翠冠梨林(玉岩镇沙丘村)、板栗林(象溪镇村头村)、人工杉木林(湖溪林场七都林区)和针阔混交林(安民乡大潘坑村荷田自然村)4种不同的林地,再以林分郁闭度0.2、0.4和0.6加以区分,共设52个标准样地。2006-2009年观察记录香榧幼苗的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表1)。
表1 香榧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Table1 Survival rate and new shoot growth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地类型和郁闭度对香榧幼苗影响的初步分析
利用SAS9.2初步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郁闭度、林地类型、郁闭度和林地交互作用对成活率均有极显著性影响。郁闭度对新梢生长量有显著影响,但林地类型、郁闭度和林地交互作用对新梢生长量无显著影响。
表2 林地和郁闭度对香榧幼苗的影响Table2 Effect of closure on growth of T.grandis cv.Merrillii seedlings under different upper layer
3.2 不同水平和两因素之间对比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比较不同郁闭度和不同林地类型对香榧幼苗成活率的影响,以及不同郁闭度对香榧幼苗新梢长量的影响,文章采用因析分析法对各水平因素及其交互影响做具体比较,结果发现不同郁闭度之间对香榧幼苗新梢生长量无显著影响,而林地类型和郁闭度对香榧幼苗成活率有影响(表3)。
如表3所示,各林地之间,只有梨林与混交林之间对香榧幼苗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其它林地之间均有极显著差异。林地郁闭度为0.2和0.6对比时对香榧幼苗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郁闭度为0.4和0.2对比,0.4和0.6对比时对香榧幼苗有极显著差异。在林地类型和郁闭度两因素之间对比分析时,在郁闭度为0.2时,梨林和板栗林之间、板栗林和杉木林之间对幼苗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在郁闭度为0.4和0.6时,板栗林和混交林之间对幼苗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其它无显著影响。
表3 成活率水平对比分析Table3 Comparison analysis on survival rate of seedlings
3.3 最小平方和对比分析
表4 双因素最小平方和分析Table4 Analysis of minimum sum of squares
从表4可见,在林分郁闭度为0.6时,香榧幼苗的成活率为最高96.443%,郁闭度为0.4时香榧幼苗的新梢生长量为最大,年生长量达到21.913 cm。板栗林的香榧幼苗成活率为最高94.008%,混交林的香榧幼苗新梢生长量达到最高,年生长量为20.183 cm。林地类型和郁闭度交互作用时但新梢生长量只有18.575cm,在郁闭度为0.4的混交林中香榧幼苗新梢生长量为最大22.125 cm。
4 结论
通过析因分析法得出郁闭度、林地类型、郁闭度和林地交互作用对成活率均有极显著性影响,郁闭度对新梢生长量有显著影响。而通过两因素最小平方和对香榧幼苗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的影响分析,在郁闭度为 0.6的杉木林中香榧幼苗成活率最高,达到97.050%,郁闭度为0.4的混交林中香榧幼苗新梢生长量最大22.125 cm。基于两因素交互作用,建议在郁闭度为0.4的板栗林、针阔混交林和杉木林种植香榧幼苗,其成活率可达96%以上,新梢生长量21.5 cm以上。
[1]黎章矩,程晓建,戴文圣,等.香榧品种起源考证[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4):443-448
[2]陈力耕,王辉,童品璋.香榧的主要品种及其开发价值[J].中国南方果树,2005,34(5):33-34.
[3]梁淑云,丁之恩,胡文翠.安徽香榧资源概况及栽培技术[J].经济林研究,2006,24(2):59-62.
[4]程晓健,黎章矩,戴文圣,等.榧树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J].果树学报,2009,26(5):654-658.
[5]杜敏红,厉锋,胡文翠,等.香榧嫁接成活因素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07,21(1):35-39.
[6]胡芳名,丁之恩.黄山不同类型香榧品质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23(4):1-4.
[7]姜新兵.香榧的立体再生系统建立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8]楼枝春,朱福星,李维松,等.香榧绿色栽培与经营[J].林业实用技术,2006(2):36-38.
[9]何文华,顾炳贤,徐慕军,等.野生榧树低产林改造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8(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