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肤止痒汤颗粒治疗湿热型湿疹40例

2012-11-23运国靖王朋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9期
关键词:湿热型湿疹颗粒

运国靖 王朋军

(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皮肤科,濮阳457000)

湿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和不同部位,易反复发作。湿热型湿疹是湿疹常见类型,皮损以丘疱疹为主的多形性损害,有渗出倾向,瘙痒剧烈。笔者于2011年6月至2011年11月应用中药配方颗粒清肤止痒汤治疗湿热型湿疹患者7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濮阳市中医院皮肤科门诊,78例湿热型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其中治疗组患者男18人(45%),女22人(55%),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2.2士6.3)岁;对照组患者男15例(39.5%),女23例(60.5%),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28.1士8.7)岁。治疗前后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均参考2001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湿疹的诊断及症候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症候湿热蕴肤标准;年龄18~70岁;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驾驶员、高空作业者;②近2周内服用激素类药物及抗组胺药物患者;③1周内使用激素类外用药膏者;④血常规,肝肾功异常者;⑤患有青光眼、尿潴留、消化道溃疡、幽门梗阻及严重心、脑及血液等疾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中药配方颗粒清肤止痒汤(龙胆6g×2包、栀子10g×1包、黄芩10g×1包、生地黄5g×3包、车前子15g×2包、泽泻10g×1包、木通6g×1包、滑石10g×1包、板蓝根15g×2包、牡丹皮10g×1包、赤芍10g×1包、白鲜皮15g×2包、白茅根15g×2包、马齿苋15g×2包、白术10g×1包、甘草3g×1包)加水400ml,两次口服。对照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10mg/次,1次/日,口服;丁苯羟酸乳膏(湖南迪诺制药有限公司)10g/支,3次/日,外用。疗程为4周。除上述治疗外,两组患者均嘱其忌食辛辣腥发食物,局部禁止烫洗、过度搔抓。

1.5 疗效观察及判定标准

1.5.1 评分标准 按EASI评分法,即按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评分记录。人体面积分为头/颈(H),上肢(UL),躯干(T),下肢(LL)。上肢包括腋外侧和手。躯干包括腋中部和腹股沟部。下肢包括臀和足部。皮损面积占各部位面积的比例分值为0~6,即:0为无皮疹,1为<10%,2为10%~19%,3为20%~49%,4为50%~69%,5为70%~89%,6为90%~100%。湿疹临床症状包括红斑、硬肿(水肿)/丘疹、表皮剥脱、苔藓化、渗出/结痂。严重度可根据Berth-Jones在SASSAD严重评分法中提出以下界定方法:0=无,此体征仔细观察后也不能确定;1=轻,此体征确实存在,但需仔细观察后才能见到;2=中,此体征可立即看到;3=重,此体征非常明显。瘙痒评分:由患者自己将瘙痒程度表定于瘙痒直观量化的10cm线段上,医师测量线段值。0分为0~1cm,1分为1.1~4.0cm,2分为4.1~7.0cm,3分为7.1~10cm。分值间可记半级分,即0.5分。

1.5.2 疗效评价 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痊愈为疗效指数下降≥95%,瘙痒消失;显效为疗效指数及瘙痒评分70%~94%;好转为疗效指数及瘙痒评分25%~69%;无效为疗效指数<25%,瘙痒同治疗前。痊愈与显效合计计算有效率。

1.5.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两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 安全性评价 78例湿热型湿疹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并记录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见表1,总有效率分别为95%和52.6%。经χ2检验,χ2=19.59,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2.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中药配方颗粒组有2例患者发生口苦口干,1例轻微腹泻,不影响继续治疗。对照组5例出现嗜睡或头晕现象,1例轻度腹胀、恶心,因反应轻微不需终止治疗。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血常

规及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测指标均未见异常。

3 讨论

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病,湿热型湿疹又是湿疹多发类型,类同于中医文献中的“浸淫疮”。隋《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中说“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出生甚小,先痒后疼而为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遍体生疮,形如粟米,瘙痒无度,搔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北京中医院老中医赵炳南在对湿疹的病因病机认识上,强调本病虽形于外而发于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鱼腥之品,伤及脾胃,生湿停饮,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湿热内蕴;更兼腠理不密,防护不周,外感风、湿、热邪;内外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湿疹。

“清肤止痒汤”是本院临床经验方,用于治疗湿热型湿疹多年,疗效显著。全方由龙胆、栀子、黄芩、生地黄、车前子、泽泻、木通、滑石、板蓝根、牡丹皮、赤芍、白鲜皮、白茅根、马齿苋、白术、甘草等16味中药组成。方中龙胆性味苦寒,入肝、胆、膀胱经,功在清泻肝胆实火,下焦湿热;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长于泻上焦热邪;栀子泻三焦火毒,三者共为君药;配以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凉血消斑,其中生地黄甘寒,既可凉血泻热,又善养阴生津,佐苦寒之剂使免伤阴分;板蓝根、白茅根清热凉血解毒,共为臣药;佐以车前子、泽泻、木通、滑石利水渗湿;白鲜皮、马齿苋清热祛湿止痒;白术健脾,脾运则湿自去;甘草清热解毒,兼调和诸药。全方诸药配合,共奏清热除湿,凉血止痒之功。然而,中药汤剂存在煎煮不便,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故采用中药配方颗粒治疗该病。中药配方颗粒是将单味中药材通过加工并提取有效成分后制成,在临床应用中,同传统中药饮片一样,遵循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原则,既保留了中药汤剂的特点,又方便、快捷。

总之,通过本次临床研究对比表明,中药配方颗粒清肤止痒汤在临床治疗湿热型湿疹过程中,安全有效且应用便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95-296.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6.

[3]赵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1):3-4.

猜你喜欢

湿热型湿疹颗粒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三仁汤合泻黄散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的临床效果探讨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ianyi granules (免疫Ⅱ颗粒) for reversal of immune nonresponse follow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a randomized,double-blind,multi-center,placebo-controlled trial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HPLC-ELSD法同时测定十味鹅黄颗粒中3种成分
疏风定喘颗粒辅料的筛选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湿热型脂溢性脱发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