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的父亲母亲》的电影美术表达
2012-11-22石玉
[摘 要] 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逐渐提高,对于影片的追求已经不再仅限于对故事内容的重视,而是对影片中电影美术的应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电影美术在电影创作中能促使影片收获良好的视觉效果,它就像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引领观众从心底去感受其中的人物情感。本文以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为例,对影片中的电影美术表达进行深入的分析,主要从美术色彩基调、人物造型以及场景设计中来探析电影美术的具体含义。
[关键词] 电影美术;《我的父亲母亲》;色彩基调
电影和美术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传达文化内涵和艺术氛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电影中的美术设计和传统的美术又存在差异性,但它又包含了传统美术中的共同美学特性和美学内涵。电影美术不仅具有电影的属性特征,还囊括了美术的特性。电影本身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把视听和情节画面相互融合在一起。电影美术则能有效控制电影画面的切换,并且还涉及演员的造型设计和服装设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换言之,如果把电影中的美术看做是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风景画,那么电影美术在电影中发挥的功能就是凸显出画面中的视觉表现力。所以,电影和美术之间是相互作用而又存在差异性的,最集中的差异体现在美术中的主题内涵和审美意蕴是可以通过美术作品来直接感受,而人们也正是通过欣赏和触摸来真正领略和感受美术作品中传达的情感,并且不同的感官也会带来不同的审美价值。毋庸置疑的是,电影和美术的结合必然会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美术也逐渐地成为电影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一、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是由《纪念》改编而来的,并由张艺谋执导,1999年在全国公映。这部影片中拍摄的画面十分优美,故事内容也深深打动人心,在国内引起一股热潮,2000年,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获得了金鸡奖、百花奖等多种国内外奖项。影片的视觉焦点集中在爱情、亲情以及家庭关系之间,主要讲述了一个淳朴的乡村姑娘爱上了一个年轻教师,这一段爱情是真诚和永恒的。影片并没有为这段朴质的爱情描绘得过于浓郁,而是采用简单、单纯的叙事手法进行的。影片画面中的色彩十分鲜艳,并在色彩的美术构建上突破了传统的表现思维,而是在现实部分采用黑白色彩来展现,而在回忆部分则是运用了鲜艳的色彩来呈现,于是就营造出了现实中的冰冷以及回忆中的美好感受,两个部分的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一个几乎远离喧嚣的山村之中,其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为这一段感人的故事增添了一层亮丽的色彩,在女主人公执著的追寻,甚至是几近绝望的情况下,终于重新迎来了爱情的曙光。这部影片中的美术表达也十分出色,无论是从影片的场景安排中,还是人物造型的设置中,都显示出技术上的成熟,在拍摄的过程中,对影片中的道具、灯光等都具有完美的追求,为影片营造了一种诗意化的情感画面,并借助一个个画面来展现电影的美术效果。
二、《我的父亲母亲》的电影美术表达
(一)电影的美术色彩基调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的美术色彩基调十分鲜明,在现实部分是以黑白色彩为主要的感情基调,从电影美术的视角来分析,采用黑白色彩作为影片画面中的基调,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黑白色来表现出现实中的悲凉感。而之所以在现实部分采用黑白色彩,是因为影片中父亲死亡这一消息让整个故事中的现实部分笼罩了一层哀伤的基调,在这个葬礼中没有了过往的欢声笑语,再加上故事的背景选择在冬天,更加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另外也为了更好凸显出这一悲伤的情感特征,张艺谋导演也在这一部分中大胆突破了传统在回忆中采用黑白的色彩观念,这一创新也成为影片美术色彩创设中的一个独特之处。与此同时,黑白色彩在这一处的运用也与回忆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也让观众能深深地从色彩基调的设置中与影片产生情感的共鸣。一般来说,色彩是作为电影美术设计中的一个有效的表现手法,在这部影片中也对色彩的设计进行了精巧的运用,黑白色彩的淋漓尽致运用为影片的美术设计呈现出分明的层次感。
当现实部分切换到回忆中后,影片中的色彩基调突然发生了转变,从冰冷的黑白现实中转换为回忆中安定、祥和的色彩。影片借助回忆中的色彩美术构建形成了故事情感的对比,并主要把回忆部分中纯真的人物情感呈现出来。张艺谋巧妙地在回忆部分把故事中的情节画面切换成彩色,其目的就是为了凸显出回忆中的纯真爱情故事,并旨在把回忆中优美的自然景象和淳朴的乡间生活更加真切地娓娓道来。彩色的设置与回忆部分中人物的情感相得益彰,导演也正是通过回忆部分中展现的优美的风景画面和人物造型上的色彩设置来传达故事人物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和对爱情的缅怀,同时也使影片中母亲心中的幸福洋溢的感情迸发出来。母亲的那件红色的棉袄、悠远的乡间、朗朗的读书声,与母亲纯真的眼眸和淡然的笑容结合在一起,促使电影中的画面显得更加安静和生动,这一处的安排不仅凸显出纯真的爱情故事,还具有深远的美术指导意义。纵观影片中的色彩设置,回忆中的彩色与现实中的黑白,导演正是希望借助其能让处在忙碌的生活状态中的人们进入到愉悦的乡村中,并重拾曾经美好的爱情体验,影片中的美术特性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导演对回忆部分中的彩色美术的利用和现实部分中的黑白色彩,从电影美术角度来看正是在色彩的设置过程中形成交叉,并在色彩美术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印证了故事人物情感的变化,影片中的色彩美术具有抒情性的作用,并通过色彩美术的充分运用,导演引领观众深入到故事中进行思考,并在情感上实现了一致性。
(二)电影的人物造型美术
人物的造型美术能很好地表现出影片中的故事背景,从年老母亲脸上的憨厚笑容中,就给予人一种淳朴、真诚的感受,而正是这样一个人物造型的美术设计,就能表达出母亲的身份特征。而当处于年轻时候的父亲则是穿着一身中山装,脸上也露出干净的笑容,这是当时社会上的一个典型知识分子的象征,而父亲这一人物造型的构建也为后来卷进“文革”事件做了铺垫。但从父亲这一人物造型来看,就能让观众感受到母亲对这个人从心底迸发出来的真挚的爱,在这一处中也为后来母亲执著的等待设置了背景。而年轻时候的母亲在人物的美术造型上,也凸显出母亲乡村小姑娘的身份,两个小辫子、红棉袄和花鞋,这些都是当时乡村姑娘的主要造型特征。随着年轻时候的母亲跑步的样子略显笨拙的模样,恰如其分地把乡村风格凸显出来了。但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单纯笑容和清秀样貌的乡村姑娘,在面对爱情和守候爱情的时候则散发出不懈的执著和忠诚,这一人物心理的刻画也与当时乡村姑娘看待爱情的态度是一致的。因此,观众从影片中的人物美术造型上就能很直观地挖掘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和地点,从人物的穿着就可以了解到影片主要是围绕一个乡村爱情故事而展开的,并不是一个都市题材。而从人物的着装上就能让观众分辨出人物的身份特征,如影片中的父亲就是一个知识分子,而母亲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姑娘。影片中父亲身穿的中山装以及母亲的红棉袄就能知道,这一故事发生的背景不会是古代,也不会是在讲述近几年的故事,等等。总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的人物造型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人物的造型上就能分辨出故事所属的背景和地点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就更便于观众理解和掌握影片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电影的场景美术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的另一个亮点是导演恰当地把影片中的母亲形象和自然景物相互构建起来,并凸显出影片中的场景美术效果,这一巧妙的设置有效地增添了影片中的美感。在影片中的回忆部分开始的时候,当母亲穿着红棉袄和村民一起在路口翘首期盼父亲的到来时,在这一处中,导演安排镜头逐渐地从远及近地蔓延开来,并通过远景、近景等的相互切换来表现出母亲当时焦急的内心状况,并且跟随着镜头不停切换,也逐渐地把剧情推向了高潮,给予了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从母亲渴望见到父亲及当母亲看到父亲后心里油然而生的爱慕,都是通过母亲的人物刻画和景物的相互切换来反映的。从这一点中,观众能很轻易地从影片中的影视美术和场景美术就能探析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并进一步地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影片中还讲述到母亲为了能听到父亲读书的声音,所以每天都绕道去前井打水,在金黄色的自然背景中和弯曲的道路的相互映衬下,母亲的笑容与整片自然场景影射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恬美、和谐的画卷。在这一场景的拍摄中,导演并没有采用摇的镜头,而是把每一个画面都停留住,集中表现出母亲对父亲真挚的爱情和乡村的静谧。在影片中的另一处场景设置中,母亲为了能够让父亲吃到自己做的食物,所以导演刻意把一个瓷碗摆放在角上的一个固定位置,在这一处中,导演充分采用了远景和中景来对这一瓷碗进行特写,主要的意图就是为了借助这种美术上的场景设置来说明母亲对父亲执著的等待。只要是父亲经过的地方,母亲都会提前在那静静地等待,此时再配上黄昏时刻的温暖画面,把母亲跟随父亲的步伐随着镜头中出现的金黄色的画面,把母亲的爱慕之情充分地显现出来了,这就真正实现了人物和景物相结合的美术场景设计。在电影美术中,有些场景美术与人物情感的结合是不需要任何语言就能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在影片中,母亲在为父亲做排饭的时候,导演就借助一系列的近景,把母亲认真的模样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在这一过程中是不需要任何的人物语言来打扰这片情感的,导演也是通过景物的切换来把母亲心中涌动的强烈情感凸显出来。在故事的最后部分中,出现了一条路,那不仅是“文革”时期强行带走父亲时经过的路,也是母亲多年来执著等待的路,在这一处中,导演仍然通过画面来实现唯美场景的美术设计,记录了父亲和母亲之间深厚的情感。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正是借助母亲和景物的相互结合,营造出一幅幅彩色的画面,同时也指引观众进一步去了解影片中的人物情感,这是电影美术赋予电影创作的一个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结 语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给观众呈现了一段真挚、唯美的乡村爱情故事,影片在带给我们深深感动的同时,也要去关注和欣赏影片中巧妙的电影美术的构建。影片为了有效地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导演分别在色彩、人物造型以及场景设计中进行了巧妙的安排,并通过精心的电影美术设计来表达出影片的主题内涵。
[参考文献]
[1] 黄英.析《我的父亲母亲》色彩元素意境之美[J].电影文学,2011(14).
[2] 张箭滨.浅析诗意派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营造的意境之美[J].电影文学,2011(24).
[3] 向悦.《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色彩与声音[J].韶关学院学报,2011(09).
[作者简介] 石玉(1986— ),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艺术、摄影。