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地球上的星星》与《三个傻瓜》的教育价值

2012-11-22白英

电影文学 2012年21期
关键词:傻瓜星星心灵

[摘 要]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与《三个傻瓜》是近年来涉及教育题材非常成功的作品,其中对教育意义的讨论不仅反映在其故事情节中,也在电影音乐中有更为生动和直观的展现。本文立足两部电影中主题曲及插曲中蕴涵的教育理念,尝试对以考试为基础的比较教育方式和以知识积累为目标的教育目的进行批判和反思。

[关键词]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三个傻瓜》;教育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同于音乐、美术仅仅凭借听觉或视觉完成欣赏,它将视听相结合,并通过各种特效手段使观众身临其境,同时,优秀的电影作品还通过独特的故事情节、细腻的人物刻画以及深刻的寓意将其中所传达的精神内涵表现出来,它对观众所产生的影响是持久和耐人回味的。

近年来印度电影长足发展,社会中广受关注的教育问题也反映在电影中,《地球上的星星》和《三个傻瓜》虽然讲述了两个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教育故事,但是都反映其对教育的理解,即教育就是摆脱桎捁,放飞心灵,电影中的音乐也使其教育观念的阐述更为生动和直观。

比较使心灵腐化,善只在爱中发芽

两部电影都深刻地批判了将考试作为惟一评价的比较制度对学生心灵的损害,并阐释出比较不应成为教育的手段。虽然在当代学校教育的现状中,比较无处不在,但是比较不会带来快乐,只会带来恐惧并形成习惯。恐惧会使学生获得压力,而在极大的压力下,学习只能是痛苦的,逆反和逆来顺受都不能使心灵获得自由,也不能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贯穿于人生。《三个傻瓜》中主角兰彻(Rancho)以幽默的口吻说:“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①幽默的话语点破了当代教育的症结,个人的发展、兴趣必须从属于教育的比较模式,凡是不能适应这种模式的人被认为是愚蠢的、无知的和没有前途的。

电影中没有通过枯燥的说教而是借助音乐使这一观念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无论是《三个傻瓜》中的以悲剧结束的学生乔伊(Joy Lobo)还是《地球上的星星》中的问题儿童伊翔(Ishaan) 都是比较中的落后者,而他们的情感也都通过歌声传递出来。乔伊是个热爱机械的学生,但是在崇尚死记硬背考试的学院制度下,他的兴趣和创新不符合比较的规则,而他内心中没有抵抗这种压力的力量,因此他的悲剧在片中成为震撼人心的一幕。在选择死亡之前,他绝望地唱出了内心的呐喊:“给我一些阳光,给我一些雨露,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重新成长。”这段音乐不仅唱出了乔伊的心声,也唱出了人生在比较阴影下所有学生的心声。

对于成年的大学生来说,比较的压力是痛苦和挣扎,但对于《地球上的星星》中年幼的伊翔来说就是悲伤和无助。作为只有8岁的孩子,他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并在绘画方面拥有天赋,但是在以考试成绩为惟一标准的学校教育中,他被认为是捣蛋的、笨的学生,当他被逐出教室,一段稚嫩而又清澈的歌声响起,它就像伊翔的独白:“有点甜,有点酸,有点近,不太远,我只要,我只需要自由……”这段音乐与乔伊所唱的“给我一些阳光”一样充满了渴望和恳求,虽然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配器、不同的情绪演唱,但是它们都反映了在比较中“落后者”的心声。伊翔的无助更在于父母的放弃,当望着父母的汽车远去时,缓慢而忧伤的音乐响起,伊翔的眼中充满了泪水,内心的无助和绝望在对妈妈的歌声中表达出来:“我从没告诉过你,我有多怕黑,我从没告诉过你,我有多爱你,妈妈,但你知道吗,妈妈?别丢下我独自在人潮中,我会找不到路回家,别送我去遥远的地方,到那里你甚至不会想起我,妈妈,我这么坏吗?……我好沮丧,妈妈,但是你什么都知道的,妈妈。”②比较使伊翔生活在恐惧中,对于年幼的他来说对妈妈的求助是惟一的方式,可是比较所带来的压力也同样存在于父母身上,为了平衡比较后的失落他们尽管很痛苦但是依然残忍地选择了放弃,比较是一种暴力,心灵的暴力。

比较会成为一种习惯,当我们开始以习惯的模式不假思索地认识事物和进行评价时,我们的心灵也因此变得迟钝、腐化和衰退。《三个傻瓜》中的校长“病毒”是一位十分“敬业”但又固执的人,他在电影中的开场就已经将比较的后果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他模仿杜鹃将一个鸟蛋扔在地上时,竞争结束了,“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教育中的评价往往以教师的习惯为基础,可是当不去思考学生行为背后的各种因素而只是遵循常规的习惯时,教师的内心逐渐变得麻木而残忍。

中国古人讲“因材施教”重视教育的个别差异,是一种避免习惯而导致损害心灵的做法,前提是教师首先需要具有敏锐的感觉、健全的情志和开放的心灵。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的美术教师尼库巴(Ram Shankar Nikumbh)就是这样的人,他有一颗敏感、善良和自由的心灵,当他怀着深深的爱教育孩子时,他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将远远超过知识本身,他在孩子心中种下了善的种子,而善也会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色调。当他看着那些特殊学校的孩子们进行表演时,心底对于爱的呼唤就如同此时的音乐所唱:“看着他们,像新鲜的露珠,凝聚在棕榈叶上,是上天的礼物……像细致的珍珠,笑着闪烁光芒,千万别遗失这些落入凡间的星辰。” 听着温馨而又感人的旋律,看着这些与正常孩子不同但又充满幸福的笑脸,观众一定能够感受到教育中善的呼唤。

知识积累不等于获得智慧,心灵在自由中绽放

电影《三个傻瓜》中以幽默的方式反思教育制度,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共鸣,其中心灵自由、乐观善良的主人公兰彻形象深入人心,他的语言幽默但却十分深刻:“即使马戏团的狮子也会因为怕鞭打而学会坐在椅子上,但你们会说这是‘训练得好,而不是‘教育得好。” 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心灵能量释放出来,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它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知识的累积不会产生智慧,但是智慧却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并将其变成内心的能量,在面对人生的种种问题时释放出来,教育需要获取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是让智慧觉醒。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就如同兰彻所说:“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兴趣引领我们学习的方向,因为在以兴趣为基础的活动中没有压力、烦躁和功力性的目的,心灵的悠闲和自由使我们获得一颗平静的内心。教育保持了兴趣的持续性,依据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多种智能的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能潜能得到开发和培养有重要的作用。③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同《地球上的星星》中的伊翔虽然在数学逻辑智能上有缺陷,但对绘画的兴趣和才能经过老师的引导和鼓励成为他重新振作的起点。

可以说尼库巴是一位智慧的老师,他了解历史,并巧妙地运用历史中的人物鼓励伊翔,给他信心;他能歌善舞,并将音乐、绘画与孩子的想象力联系在一起,在他别出心裁的美术课上,他歌唱到:“你们看,那是树吗?还是被斗篷遮住的人呢?这是下雨吗?还是天空忘了关水龙头?世界随你的眼光而不同,你怎么看它,就是什么,敞开心房,展开翅膀,让色彩飞翔。”学生歌唱舞蹈并发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发现世界的不同并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正是学习艺术的意义。尼库巴老师拥有绘画的知识,但更拥有人生的智慧,他不仅教会学生绘画,更帮助学生发现心灵的色彩。艺术的开放性在于个体的个性与艺术的共性完美融合,如果只讲美术专业中的构图、色彩等知识,艺术创作的个性魅力将丧失,艺术就成为无生命的复制品,美术如此,电影更是如此,电影的叙事虽然重要,但透过故事而传达思想的深度将决定电影的成败。

智慧是内心能量的释放,它拥有无比的力量,但其中最强大的就是爱的力量。两部电影中由印度电影人阿米尔·汗(Aamir Khan)主演的学生兰彻和美术教师尼库巴都是具有人生智慧的人,他们身上拥有相同的特质,就是爱。兰彻对朋友真心付出,好友莱俱(Ragu Rastogi)自杀而生命垂危时,他心急如焚,绝不放弃朋友的决心表现在音乐中:“ 天堂要召唤你,但我们要拿起武器对抗神灵,这是一场我们不打算输掉的战争……我们不会放弃你,绝不。”在他的关爱和努力下,莱俱不仅活了下来,还找到了人生的价值。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作为教师的尼库巴对伊翔同样付出了深厚的爱,他不是仅仅以教师责任来管教这个 “问题孩子”,而是以极大的爱心帮助伊翔走出自卑,建立信心。在电影末尾的美术比赛中,他怀着极大的希望画出了一张开怀大笑的伊翔的脸,深厚的爱融入此时的音乐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内心:“你是太阳,光芒万丈,你是河川,你不知道吗?流吧,高高飞起,你会发现人生的目标,进而找到你的快乐。”伊翔在获得荣誉后不顾一切地奔向尼库巴,紧紧抱着老师放声痛哭,这一镜头将整部电影爱的主题推向高潮,就如同歌曲中所唱的,“迷失的小星星又被找到了,全世界都沉浸在星光里,宇宙闪闪发亮,你可以自由飞翔了,无拘无束”。此时爱唤醒了我们的内心,心灵在爱的环境中自由绽放。

家庭与学校决定了世界的未来,爱孩子也许并不难,但是了解、支持、鼓励孩子认识自我,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却并不容易。法涵(Farhan Qureshi)的爸爸那句“去活出你自己,我的儿子”④。已经做出了榜样,我们没有权利决定孩子的未来,我们所拥有的权利是挖掘孩子的潜力,鼓励、教育他们成为心灵自由、情志和谐、有益于社会的完整的人。

在电影《三个傻瓜》的结尾时有这样一句话:“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地找上门。”它是电影精神的总结,即学习是在乐观的状态下追求卓越,完善人生的。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在追寻理想的时候一定会面对困难和挫折,乐观的心态是提高心灵免疫力的法宝。兰彻的乐观体现在他的歌声中,“当生活转得失去控制,就卷起你的嘴唇,一哨吹走烦恼,一切都好”。他不在乎成绩的高低,不在乎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他的指责,他忠于自己的内心,也许正是因为他是顶替富人的儿子来上学,因此他更看重学习是为了丰富人生,完善人生,而不会为了一纸文凭改变自己学习的快乐和兴趣。他的乐观精神正是由于学习是发自内心同时又无关名利,他为热爱而来,而不是为文凭、工作、移民而来。这让笔者想起老子《道德经》中的“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⑤。也就是忘掉自我,才能完善自我,实现个人的价值。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⑥解放心灵意味着使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并在平静愉快的学习中了解科学、艺术、数学、历史等知识并发现生命中的各种关系,无论学生将来做什么工作,他都会拥有一颗善良、敏感、平静与自由的内心,这就是两部印度电影及其音乐中所阐释的对教育的理解和追寻。

注释:

①④ 印度电影3 Idiots汉译名《三个傻瓜》,导演: Rajkumar Hirani,2009年上映。

②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导演:阿米尔·汗 Aamir Khan,上映时间:2007年。

③ [美]加德纳(Gardner H.):《多元智能》,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译者的话第五页。

⑤ 李耳、庄周:《老子·庄子》,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道德经第七章。

⑥ 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张春城、汤超权译,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简介] 白英(1976— ),女,河南南阳人,硕士,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傻瓜星星心灵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On Syntactical Features of John F. Kennedy’s Inaugural Speech
唤醒心灵
串星星
生日快乐,四月傻瓜
来自星星的玩笑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