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青春 激情励志——评电影《湘江北去》

2012-11-24何祖健

文艺论坛 2012年12期
关键词:何叔衡蔡和森江北

■ 何祖健

由潇湘电影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影《湘江北去》,通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湘热血青年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中上下求索,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揭示了革命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湘江北去》是一曲壮阔、激越的历史长歌,以人写史是该片的创作特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影片以1918年前后军阀割据的中华大地为背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湘热血青年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渊源的主线上,串起一代伟人的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的情感珍珠,开合自如,让青春在斗争中激荡。通过蔡和森等一部分人为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而北上,何叔衡等坚持斗争留守长沙大本营,而毛泽东穿梭于北京—长沙两地的精妙构思,纵横交织,影片实现了多视角,全方位地反映波澜壮阔历史的艺术追求。我国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成立的一个影响最大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是一代青年学习斗争的基地,影片围绕现代湖南新民主主义革命青年如饥似渴地学习先进的思想、传播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创刊《湘江评论》、开展各种反帝反封建斗争,表现他们如惊雷似闪电劈开旧中国黑暗如磐铁屋子,揭开湖南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历史史实。经过斗争中学习,学习中成长。终于,毛泽东、何叔衡踏上了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的轮船。20世纪初的长沙,这里既不是经济文化的中心,也不是新思潮汇集的地方,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第一批共产党人却从这里起航。滚滚北去的湘江、伟岸的青春身影,影片以此作结,意味深长。湘江北去,百川归海。他们是用火热青春迎接中国共产党的横空出世。

《湘江北去》是一首历史记忆和红色青春的交响曲,以戏写人,励志当代青年是该片的核心诉求。影片虽以红色青春故事为题材类型,却一脱“革命斗争”+“偶像言情”以表现外在青春的创作模式,而是以当代青年的精神追求为视野,将尊重历史真实与现实观照相结合,着力从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老一代革命家面临的为什么读书、怎样实践、如何树立正确的信仰等人生重大课题,在历史真实性与当代青年思考和关注的现实问题之间寻找契合点。因此,影片不仅表现了青春之“形”,更透视出青春之“魂”。

北京大学图书馆是一代青年成长的典型环境。在这里,毛泽东每天挥汗如雨,拖地板、擦玻璃;如饥似渴地读书,像“追星族”一样崇拜思想界的明星。在这里,毛泽东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思想家实现了不同寻常的职别沟通,完成了他心灵的跨越与提升。100分钟的电影高潮是毛泽东放弃赴法留学,回到长沙参加实际斗争。他深入农村,撰写调查笔记;创办《湘江评论》,直逼封建统治的要害;公开揭露张敬尧的罪行,组织各界“驱张”请愿。影片戏随人展开,在情节依次推进中,立体地塑造人物。“驱张”的胜利并没改变专制政权的统治与腐败,湖南怎么办?中国如何改造?影片以激进主义、无政府主义、教育救国等各种思潮在风雨同舟的战友中所引发的交锋,甚至裂变,深刻地表现了毛泽东、何叔衡等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求解放道路相结合的坚定信念选择的理性思考。剧终,当他们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人生信念而砥砺前行时,当杨开慧身着鲜艳的红色旗袍在摇篮旁精心呵护新生婴儿的画面出现时,影片是以极富象征性的语言,预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宣告古老的中华民族将浴火重生。

《湘江北去》不愧是目前电影艺术中直接描写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的精品力作。

猜你喜欢

何叔衡蔡和森江北
江北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蔡和森建党思想暨蔡和森诞辰126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隆重召开
何叔衡:用生命践行铮铮誓言
一件简简单单的毛衣
何叔衡,一个穷秀才的革命
铁骨铮铮壮烈死,高风亮节万年青——深切缅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何叔衡同志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近十年来国内蔡和森研究动向
江南的水与江北的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