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科太极拳一路技术招势部分名称规范考证(一)
2012-11-24许胜
许 胜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陈发科太极拳一路技术招势部分名称规范考证(一)
许 胜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系统考证了陈发科太极拳一路技术招势的部分名称,从字义、技法、文化内涵角度深入剖析,遵循古传拳论与歌诀中的用字,并在部分技术招势结构分际上做出了明确划分,在技术招势用机施展方法方面作了有益地探讨,以期逐渐恢复陈王廷十三式拳法的原貌。
陈发科 太极拳 技术招势 名称规范
陈式太极拳,原名十三式,由明末清初陈王廷所创。五传至陈长兴时期,戚继光三十二势拳法、缠拳(即长拳)一百零八势、十三式拳法的第二至五套已经很少有人练习,只剩下十三式拳法的第一套和炮捶架子。这两套拳法今又称之为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全套拳。在山西省洪洞县通背缠拳中秘传的“二十四势”实为失传了的十三式拳法的第三套,又名“大四套捶”[1]55(以下简称大四套捶)。
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十三式拳法的第一套,即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已经在技术招势名称、技术运化、发劲方法和技术招势结构分际等方面出现了较多的模糊与混乱,造成了同一个技术招势多种名称,不同的运化结构、多余的发劲方法,相连技术招势结构分际上的界定不明。
因此,本文在尊重陈发科和陈照奎的拳架及练法的基础上,本着通用性、理据性、系统性的原则,从字义、技法和文化内涵角度深入剖析了陈发科太极拳一路技术招势的部分名称,期望为陈式太极拳技术招势名称的规范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1 陈发科太极拳
1.1 陈发科太极拳内容界定
表1 陈发科太极拳一路技术招势部分歧异名称一览表
陈发科太极拳,在拳术套路方面分为一路和二路,以沈家桢、顾留馨编著的《陈式太极拳》(以下简称《陈式太极拳》)一书中所绘制的拳架为范本;在拳架演变方面,包括洪均生、雷慕尼、李经梧、田秀臣、冯志强、陈照奎等所传习的拳架。在陈发科的传人中,以陈照奎的拳架作为研究的重点,以其他传人的拳架作为辅助参考。
1.2 陈发科太极拳一路技术招势部分名称歧异汇总
下表是根据陈鑫、洪均生、冯志强、顾留馨、马虹、阚桂香、李雨樵、陈小旺等拳术名家的专著和论文中所使用的技术招势名称汇总而成。
以上这些有歧异的技术招势名称可分为三类:一是因同音、近音、近义而造成歧异,如懒扎衣改成了揽擦衣、拦擦衣、揽扎衣等;二是为方便记忆而增字、减字、换字而造成歧异,如金刚捣碓又称为第二金刚捣碓、左转身捣碓等;三是技术招势技法与其名称不相符合而造成的歧异,如金刚捣碓与护心拳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技术招势,不可混同为一势。
2 陈发科太极拳一路部分技术招势名称规范考证分析
2.1 预备式
从字义上讲,“式”为法度、规矩、模范、模式之意,势则是指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形势,是形象、动态性的样式。预备式,并非是正式的技术招势,强调的是法度规范性模式,所以应该用式字;起势、收势,则既可以是机势的势,也可以是模式的式;但具体到某一个技术招势时则必须用势字。这一点在戚继光《纪效新书·卷第十四·拳经捷要篇》三十二势拳法(以下简称戚氏《拳经》)中多有例证,如:“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2]307、“下插势专降快腿”、“埋伏势窝弓待虎”[2]313等。
图1 《陈氏太极拳图说》中的无极象图
《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将此式的动作要领描述为“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3]152。从其“无极象图”上看,两足与肩同宽(见图1)。《陈式太极拳》中预备式的站法为“两足距离比肩略宽”[4]69(见图2)。
图2《陈式太极拳》中陈照奎演示的预备式
图1 ,图2所示的动作是属于起势(或起式)的运化范围的。起势后的开脚岔腿,表示开势打招呼之意;但预备式应该为立正姿势,取其毕恭毕敬、专心致志之意。这种心理状态,是练习武术的起码要求,类同于现代武术规定的抱拳礼,这是出场的礼貌,是出场的规矩。因为在打拳之初,在面对人站立时就直接开脚岔腿,是不礼貌的,甚至会给人横气霸道的不佳形象。
同为陈王廷所创编的通背缠拳和大四套捶中的预备式皆为立正姿势,“两脚跟相靠,脚尖外分45°,身体自然直立;双臂自然下垂”[1]162(见图3)。《太极拳学》中的“无极图”亦可为旁证,“起点面向正方,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足为九十度之形式。[5]”心中要空空无物,此势乃为练拳术之要道。
图3 大四套捶中的预备式
预备式与起势(或起式)不同,今人多将此二者混同或划分不明确。《炮捶:陈式太极拳第二路》中图12至图20将金刚捣碓的开势部分当作起势[6]66、70,这是错误的。现今陈式太极拳“老架”中的起势方法基本上可以说是借鉴杨式太极拳的。在通背缠拳和大四套捶中的起势均为仙人捋须势[1]59、163(见图5),这也是以往许多其他传统武术拳种所共同采用的,以示临敌时气定神闲与从容不迫。
图4 《太极拳学》中孙禄堂演示的无极图
图5 大四套捶中的仙人捋须势
2.2 金刚捣碓
金刚为侍从力士,因手持金刚杵而得名。碓即碓臼,是木石做成的舂米器具,用于去秕脱壳,分为手舂碓和脚踏碓。金刚捣碓势模仿的是手舂碓,即以拳头当杵头,以臂膊当杵把。
以力大无比的金刚来捣碓,意在渲染技术招势强大的威力与不可抵御性。然而金刚的职责并非捣碓,降魔杵也不是捣碓所用之物,所以此势名并不是特别合适,但沿袭至今,早已约定俗成,却也无可厚非。
通背缠拳和陈式太极拳中的金刚捣碓势源于少林拳的“金刚捣臼”势,虽借用了其名称和握拳下捣的技术要点,但从整个技术招势的运化方法形式和用机价值来看,已经没有任何少林拳技势机势的韵味了。少林拳追求的是坚硬疾速,经得起人打,也打得坏人。而陈式太极拳是引武入道的拳法,追求的却是神机应变的技巧艺术,是武术技巧艺术的应用发挥,练的是轻柔灵敏的功夫境界和侠义豪放的精神气质。
在陈发科太极拳一路中共有四个金刚捣碓,但有些却在技术招势名称前面加“第二、第三”等带有序号性的用字和标明“左、右”等带有方向性的用字,这些累赘性的用字都应当去除为好。技术招势在套路中的重复,正体现了其变化性的衔接方式,和变化性的用机方式。
作为一个完整的技术招势,应当由三部分组成:防御部分、机势转化部分和攻击部分。不可将金刚捣碓用于防御和机势转化的部分当作起势。陈发科太极拳一路中的金刚捣碓,其技术运化的结构为:起手先接住对方的来势,随即转捋法向后,接着转拦压上步;当对方另一只手前来攻击时,我以左手拦截对方的来势,随即向上撩起右掌;当对方拨拦或捉拿我右掌时,我再一边向上抬臂转手,一边提膝攻击对方;在对方以手压下我膝盖后,随即乘势落脚,并向对方腹部捣下右拳,左手则从后迎合捣势。
《陈氏太极拳图说》中称此势又名护心拳[3]154,因其“两手收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3]158。这是错误的说法。金刚捣碓名称是从神化强劲的力度上命名的,而护心拳则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技术招势,其定势一般为“右拳上架于额前上,左拳下扣于腹前”[1]268(见图6)。
图6 通背缠拳中的护心拳
2.3 懒扎衣
懒扎衣名称较早是出现于戚氏《拳经》中的用字,如:“懒扎衣出门架子”[2]309。之后在通背缠拳原始谱本上也沿用此字,如:“懒扎衣立势高强”[1]160。揽为引聚、围抱之意;拦为遮挡、拦截之意;擦为靠近、摩擦之意。这些“一音之转”的用字都与原名的生动形象的意蕴相差较远。懒扎衣整个技术招势体现的是临敌时安闲自如、不慌不忙地扎衣,所显示的是艺高人胆大的技艺风范和潇洒自如的精神气质。
其运化的结构是先以右手外拦对方打过来的手,再接着用左手拦压对方另一只打来的手,并随着向下拦压之势继续下撩衣袍,扎于侧后方腰带中;右手同时环绕反掌击打对方的头部。这是陈发科太极拳一路中懒扎衣的基本技势运作的机势形式,其中扎为缠束、拴系、挽上之意。
同一技术招势因不同衔接而更名为退进步拦擦衣或进退步拦擦衣,这种带有趋向性的累赘用字,应该清除为好,因为这会妨碍人们思考技术招势名称的价值意义,局限人们去揣摩技术招势更多的实际应用。
2.4 掩手肱捶
从字义上讲,演为演习、按照一定程式练习之意;掩为遮蔽掩护,乘其不备加以攻击,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意趣。洪为大水、山洪暴发之意,体现的是洪猛急湍的意境;而红字体现的是出拳见红的功力境界,不光要外表见红,更重要的是内里见红。
肱是指人的胳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整个胳膊。虽然可以有用肱催力之臆测,但此势并非是用肱打人,而是以拳击打,所以肱字是一个误用字,极应更正之。拳即拳头,称为捶也无不可,因为捶有用拳头打的意思,如捶胸顿足一词。但将拳头的击打称为如铁锤一样的锤打就是技术形势上的错误。在戚氏《拳经》、通背缠拳、大四套捶中多以拳和红拳称,如“七星拳手足相顾”[2]311、“补前扫转上红拳”[2]318、“神拳当面插下”[2]320、“庇身拳转身吊打”、“护心拳专降快腿”、“反堂桩后带着掩手红拳”[1]161等。
所以技术招势名称应恢复为掩手红拳,表现的正是在掩蔽遮护下出击见红之拳,宣扬的是拳法效应之功,这才是陈王廷拳法真正功力的体现。
2.5 倒卷肱
倒卷肱,表现的是接手擒拿法,即在擒拿住对方的手腕后,用另一只手折断对方肘关节的技巧方法。从整个技术招势的运化结构上看,确实是倒着卷肱的;接手退步,后手乘机势向前、向下按压对方的肘关节,效果所体现的正是要倒卷对方的肱,并非是要出手见红的用拳方式,故不宜用红字。
《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又将倒卷肱称为“珍珠倒卷帘”[3]6、232或“真珠倒卷帘”[3]364,其实根本与卷帘无关。
在《陈氏拳械谱》文修堂本中所录的“炮捶”拳谱中有“十五红”的说法,《炮捶:陈式太极拳第二路》中将此解释为:掩手红拳六次,抹眉红二次,跺二红二次,加上有时有的倒卷“红”,适为旧谱十五红之数[5]168。其中倒卷红的名称是错误的,应为倒卷肱。那么这个十五红就不是像顾留馨先生所解释的这样。其实十五红、十五炮的说法只是后人对炮捶架子中的炮、红名称数字的统计而已,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不可因这数字妄改技术招势的名称。
3 结语
建议将这五个技术招势的名称规范为:预备式、金刚捣碓、懒扎衣、掩手红拳和倒卷肱。其中预备式的动作应当纠正为浑然松静的立正姿势;起势(或起式)应尽量恢复为仙人捋须式的运化方法,而不是杨式太极拳中抬臂按掌的方式;金刚捣碓势中用于防御和机势转化的部分也不应当归入起势(或起式)之内。
陈发科的拳架及练法是研究陈王廷十三式拳法和当代陈式太极拳的较好范本,因为无论是其名称地更改、技术招势变化,还是其套路形式地整合基本上都是从前人那里继承来的,并不是陈发科自己妄加改动的。以此作为基点逐步纠正陈式太极拳名称上的混乱,重新划分技术招势,恢复技术招势的原有技法,挖掘整理隐藏的技术招势及其变化,将会重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武术所达到的武艺与道艺的高峰,将会为退化中的中国武术挽回颓势,为中国武术事业地健康发展增添活力。
[1]陈国锁.通背缠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2]戚继光.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3]陈 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1991.
[4]沈家桢,顾留馨.陈式太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5]孙福全.太极拳学[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印刷所,1937:3.
[6]顾留馨.炮捶:陈式太极拳第二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Textual Researches on the Name Normalization of Movements in the First Form of Chen Fake's Taijiquan(1)
Xu Sheng
(P.E.Schoo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Jiangsu 221008)
The importance of Wushu culture is to use characters accurately.The names of the movements should be vivid,practical and interesting,should have the deep cultural conten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ert interviews,this paper attempts to textually research the names of movements in the first form of Chen Fake's Taijiquan,follows the characters used in ancient theoretical essays and poems,and makes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m from the character meaning and the technique angle.
Chen Fake Taijiquan p title=quot; agen normalization
G85
A
1004—5643(2012)01—0048—04
许 胜(1984~),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