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片丹心唤蟹归:记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田守诚

2012-11-23牛泽群

共产党员(辽宁) 2012年13期
关键词:养蟹蟹苗河蟹

文/本刊记者 牛泽群

一片丹心唤蟹归:记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田守诚

文/本刊记者 牛泽群

感谢土地和人民。是这片丰饶的土地和勤劳勇敢的人民,给了我灵魂的滋养和进取的勇气。

——摘自田守诚《河蟹纪事》

头戴草帽,脚穿胶鞋,一身泥水,满脸皱纹——在盘锦市盘山县的田野里,如果你遇到这样一位与农民毫无二致的老人,很可能不会留意。也许只有老人手里拿的一杆老旧的戥子,和周围的蟹农一声声尊敬而亲切的“田老爷子”的称呼,才会让你感觉到:这位老人有点不寻常。

的确,这位外表普通的老人,真的不寻常——

他以30年的不懈探索,拯救了当地濒临绝迹的河蟹资源;

他用5000元资金起步,催生了今日盘山县20.5亿元年产值的河蟹产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盘山县在河流入海口修建了多处河闸堤坝,拦蓄河水灌溉农田,切断了蟹苗由海入河生长、成蟹由河入海产卵的通道,导致河蟹生存环境剧变,河蟹数量锐减。

结合学生日常使用的手机微信,将雨课堂融入《船舶贸易与经营》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增加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抓住学生的眼球。利用雨课堂强大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功能,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如何更好的利用 “雨课堂”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堂体验是我们下一步教学改革的目标[7]。

他攻克了河蟹繁育的20多项技术难关,却没有一项申请专利,借此发财,而是第一时间公诸于众,让百姓受益……

他,就是盘山县离休干部,“盘锦河蟹产业第一人”田守诚。

今年6月4日,田守诚早上7点出门,夜里11点才回家,一天行程200多公里,在盘山县多条河流投放蟹苗和扣蟹。这一天,雷雨交加,还下了一阵冰雹,田守诚回到家时,衣服已经全湿透了,疲惫得说不出话来。老伴儿心疼地劝他注意身体,他回答说:“累也得干,放蟹苗要紧呀!”

九河下梢盘山县,地处渤海辽东湾,辽河、大辽河等13条河流由此入海,大小坑塘星罗棋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盘山县自古以来就盛产河蟹。“棒打獐子瓢舀鱼,螃蟹爬到灶坑里”的当地民谣,和“唐王征东螃蟹搭桥”的民间传说,传唱着盘山县丰富的河蟹资源。

而在“群魔乱舞”的上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神州大地,盘山河蟹仿佛也通了人性,日渐稀少。到70年代末,盘山境内河蟹几近绝迹,“寻常看不到,看到吓一跳”。

对盘山县昔日“河蟹遍地走”的盛况,今年82岁的田守诚常用一件事来说明——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盘山农民缺吃少穿,机关干部同样面黄肌瘦。1960年初冬,时任盘山县委农业办公室负责人的田守诚,领人去辽河入海口抓河蟹。“我们下水时,脚下踩的是成堆的河蟹,河蟹受惊四散逃走,水一下子从膝盖到了腰。河蟹爬到岸上,只见蟹,不见地皮。”田守诚回忆说,他们忙活了大半宿,捉了上万斤河蟹。捉到河蟹,能吃几顿饱饭,固然让田守诚高兴;而更让他高兴的是,他们找到了一条组织群众生产自救的好途径。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无数盘山人靠抓河蟹活了下来。

2.2.4 项目学习的结果: 项目展示,提升成就感 项目学习区别于传统学习的“从理论到理论”不可见的结果不同,学习结束后会有作品产生,再通过多种形式的作品展示和交流,从而使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4]。例如前文所述的思维导图、收集的历次选考题、自主命制的试题或是学生制作的汇报PPT等通过教室黑板开辟的学习栏、课堂汇报、小组交流等多样的方式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既达到了相互学习交流的效果又提升了展示者的成就感,从而使学习者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之后的复习中去。

雪消冰融,大地回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送来了神州大地万象更新的春天。百业待兴的时代旋律,让田守诚振奋不已;盘山县贫困的面貌,又让田守诚忧心如焚。兴业富民的强烈使命感,对土地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使田守诚萌生了拯救河蟹资源、造福一方百姓的念头。

1980年5月,时任盘山县农委副主任的田守诚受命组织全县农业资源普查。借此机会,田守诚用一年多的时间跑遍了盘山县的苇塘河流,从河蟹的生理特点、活动规律、当地地理环境等多方面进行调查,终于弄清楚了河蟹的生活习性和盘山县河蟹锐减的根本原因:

——河蟹,海里生,河里长。蟹卵在海水里孵化成蟹苗后,溯水而上,进入淡水河流,于同年秋后长成纽扣大小的扣蟹,于次年长成成蟹(大蟹),复于秋后顺流而下,在海水中产卵后死去。

最后,在施工过程中,协调其他部门进行团队合作,使各个部门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和承担的责任,确保各项管理制度顺利落实。

他帮助无数人靠养蟹脱贫致富,甚至成为百万富翁,自己却安于清贫,两袖清风;

找到了症结,田守诚打算甩开膀子大干一场。1983年6月,时任盘山县计委副主任的田守诚在盘山县农村多种经营会议上,建议发展河蟹生产。他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河蟹就是盘山农民最好的致富路。把河蟹‘请回来’,不愁盘山县不富。”

田守诚的建议被采纳了。会后,县里划拨了5000元资金,责成田守诚牵头把河蟹生产搞起来。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河蟹产业,田守诚一搞就是30年——

1983年至1992年,田守诚首倡人工养殖河蟹。经过艰苦努力,田守诚攻克了人工孵化蟹苗的技术难题,开创了盘山县“大养蟹”的时代。

1992年至2005年,离休后的田守诚用7年时间攻克了养大蟹最核心的技术难关,推翻了“北方养不出大蟹”的传统观点,将当地河蟹产业升级为“养大蟹”。

2005年至今,田守诚首倡引海生天然蟹苗入境,走天然野养与人工养殖相结合之路。盘山县河蟹产业进入“天人合一”时代。

1999年9月的一天,年近七旬的田守诚在巡视蟹池时,忽然失去了知觉,晕倒在地。在场的人员急忙把他送到医院。经诊断,田守诚患的是多发性脑栓塞。躺在病床上,田守诚还在琢磨着技术上的事。医生、护士阻止他动笔,他就在脑子里“过电影”。2000年,田守诚胆结石病发作,经医院检查,他的胆囊里已没有一点胆汁,全是石头,必须进行胆切除手术。田守诚的胆囊被切除后,拿出的结石装了一小碗。医生严令他必须多休息,但田守诚刚出院,就往养殖示范场跑。老伴儿没办法,只好跟去照顾他的生活。老伴儿含着眼泪对儿女们说:“我要再不去,你爸就要没了!”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田守诚成功地将河蟹“请回”盘山,为当地的河蟹产业绘就了一副雄伟壮阔的蓝图:盘山县以80万亩的养殖规模、20.5亿元的年产值、人均2000元的养蟹纯收入被命名为“中国河蟹产业第一县”;盘山县无数农民靠养蟹脱贫致富;“稻蟹双赢”的河蟹养殖模式——“盘山模式”在全国20多个地区的130万亩农田开花结果。凭着发展河蟹产业、造福一方群众的坚定信念,田守诚用30年的心血和汗水,使盘山县的河蟹产业迈出了三大步。每一步,他都走得扎实而艰辛;每一步,都镌刻着他兴业富民的坚定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情怀,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操。

在同事眼里,他是值得信赖的好党员、好干部,是盘山河蟹产业的领航人和推动者。凭着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他说:“无论千难万难,就是头拱地,豁上一辈子,搭上这条命,我也一定要把河蟹产业搞好!”

1985年,年过半百、从没有养过螃蟹的田守诚,冲上了人工繁育蟹苗试验的第一线。进行河蟹育苗,在当时的盘锦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尚无前例。时任盘山县水产局局长的田守诚,完全可以坐在办公室里运筹帷幄,但田守诚却带领几个年轻人,在荒无人烟的小道子建立了育苗室,亲自冲锋陷阵。

在小道子,大伙住的是用竹坯子和炕席扎起的帐篷,晴天四面透风,雨天四处漏雨。一个电炉子,一个马勺,就是课题组全部的生活家当。海边苍蝇多,蚊子个头大,不光叮人咬人,连课题组每顿粗劣的饭菜——清水煮白菜都不放过。往往田守诚他们一端饭碗,苍蝇和蚊子就成群结队地过来“参观”。田守诚常常一边驱赶着这些“邻居”,一边风趣地说:“‘眼不见为净’,大伙闭眼睛吃吧!”他们吃不好,睡不好,连育苗和饮用的淡水都要到三十华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有一次天降大雨,道路泥泞,拉水的车动不了,幼苗又急需淡水,田守诚他们就将自己吃的水倒进育苗池,几个人对付着喝了两天沉淀的雨水。

生活条件的恶劣,挡不住田守诚的雄心。田守诚和年轻人吃住在一起,废寝忘食地进行试验,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6小时以上。由于工作繁忙,田守诚十天半个月难得回家一次,最长的一次21天没有回家。田守诚患有胆结石病,由于长期日夜连轴转,他的胆结石病多次发作,经常捂着腹部,脸色蜡黄,但他从不因身体不舒服耽误工作。有一次,田守诚疼得实在撑不住,昏倒在育苗室里,可一醒来又接着干活。经过半年时间的艰苦努力和反复试验,中国北方第一批人工繁育的蟹苗终于在盘山县面世。这次试验,填补了整个北方地区该项技术的空白,完成了盘锦河蟹养殖史上的三个首创——首创河蟹人工育苗新模式,首创北方第一座河蟹育苗室,首创淡水储存种蟹越冬。

随后,田守诚选择农户,送蟹苗、教技术,以致富典型带动农民养蟹,又千方百计打开了南方销售市场,揭开了盘山县河蟹养殖的历史新篇章。

1992年,田守诚年过花甲,即将离开工作岗位。此时,盘山县养蟹热已经兴起,盘山扣蟹远销长江流域多个省份,可以说,田守诚已经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但他发现,南方人从盘山买走扣蟹,在南方养成成蟹后销售,可以获得8倍的收益。“甘蔗最甜的那头让别人吃了!”田守诚不服气。他决定牵头开办河蟹养殖示范场,亲手解决河蟹养不大的问题,推动当地河蟹产业升级转型。

花甲之年的田守诚从省农业开发办申请了60万元周转资金,自己又贷款100万元,开办了一个1000亩地的河蟹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在远离人烟的荒地里开始了自己的“新长征”。他说:“不把养大蟹的问题解决了,我誓不回家!”每天夜里,无论刮风下雨,田守诚都要绕着4公里长的蟹池走两圈,随时查看蟹情,进行详细的记录和缜密的试验。蟹池旁边的小道湿滑泥泞,田守诚经常走一路、摔一路,但他从不在意,以苦为乐。

今年4月,云南税务部门深化税务、银行信息互通,将“银税互动”从“线下”拓展了“线上”,推出“云税贷”“税易贷”等产品,基于小企业纳税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采取线上自助操作的纯信用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产品,从申请到贷款到账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高效、快速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此外,田守诚还义务指导农民养蟹,直接指导2000多户群众增加效益3000万元;在报刊发表论文十几篇,写博客近300篇,广泛传播河蟹技术,加速了河蟹产业转型升级;组织进行河蟹放流野养,目前已帮助群众增收3600余万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田守诚用7年的时间,终于攻克了养大蟹最核心的技术难关——区分黄绿种蟹和控制幼蟹性早熟,盘锦的河蟹产业由此实现了革命性的转变,从养殖扣蟹为主转变为养殖成蟹为主。

1983年,田守诚的二女儿高中毕业,急着找工作,正好当时县里为一家国营企业招正式工人,时任盘山县计委副主任的田守诚就负责出考题的事。而田守诚连招工的信息都没告诉二女儿,更别说泄露考题了。后来,二女儿只好去一家塑料厂,当了一名大集体工人。为此,女儿着实埋怨了他好一阵子。

1.2.3 观察宫颈扩张应以宫口直径厘米数计算宫口开大程度,以坐骨棘平面作为胎头下降程度的标志,在胎儿颅骨最低点平坐骨棘时,标记为“0”;在坐骨棘平面上1 cm时,标记为“-1”;在坐骨棘平面下1 cm时,标记为“+1”,依此参照[4]。

随着数字技术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新媒体为主耍形式的艺术与设计作品正不断浸入我们的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对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创作关系引起的变革进行积极的探讨和审视具有现实意义,努力提升视觉艺术的审美维度和艺术创造性,在技术与艺术的更高的融合中跨越现实的局限,创造新时代的新媒体视觉艺术作品,是我们时代艺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追求。

“您这样做,到底图啥?”这个问题,田守诚记不清被多少人问了多少次,但他总是一笑了之。或许在老同事陈玉良为他编的顺口溜里,我们能够找到答案:坚守信念,甘于奉献;胸有目标,专挑重担;工作执着,勇于实践;为民致富,不惜残年……

在农民眼里,他是驮着他们致富的“老黄牛”,是他们的“财神”。凭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他洒下了无数汗水。他说:“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付出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田守诚从17岁起,先后在盘山县16个部门工作过,但无论到哪,他都选择离农民最近的工作岗位。1998年,盘山县老科协成立,组织老干部发挥余热。田守诚听说后,马上跑去报名,要求义务指导蟹农养蟹。在田守诚的指导下,太平镇仙水村蟹农吴玉伍当年纯收入11000元。第二年,仙水村的养蟹户就从18户上升到85户,养蟹面积从380亩增加到1200亩,养蟹户纷纷找到吴玉伍,让他请田守诚继续来村里指导。

胡家镇田家村蟹农田树满,已经养蟹十几年了,但苦于技术水平有限,每年纯收入不过四五千块钱,供着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紧紧巴巴。2007年,田守诚来到田树满的蟹池旁,对他说:“咱俩都姓田,是一家子,你能信着我不?我给你指导指导,保证你增收。”田树满半信半疑地答应了。此后,每隔十几天,田守诚就来一次,不厌其烦地为田树满讲解:什么时间该换水,怎样科学管理,怎样科学投饵……有时,看到田树满养的河蟹生了病,田守诚就自己买药送过来。当年,田树满的收入就翻了一倍多。田树满彻底信服了,每年都主动请田守诚去指导。靠着养蟹,田树满供两个孩子读完了大学。田树满常对孩子们说:“田老爷子对咱家的帮助,我不能忘,你们也不许忘!”

田守诚每次下乡都随身携带的“三宝”,让蟹农津津乐道:一杆古旧的戥子,精确到克,用来称量河蟹的重量;一个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指导每户养蟹的情况;一个小马扎,指导的时间长了,走路累了,就地歇歇脚。十几年来,田守诚带着这“三宝”,直接指导蟹农达2000多户,为蟹农增加效益3000多万元。

每次下乡,田守诚为了省钱,都是先坐小客车到乡镇,然后再打“板的”到村里。有时指导蟹农回来的路上打不到“板的”,他就走回镇上。这些年,他没有吃过蟹农一顿饭。有的蟹农心里过意不去,要送他螃蟹,他一概不收。田守诚自己搞河蟹30年,教人养河蟹十几年,现在自己想吃个河蟹还得上街买。田守诚说:“群众挣点钱不容易,我怎么能吃他们的饭、要他们的东西呢?”每年,他坐车的钱,为蟹农买药的钱,无法计算。全县100多个养殖小区,他都去过;很多蟹农的地头儿,他都认得。在湿滑的稻田里跌跤,甚至摔入蟹池,都是常事。有人粗略计算,这些年来,田守诚为蟹农走过的路,累计可达10万公里,可以绕地球两周半。

2008年3月的一天,田守诚顶着大风,去陆家乡蟹农齐家福家指导养蟹。由于连日劳累,田守诚胆区一直隐隐作痛,在去蟹池的路上,胆区已疼痛剧烈。齐家福见田守诚脸色苍白,满头虚汗,就劝他别去了。田守诚却说:“没事,挺一会儿,疼劲儿过去就好了,我不去看看不放心呀!”田守诚坚持指导完才离开,齐家福蹲在蟹田边上,望着田守诚摇摇晃晃离去的背影,感动得直掉眼泪。一直拖到2010年,田守诚才去北京看病,经诊断是胆中管结石,再次动了手术。

还有一年秋天,田守诚在统一乡后腰村的一户蟹池指导时,一不小心摔进了蟹池。沾了一身泥水不说,腹部还被蟹池边的竹竿狠狠地顶了一下。田守诚忍着疼痛,忙活完了才回去。在回县城的客车上,乘客见他一身泥水,就关切地问他是怎么回事。田守诚打趣地说:“我去乡下偷螃蟹了,没偷着!”乘客哈哈大笑,而与他一起去的老科协的同志只有苦笑。

田守诚总是这样乐观,再苦再累,只要能为蟹农做点事,他都感到很快乐。但是,今年6月4日,田守诚少见地发火了。

1.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贡献占比加大。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2.17%逐步增长至2017年的6.51%。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不断提升,如图11所示。

“给我拿回来!”在盘山县某镇放流野养的现场,田守诚怒视着当地的一名干部,紧紧抓住一袋蟹苗,手在发抖,“这是给群众放的,你想拿走自己养,你好意思?”这名干部一声不吭,默默地松开了手。

接受采访时,谈起这件事,田守诚仍然余怒未消:“一袋蟹苗一千多块,放流野养至少增值一百倍。他拿走一袋,群众就少收入十几万元!”

说到放流野养,这又是田守诚的一大创举。2010年,田守诚争取到5万元资金,在胡家镇的二甲河内投放扣蟹100公斤、蟹苗100公斤,秋后任人捕捞。按照当年农民的捕捞量计算,群众增收超过600万元。2011年,田守诚又从市县两级部门争取到25万元资金进行放流野养,使群众增收3000多万元。今年,县里一下子就批了120万元。田守诚乐了,他组织人员捕捞、购买蟹苗和扣蟹,在全县所有的河流投放了1662公斤扣蟹和817.5公斤蟹苗。

对于汽车摄影来说,使用广角镜头往往比较好。这样就可以把整个车身和大部分背景容纳进来,呈现一种宏大感。James使用全画幅相机搭配24—105mm镜头和28毫米焦段进行拍摄。

最开始,有的部门不认可放流野养,田守诚就到处“拜佛”,反复解释。2011年,田守诚找到盘锦市财政局当年的一个老部下,恳切地说:“我是80岁的人了,我不图钱,我也不缺钱,我就是想把放流野养搞好,让老百姓受益。”看着田守诚疲惫的面容,这位老部下当时就哭了,给田守诚批了15万元。

为了保证投放效益最大化,田守诚找来全县河流分布图,走遍了全县大大小小的河流沟汊,经过详细的记录、对比,确定了放流地点。

在党组织眼里,他将兴业富民作为党交给他的神圣使命,用30年的不懈探索,开创并壮大了当地的河蟹产业。凭着对土地的无限热爱,他绘就了雄伟壮阔的产业蓝图。他说:“把河蟹请回来,不愁盘山县不富。”

田守诚就是这样,将帮助农民致富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他说,让更多的农民通过河蟹产业富起来,是党交给他的任务,也是蟹农的期盼。为了这个目标,田守诚顾不上自己的身体,也顾不上家。

在家人眼里,他是儿女们的榜样和动力。凭着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他送给亲人的只有精神财富。他说:“人的一生,应该以回报社会大小来衡量生命意义。”

1984年,就在时任盘山县计委副主任的田守诚紧锣密鼓筹备河蟹育苗试验的紧要关头,他迎来了一次重要的人生抉择:盘锦市成立了,市里打算调他到市计委工作,县里也打算任命他为县计委主任。无论去市里工作,还是留在县计委,都是重要部门、重要职务,对田守诚的仕途发展十分有利。而田守诚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他自荐担任了尚处于筹建状态、“一穷二白”的县水产局局长,从此一心扑在了河蟹产业上。

得到了大家的默许后,叶晓晓带着夏天离开了,带着他在南京路胡乱地转了一圈后,想到明天还要上课,就带着他回到了自己的宿舍。刚到,天空就轰隆隆下起了倾盆大雨。武汉的夏天,常常雷雨肆意。雨水铺天盖地的从天空倾泻而下,猛烈地敲打着窗户,敲打着窗外的树枝。天迅速地黑下来了,只朦朦胧胧看得见近处的路灯。

1992年,老伴儿听说田守诚要承办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劝他说:“你都要离休了,还管这事干啥呀?”田守诚的回答干脆利落:“只有离休的官,没有离休的共产党员!”

1993年,田守诚自己养出了1500公斤优质扣蟹。当时,扣蟹价格比上一年涨了3倍,每公斤达到200多元。田守诚却以每公斤50元的价格,全部卖给了公家,用来做养大蟹的试验。有个小贩不死心,缠了田守诚二三十里路,最后还是失望而去。为了在盘锦大地养出大蟹,田守诚少挣了20多万元。在那时,20多万元足够买两套大房子,而田守诚一家当时还住在没有取暖设施的老房子里。

养殖示范场开办头一年,即大获丰收,一下子还清了160万元的周转资金和贷款,而田守诚拿的只是每月500元的工资。后来,养殖场的一部分由田守诚承包。有人对他说:“这回,你可要赚大钱了!”但让人们奇怪的是,田守诚搞了7年的养殖示范场,却没有赚到钱。其实,这事一点也不奇怪。首先,田守诚开办养殖场,主要目的是进行养殖成蟹试验,他的心思根本不在赚钱上。还有一个原因,让知情人哭笑不得:养殖场不赚钱是因为当时盘山县到处兴起养蟹热,蟹苗一年比一年难买;而养蟹热的兴起,正是由于田守诚的大力推动。

“一斤蟹苗有11万只,野养成活率至少能达到20%,咱按20%计算,还剩2万只。蟹苗秋后长成扣蟹,一斤有四五十只,这样一斤蟹苗至少能长成200公斤扣蟹。扣蟹再过一秋,长成成蟹,能增重5到8倍,咱按6倍算,那就是1200公斤成蟹。野养的成蟹个头大,一斤能卖到七八十元钱,咱按50元计算,那就是12万元。我现在已经投放了817.5公斤蟹苗,下一步还打算捕捞几百斤蟹苗,等长成后能卖多少钱?就算有一部分河蟹群众抓不到,还有一部分长成扣蟹就被群众抓走卖了,群众至少也能增收一亿元!”与记者算起细账,田守诚眉飞色舞,全然忘了为此付出的艰辛——

田守诚“赚大钱”的机会还有很多。历经30年的探索,田守诚攻克了20多项技术难关,如果他将这些技术申请专利,每一项都能让他成为百万富翁。但他总是第一时间就公诸于众,让群众尽快学到手。他说:“我一个月3000多元的离休工资,够花了。不把这些技术尽快推广出去,群众着急呀!”实际上,现在盘山县有些蟹农早就成为百万富翁,开上了高档轿车,盖起了小洋楼,而田守诚连辆普通汽车都没有。

该平台建成后,将成为曹妃甸港集团领导的“支撑平台”、员工的“工作平台”,有效提高综合管理水平,推动集团的跨越式发展,助力曹妃甸港进入国内能源港口领先行列。

在承办养殖示范场前,田守诚曾对老伴儿说:“跟我这些年,你没享到什么福,我觉得对不住你。等我把一些问题解决了,我一定好好陪你。”然而,老伴儿为这句承诺等了20年,到现在也没等到田守诚兑现诺言:离休前,他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乡下;离休后,他几乎天天往乡下跑。即便在儿女们为他操办的八十寿宴上,田守诚还在念叨河蟹的事。

不仅自己忙活,田守诚还让老伴儿也跟着忙活。田守诚每到一户蟹农家,总会留下自己家的电话,方便蟹农咨询。他家的电话成了“技术热线”,老伴儿成了他的“接线员”。老伴儿身体很不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肾病等,田守诚每天忙活完,回家就买菜做饭,算是表达对老伴儿的歉意。有时候田守诚要在外边忙一整天,他就提前买点速冻饺子,让老伴儿中午煮着吃。今年6月,老伴儿的气管炎犯了,在医院住了11天,田守诚只陪护了两天,就又跑到了乡下,忙着指导蟹农、巡查河流、投放蟹苗……

“事业小成两袖风”,这是田守诚自己写的一句诗。的确,田守诚公而忘私,两袖清风。他并不是不爱家庭,不爱亲人,恰恰相反,他用言传身教,用严格的要求和最深沉博大的爱,送给亲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忠诚于党的使命,执著于党的事业,无私奉献,淡泊名利。

从2005年起,为了给自己“天人合一”的产业思路提供令人信服的依据,年逾古稀的田守诚在每年的蟹汛期,都要到离县城50多公里的三道沟、万金滩大闸和海上去调查天然蟹苗洄游情况。车进不去的地方,他就蹚水走进去。有时,他还乘坐渔船或摩托艇出海,一去就是大半天。风吹日晒,船艇颠簸,田守诚却乐在其中,从来不叫苦、不叫累。2010年6月24日,80岁的田守诚在太平河调查放流野养情况,为了看得真切,竟然站在了离水面好几米高的桥栏杆上。他的老伙伴、盘山县老科协常务副会长陈玉良吓得声音都变了,嘶哑着嗓子招呼田守诚赶紧下来。等田守诚下来后,陈玉良已经两腿发软,一头冷汗:“老伙计,你不要命啦?”

田守诚的老伴儿体弱多病,经常服药,由于田守诚是离休干部,药费实报实销,就有亲戚给他出主意,让他用自己的名义报销老伴儿的医药费。田守诚一口回绝了:“我不能拿共产党的钱占便宜!”

在中国传统绘画根基不算深厚的东北地区,经过几代画家群体的艰苦努力,很好地完成了这些历史课题,为时代作出自己的奉献,并以此形成他们艺术创作的特点和优势。在东北画家群之中,赵华胜属于其中的中间一代,是一位很有实力的画家,他对于当代中国画的贡献主要在革命历史画和肖像画方面。他也是一位优秀的连环画家,研究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绝不忽视或低估连环画创作对丰富和提高笔墨表现技巧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提起父亲写给自己的信,田守诚的大儿子田继光很不好意思。原来,有段时间,田继光总在自己的微博上发些牢骚,被田守诚看到了,马上给他写了一封信:“党和国家有什么对不起你的?要想一想,咱家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的变化多大,我是满足了……你有今天,不都是你个人的能力,是社会的发展,才使你有所作为。当个‘愤青’有什么用?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你要深思!”现在,田继光是盘锦市保护斑海豹志愿者协会会长,为保护珍稀动物斑海豹而奔走呼吁。

对小儿子田继辉,田守诚要求更严格。田继辉从小就想当一名警察,1985年,田继辉高中毕业,打算报考警校,田守诚却“逼”着他学了水产。大学毕业后,由于盘锦水产技术人才奇缺,盘锦市水产局和科技局都想要田继辉,田守诚却让他到盘山县水产局工作,还一下子把他“扔”到了海边的基层部门。海边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田继辉每天风吹日晒,经常吃不到蔬菜,酱油泡米饭就是一顿饭,一个月只能休息两天。在田守诚的磨练和教诲下,田继辉逐渐成为水产行业的行家里手。如今,田继辉已经担任盘山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田守诚仍然时常“敲打”他:渔民挣钱不容易,不能对人家“吃拿卡要”;为官要清廉,不许请客送礼;先学会做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田继辉说:“父亲对党的热爱、对党的事业的执著一直影响着我们,他要求我们每个子女对待事业都要百分之百地付出。”

在水产科技工作者眼里,他身上从来不缺少科学探索的精神。凭着“科学家”式的严谨和“小学生”般的虚心,他执著探索,永不止步。他说:“我要让盘山大地有水就有蟹。”

“如果盘山所有的苇塘稻田、河流沟汊,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螃蟹,那老百姓得富成什么样!”田守诚常常这样说。为了“有水就有蟹”这个目标,田守诚边实践,边总结,提出了很多具有远见卓识的建议。

1985年,田守诚就建议打开万金滩大闸,将海里的天然蟹苗放进来,让蟹苗在盘山县广阔的淡水水域里生长。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田守诚在密不透风的芦苇荡里蹚水走了半天,来到万金滩大闸,发现大闸前果然有很多蟹苗。县领导见他所言非虚,马上同意开闸。第二年秋后,盘山县境内的河流里到处是扣蟹。

必须严格按照“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充分发挥好“实验室建设与应用专家指导委员会”的职能管理作用。

1990年,田守诚钻了好几天苇塘后,写成论文《关于苇蟹共同发展的探讨》,首倡苇田养蟹。田守诚认为,苇蟹共生既可以促进河蟹生产良性发展,又可以消灭影响芦苇产量的淡水植物。这篇论文获得了辽宁省科技进步奖,却一时未引起权威部门的重视和群众的认可。直到2001年,才有群众自发搞起了苇田养蟹,取得了丰厚的收益。如今,盘山县90多万亩苇田,有40%左右养上了河蟹。

离休后,田守诚笔耕不辍,在报刊上发表了十几篇关于发展河蟹产业的论文,向市县有关部门多次建言献策,提高了河蟹产业的发展速度。从“稻田养蟹”到“蟹田种稻”再到“稻蟹双赢”的养殖模式,从人工养殖河蟹到天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产业模式,河蟹产业的每一步发展,都凝结着田守诚的心血与智慧。田守诚说:“既然是一名党员,我就要对得起这个称呼。现在我还能走能动能思考,我就要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

2006年,年过七旬的田守诚也“赶了时髦”,在网上创建了自己的博客,以此作为传播河蟹技术、总结自己思考成果的新阵地。他不会打字,就把手写的稿子交给孩子帮着打。后来,他学会了用手写板打字,与网友交流就更方便了。6年来,田守诚共写博客近300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关于河蟹养殖的。

“我们这些从事河蟹养殖技术研究的人,之所以能快速成长起来,与田老的帮助、带动是分不开的。他不仅是我们技术上的老师,更是我们做人的榜样。”盘山县河蟹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于永清说。田守诚却表示:“我老田头儿也不是神仙,也不是天生啥都明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的很多想法都是从蟹农那里学到的。”

说起自己从蟹农身上学到的东西,田守诚滔滔不绝:“在稻田里挖环沟做蟹池,是受薄庆利在稻田旁边的沟渠里养螃蟹的启发;稻田放水时留点“水底”以防水肿病,是从田树满那里学到的;扩大暂养池以增加河蟹增重率,是孙士国教给我的……”

6月12日傍晚,在盘山县一望无垠的稻田边,田守诚给记者讲了一件事——当地有个老头儿,给自己的女婿和儿子看守蟹田。两家的地挨着,但由于技术和管理有高有低,女婿家的螃蟹就比儿子家的螃蟹大一些。老头偏向儿子,就在田埂上放了几根绳,赶着女婿家的螃蟹顺着绳子往儿子地里爬。后来,女婿知道了这件事,并没有生老人的气,而是找到老人说:“爸,要不把田埂刨开,咱们两家一起养螃蟹吧!”

这件事,别人是当笑话讲给田守诚的,而田守诚却马上联想到了土地流转对河蟹产业的促进:如果在流转后集中连片的稻田里养螃蟹,既能扩大养殖规模,又能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能提高稻米和河蟹的质量,何乐而不为?“下一步,我打算选几个样本进行调查。这又是发展河蟹产业的一条路子。”田守诚说。

大力引导绿色共建。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群众参与机制,推动环境敏感性项目“邻避”论证。完善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平台。推进生态环保项目与社会资本合作,重点推介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等50个生态文明PPP项目。出台环保社会组织行为规范指导意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建立环境污染问题媒体曝光、解决、处理、通报制度。

看来,田守诚又有的忙了。如今已经82岁高龄的田守诚,打算奔忙到什么时候呢?“只要我还能动弹,我就要为河蟹产业出一把力。我希望不久的将来,盘锦不光人工养殖的河蟹,野生河蟹也能创出品牌——我要和阳澄湖大闸蟹比划比划!”田守诚站在稻田边,目光炯炯。

西边的天空,晚霞正红。

猜你喜欢

养蟹蟹苗河蟹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陈鸿波
一年只产2万斤白仔,渔美康“杂优一号”蟹苗唯“质”是图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急! 成蟹没销路,蟹苗运输困难,蟹农在线求救
稻田养蟹技术要点
养螃蟹
稻田养蟹技术
蟹苗选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